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死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sǐ biāo bái chán死標白纏 | 極力糾纏。 |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38回:“若不是狄周死標白纏,他還要抓空子逃跑。” |
qiān jīn zhī zǐ,bù sǐ yú shì千金之子,不死于市 | 市:眾人聚集的地方。指富貴人家子弟犯了死罪,可以免除服刑。 | 西漢·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序》:“諺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此非空言也。” |
dà nàn bù sǐ,bì yǒu hòu fú大難不死,必有后福 | 難:災禍。遇到巨大的災難而沒有死掉,將來必定有幸福。 | 宗璞《南渡記》第六章:“豈不聞大難不死,必有后福?李姐姐身體會好起來。” |
lè ér wàng sǐ樂而忘死 | 形容胸襟曠達,忘懷一切。 | 漢·東方朔《非有先生論》:“遂居深山之間,積土為室,編蓬為戶,彈琴其中,以詠先王之風,亦可以樂而忘死矣。” |
sǐ bù huǐ gǎi死不悔改 | 到死也不追悔、改正。形容非常頑固。 | 古華《芙蓉鎮》第三章:“雖是吃后悔藥可悲,但總比那些花崗巖腦殼至死不悔改的好得多。” |
sǐ wú duì zhèng死無對證 | 對證:核實。當事人已死,無法核對事實。 | 元 無名氏《抱妝盒》第三折:“那廝死了,可不好了,你做的個死無對證。” |
lǎo sǐ gōu hè老死溝壑 | 溝壑:溪谷。老死于山谷之中。指平庸地死去。 | 宋·蘇軾《代張方平諫用兵書》:“為社稷長久之計,以上安二宮朝夕之養,下以濟四方億兆之命,則臣雖老死溝壑,瞑目於地下矣!” |
shēng lái sǐ qù生來死去 | 死接著生,生接著死,輪回不停。 | 《敦煌變文集·破魔變文》:“君不見生來死去,似蟻修還,為衣為食,如蠶作繭。” |
sǐ jì yìng bèi死記硬背 | 指不用理解力去使用記憶力而一味死板地背誦書本。 | 葉圣陶《我呼吁》:“你們要招收的決不是那些‘死記硬背的東西太多,缺乏獨立思考和豐富的想象’的學生。” |
qǐ sǐ rén,ròu bái gǔ起死人,肉白骨 | 把死人救活,使白骨再長出肉來。比喻給人極大的恩德。 | 《國語 吳語》:“君王之于越也,醫起死人而肉白骨也。” |
sǐ yàng huó qì死樣活氣 | 形容沒有生氣。 | 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京派’和‘海派’》:“我寧可向潑刺的妓女立正,卻不愿意和死樣活氣的文人打棚。” |
xiōng féi dì jí兄死弟及 | 原指哥哥死了,弟弟即位做君主。后也指弟弟接替哥哥的職位和事業。 | 《公羊傳·昭公二十二年》:“不與當,父死子繼,兄死弟及之辭也。” |
sǐ qǐ bái lài死乞白賴 | 謂糾纏不休。 |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三十二回:“這可虧了他三個死乞白賴的拉住我,不叫我打他。” |
qǐ sǐ huí shēng起死回生 | 把快要死的人救活。形容醫術高明。也指將沒有多少希望的事情挽救回來。 | 《太平廣記 太玄女》引《女仙傳》語:“行三十六術甚效,起死回生,救人無數。” |
chū sǐ rù shēng出死入生 | ①從死亡里獲救。②猶出生入死。 | 唐·黃滔《大唐福州報恩定光多寶塔碑記》:“夫如是大雄之力,出死入生;至誠之神,感天動地。” |
