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失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qīng zhòng shī yí輕重失宜 | 謂對事情的重要與否處置失當。 | 宋·蘇舜欽《論宣借宅事》:“若死行陣之家與伎術之輩均用此賞,臣竊恐輕重失宜矣。” |
shī lín zhī niǎo失林之鳥 | 失去樹林的鳥兒。比喻無處藏身與生活。 |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三回:“何乃進不偶用,退不獲安,呼吸若窮池之魚,行止比失林之鳥,憂傷之心,不能亡已!” |
shī dào guǎ zhù失道寡助 | 道:道義;寡:少。做事違反正義的人,一定得不到別人的支持和幫助。 | 先秦 孟軻《孟子 公孫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
lín yá shī mǎ臨崖失馬 | 失:遺失,喪失。比喻臨到危險不能及時回頭。 | 明·沈受先《三元記·錯認》:“我且回程,又不是臨崖失馬,有何勞頓?” |
wàn bù shī yī萬不失一 | 失:失誤,差錯。一萬次中也不會失誤一次。形容非常有把握。亦作“萬不一失”、“萬無一失”、“萬無失一”。 | 《韓非子·解老》:“治鄉治邦蒞天下者,各以此科適觀息耗則萬不失一。”《史記·淮陰侯列傳》:“韓信曰:‘先生相人何如?’對曰:‘貴賤在于骨法,憂喜在于容色,成敗在于決斷,以此參之,萬不失一。’” |
shòu líng shī bù壽陵失步 | 《莊子 秋水》:“且子獨不聞壽陵馀子之學行于邯鄲與?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后以“壽陵失步”比喻仿效不成,反而喪失了固有技能。 | 《莊子·秋水》:“且子獨不聞壽陵馀子之學行於邯鄲與?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 |
bēi guān shī wàng悲觀失望 | 對世事懷有喪失信心消極的看法。 | 毛澤東《團結一切抗日力量,反對反共頑固派》:“我們決不悲觀失望,我們是樂觀的。” |
bù shī jiù wù不失舊物 | 舊物:舊的典章制度或原有的東西。指恢復原有的事業或山河。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哀公元年》:“祀夏配天,不失舊物。” |
huāng zhāng shī cuò慌張失措 | 慌張:驚慌失措。驚恐慌張得不知所措。 | 明·酉陽野史《續三國演義》第25回:“卿家非時而來,慌張失措,有何事故?” |
chā zhī háo lí,shī zhī qiān lǐ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 開始時雖然相差很微小,結果會造成很大的錯誤。 | 《禮記 經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繆以千里。’” 《魏書 樂志》:“但氣有盈虛,黍有巨細,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
chàng rán zì shī悵然自失 | 悵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形容神志迷亂,像失去什么似的樣子。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雅量》:“殷悵然自失。”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牛成章》:“忠泣訴父名,主人悵然自失。”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雅量》:“殷悵然自失。” |
gù cǐ shī bǐ顧此失彼 | 顧了這個;顧不了那個。形容頭緒繁多;無法兼顧全面。 | 明 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76回:“分軍為三:一軍攻麥城,一軍攻紀南城,大王率大軍直搗郢都,彼疾雷不及掩耳,顧此失彼,二城若破,郢不守矣。” |
