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94 個迷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shén mí yì duó神迷意奪 | 謂精神迷亂,情思恍惚。 | 唐·裴铏《傳奇·昆侖奴》:“生歸達一品意,返學院,神迷意奪,語減容沮,恍然凝思,日不暇食。” |
huái dào mí bāng懷道迷邦 | 猶言懷寶迷邦。 | 《晉書·董京傳》:“楚乃貽之書,勸以今堯舜之世,胡為懷道迷邦。” |
zhí mí bù fǎn執迷不返 | 亦作“執迷不反”。猶執迷不悟。 | 《秦并六國平話》卷上:“若負固不悛,執迷不返,則命將遣師,剿平諸國。” |
mí tú zhī fǎn迷途知反 | 迷途:迷路;反:反回。迷了路知道回來。比喻犯了錯誤能改正。 | 《南史 陳伯之傳》:“夫迷途知反,往哲是與。” |
liǔ chǒng huā mí柳寵花迷 | 形容媚人的春景。 | 明 張鳳翼《紅拂記 拜月同祈》:“蛾眉,鎖不住綠肥紅瘦,柳寵花迷。” |
mí huā zhān cǎo迷花沾草 | 指拈花惹草。 | 明 孟稱舜《嬌紅記 雙逝》:“休只為迷花沾草,斷送了美身軀。” |
cái mí xīn qiào財迷心竅 | 迷:昏亂。指一心愛財而心中糊涂 | 孫犁《秀露集 耕堂讀書記》:“如果當時這位作者,明達冷靜一些,不財迷心竅,天下原可以平安無事的。” |
yī yè mí shān一葉迷山 | 意謂一葉蔽目,不見泰山。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五回:“世上這般雙瞳如豆、一葉迷山的,以至糊涂下人,又有幾個深明大義的呢!” |
mí hún yín pò迷魂淫魄 | 迷人魂、亂人魄。形容事物美好,使人醉迷。 | 晉 王嘉《拾遺記 殷湯》:“師延乃更奏迷魂淫魄之曲,以歡修夜之娛。” |
dāng jú zhě mí,páng guān zhě qīng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 當局者:下棋的人;旁觀者:看棋的人。當事人被碰到的事情搞糊涂了,旁觀的人卻看得很清楚。 | 《新唐書 元澹傳》:“當局稱迷,傍觀必審,何所謂疑而不申列?” |
mí lí chǎng huǎng迷離惝恍 | 形容模糊而難以分辨清楚。 | 清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 槐西雜志三》:“惟留二百余金,恰足兩月余酒食費,一家迷離惝恍,如夢乍回。” |
yǎn mí xīn dàng眼迷心蕩 | 眼光迷亂,心神搖蕩。形容見到美色而不能自持的神情。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25卷:“那院判一見了小娟,真個眼迷心蕩。” |
sè dǎn mí tiān色膽迷天 | 色:女色。形容貪戀淫欲膽量很大。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17卷:“吳氏經過兒子幾番道兒,也該曉得謹慎些,只是色膽迷天,又欺他年小,全不照顧。” |
xīn zuì hún mí心醉魂迷 | 形容佩服愛幕到極點。 | 北齊 顏之推《顏氏家訓 慕賢》:“所值名賢,未嘗不心醉神迷,向慕之也。” |
mí tiān dà huǎng迷天大謊 | 迷:通“彌”。極大的謊話 | 茅盾《子夜》:“她這臨時謅起來的謊居然合式,她心里更加有把握了。她決定把這迷天大謊再推進一些。” |
jīn mí zhǐ suì金迷紙碎 | 形容剝削階級奢侈豪華的生活。 | |
wù rù mí tú誤入迷途 | 指受人迷惑而走上迷途。 | |
mí huā yǎn xiào迷花眼笑 | 形容非常歡快、喜悅。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25回:“那太監喜得迷花眼笑,也不更數,把袋里的錢都倒出來,給與翠蓮。” |