ài shēng wù sǐ愛生惡死 | 愛:喜愛;惡:厭惡。喜愛生存,厭惡死亡。 | 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26回:“可見愛生惡死,亦是物之恒情。” |
sǐ shāng xiāng jí死傷相藉 | 藉:以物襯墊。死亡受傷者相互枕藉而臥。形容傷亡者多。 | 《元史·世祖紀》:“以致師出連年,死傷相藉,系累相屬,皆彼宋自禍其民也。” |
liàn shēng wù sǐ戀生惡死 | 戀:愛慕不舍;惡:厭惡。貪戀生存,害怕死亡。 | 宋·張君房《云笈七簽》第94卷:“若戀生惡死,拒違變化,則神識錯亂,自失正業。” |
shě sǐ wàng shēng舍死忘生 | 舍死:舍得犧牲;忘生:忘掉性命。不把個人的生死放在心上。 | 元 無名氏《鎖魔鏡》第二折:“你須索舍死忘生,建立功勛。” |
pò sǐ wàng shēng破死忘生 | 不顧性命危險;不顧一切。 | 《兒女英雄傳》第三五回:“[張太太]今日在舅太太屋里聽得姑爺果然中了,便如飛的從西過道兒里直奔到這里來,破死忘生的大著膽子上去,要當面叩謝魁星的保佑。” |
shēng sǐ cháng yè生死長夜 | 生死:生存和死亡。指漫長昏昧的生死輪回。 | 清·道霈《重刊<壇經>緣起》:“原夫大地眾生,居生死長夜中。” |
sǐ wú suǒ míng死無所名 | 名:為世人知曉。雖死而不為人所稱道。指白白地送死。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班超傳》:“聞此必恐而謀泄,死無所名,非壯士也。” |
zhuǎn sǐ gōu qú轉死溝渠 | 見“轉死溝壑”。 | 《梁書·武帝紀上》:“征發閭左,以充繕筑。流離寒暑,繼以疫厲,轉死溝渠,曾莫收恤,朽肉枯骸,烏鳶是厭。” |
shì sǐ rú shēng視死如生 | 把死去看做活著一樣。形容不怕死。同“視死若生”。 | 漢·晁錯《守邊勸農疏》:“故能使其眾蒙矢石,赴湯火,視死如生。” |
yǎng shēng sàng sǐ養生喪死 | 同“養生送死”。喪,治喪。 | 戰國·鄒·孟軻《孟子·梁惠王》:“養生喪死無撼,王道之始也。” |
zhàng jié sǐ yì仗節死義 | 謂堅守節操,為正義而死。 | 宋·蘇軾《上皇帝書》:“前山陽亡徒蘇令,縱橫史士,臨難莫肯仗節死義者,以守相威權素奪故也。” |
shì sǐ ruò guī視死若歸 | 把死看得象回家一樣平常。形容不怕犧牲生命。同“視死如歸”。 | 西漢·劉安《淮南子·兵略訓》:“故戰日有期,視死若歸。” |
bù dé qí sǐ不得其死 | 得:取得,獲得。指人不得善終。 | 先秦 孔子《論語 先進》:“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
zuì gāi wàn sǐ罪該萬死 | 罪孽深重;判一次死刑還不足以抵罪。(萬死:死一萬次)。 | 明 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一回:“娘娘道此怪物,不可容留,隨命侍者領去,棄之溝瀆。婢子罪該萬死。” |
tóng shēng sǐ,gòng cún wáng同生死,共存亡 | 形容彼此間利害一致,生死與共。 | |
fù sǐ rú guī赴死如歸 | 形容不怕犧牲。 | 東漢·班固《漢書·季布欒布田叔傳贊》:“欒布哭彭越,田叔隨張敖,赴死如歸,彼誠知所處,雖古烈士,何以加哉!” |
rù sǐ chū shēng入死出生 | 形容冒著生命危險。 | 清·夏燮《中西紀事》第八卷:“某經歷海洋五十年,此身在炮彈中入死出生者數數矣!” |
sǐ qǐ bǎi lài死乞百賴 | 見“死乞白賴”。 | 梁斌《播火記》:“他只好年有年禮,節有節禮,死乞百賴巴結上馮老蘭。” |
xīn rú sǐ huī心如死灰 | 死灰:已冷卻的灰燼。原指心境淡漠,毫無情感。現也形容意志消沉,態度冷漠到極點。 | 先秦 莊周《莊子 知馮游》:“形若槁骸,心若死灰。” |