wàn wú shī yī萬無失一 | 萬:很多;失:差錯。指非常有把握,絕對不會出差錯。 |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第17卷:“子誠能如是,心無異緣,六根自靜,默然而究,萬無失一也。” |
shī shí luò shì失時落勢 | 指時運不濟。 | 元 無名氏《朱砂擔》第四折;“若不是我失時落勢,怎生的便攬禍招危。” |
shī hún dàng pò失魂蕩魄 | 形容心意煩亂,精神恍惚。 | 《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二:“[嚴蕊]乃是個絕色的女子。一應琴、棋、書、畫、歌舞、管弦之類,無所不通……所以人見了的,沒一個不失魂蕩魄在他身上。” |
liú luò shī suǒ流落失所 | 流轉淪落,沒有安身的地方。 | 明 馮夢龍《古今小說 單符郎全州佳偶》:“吾至親骨肉流落失所,理當收拾,此乃萬不得已之事。” |
bù shí guī cuō不失圭撮 | 圭撮:容量詞,六栗為一圭,十圭為一撮。形容數量準確。 | 東漢 班固《漢書 律歷志上》:“量多少者不失圭撮。” |
dùn zú shī sè頓足失色 | 頓足:跺腳。失色:因驚恐而變以臉色。形容十分驚慌。 | 清 蒲松齡《聊齋志異 促織》:“成倉猝莫如所救,頓足失色。” |
zhāng huáng shī cuò張惶失措 | 見“張皇失措”。 | 巴金《秋》十一:“枚張惶失措地往四處看。” |
dòng bù shī shí動不失時 | 時:時宜,時機。行動不失時機。指不做不切合時宜的事。 | 漢·劉安《淮南子·人間訓》:“圣人敬小慎微,動不失機。” |
jiàn wù bù qǔ,shī zhī qiān lǐ見物不取,失之千里 | 見:遇到,看見;取:取得;失:失去。見到時不拿過來,以后再想要就更難辦了。形容不要錯失良機。 | 明·張鳳翼《紅拂記·俊杰知時》:“呀,道兄差矣!豈不聞見物不取,失之千里,既遇明主,何必遠去?” |
yuán biē shī guī援鱉失龜 | 比喻得不償失。 | 《淮南子·說山訓》:“殺戎馬而求狐貍,援兩鱉而失靈龜,斷右臂而爭一毛,折莫邪而爭錐刀,用智如此,豈足高乎?” |
zhāng huáng shī cuò張皇失措 | 驚慌得不知怎么才好。 | 元 楊景賢《西游記》:“你看他脅肩諂笑,趨前退后,張皇失措。” |
dà shī suǒ wàng大失所望 | 原來的希望完全落空。形容非常失望。 | 漢 司馬遷《史記 高祖本記》:“秦人大失望。” |
bù shī shǔ lěi不失黍絫 | 猶言絲毫不差。絫、黍,微小的重量。 | 《漢書 律歷志上》:“權輕重不失黍絫。”顏師古注引應劭曰:“十黍為絫,十絫為一銖。” |
shī zhī dōng yú失之東隅 | 早上丟失了(晚上又收回來);比喻開始失敗(最后取得成功)。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馮異傳》:“始雖垂翅回溪,終能奮翼黽池,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
zūn ér wù shī遵而勿失 | 謂遵照先人的典章制度而不違失。 | 《史記·曹相國世家》:“且高帝與蕭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參等守職,遵而勿失,不亦可乎?” |
àn rán shī sè黯然失色 | 黯然:昏暗的樣子;失色:失去光澤。原指心情沮喪;臉色難看。形容相比之下顯得暗淡無光。有時也形容心情不好。 | 清 冒襄《影梅庵憶語》:“頓使《會真》、《長恨》等篇黯然失色。” |
jiāo lóng shī shuǐ蛟龍失水 | 蛟:傳說的無角龍。蛟龍失掉了賴以生存的水。比喻英雄失去憑借 |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后唐莊宗同光二年》:“不可,蛟龍失水,螻蟻足以制之。” |
