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臨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jù gāo lín xià據高臨下 | 憑借高處俯控低處,指憑仗優(yōu)勢地位足以控制別人。 | 清 鄭觀應《盛世危言 邊防一》:“蓋有土壘,則據高臨下,敵必不克驟攻。” |
rú lín dà dí如臨大敵 | 臨:面對著。好像面對著強大的敵人。形容把本來不是很緊迫的形勢看得十分嚴重。 | 《舊唐書 鄭畋傳》:“畋還鎮(zhèn),搜乘補卒,繕修戎仗,浚飾城壘,盡出家財以散士卒。晝夜如臨大敵。” |
dēng shān lín shuǐ登山臨水 | 形容旅途遙遠。也指游山玩水。 | 戰(zhàn)國 楚 屈原《楚辭 九辯》:“憭栗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 |
lín jī shè biàn臨機設變 | 臨到時機制定應變計劃。 | 《北史·侯深傳》:“深臨機設變,是其所長,若總大眾,未必能用。” |
lín zhèn mó dāo臨陣磨刀 | 臨:到;快要;陣:軍隊作戰(zhàn)時布置的陣勢;這里指上陣打仗。槍:梭鏢一類的兵器。到快要上陣打仗時才磨刀磨槍。比喻事到臨頭才匆忙準備。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70回:“‘臨陣磨槍’也不中用;有這會子著急,天天寫寫念念,有多少完不了的?” |
lín nàn bù gù臨難不顧 | 臨:遇到;難:危難;顧:顧惜。遇到危難的時候,并不顧惜自己。形容沒有私心,十分英勇。 | 晉·陳壽《三國志·魏志·齊王房傳》:“揚六軍之大勢,安城守之懼心,臨難而不顧,畢志傳命。” |
xiā mǎ lín chí瞎馬臨池 | 盲人騎著瞎馬。比喻盲目行動,后果十分危險。 | 南朝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排調》:“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 |
lín nàn bù shè臨難不懾 | 臨:面對;難:災難;懾:害怕,恐懼。遇到危難,一點也不懼怕。 | 明·屠隆《彩毫記·預識汾陽》:“看這綁縛漢子,偉干長軀,豐神軒舉,臨難不懾,必是人豪。” |
lín wēi bù dàn臨危不憚 | 臨:碰到,面臨;憚:畏懼。遇到危難,一點也不害怕。 | 唐·司空圖《華帥許國公德政碑》:“臨危不憚,赴救遠征。” |
lín wēi zì xǐng臨危自省 | 省:醒悟。臨到危難時能夠自己覺醒。 | 明·無名氏《云臺山》第二折:“我與你指迷途,臨危自省,我教你得平安,福祿如增。” |
lín shì ér jù臨事而懼 | 臨:遭遇,碰到;懼:或懼。遇事謹慎戒懼。 | 先秦 孔子《論語 述而》:“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
lín jī zhì biàn臨機制變 | 臨到時機制定應變計劃。 | 《周書·陸騰傳》:“必望臨機制變,未敢頂陳。” |
lín nán bù bì臨難不避 | 避:回避。到了危難之時并不躲避。形容勇敢膽大。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44回:“夫料事能中,智也;盡心謀國,忠也;臨難不避,勇也;殺身救國,仁也。” |
lín wēi shòu mìng臨危受命 | 在危難之際接受任命。 | 三國 蜀 諸葛亮《前出師表》:“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 |
lín yē jué jǐng臨噎掘井 | 臨:臨到;噎:食物堵住喉嚨。臨到食物堵住喉嚨才去掘井。比喻無濟于事。 | 春秋·齊·晏嬰《晏子春秋·內篇雜上》:“溺者不問墜,迷者不問路,溺而后問墜,迷而后問路,譬之猶臨難而遽鑄兵,噎而遽掘井,雖速,亦無及已。” |
