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志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shǐ zhì bù qū矢志不屈 | 矢:通“誓”;屈:屈服。立志決不屈服。 | 清·顧彩《髯樵傳》:“義哉髯也,見義必為,矢志不屈,求之士人中,亦幾幾難之。” |
xīn xiǎo zhì dà心小志大 | 辦事小心,抱負遠大。 | 《淮南子·主術訓》:“凡人之論,心欲小而志欲大,智欲圓而行欲方,能欲多而事欲鮮。” |
zhì chéng jūn zǐ志誠君子 | 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形容志行誠篤的人。 | 明·徐霖《繡襦記·姨鴇夸機》:“他是個志誠君子,與別人不同,怎么開口起發他的?” |
zhì zài qiān lǐ志在千里 | 形容志向遠大。 | 三國魏·曹操《步出夏門行·神龜雖壽》:“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
zhì lǜ zhōng chún志慮忠純 | 志慮:意志和心思。指忠心耿耿,堅貞不二。 | 三國·蜀·諸葛亮《前出師表》:“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
qì mǎn zhì jiāo氣滿志驕 | 見“氣充志驕”。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86回:“他打了俺三個大郡,氣滿志驕,必然想著幽州。” |
kūn péng dé zhì鹍鵬得志 | 鹍鵬:傳說中的極大的魚和鳥。比喻有大志的人得到施展的機會。 | 元·關漢卿《陳母教子》第一折:“您端的似鹍鵬得志秋云長。” |
qǐn qiū zhī zhì寢丘之志 | 相傳楚令尹孫叔敖臨終時告誡其子勿受楚王所封肥美之地,而請受瘠薄的寢丘,以保長久不失。后因謂與世無爭、知足知止之心為“寢丘之志”。 | 南朝·齊·王儉《褚淵碑文》:“既秉辭梁之分,又懷寢丘之志。所受田邑,不盈百井。” |
zhì tóng dào hé志同道合 | 形容彼此志向相同;信仰、志趣一致。志:志向;道:道路;信仰。 | 晉 陳壽《三國志 陳思王植傳》:“及其見舉于湯武、周文,誠道合志同,玄漠神通。” |
zhuàng zhì líng yún壯志凌云 | 宏偉的志向直上云宵(凌:升上)。形容志向十分遠大。 | 漢 班固《漢書 揚雄傳》:“往時武帝好神仙,相如上《大人賦》,欲以風,帝反縹縹有凌云之志。” |
zhuàng zhì wèi chóu壯志未酬 | 壯志:宏大的志愿;酬:實現。宏偉的志愿未能實現。 | 唐 李頻《春日思歸》:“壯志未酬三尺劍,故鄉空隔萬重山。” |
xióng xīn zhuàng zhì雄心壯志 | 偉大的理想;宏偉的志愿。 | 宋 歐陽修《蘇才翁挽詩二首》:“柳岸撫柩送歸船,雄心壯志兩崢嶸,誰謂中年志不成。” |
tóng zhì hé dào同志合道 | 志:志趣;道:道路。志趣相同,意見一致。 | 清·方望溪《兵部尚書法公墓表》:“始知公忠孝發于至誠,體國憂民,常恨未得同志合道人,相與輔成治教。” |
fàng yì sì zhì放意肆志 | 縱情而無所顧忌。 | 宋·蘇軾《超然臺記》:“時相與登覽,放意肆志焉。” |
zhì jiān xíng kǔ志堅行苦 | 行:行為。指意志堅定,行為刻苦。 | 唐·李公佐《謝小娥傳》:“娥志堅行苦,霜舂雨薪,不倦筋力,十三年四月,始受具戒于泗州開元寺,竟以小娥為法號,不忘本也。” |
měng zhì cháng zài猛志常在 | 比喻雄心壯志,至死不變。 | 晉·陶潛《讀山海經》詩:“刑天舞于戚,猛志固常在。” |
yī piàn zhì chéng一片志誠 | 志誠:心意誠懇。一片誠意。 | 元·喬孟符《兩世姻緣》第二折:“將一片志誠心寫入了冰綃崢,這一篇相思令,寄與多情,道是人憔悴不似丹青。” |
zhì mǎn qì jiāo志滿氣驕 | 見“志驕意滿”。 | 《西湖佳話·三臺夢跡》:“也先不道,志滿氣驕,將有長驅深入之勢,不可不預之防。” |
xīn cún gāo guān,zhì zài jù fù心存高官,志在巨富 | 存:想念。一心想做高官,大富大貴。 | 明·李贄《焚書·又與焦弱侯》:“彼以為周、程、張、朱者,皆口談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 |