diū hún shī pò丟魂失魄 | 形容非常驚慌,沒頭腦,無主見 | 俞林《在太行山上》:“小范首先從樹叢后面猛跳出來,那家伙嚇得丟魂失魄,尖叫一聲,返身就跑。” |
shī jīng dǎ guài失驚打怪 | 形容神色慌張或動作忙亂。也指大驚小怪。 | 宋 洪邁《夷堅三志已 善謔詩詞》:“后人多少繼遺蹤,到我便失驚打怪。” |
nèi jǔ bù shī qí zǐ,wài jǔ bù shī qí chóu內舉不失其子,外舉不失其仇 | 舉:推薦。舉薦身邊的人,即使是親屬也不回避;舉薦外面的人,即使是仇敵也不躲開。形容辦事公正無私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荀慈明曰:‘昔者祁奚內舉不失其子,外舉不失其仇,以為至公。’” |
jiǔ hòu shī yán酒后失言 | 酒喝多了以后,不能自持,說了不該說的話。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46回:“是我一時愚蠢,不是了,酒后失言,反被那婆娘瞞過了,怪兄弟相鬧不得。” |
dé bù cháng shī得不償失 | 所得到的補償不了所失去的。形容不上算。 | 宋 陸游《<方德亨詩集>序》:“得不償失,榮不蓋愧。” |
chàng rán ruò shī悵然若失 | 悵然:失意;懊惱。形容因不如意而心情沮喪;好像丟了什么似的。 | 清 蒲松齡《聊齋志異 牛成章》:“主人視其里居、姓氏,似有所動,問所從來。忠泣訴父名,主人悵然若失。” |
cāng huáng shī cuò倉皇失措 | 倉皇:匆忙而又慌張;措:措置;安排。指忙亂驚慌得不知怎么辦才好。 | 宋 王楙《野客叢書 魏證蒯通》:“不以事敗而遽變前說,要胸中有守而然,異乎倉皇失措,遽變前說者也。” |
chā yǐ háo lí,shī zhī qiān lǐ差以毫厘,失之千里 | 開始時雖然相差很微小,結果會造成很大的錯誤。 | 《禮記·經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繆以千里。’” |
yīn xiǎo shī dà因小失大 | 因貪圖小的利益而失去大的利益。 | 漢 劉晝《新論》:“滅國亡身為天下笑,以貪小利失其大利也。” |
jīng huáng shī cuò驚皇失措 | 同“驚惶失措”。 | |
xué rú bù jí,yóu kǒng shī zhī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 學習好像追趕什么,總怕趕不上,趕上了又怕被甩掉。形容學習勤奮,進取心強。又形容做其他事情的迫切心情。 | 《論語·秦伯》:“子日:‘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
xiān jiè zhī shī纖介之失 | 纖介:細微。很小的過失。 | 漢 董仲舒《春秋繁露 王道》:“春秋記纖介之失。” |
sài wēng shī mǎ塞翁失馬 | 邊塞一老人丟失一匹馬;后此馬歸來;并帶回一匹駿馬。比喻雖然暫時受到損失;但從長遠看;也許會得到好處。 | 西漢 劉安《淮南子 人間訓》:“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
xiǎng zhèn shī sè響震失色 | 響:回聲;震:響雷。像聽到回聲或響雷一樣迅速變了臉色。 |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權以示群下,莫不震響失色。” |
shī jīng dǎo guài失驚倒怪 | 猶失驚打怪。驚恐;慌張。 | 《天花雨》第十四回:“回家方稀奇事,失驚倒怪落三魂。” |
wáng hún shī pò亡魂失魄 | 魂、魄:舊指人身中離開形體能存在的精神為魂,依附形體而顯現的精神為魄。形容驚慌憂慮、心神不定、行動失常的樣子。 | 元·無名氏《看錢奴》第二折:“餓的我肚里饑失魂喪魄,凍的我身上冷無顏落色。” |
xī zhǐ shī zhǎng惜指失掌 | 惜:吝惜。因舍不得一個指頭而失掉一個手掌。比喻因小失大。 | 《南史 阮佃夫傳》:“佃夫拂衣出戶,曰:‘惜指失掌邪?’” |