lín wēi bù luàn臨危不亂 | 臨:面臨;危:危險;亂:慌亂,紊亂。指面臨危險心情不慌亂。 | 梁實秋《槐園夢憶》:“此次事件端賴季淑臨危不亂,鎮(zhèn)定應付,使我得以幸免于禍災。” |
lín dí yì jiàng臨敵易將 | 易:改變,變換。臨到作戰(zhàn)之前調換將領。 | 《隋書·李德林傳》:“且臨敵代將,自古所難,樂毅所以辭燕,趙括以之敗趙。” |
lín nàn bù shè臨難無懾 | 懾:恐懼。面對危難,卻無所恐懼。 | 唐·張說《齊黃門侍郎盧公神道碑》:“公處屯安貞,賦詩頹飲,視得失蔑如也,臨難無懾。” |
lín wēi bù náo臨危不撓 | 撓:屈,折。遇到危險時并不屈服。形容英勇堅貞。 | 《周書·李棠柳檜傳論》:“李棠、柳檜并臨危不撓,視死如歸,其壯志貞情,可與青松白玉比質也。” |
lín wēi bù jù臨危不懼 | 臨:碰到;面臨;懼:害怕;畏懼。面對危難;絲毫也不畏懼。 | 《鄧析子 無厚》:“死生有命,貧富有時。怨夭折者,不知命也;怨貧賤者,不知時也。故臨難不懼。” |
lín nàn bù qū臨難不屈 | 臨:面臨;屈:屈服。臨到危難,仍不屈服。 | 《舊唐書·劉弘基傳》:“高祖嘉其臨難不屈,賜其家粟帛甚厚。” |
lín nàn rú guī臨難如歸 | 歸:返回。形容面對危難而不畏生死。 | 《魏書·節(jié)義傳序》:“至于輕生蹈節(jié),臨難如歸,殺身成仁,死而無悔。” |
lín wēi bù gù臨危不顧 | 臨:遇到;危:危險。遇到危難的時候,一點也不怕。 | 《三國志 魏志 陳留王傳》:“和、琇、撫皆抗不撓,拒會兇言,臨危不顧。” |
lín wēi lǚ bīng臨危履冰 | 臨:面臨;履:踩,踏。面臨危境,走在冰上。比喻處境艱危,應時時戒懼謹慎。 | 宋·張君房《云笈七簽》第90卷:“故圣人當言而懼,發(fā)言而憂,常如臨危履冰,以大居小,以富居貧。” |
lín jī néng duàn臨機能斷 | 當機立斷。抓住時機,立刻決斷。 | 《北史·樊子蓋傳論》:“子蓋雅有干局,質性方嚴,見義而勇,臨機能斷,保全邦邑,勤亦懋哉!” |
lín wēi zhì mìng臨危致命 | 在遇到危難時肯豁出性命。 | 先秦 孔子《論語 子張》:“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 |
lín yuān xiàn yú臨淵羨魚 | 臨:面對;淵:深水;潭;羨:希望得到。面對著深水潭;希望得到魚。比喻只有愿望和空想;而無實際行動;仍不能如愿以償。 | 東漢 班固《漢書 董仲舒?zhèn)鳌罚骸芭R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
lín wén bù huì臨文不諱 | 臨:及;諱:避諱。作文時不須避諱。 | 西漢 戴圣《禮記 曲禮上》:“詩書不諱,臨文不諱,廟中不諱。” |
lín kě chuān jǐng臨渴穿井 | 穿:打。臨到口渴時才想到鑿井。比喻事到臨頭才想辦法。 | 《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 |
lín nàn bù jǔ臨難不懼 | 臨:到;難:災難;懼:恐懼。遇到危難,一點也不懼怕。 | 《韓非子 說疑》:“夫見利不喜,上雖厚賞無以勸之,臨難不恐,上雖嚴刑無以威之,此之謂不令之民也。” |
píng shí bù shāo xiāng,lín shí bào fó jiǎo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 | 平時:平常;抱佛腳:拜佛。比喻平時不往來,遇有急難才去懇求。指平時沒有準備,臨時慌忙應付。 | 魯迅《雜論管閑事·做學問·灰色等》:“卻還用‘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十個字形容當今學術界大部分的狀況。” |