mí huò shì tīng迷惑視聽 | 使人耳目迷亂。比喻以錯誤的言論欺騙社會,毒害群眾。 | 蕭作霖《復興社述略》:“這是因為當時我們畢竟還不敢公然承認我們主張實行法西斯主義,還是覺得抱著三民主義這塊招牌較能迷惑視聽。” |
dǎ pò mí guān打破迷關 | 指打掉思想上的迷惘。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21回:“既然打破迷關,若不及早回頭,定然皇天不佑。” |
mí tiān dà zuì迷天大罪 | 形容極大的罪惡。 | 元 無名氏《謝金吾》第四折:“縱有那彌天罪,也難贖。” |
mí liàn hài gǔ迷戀骸骨 | 迷戀:過度愛好而難以舍棄;骸骨:尸骨。迷戀著尸骨。比喻舍不得丟棄陳舊腐朽的事物。 | 梁實秋《舊》:“最可怕的是,倡言守舊,其實只是迷戀骸骨;唯新是騖,其實只是摭拾皮毛,那就是新舊之間兩具失之了。” |
mí lí huǎng hū迷離恍惚 | 模糊閃爍;分辨不清;似有若無。 | 清 曾樸《孽海花》:“庭中一半似銀海一般的白,一半卻迷離惝恍,搖曳著桐葉的黑影。” |
tiān tái lù mí天臺路迷 | 天臺:山名,在今浙江省天臺縣北。原指誤入仙境而迷途。后用以形容前途茫茫,無路可走。 | 《太平御覽》卷九六七引《幽冥錄》:“剡縣劉晟,阮肇共入天臺山取谷皮,迷不得返。” |
mí ér bù fǎn迷而不返 | 迷路后不知回來。比喻犯了錯誤不知改正。 | 漢 王粲《為劉表與袁尚書》:“若使迷而不返,遂而不改,則戎狄蠻夷將有誚讓之言。” |
zhí mí bù xǐng執迷不醒 | 猶執迷不悟。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一八回:“寶釵雖不言語,遇事試探,見他執迷不醒,只得暗中落淚。” |
mí lí pū shuò迷離撲朔 | 迷離:眼睛半閉半睜的樣子;撲朔:腳亂蹬亂動。原指分辨不清雌雄、男女。 | 南宋 郭茂倩《樂府詩集 橫吹曲辭五 木蘭詩》:“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
zhǐ zuì jīn mí紙醉金迷 | 比喻沉醉于富麗的環境;也比喻奢侈豪華的生活。 | 宋 陶穀《清異錄 居室》:“(癰醫孟斧)有一小室,窗牖煥明,器皆金飾,紙光瑩白,金彩奪目,所親見之,歸語人曰:‘此室暫憩,令人金迷紙醉。’” |
mí ér zhī fǎn迷而知反 | 迷路后知道回來。比喻有了過失能夠改正。 | 晉 陳壽《三國志 魏志 袁術傳》:“若迷而知反,尚可以免。” |
chǎng huǎng mí lí惝恍迷離 | 惝恍:也作:“惝況”,失意的樣子。迷離:模糊不清。指茫然若失而模糊不清的樣子。 | |
mí lí mǎ hǔ迷離馬虎 | 糊里糊涂 | |
suí mí bù wù遂迷不寤 | 執迷不悟;堅持錯誤而不覺悟。 | 唐·元稹《拓村鎮州制》:“如王遷湊遂迷不寤,諸道宜便進軍,以時翦滅。” |
mí hún zhèn迷魂陣 | 比喻使人迷惑而上當的圈套、計謀。 | 元·關漢卿《救風塵》第三折:“我可也強打入迷魂陣。” |
mù xuàn shén mí目眩神迷 | 眩:眼花。眼花繚亂,心神不定。形容看到某種景象令人吃驚的樣子。 | 曾樸《孽海花》第十回:“場上陳列著有錦繡的,有金銀的,五光十色,目眩神迷,頓時嚇得出神。” |
mí mí dàng dàng迷迷蕩蕩 | 晃悠貌,搖蕩的樣子。 | |
máng rán ruò mí茫然若迷 | 茫然:渺茫,模糊不清。迷惑不解的樣子。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62回:“弟前日聞先生正論,因久溺其說,錮蔽已深,竟茫然若迷,莫指一語。” |
zhí mí bù fǎn執迷不反 | 見“執迷不返”。 | 唐·姚思廉《梁書·元帝紀》:“若執迷不反,拒逆王師,大軍一臨,刑茲罔赦。” |