hán qū ér sǐ含屈而死 | 含著委屈而死去。 | |
wéi chén sǐ zhōng,wéi zǐ sǐ xiào為臣死忠,為子死孝 | 為:作為。為臣的應不惜生命忠于帝王,為子的應不惜生命孝順父母。 | 明·吾丘瑞《運甓記·父子死節》:“為臣死忠,為子死孝,孩兒兄弟二人,情愿同爹爹出陣。” |
zhāo wén xī sǐ朝聞夕死 | 早晨聞道,晚上死去。形容對真理或某種信仰追求的迫切。 | 先秦 孔子《論語 里仁》:“朝聞道,夕死可矣。” |
suī sǐ yóu shēng雖死猶生 | 猶:如同。指人雖死,精神不滅,楷模猶存。也指心無牽掛、憾事,雖死猶同活著。 | 晉 常璩《漢中士女志 文姬》:“先公為漢忠臣,雖死之日,猶生之年。” |
qiáng sǐ lài huó強死賴活 | 同“強死強活”。 | 谷峪《三十張工票》:“大國強死賴活地把她拉到地里。” |
sǐ qì chén chén死氣沉沉 | 形容沒有一點生氣。有時也形容意志消沉;缺少活力。 | 魯迅《書信集 致吳渤》:“上海有官立的書報審查處,凡較好的作品,一定不準出版,所以出版界都是死氣沉沉。” |
shēng sǐ róng rǔ生死榮辱 | 生存與死亡,榮耀和恥辱。 |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50回:“妾身國破家亡,今日生死榮辱,悉聽大王之命。” |
shì sǐ rú guī視死如歸 | 把死看得好像回家一樣平常。形容為了正義事業;不怕犧牲生命。 | 《韓非子 外儲說左下》:“三軍既成陣,使士視死如歸,臣不如公子成父。”《呂氏春秋 勿躬》:“三軍之士,視死如歸。” |
sǐ dì qiú shēng死地求生 | 求:尋取。指在極其危險的境地中求取生存。 | 《新唐書·趙孇傳》:“士貴建功立名節,今雖眾寡不敵,男子當死地求生,徒懼無益也。” |
dǐ sǐ mán shēng抵死謾生 | 謾:謊騙。形容殫智竭慮,絞盡腦汁。 | 金 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第五卷:“待閻王道俺無憑準,抵死謾生斷不定,也不共他爭,我專指著伊家做照證。” |
bù shēng bù sǐ不生不死 | 指超脫生死的界限。現指半死不活。 | 《入楞伽經》第八卷:“如來藏世間,不生不死,不來不去,常恒清涼不變。” |
sǐ shāng xiāng zhěn死傷相枕 | 枕:以頭枕物。死亡受傷者相互枕藉而臥。形容傷亡者多。 | 唐·陸贄《請不置瓊林大盈二庫狀》:“凍餒交侵,死傷相枕。” |
sǐ yǒu yú zhū死有余誅 | 猶死有余辜。 | 宋·蘇軾《謝除兩職守禮部尚書表》:“臣等雖三尺之喙,日誦五車之書,反不如醫卜執技之流、簿書奔走之吏,其為尸素,死有余誅。” |
sǐ shēng huó qì死聲咷氣 | 大聲嘶喊、哭叫。 | 元·武漢臣《玉壺春》第三折:“聽不的他死聲咷氣,惡叉白賴。” |
jiǔ sǐ yī shēng九死一生 | 九:表示次數或多數。形容多次經歷生死危險而幸存。比喻情況極其危險。 | 戰國 楚 屈原《離騷》:“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唐 劉良注:“雖九死無一生,未足悔恨。” |
sǐ lù yī tiáo死路一條 | 無路可走,比喻沒有前途。 | 歐陽山《苦斗》:“那是死路一條。咱們見不上面了。” |
sǐ dào lín tóu死到臨頭 | 臨:面臨。快要到了死亡的時刻。 | 李曉明《平原槍聲》:“馬英如醉方醒,想不到死到臨頭卻暫時逃出一條活命。” |
sǐ ér sǐ yǐ死而死矣 | 死就死罷了.。 | |
sǐ yǒu yú zuì死有余罪 | 猶死有余辜。 | 東漢·班固《漢書·平當傳》:“吾居大位,已負素餐之責矣,起受侯印,還臥而死,死有余罪。” |