lín fēng jué dí臨鋒決敵 | 鋒:隊伍的前列。面對兵鋒與敵決戰(zhàn)。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鄭太傳》:“并無軍旅之才,執(zhí)銳之干。臨鋒決敵,非公之儔。” |
hé dì guāng lín闔第光臨 | 闔第:全家。歡迎你全家來參加。 | 魯迅《狗·貓·鼠》:“上面印著‘為舍妹出閣’、‘小兒完姻’、‘敬請觀禮’或‘闔第光臨’這些……句子。” |
táng lín jìn tiē唐臨晉帖 | 臨:摹仿字畫;帖:書法、繪畫的范本。唐人書法多臨摹晉人范本,脫胎變化而成。比喻善臨摹,少獨創(chuàng)。 | 明 陶宗儀《輟耕錄 論詩》:“德機詩如何?曰:‘德機詩如唐臨晉帖。’” |
lín nàn bù gǒu臨難不茍 | 茍:茍且。指遇到危難不茍且偷生 | 西漢·戴圣《禮記·曲禮上》:“臨難毋茍免。” |
lín chuān xiàn yú臨川羨魚 | 比喻空有愿望,而無實際行動。 | 漢 揚雄《河東賦》:“雄以為臨川羨魚,不如歸而結網。” |
lín zhèn mó qiāng臨陣磨槍 | 到了快要上陣打仗的時候才磨刀擦槍。比喻事到臨頭才匆忙準備。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70回:“‘臨陣磨槍’也不中用!有這會子著急,天天寫寫念念,有多少完不了的?” |
lín yá lè mǎ臨崖勒馬 | 走到懸崖邊緣勒住了奔馬。①比喻到了危險邊緣能及時醒悟回頭。②比喻運用筆墨,當意境入近高潮時,突然煞住筆鋒。亦作“懸崖勒馬”、“勒馬懸崖”。 | 元·鄭光祖《鐘離春智勇定齊》第三折:“你如今船到江心補漏遲,抵多少臨崖勒馬才收騎。” |
lín shēn lǚ wěi臨深履尾 | 比喻處于危險恐懼的環(huán)境中。 | 晉·鮑敬言《元君論》:“王者臨深履尾,不足喻危。假寐待旦,日昃旰食,將何為懼禍及也。” |
lín wēi xià shí臨危下石 | 在人家處于危急時向他扔石頭。比喻乘人之危,加以打擊。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59回:“夸談經濟者,少甚么看風使舵、臨危下石之人。” |
lín nàn gǒu miǎn臨難茍免 | 遇到危難時茍且偷生。 | 西漢 戴圣《禮記 曲禮上》:“臨難毋茍免。” |
lín shí fèi zhù臨食廢箸 | 臨:到,將要;箸:筷子。臨到吃時卻丟掉筷子。形容心神不寧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106回:“此用之所以臥不安席,臨食而廢箸者也。” |
lín jūn duì lěi臨軍對壘 | 臨:面對;壘:軍營,堡壘。面對敵方軍隊。指作戰(zhàn)的場合。 | 明·無名氏《萬國來朝》第三折:“領將驅兵勇戰(zhàn)敵,臨軍對壘慣相持。” |
sǐ dào lín tóu死到臨頭 | 臨:面臨。快要到了死亡的時刻。 | 李曉明《平原槍聲》:“馬英如醉方醒,想不到死到臨頭卻暫時逃出一條活命。” |
wò tú lín yǔ握圖臨宇 | 圖:圖籍;宇:天下。掌握全國地圖,君臨天下。比喻擁有全國政權。 | 《魏書·崔楷傳》:“伏惟皇魏握圖臨宇,總契裁極,道敷九有,德被八荒。” |
lín wēi zì huǐ臨危自悔 | 悔:懊悔。遇到危難時自己懊悔。形容意志不堅定。 | 元·鄭光祖《鐘離春智勇定齊》第三折:“您今日遭陷擒縛,方才是臨危自悔。” |
lín shēn lǚ bó臨深履薄 | 履:踐;踏。面臨深淵;腳踩薄冰。形容戰(zhàn)戰(zhàn)兢兢;小心翼翼;唯恐稍一不慎就出問題。 | 《詩經 小雅 小旻》:“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
dà nàn lín tóu大難臨頭 | 難:災禍;臨:到來。大災大禍降臨頭上。 | 莊周《莊子 秋水》:“臨大難而不懼者,圣人之勇也。” |