mí tóu rèn yǐng迷頭認影 | 佛家語。形容非常糊涂。 |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言經》:“如演若多,迷頭認影。” |
mí huā liàn liǔ迷花戀柳 | 迷:沉迷。挑逗異性或嫖娼 |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32卷:“然尊大人所心怒兄者,不過為迷花戀柳,揮金如土,異日必為棄家蕩產之人。” |
mù luàn jīng mí目亂精迷 | 眼花繚亂,神情迷惑。形容所見情景復雜紛繁或怪異多變,令人驚異。 | 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景樂寺》:“異端奇術,總萃其中。剝驢投井,植棗種瓜,須臾之間皆得食。士女觀者,目亂精迷。”精,一本作“睛”。 |
bǎi mí hún zhèn擺迷魂陣 | 比喻采取一個迷惑人的行動。 | 清·唐蕓洲《七劍十三俠》第66回:“到了次日,余半仙要擺迷魂陣,來問妹子余秀英借天羅地網法寶。” |
suì méi bù wù遂迷不窹 | 執迷不悟;堅持錯誤而不覺悟。亦作“遂迷忘反”。 | 唐元稹《招討鎮州制》:“如王廷湊遂迷不窹,諸道宜便進軍,以時翦滅。” |
dāng jú zhě mí當局者迷 | 迷:糊涂,迷惑。指當事人反而糊涂 | 宋 辛棄疾《戀繡衾 無題》:“我自是笑別人的,卻元來當局者迷。” |
zhǐ pò mí tuán指破迷團 | 指點解說,破除疑問。 |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七十九回:“玉蟾道:‘妹子也疑這個托字不妥,今聽姐姐之言,真是指破迷團,后人受益不淺。’” |
mù mí wǔ sè目迷五色 | 迷:迷亂;五色:指各種顏色。眼睛被五彩繽紛的事物所迷惑。形容色彩紛呈;使人眼花繚亂;也形容事物錯綜復雜;辨不清本質所在。 | 先秦 李耳《老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 |
yǐn rù mí tú引入迷途 | 帶進虛假之中。 | |
bàng guān zhě shěn,dāng jú zhě mí傍觀者審,當局者迷 | 指局外人對事物觀察得周詳慎密,當事人則往往會迷惑糊涂。 | 宋·馬永卿《懶真子》第三卷:“夫為人畫策,則工;若自為計,多拙。故曰傍觀者審,當局者迷。” |
zhē tiān mí dì遮天迷地 | 同“遮天蓋地”。 |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七十六回:“風起處遮天迷地,火來時煙飛焰裹。” |
huái bǎo mí bāng懷寶迷邦 | 懷寶:具有才德;迷邦:讓國家迷亂。舊指有才德而不出來為國家效力。 | 先秦 孔子《論語 陽貨》:“懷其寶而迷其邦,可謂仁乎?” |
zhí mí bù wù執迷不悟 | 堅持錯誤而不覺悟。 | 《梁書 武帝紀上》:“若執迷不悟,距逆王師,大眾一臨,刑茲罔赫,所謂火烈高原,芝蘭同泯。” |
hūn mí bù xǐng昏迷不醒 | 神志昏沉,不省人事。 | 明 馮夢龍《古今小說 鬧陰司司馬貌斷獄》:“次日昏迷不醒,叫喚也不答應,正不知甚么病癥。” |
xīn dàng shén mí心蕩神迷 | 蕩:搖動。形容心神不定,難以自持。 | 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九十八回:“陽衍正在心蕩神迷,一聞此語,慌忙接過芍藥道:\'承女郎見愛,何福能消!但未識芳閨何處?\'” |
mí liú mò luàn迷留沒亂 | 心神不定的樣子。 |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四折:“著小生迷留沒亂,心癢難撓。” |
suì mí wàng fǎn遂迷忘反 | 見“遂迷不寤”。 | 《南齊書·顧憲之傳》:“竊尋民之多偽,實由宋季軍旅繁興,役賦殷重,不堪勤劇,倚巧祈優,積習生常,遂迷忘反。” |