shēng guān sǐ jié生關死劫 | 泛指生和死。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回:“昨貧今富人勞碌,春榮秋謝花折磨。似這般,生關死劫誰能躲?” |
shù shǒu jiù sǐ束手就死 | 束:捆綁。捆起手來等死。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八回:“薛霸便提起水火棍來,望著林沖腦袋上劈將來,可憐豪杰束手就死。” |
sǐ nǎo jīn死腦筋 | 思想僵化固執的人。 | 高陽《胡雪巖全傳·紅頂商人》:“小爺叔,你真是死腦筋,旁人的話,哪里聽得那么多。” |
sǐ zhōng qiú shēng死中求生 | 在極危險的境地中努力掙扎以求生路。 | 《后漢書·公孫述傳》:“述謂延岑曰:‘事當奈何?’岑曰:‘男兒當死中求生,可坐窮乎?’” |
shí sǐ yī shēng十死一生 | 形容生命非常危險。 | 漢 賈誼《新書 匈奴》:“愛好有實,已諾可期,十死一生,彼必將至。” |
yī tán sǐ shuǐ一潭死水 | 一池子死水。比喻停滯不前的沉悶局面。潭:深水池。 | 元 戴善夫《陶學士醉寫風光好》:“我正忒坎坷,自怨咨,九重天忽有君恩至,正是一灣死水全無浪,也有春風擺動時。” |
bù sǐ bù huó不死不活 | 形容事物沒有生氣。 | 宋 朱熹《朱子語類》第48卷:“唯是被囚不死不活,這地位如何處,直是難。” |
sǐ pí lài liǎn死皮賴臉 | 臉憨皮厚;沒羞沒臊地纏磨不清。形容不顧羞恥的樣子。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24回:“還虧是我呢,要是別的,死皮賴臉的三日兩頭兒來纏舅舅,要三升米兩升豆子的,舅舅也就沒有法兒呢。” |
bù sǐ bù shēng不死不生 | 指超脫生死的界限。 | 戰國·宋·莊周《莊子·大宗師》:“無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 |
wàng shēng shě sǐ忘生舍死 | 忘卻性命,不怕犧牲。 | 元·關漢卿《哭存孝》第四折:“呀,可怎生帳前空掛著虎皮袍,枉了你忘生舍死立唐朝。” |
dǎ sǐ lǎo hǔ打死老虎 | 比喻抨擊已失威勢的人。 | 魯迅《墳 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我以為‘打死老虎’者,裝怯作勇,頗含滑稽,雖然不免有卑怯之嫌,卻怯得令人可愛。” |
wǔ rén bù xī sǐ武人不惜死 | 惜:吝惜。指武官不怕死。 | 《宋史·岳飛傳》:“飛曰:‘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天下平矣。’” |
sǐ mó huó yàng死模活樣 | 半死不活的樣子。 | 明·田汝成《西湖游覽志余·帝王都會》:“宋臣大怒曰:‘口說尚可,乃畫此死模活樣乎?’” |
fù dōng hǎi ér sǐ赴東海而死 | 赴:往,去。跳進東海淹死。形容決心很大。 | 西漢·劉向《戰國策·趙策》:“彼則肆然而為帝,則連有赴東海而死耳,吾不忍為之民也。” |
tù sǐ gǒu pēng兔死狗烹 | 野兔捕殺了;獵狗無用;被煮著吃了。比喻事情成功之后;把效力有功的人拋棄或殺掉。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越王勾踐世家》:“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
lù sǐ bù zé yīn鹿死不擇蔭 | 比喻只求安身,不擇處所。亦比喻情況危急,無法慎重考慮。 | 見“鹿死不擇音”。 |
lín sǐ bù qiè臨死不怯 | 怯:膽小,害怕。面臨危險而毫不膽怯。 | 宋·洪邁《夷堅乙志》:“為言此人臨死不怯,似亦可用。” |