lín qī shī wù臨期失誤 | 臨:及,到。到了預先約定的時間卻失約了。指不守諾言 | 《剪燈余話·泰山御史傳》:“卻乃連日酗酣,臨期失誤,使百辟倉皇駭愕以失色。” |
lín hé yù yú臨河欲魚 | 臨:面對;欲:想要。比喻空有愿望,而無實際行動,仍不能如愿以償。 | 《文子·上德》:“臨河欲魚,不若歸而織網。” |
lín hé xiàn yú臨河羨魚 | 比喻空有愿望,而無實際行動。 | 西漢 劉安《淮南子 說林訓》:“臨河而羨魚,不若歸家織網。” |
lín sǐ bù qiè臨死不怯 | 怯:膽小,害怕。面臨危險而毫不膽怯。 | 宋·洪邁《夷堅乙志》:“為言此人臨死不怯,似亦可用。” |
lín bié zèng yǔ臨別贈語 | 分別時贈送勉勵的話或忠告。 | 杜鵬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三章:“團組織的教導,教師的囑咐,媽媽的叮嚀,同學們的臨別贈語,又記取了多少?” |
lín qù qiū bō臨去秋波 | 秋波:秋天的水波,比喻眼睛明澈。臨走時的回眸一盼。形容別情依依。 |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怎當他臨去秋波那一轉!便是鐵石人也意惹情牽。” |
lín jī yìng biàn臨機應變 | 機:時機,形勢。隨著情況的變化靈活機動地應付。 | 宋 朱熹《朱子語類》第136卷:“不過使兵識將意,將識士情,蓋未論臨機應變,方略不同。” |
lín sǐ bù kǒng臨死不恐 | 恐:恐懼。遇到危難,毫不畏懼。 | 西漢·劉秀《新序·義勇》:“吾聞知命之士,見利不動,臨死不恐。” |
jiàng zūn lín bēi,qū gāo jiù xià降尊臨卑,屈高就下 | 降:降低;臨:面臨;卑:低微。指地位高的人放下架子與地位低的人交往 | 元·石子章《竹塢聽琴》第二折:“多謝也降尊臨卑,屈高就下。” |
lín wēi zhì biàn臨危制變 | 面臨危難時緊急應變。 | 晉·陳壽《三國志·魏志·明帝紀》:“司馬懿臨危制變,擒淵可計日待也。” |
shuāng xǐ lín mén雙喜臨門 | 謂兩年喜事一齊到來。 |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27回:“你屋里恭喜了,大相公也喜了。一天生的,真正雙喜臨門。” |
qǐ jǐ yáo lín棨戟遙臨 | 棨戟:古代權貴出行的儀仗;臨:到。貴人從遠方到來。 | 唐·王勃《滕王閣序》:“都督閻公之雅望,棨戟遙臨。” |
lín zhèn tuō táo臨陣脫逃 | 脫:離開。臨到上陣打仗時卻逃跑了。指貪生怕死;沒有膽量。 | 清 無名氏《官場維新記》第四回:“你們中國的兵勇,一到有起事來,不是半途潰散,便是臨陣脫逃,那是不關我教習的事,在乎你們自己未雨綢繆的。” |
jū gāo lín xià居高臨下 | 居:處在;臨:面對。處于高處;俯視下方。形容處于有利的地勢、地位。也比喻高高在上。 | 北齊 魏收《魏書 財安王》:“繳山立柵,分為數處,居高臨下,隔水為營。” |
yù shù lín fēng玉樹臨風 | 形容人風度瀟灑,秀美多姿。亦作“臨風玉樹”。 | 清·荑荻散人《玉嬌梨》第20回:“其人品之美,翩翩皎皎,有如玉樹臨風。” |
lǚ bó lín shēn履薄臨深 | 比喻身處險境,必須十分謹慎。 | 《詩經 小雅 小旻》:“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
jūn lín chéng xià軍臨城下 | 敵軍已來到自己的城墻下面。比喻情勢十分危急。 | 《戰(zhàn)國策 齊策二》:“齊必舉兵伐梁,梁、齊之兵連于城下不能去,王以其間伐韓。” |
zōng shī àn lín宗師案臨 | 學政到達他主管的地區(qū)主持考試。宗師:學政。 |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回:“賤姓嚴,舍下就在咫尺。去歲,宗師案臨,幸叨歲薦,與我這湯父母是極好的相與。二位老先生,想都是年家故舊?” |