chēng rán zì shī瞠然自失 | 瞠:瞪著眼睛。瞪著眼睛好像丟了東西一樣。形容失神的神態 | 清·荻岸山人《平山冷燕》第11回:“不意到了山東汶上縣,便遇了一個小才女,便令小弟瞠然自失。” |
shī bài wéi chéng gōng zhī mǔ失敗為成功之母 | 失敗往往是成功的先導。指從失敗中吸取教訓,最后取得勝利。 | |
jīng hún shī pò驚魂失魄 | 同“驚魂喪魄”。 | 《抗日歌謠·歌頌八路軍》:“八路,八路……賽如猛虎;敵人一見,驚魂失魄掉屁股。” |
dà jīng shī sè大驚失色 | 色:神色。大為吃驚;臉色失常。形容極度驚恐。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忽見曹操帶劍入宮,面有怒色,帝大驚失色。” |
hún wáng pò shī魂亡魄失 | 魂、魄:即迷信所說的靈魂。形容萬分驚恐,不知所措;有時也指受到了極大誘惑而不能自持。 | 漢·楊雄《羽獵賦》:“魂亡魄失。” |
dé rén zhě chāng,shī rén zhě wáng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 人:指人心。得人心的就能興隆,失去人心的就要滅亡。 | 唐·李觀《項籍故里碑銘序》:“至如謀于漢者,昔其臣也,公實棄之;兵于漢者,亦其將也,公不庸之。故曰:‘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
shǒu zú shī cuò手足失措 | 手足失去安放的地方。形容極其驚慌。 | 唐·韓愈《為韋相公讓官表》:“心神靡寧,顧已慚觍,手足失措。” |
shuǎng rán ruò shī爽然若失 | 爽然:主意不定的樣子;若失:象失去依靠。形容心中無主、空虛悵惘的神態。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屈原賈生列傳論》:“讀《服鳥賦》,同生死,輕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
huǎng rán zì shī恍然自失 | 恍然:仿佛;自失:好像失去了什么。形容猛然醒悟后,心神不定的樣子。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37卷:“程客恍然自失道:‘莫非是做夢么?’” |
jī bù kě shī機不可失 | 機:時機。好時機不可放過;失掉了不會再來。比喻機會難得。 | 五代 安重榮《上石敬瑭表》:“須知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
shī zhū jiāo bì失諸交臂 | 指當面錯過機會。 | 見“失之交臂”。 |
zhì zhě qiān lǜ,huò yǒu yī shī智者千慮,或有一失 | 指聰明人對問題深思熟慮,也難免出現差錯。 | 《舊唐書 宇文融傳》:“臣聞智者千慮,或有一失;愚夫千計,亦有一得。” |
dé dào duō zhù,shī dào guǎ zh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道:道義;寡:少。站在正義方面,會得到多數人的支持幫助;違背正義,必陷于孤立。 | 先秦 孟軻《孟子 公孫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
dé mǎ shī mǎ得馬失馬 | 謂世事多變,得失無常。典出《淮南子·人間訓》。 | 典出《淮南子·人間訓》。見“得馬生災”。 |
jǔ zhǐ shī cuò舉止失措 | 措:安放,放置。舉動失常,不知如何辦才好。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98回:“睿聞知兩處危急,舉止失措,甚是驚慌。” |
jī nán qīng shī機難輕失 | 謂機會難得,稍縱即失。 | 宋·岳飛《乞止班師詔奏略》:“況今豪杰向風,士卒用命,天時人事,強弱已見,功及垂成,時不再來,機難輕失,臣日夜料之熟矣。” |