yún mí wù zhào云迷霧罩 | 見“云迷霧鎖”。 | 明·李開先《寶劍記》第三七出:“忽然間昏慘慘云迷霧罩,疏剌剌風吹葉落,振山林聲聲虎嘯,繞溪澗哀哀猿叫。” |
xīn zuì shén mí心醉神迷 | 見“心醉魂迷”。 | 劉心武《鐘鼓樓》第一章:“這眼光對她來說真是勾魂攝魄,令她心醉神迷。” |
yún wù mí méng云霧迷蒙 | 迷蒙:形容模糊不清的樣子。云霧籠罩,使景物隱隱約約,看不清楚。 | |
chén mí bù wù沉迷不悟 | 形容不知覺悟 | 清·無垢道人《八仙全傳》第60回:“他是那樣勸你,你還多方辯飾,沉迷不悟。” |
mí lí cháng fǎng迷離徜彷 | ||
mí jīn zuì zhǐ迷金醉紙 | 猶言紙醉金迷。 | 清·黃樹仁《<淞南夢影錄>序》:“迷金醉紙開芳宴,豹舌熊蹯嘗幾遍。” |
hūn mí bù shěng昏迷不省 | 見“昏迷不醒”。 | 清·東軒主人《述異記·蛇異》:“但覺腥穢特甚,水如潮涌,將身滾出于外,昏迷不省。” |
mí zōng shī lù迷蹤失路 | 迷失了道路。 | |
yún mí wù suǒ云迷霧鎖 | 形容天氣昏暗,氣氛陰森。 | 元·無名氏《朱砂擔》第二折:“巴的到綠楊渡口,早則是云迷霧鎖黃昏后。” |
mí tú zhī fǎn迷涂知反 | 見“迷途知反”。 | |
mí mí hú hú迷迷糊糊 | 使人混亂煩躁迷惑不清,使渾濁不清。 | 曾樸《孽海花》第12回:“車門已硼的關上了,弄得彩云迷迷糊糊,又驚又嚇。” |
mí ér bù fǎn迷而不反 | 迷路后不知回來。比喻犯了錯誤不知改正。 | 晉 陳壽《三國志 魏志 鐘會傳》:“若偷安旦夕,迷而不反,大兵一發,玉石皆碎。” |
wù rù mí jīn誤入迷津 | 指受人迷惑而走上迷途。 | |
mí lí cháng fǎng迷離徜仿 | 見“迷離惝恍”。 | |
mí hún duó pò迷魂奪魄 | 見“迷魂淫魄”。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68回:“既升絕頂,樂聲嘹亮,俱在天際,觥籌交錯,迷魂奪魄,不自知其在人間矣。” |
mí rén yǎn mù迷人眼目 | 迷惑他人視線,使人分辨不清。指耍花招欺騙人。 | 毛澤東《質問國民黨》:“這些人也是敵人的第五縱隊,不過比前一種稍具形式上的區別,借以偽裝自己,迷人眼目而已。” |
mí bù zhī guī迷不知歸 | 迷:分辨不清。犯了錯誤卻不知悔改。 | 田北湖《與某生論韓文書》:“矛盾自相,迷不知歸,以窘人者自窘。” |
huā bù mí rén rén zì mí花不迷人人自迷 | 花不會去迷人,因人喜歡而美麗。指人對某事傾注了感情色彩。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21回:“酒不醉人人自醉,花不迷人人自迷。直饒今日能知悔,何不當初莫去為?” |
mí tú zhī fǎn迷途知返 | 迷途:迷失道路;返:回來。迷失了道路;知道后改到正路上來。比喻犯了錯誤后;知道改正。 | 晉 陳壽《三國志 魏志 袁術傳》:“以身試禍,豈不痛哉!若迷而知返,尚可以免。” |
fēng mí dié cāi蜂迷蝶猜 | 比喻男子對女子的思慕。 | 明 高明《琵琶記 丞相教女》:“絳羅深護奇葩小,不許蜂迷蝶猜。” |
mí ér zhī fǎn迷而知返 | 迷路后知道回來。比喻有了過失能夠改正。 | 《宋書 二兇傳 元兇劭》:“所以淹霆緩電者,猶冀弟迷而知返耳。” |
zhí mí bù wù執迷不誤 | 形容堅持而不覺悟 | |
pò chú mí xìn破除迷信 | 原指從宗教迷信的束縛中解脫出來。現也指解放思想,掃除自卑感,樹立敢想、敢說、敢干的新風格。 | 毛澤東《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要破除迷信。不論古代的也好,現代的也好。” |