chǔ gāo lín shēn處高臨深 | 處高:處在顯貴重要地位。臨深:如臨深淵。處在顯貴之位,好比面臨深淵。舊時指官職高了常有危險性。 | 漢·揚雄《酒箴》:“處高臨深,動常近危。” |
rú lín shēn yuān如臨深淵 | 臨:靠近;淵:深水坑。如同處于深淵邊緣一般。比喻存有戒心,行事極為謹慎。 | 《詩·小雅·小旻》:“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
lín shì zhì biàn臨事制變 | 臨到時機制定應變計劃。 | 漢·陳琳《檄吳將校部曲文》:“臨事制變,困而能通,智者之慮也。” |
lín wēi bù gǒu臨危不茍 | 臨:面對;茍:茍且,草率。指遇到危難不茍且偷生 | 老舍《四世同堂》:“我手無縛雞之力,不能去殺敵雪恥,我只能臨危不茍。” |
dà huò lín tóu大禍臨頭 | 臨:光臨。即將發(fā)生大災禍。 |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26回:“做官到了三品時,就要急流勇退,不然就有大禍臨頭。” |
lín cái bù gǒu臨財不茍 | 面對錢財不隨便求取,廉潔自好。 | 西漢 戴圣《禮記 曲禮上》:“臨財毋茍得,臨難毋茍免。” |
lín yá shī mǎ臨崖失馬 | 失:遺失,喪失。比喻臨到危險不能及時回頭。 | 明·沈受先《三元記·錯認》:“我且回程,又不是臨崖失馬,有何勞頓?” |
lín bié zèng yán臨別贈言 | 分別時贈送勉勵的話或忠告。 | 唐 王勃《滕王閣序》:“臨別贈言,幸承恩于偉餞。” |
lín yuān jié wǎng臨淵結網 | 淵:深潭。臨到潭邊才編織漁網。比喻空懷壯志,不如實實在在地付諸于行動。 | 明·楊珽《龍膏記·游仙》:“早辦個鳳想仙緣,休等待臨淵結網,只落得月缺花殘。” |
rú lǚ rú lín如履如臨 | 《詩·小雅·小旻》:“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后以“如履如臨”形容做事極為小心謹慎。 | 《詩·小雅·小旻》:“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
shēn lín qí jìng身臨其境 | 身:親身;臨:到;其:那個;境:環(huán)境;地方。親身到過那個地方。 | 明 袁宏道《八識略說序》:“向非身歷其境,惡能窮其邊崖,指其歸宿者哉!” |
lín jī zhé duàn臨機輒斷 | 當機立斷。抓住時機,立刻決斷。 | 《新唐書·杜如晦傳》:“如晦少英爽,喜書,以風流自命,內負大節(jié),臨機輒斷。” |
lín wēi xiào mìng臨危效命 | 效:獻出。面對危難,勇于獻出自己生命。 | 宋·歐陽修《謝復龍圖閣直學士表》:“徒因學古之勤,粗識事君之節(jié),茍臨危效命,尚當不顧以奮身,況為善無傷,何憚竭忠而報國。” |
shèng qì lín rén盛氣臨人 | 盛氣:含著怒氣;臨:面對。以驕橫的氣勢壓人。形容傲慢自大,氣勢逼人。 | 宋·樓鑰《汪公行狀》:“約束嚴峻,已量之田隱藏畝步,不以多寡率至婛配,盛氣臨人,無敢忤者。” |
qīn lín qí jìng親臨其境 | 臨:到;境:境界,地方。親自到了那個地方。 | 《三國志 吳志 吳主傳》:“而曹公已臨其境。” |
xià lín wú jì下臨無際 | 臨:居高處朝向低處。從高往下看,望不見底。形容地勢極其陡峭。 | |
lín jī zhì shèng臨機制勝 | 臨:面臨;機:時機,形勢。臨到機會來時能以謀略取勝。比喻機智靈活,富于謀略。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16回:“兵事臨機制勝,非可預言,愿假臣一乘,使得預謀于行間。” |
quǎn yá xiāng lín犬牙相臨 | 形容地勢像犬牙一樣參差不齊地相連接。 | 西漢·司馬遷《史記·漢興以來諸侯年表》:“漢郡八九十,形錯諸侯間,犬牙相臨,秉甚厄塞地利。” |