jīng huāng shī sè驚慌失色 | 見“驚惶失色”。 |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七十三回:“倪太守正與倪忠毫無主意,看見開門,以為惡奴前來陷害,不由的驚慌失色。” |
shí bù kě shī時不可失 | 時:時機,機會;失:錯過。抓住時機,不可錯過。 | 《戰國策·秦策四》:“臣聞敵不可易,時不可失。” |
shī jīng luò cǎi失精落彩 | 指沒精打彩。 | 元 李好古《張生煮海》第四折:“許佳期無處追尋,走海上失精落彩。” |
wàn bù yī shī萬不一失 | 萬:很多;失:差錯。指非常有把握,絕對不會出差錯。 | 漢·枚乘《七發》:“孔、老覽觀,孟子持籌而算之,萬不一失。” |
huáng jīn shī sè黃金失色 | 黃金失去了顏色。比喻人倒霉時才能再大也不能發揮作用。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一卷:“運退黃金失色,時來頑鐵生輝。” |
dé shī xiāng bàn得失相半 | 指利與弊同時存在,不相上下,基本相等。 | 晉·陳壽《三國志·吳書·全琮傳》:“今分兵捕民,得失相半,豈得謂全哉?” |
bǎi wú shī yī百無失一 | 百:很多;失:差錯。指非常有把握,絕對不會出差錯。 | 西漢·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成敗在于決斷,以此參之,萬不失一。” |
máng rán zì shī芒然自失 | 芒然:模糊不清。若有所失而又不知所以的樣子。 | 戰國·宋·莊周《莊子·說劍》:“此天子之劍也。文王芒然自失。” |
ní míng shī shí泥名失實 | 拘守空名,不求實際。 | 宋·程大昌《考古編·詩論九》:“夫其本圣言而推之者,尚破碎如此,其他何可泥名失實而不敢加辨也歟!” |
zuò shī liáng jī坐失良機 | 不主動及時行動而失去好機會。 | 清 昭槤《嘯亭雜錄 木果木之敗》:“若不審敵勢,坐失良機,使兵心至于潰敗。” |
mí zōng shī lù迷蹤失路 | 迷失了道路。 | |
mào shī guǐ冒失鬼 | 言語、舉動魯莽、輕率的人。 | 清·錢彩《說岳全傳》第十回:“冒失鬼!京城地面容得你撒野?” |
shī zhī háo lí,miù yǐ qiān lǐ失之毫厘,謬以千里 | 毫、厘:兩種極小的長度單位。開始稍微有一點差錯,結果會造成很大的錯誤。 | 西漢 戴圣《大戴禮記 保傅》:“《易》曰:‘正其本,萬物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
rén cái liǎng shī人財兩失 | 人和錢財都無著落或都有損失。同“人財兩空”。 | 《警世通言 玉堂春落難遇夫》:“王三中了舉,不久到了京,白白地要了玉堂春去,可不人財兩失?” |
bù shī háo lí不失毫厘 | 失:差。毫厘:很小的重量或長度的單位。不差一毫一厘米。 | 先秦 荀況《荀子 儒效》:“圣人也者,本仁義,當是非,齊言行,不失豪(毫)厘。” |
jīng huáng shī cuò驚惶失措 | 失措:舉止失去常態。驚慌惶恐;舉止失去常態。 | 唐 李百藥《北齊書 元暉業傳》:“孝友臨刑,驚惶失措,暉業神色自若。” |
jiǎn cún shē shī儉存奢失 | 儉:節儉。存:留存。奢:奢侈。節儉的人就是能留存下來,,奢侈的人必然敗亡。 | |
zhāng huāng shī cuò張慌失措 | 慌張得不知如何是好。 | |
dào xīn shī tú悼心失圖 | 悼:哀悼,悲痛;失:失去,喪失;圖:意圖,主張。因內心哀痛而失去主張。 | 左丘明《左傳 昭公七年》:“孤與其二三臣悼心失圖,社稷之不皇,況能懷思君德。” |
shuǎng rán zì shī爽然自失 | 見“爽然若失”。 |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小翠》:“公爽然自失,而悔無及矣。” |
jǐn máo shī mào謹毛失貌 | 原指繪畫時小心地畫出了細微而無關緊要之處,卻忽略了整體面貌。后用以比喻注意了小處而忽略了大處。 | 《淮南子·說林訓》:“畫者謹毛而失貌。” |