jì chū wàn sǐ計出萬死 | 謂謀劃來自必死的決心。 | 《宋書·武帝紀》:“不然。彼兵速銳,計出萬死。” |
zhì sǐ mí tā至死靡他 | 至:到;靡:沒有;它:別的。到死也不變心。形容愛情專一,致死不變。 | 《詩經·鄘風·柏舟》:“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諒人只。” |
yǐ sǐ jì zhī以死濟之 | 不惜一死來把某事繼續下去。形容決心很大,不可動搖。 | 章炳麟《電湘救趙》:“炎公受省憲付托之重,更當以死濟之。” |
zhì sǐ bù wù至死不悟 | 到死都不覺悟。形容頑固不化。悟:醒悟。 | 晉 葛洪《抱樸子》:“求乞福愿,冀其必得,至死不悟,不亦哀哉?” |
shēng yú yōu huàn ér sǐ yú ān lè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 | 憂患:患難。憂患使人勤奮,因而得生;安樂使人怠惰,因而萎靡致死。 | 戰國·鄒·孟軻《孟子·告子下》:“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而死于安樂也。” |
shēng sǐ wèi bǔ生死未卜 | 或生或死結果尚難測定。 | 清·無垢道人《八仙全傳》第25回:“急的是母親生死未卜,深怕見了面不能說話,仍和不見一般,豈不可痛!” |
miàn ruò sǐ huī面若死灰 | 形容因心情極度沮喪或驚恐而臉色灰暗。 | 西漢·司馬遷《史記·修務訓》:“晝吟宵哭,面若死灰,顏色霉墨,涕液交集。” |
zhì zhī sǐ dì ér hòu shēng置之死地而后生 | 原指作戰把軍隊布置在無法退卻、只有戰死的境地,兵士就會奮勇前進,殺敵取勝。后比喻事先斷絕退路,就能下決心,取得成功。 | 先秦 孫武《孫子 九地》:“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
mèi sǐ yǐ wén昧死以聞 | 昧:冒。聞:使聽到。冒著死罪來稟告您。表示謹慎惶恐。 | 《史記 趙世家》:“老臣賤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竊愛憐之,愿令得補黑衣之數,以衛王宮。昧死以聞!” |
shēng tuō sǐ zhuāi生拖死拽 | 形容強行拖扯。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四回:“遂打了個落花流水,生拖死拽,把個英蓮拖去,如今也不知死活。” |
xiào sǐ jiāng chǎng效死疆場 | 到邊疆拼死報效國家。 | 明 張居正《再乞休致疏》:“雖執殳荷戈,效死疆場,亦所弗避。” |
sǐ wáng zhěn jiè死亡枕藉 | 枕藉:縱橫相枕而臥。形容死的很多。 | 朱自清《執政大屠殺記》:“那時前后都有槍彈,人多門狹,前面的槍又極近,死亡枕藉。” |
chū sǐ duàn wáng出死斷亡 | 謂效死捐生。 | 《荀子·富國》:“故仁人在上,百姓貴之如帝,親之如父母,為之出死斷亡而愉者,無它故焉;其所是焉誠美,其所得焉誠大,其所利焉誠多。” |
sǐ bù yào liǎn死不要臉 | 指沒有害羞的意思 | 曲波《林海雪原》:“真他媽的吊死鬼擦粉,死不要臉。” |
yǔ sǐ fú shāng與死扶傷 | 與:援助;扶:扶助。援助要死的人,輔助受傷的人。 | 西漢·劉安《淮南子·兵略訓》:“白刃合,流矢接,步血屬腸,與死扶傷。” |
yǐn hèn ér sǐ飲恨而死 | 飲:含忍。指含恨而死。 |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章:“他平日也常以岳少保自期,可是岳少保飲恨而死,并未能挽既倒之狂瀾!” |