rú lín shēn gǔ如臨深谷 | 好像到了深深的山谷邊上。比喻行事十分警惕,小心謹慎。 | 宋 張君房《云笈七簽》九十八:“如潛有所得,專如臨深谷,戰(zhàn)如履薄冰,此得道之門耳。” |
lín wēi shòu mìng臨危授命 | 面對危急時勇于獻出生命。 | 先秦 孔子《論語 憲問》:“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
lín dí mài zhèn臨敵賣陣 | 即將上陣殺敵時,卻逃離陣地。形容十分膽怯。 | 明·無名氏《三化邯鄲》第四折:“因為你兩軍對壘,臨敵賣陣,敕旨教斬了你哩!” |
lín chí xué shū臨池學書 | 臨:靠近,挨著。指刻苦練習書法。 | 《晉書 衛(wèi)恒傳》:“弘農張伯英者,因而轉精甚巧。凡家之衣帛,必書而后練之。臨池學書,池水盡墨。” |
lín jī lì duàn臨機立斷 | 當機立斷。抓住時機,立刻決斷。 | 明·唐順之《條陳海防經略事疏》:“訪得淮揚海防兵備副使劉景韶英敏多謀,臨機立斷,運籌足以破鬼夷之算,賈勇足以汗懦將之顏。” |
jiān lín zì dào監(jiān)臨自盜 | 竊取公務上自己看管的財物。同“監(jiān)主自盜”。 | 曾慥《類說》卷二引《名臣傳 杜衍》:“衍在中書,權幸欲去之,以舜欽監(jiān)進奏院市故紙監(jiān)臨自盜除名,以撼動衍,衍亦以此求退。” |
huī hàn lín chí揮翰臨池 | 翰:鳥羽,借指毛筆;臨池:指寫字。指運筆寫字。 | 晉·代衛(wèi)恒《四體書勢》謂東漢的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 |
lín nàn zhù bīng臨難鑄兵 | 臨到危難時,方才鑄造兵器。比喻平時不作準備,臨時才想辦法。 | 春秋 齊 晏嬰《晏子春秋 雜上二十》:“溺者不問隊,迷者不問路。溺而后問隊,迷而后問路,譬之猶臨難而遽鑄兵,臨噎而遽掘井,雖速,亦無及已。” |
lín nàn bù kǒng臨難不恐 | 臨:到;難:災難;恐:恐懼。遇到危難,一點也不懼怕。 | 《韓非子 說疑》:“夫見利不喜,上雖厚賞無以勸之,臨難不恐,上雖嚴刑無以威之,此之謂不令之民也。” |
lín cái gǒu dé臨財茍得 | 臨:面對;茍:茍且,隨便。面對錢財隨便求取,見利忘義。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39卷:“反比那面是背非,臨財茍得,見利忘義一班峨冠博帶的不同。” |
bīng lín chéng xià兵臨城下 | 臨:來臨。軍隊已來到城墻下面。比喻遭到圍困。 | 元 無名氏《馬陵道》:“有一日兵臨城下,將至濠邊。” |
lín tóng dòu bǎo臨潼斗寶 | 比喻夸耀豪富、爭強賭勝的行動。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75回:“于是天天宰豬割羊,屠鵝戮鴨,好似臨潼斗寶一般,都要賣弄自己家的好廚役好烹炮。” |
jiàng zūn lín bēi降尊臨卑 | 尊貴的人委曲自己的身分與地位較低的人交往。 | 西漢 戴圣《禮記 郊特牲》:“此降尊以就卑也。” |
lín shuǐ lóu tái臨水樓臺 | 靠近水邊的樓臺。比喻由于地處近便而獲得優(yōu)先的機會。 | 宋·湯恢《祝英臺近·中秋》詞:“洞庭窄,臨水樓臺,清光最先得。” |
lín shí bào fó jiǎo臨時抱佛腳 | 原意為年老信佛,以求保佑,有臨渴掘井之意。后因稱平時無準備而事急時倉猝張羅為“臨時抱佛腳”。 | 唐 孟郊《讀經》詩:“垂老抱佛腳,教妻讀黃經。” |
lín wēi zì jì臨危自計 | 計:計算。指臨到危險時刻只為自己著想。 | 后晉·劉昫《舊唐書·吳溆傳》:“人臣食君之祿,死君之難,臨危自計,非忠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