máng rán shī cuò茫然失措 | 心中迷惑,不知怎么辦才好。 | 《宋史·夏國傳》:“種諤在綏德節制諸軍,聞夏人至,茫然失措,欲作書召燕達,戰怖不能下筆。” |
shī zhī háo lí,chà yǐ qiān lǐ失之毫厘,差以千里 | 指細微的失誤,可導致巨大的差錯。 | 《陳書 虞荔傳》:“夫安危之兆,禍福之機,匪獨天時,亦由人事。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是以明智之士,據重位而不傾,執大節而不失,豈惑于浮辭哉?” |
wàn wú yī shī萬無一失 | 指絕對不會出差錯。萬:形容很多;失:差錯。 | 漢 枚乘《七發》:“孔老覽觀,孟子持籌而算之,萬不失一。” |
zhāng huáng shī cuò張徨失措 | 見“張皇失措”。 | 朱自清《白種人——上帝的驕子》:“這突然的襲擊使我張徨失措。” |
zhì zhě qiān lǜ,bì yǒu yī shī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 智者:聰明人;慮:思考,謀劃;失:差錯。指聰明人對問題深思熟慮,也難免出現差錯。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淮陰侯列傳》:“廣武曰:\'臣聞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
shī zhī háo lí,chà zhī qiān lǐ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 指細微的失誤,可導致巨大的差錯。 | 《大戴禮記 保傅》:“《易》曰:‘正其本,萬物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故君子慎重始也。” |
shī zhāng shī zhì失張失志 | 形容舉動慌亂,心神不定。 | 《清平山堂話本 簡貼和尚》:“那婆子聽得叫,失張失志,出去迎接來叫的官人。” |
yán duō yǔ shī言多語失 | 話說多了就難免有說錯的地方。 | 清·石玉昆《小五義》第27回:“賢弟,你的言多語失,怎么拜把子?” |
duó jǐ shī qī度己失期 | 估計己經誤了期限。 | |
gù bǐ shī cǐ顧彼失此 | 顧:照顧,照管。顧了這個,丟了那個。形容不能全面照顧。 | 明·余繼登《典故紀聞》第16卷:“若彼聲西擊東,而我軍出大同,未免顧彼失此。” |
máng rán zì shī茫然自失 | 若有所失而又不知所以的樣子。 | 戰國 鄭 列御寇《列子 仲尼》:“子貢茫然自失,歸家淫思七日,不食不寢,以至骨立。” |
xiāng shī jiāo bì相失交臂 | 《莊子·田子方》:“吾終身與汝交一臂而失之。”后以“相失交臂”喻機會錯過。 | 《莊子·田子方》:“吾終身與汝交一臂而失之。” |
shī ér fù dé失而復得 | 失:遺失,喪失。失去而又得到。 | 宋·王安石《原過》:“是失而復得,廢而復舉也。” |
shī mǎ wáng yáng失馬亡羊 | 泛指禍福得失。 | 明·單本《蕉帕記·揭柬》:“耳不聞斬蛇逐鹿,口不言失馬亡羊,一任他桑田變海,海變桑田。” |
huā ér shī shí華而失實 | 華:通“花”,開花;實:果實,結果。花開得好看,但不結果實。比喻外表好看,內容空虛。 | 唐·劉知畿《史通·言語》:“華而失實,過莫大焉。” |
tān xiǎo shī dà貪小失大 | 因為貪圖小便宜而失掉大的利益。比喻只謀求眼前的好處而不顧長遠的利益。 | 戰國 呂不韋《呂氏春秋 權勛》:“齊王怒曰:‘若殘豎子之類,惡能給若金?’與燕人戰,大敗,達子死,齊王走莒。燕人逐北入國,相與爭金于美唐甚多。此貪于小利以失大利者也。” |
qióng tōng dé shī窮通得失 | 窮:不得志;通:暢達。遭遇的坎坷與順利,利益的得與失。指人生遭遇。 | 清·胡泉《<聊齋志異>續題》:“快平生,窮通得失,悲歡笑罵假荒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