rèn yǐng mí tóu認影迷頭 | 佛家語。形容非常糊涂。 |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言經》:“如演若多,迷頭認影。” |
mí mí huò huò迷迷惑惑 | 心神迷亂,辨不清是非。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回:“彼時寶玉迷迷惑惑,若有所失。眾人忙端上桂圓湯來,呷了兩口,遂起身整衣。” |
mí huò bù jiě迷惑不解 | 指對謀事非常疑惑,很不理解。同“大惑不解”。 | 老舍《鼓書藝人》二十七:“她鞠了個躬,轉身慢慢走進了下場門。掌聲很熱烈。聽眾瞧著她,迷惑不解。” |
wù suǒ yān mí霧鎖煙迷 | 謂為云霧所掩蔽。 | 元·無名氏《隔江斗智》第二折:“蕩洪波不分一個天地,望前程尚隔霧鎖煙迷。” |
guān mí xīn qiào官迷心竅 | 指人一心想當官到了癡迷的地步。 | |
liàn jiǔ mí huā戀酒迷花 | 戀:沉迷;迷:癡迷;花:娼妓,歌女。指沉迷于酒色和女色之中。 | 元 無名氏《小孫屠》:“知它是爭名奪利?知它是戀酒迷花?使奴無情無緒。” |
guǐ mí xīn qiào鬼迷心竅 | 竅:孔穴。古人認為心有好幾竅;竅不通;人就糊涂。鬼迷住了心竅。比喻受錯誤認識支配而糊涂。 | 清 李綠園《歧路燈》第61回:“一時鬼迷心竅,后悔不及。” |
mí hún tāng迷魂湯 | 比喻迷惑人的語言或行為。 | 《全元散曲 點絳唇 贈妓》:“使了些巧心機,那里有真情實意。迷魂湯滋味美,紙湯瓶熱火猥。” |
chī chī mí mí癡癡迷迷 | 入迷到呆傻的程度,有些執迷不悟 |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20回:“終日癡癡迷迷,愁眉淚眼。” |
fēng mí dié liàn蜂迷蝶戀 | 舊指男女間行為放蕩。同“蜂狂蝶亂”。 | 《白雪遺音 嶺兒調 草橋驚夢》:“說不盡夢兒里半推半就,蜂迷蝶戀花心動。” |
jīn mí zhǐ zuì金迷紙醉 | 形容使人沉醉迷惘的繁華奢侈的環境。也形容驕奢淫逸的享樂生活。也作“紙醉金迷”。 | 宋 陶穀《清異錄 金迷紙醉》:“有一小室,窗牖煥明,器皆金飾,光瑩四射,金采奪目。所親見之,歸語人曰:‘此室暫憩,令人金迷紙醉。’” |
mù luàn jīng mí目亂睛迷 | 見“目亂精迷”。 | 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景樂寺》:“異端奇術,總萃其中。剝驢投井,植棗種瓜,須臾之間皆得食。士女觀者,目亂精迷。” |
tán mí xīn qiào痰迷心竅 | 指中風昏迷。也形容一心貪圖某一事物而失去理智。 | 魯迅《熱風 對于批評家的希望》:“那是無論怎樣的呆廚子,也難免要說這位客官是痰迷心竅了。” |
mí lí cháng huǎng迷離徜恍 | 見“迷離惝恍”。 | |
zuì è mí tiān罪惡迷天 | 迷:迷漫。形容罪惡極大。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75回:“文面小吏,罪惡迷天,曲辱貴人到此,接待不及,望乞恕罪。” |
pū shuò mí lí撲朔迷離 | 撲朔:兔腳搔爬;迷離:兔眼半閉。原指難辨兔的雄雌;比喻辨認不清是男是女。后來形容事情錯綜復雜;不容易看清真相。 | 南宋 郭茂倩《樂府詩集 橫吹曲辭五 木蘭詩》:“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
mí tú shī ǒu迷途失偶 | 迷途:迷失道路;偶:伴侶。迷失了道路,丟失了朋友。指遭到不幸或陷于孤獨。 | 南朝·宋·顏延之《庭誥文》:“慌若迷途失偶,黡如深夜撤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