shǐ zhì bù yí矢志不移 | 發誓立志;決不改變。 | 清 蒲松齡《聊齋志異 仇大娘》:“仲叔尚廉利其嫁,屢勸駕,邵氏矢志不搖。” |
zhòng zhì chéng chéng眾志成城 | 眾人統一的意志;形成堅固的城墻。比喻團結一致;力量無比強 大。城;城墻。 | 《國語 周語下》:“眾心成城,眾口鑠金。” |
yí zhì yǎng shén怡志養神 | 怡養神志,使之安適愉快。 | 三國·魏·嵇康《兄秀才公穆入軍贈詩》之十八:“長寄靈岳,怡志養神。” |
shī yǐ yán zhì詩以言志 | 用詩歌表達自己的思想和志趣。亦作“詩言志”、“詩以道志”。 | 《尚書·舜典》:“詩言志,歌永言。” |
gān pín shǒu zhì甘貧守志 | 甘:情愿,樂意。甘受貧困,守住志節 | 元·無名氏《舉案齊眉》第四折:“奉圣人的命,因為你梁鴻甘貧守志,孟光舉案齊眉,著小官親赍此封丹詔,與他加官賜賞。” |
zhì zài sì hǎi志在四海 | 猶志在四方。 | 北周·庾信《燕射歌辭·角調曲一》:“志在四海而尚恭儉,心包宇宙而無驕盈。” |
shǐ zhì bù yáo矢志不搖 | 矢:通“誓”,發誓;搖:動搖。發誓立志,決不改變。 |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仇大娘》:“仲叔尚廉利其嫁,屢勸駕,而邵氏矢志不搖。” |
zhì zài sì fāng志在四方 | 志:志向;四方:各處天下。形容有遠大的志向和理想。 | 元 關漢卿《裴度還帶》第三折:“立忠信男兒志四方,居王佐丹房定八方,撫萬姓,定邊疆。” |
zhì mìng suì zhì致命遂志 | 致命:舍棄生命;遂:達到,實現。舍棄生命來實現理想。 | 《周易·困》:“君子以致命遂志。” |
zhì dà liàng xiǎo志大量小 | 志:志向;量:度量,胸襟。抱負很大,而胸襟狹隘。 | 宋·蘇軾《賈誼論》:“賈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識不足也。” |
xiàng zhuāng zhī jiàn,zhì zài pèi gōng項莊之劍,志在沛公 | 比喻說話和行動的真實意圖別有所指。同“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 李大釗《國民之薪膽》:“蓋項莊之劍,志在沛公,青島之用兵,不在報德之前仇,非在履英之盟約,殆欲借端以樹兵威于我大陸,作強暴要索之先聲耳。” |
líng yún zhī zhì凌云之志 | 凌云:高入云霄的志氣。形容遠大的志向。 | 《漢書·揚雄傳》:“往時武帝好神仙,相如上《大人賦》欲以風帝,反縹縹有陵(凌)云之志。” |
yí xíng cáng zhì遺形藏志 | 超脫形骸,舍棄心性,進入忘我的精神境界。 | 漢·嚴遵《道德指歸論·上德不德》:“遺形藏志,與道相得。” |
yǐn jū qiú zhì隱居求志 | 隱居不仕,以實現自己的志愿。 | 先秦 孔子《論語 季氏》:“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 |
qì chōng zhì jiāo氣充志驕 | 謂心滿意得,驕傲自大。 | 西漢·劉安《淮南子·人間訓》:“遂合諸侯于嘉陵,氣充志驕,淫侈無度。” |
yàn què ān zhī hóng hú zhì燕雀安知鴻鵠志 | 鴻鵠:天鵝。比喻庸俗的人不能理解志向遠大者的抱負。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陳涉世家》:“嗟呼,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
yàn què ān zhī hóng hú zhī zhì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 比喻平凡的人哪里知道英雄人物的志向。 | 《史記·陳涉世家》:“嗟呼,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
rén gè yǒu zhì人各有志 | 指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志向。 | 晉 陳壽《三國志 管寧傳》:“太祖曰:\'人各有志,出處異趣。\'” |