wàn sǐ bù cí萬死不辭 | 即使死一萬次也決不推辭。表示愿意拼死效勞。辭:推辭。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八回:“但有使令,萬死不辭!” |
rén wèi cái sǐ,niǎo wèi shí wáng人為財死,鳥為食亡 | 舊時俗語。意思是為了追求金錢,連生命都可以不要。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13回:“俗話說得好:‘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當時袁伯珍聽得這些說話,便要從此發一宗洋財。” |
ài zhī yù qí shēng,wù zhī yù qí sǐ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 | 喜愛他時,總想叫他活著;討厭他時,總想叫他死掉。指極度地憑個人愛憎對待人。 | 先秦 孔子《論語 顏淵》:“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
xiào sǐ shū zhōng效死輸忠 | 指竭盡忠誠。 | 《舊五代史 晉書 皇甫遇王清等傳倫》:“若乃世道方泰,則席寵恃祿者實繁;世運既屯,則效死輸忠無幾。” |
bù dào wū jiāng xīn bù sǐ不到烏江心不死 | 烏江:項羽兵敗的地方。比喻不達目的絕不罷休。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15卷:“我道:‘你不到烏江心不死,今已到了烏江,這心原也該死了。’” |
lín sǐ bù kǒng臨死不恐 | 恐:恐懼。遇到危難,毫不畏懼。 | 西漢·劉秀《新序·義勇》:“吾聞知命之士,見利不動,臨死不恐。” |
diào sǐ fú shāng吊死扶傷 | 吊祭死者,扶救傷者。 | 《南史·齊紀上·高帝》:“公奉辭伐罪,戒旦晨征,兵車始交,氛祲時蕩,吊死扶傷,弘宣皇澤。” |
sǐ huī fù rán死灰復然 | 比喻失勢者重新得勢或停息的事物又重新活動起來。 | 西漢·司馬遷《史記·韓長孺列傳》:“安國坐法抵罪,蒙獄吏田甲辱安國,安國曰:‘死灰獨不復然乎?’田甲曰:‘然即溺之。’” |
qǐ sǐ huí hái起死回骸 | 使死人或死東西復活。形容醫術高明。比喻挽救了看來沒有希望的事情。 | 宋·范成大《問天醫賦》:“竊聞大神,天醫之王。范圍堪輿,運平陰陽;起死回骸,斡旋天藏。” |
sǐ ér hòu yǐ死而后已 | 已:停止;完畢。死了以后方才停止。指一生努力奮斗;一直到死為止。奉獻了一切。 | 先秦 孔子《論語 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
tù sǐ quǎn jī兔死犬饑 | 比喻敵人滅亡后,功臣不受重用。 | 明·張居正《答兩廣劉凝齋言賊情軍情民情》:“鳥盡弓藏,兔死犬饑,故諸將士多張大賊勢者,亦未可盡以為然也。” |
sǐ ér wú hàn死而無憾 | 即使死了也而無遺憾。 | 清·無垢道人《八仙全傳》第66回:“小妹真能為我守節,我便死而無憾。” |
sǐ shēng yǒu mìng,fù guì zài tiān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 指萬事皆由天命注定。 | 《論語 顏淵》:“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
shēng sǐ bù yú生死不渝 | 渝:改變。無論活著還是死去都不會改變。形容對理想、信念、友誼、盟約等忠貞不移。 | 嚴復《論中國之阻力與離心力》:“然其先必有數十人或數百人,同一心志,生死不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