lí jīng biàn zhì離經辨志 | 讀斷經書文句,明察圣賢志向。 | 《禮記·學記》:“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 |
xiǎo rén dé zhì小人得志 | 小人:舊指道德低下或行為不正派的人。指人格卑下的人取得權勢。 | 南朝·宋·何承天《為謝晦檄京邑》:“若使小人得志,君子道消。” |
dàn bó yǐ míng zhì,níng jìng yǐ zhì yuǎn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 淡泊:恬淡寡欲;寧靜:安寧恬靜;致:達到。不追求名利,生活簡樸以表現自己高尚的情趣;心情平穩沉著,才可有所作為。 | 漢 劉安《淮南子 主術訓》:“是故非淡薄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寬大無以兼覆。” |
xiōng wú dà zhì胸無大志 | 心里沒有遠大志向。 |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36章:“至于回、革等人,實系凡庸之輩,胸無大志,三年來觀望風色,動搖不前。” |
ào nì dé zhì傲睨得志 | 傲睨:傲慢地斜眼看。得志:愿望實現。形容因實現愿望而看不起一切的神情。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60回:“原來曹操自破馬超回,傲睨得志,每日飲宴,無事少出,國政皆在相府商議。” |
rén qióng zhì duǎn人窮志短 | 窮:困厄;短:短小。人的處境困厄,志向也就小了。 |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十一回:“所謂人窮志短,我那里敢和他較量,只索避了。” |
shǐ zhì bù yú矢志不渝 | 表示永遠不變心。 | 《晉書 謝安傳》:“安雖受朝寄,然東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 |
gè xíng qí zhì各行其志 | 見“各從其志”。 | 《北史·宇文孝伯傳》:“尉遲運懼,私謂孝伯曰:‘吾徙必不免禍,奈何?’孝伯曰:‘今堂上有老母,地下有武帝,為臣為子,知欲何之!且委質事人,本徇名義,諫而不入,將焉逃死?足下若為身計,宜遠之。’于是各行其志。” |
tuán xīn yī zhì摶心揖志 | 專心一志。 | 西漢·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普天之下,摶心揖志。” |
zhǎng tā rén zhì qì,miè zì jǐ wēi fēng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 | 指一味助長別人的聲勢,而看不起自己的力量。 | 明 吳承恩《西游記》第三十三回:“眾怪上前道:‘大王,怎么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回:“你兩個閉了鳥嘴!長別人志氣,滅自己威風。” |
yǐ yì nì zhì以意逆志 | 用自己的想法去揣度別人的心思。 | 先秦 孟軻《孟子 萬章上》:“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 |
fēng yún zhī zhì風云之志 | 像風云那樣雄大高遠的志向。 | 北周·庚信《周兗州剌史廣饒公宇文公神道碑》:“始游庠塾,不無儒者之榮;或見兵書,遂有風云之志。” |
cái jù zhì dà材劇志大 | 指才智多,志向大。 | 《荀子 非十二子》:“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統,猶然而材劇志大,聞見雜博。” |
dào tóng zhì hé道同志合 | 猶言道合志同。 | 宋·司馬光《又謝龐參政啟》:“嘗托僚寀,獲友高明,道同志合,出處如一。” |
xǐ xīn gé zhì洗心革志 | 革:改變。洗去邪惡的想法,改變舊有的心思和意向。 | 《晉書·潘岳傳》:“皆延頸以視,傾耳以聽,希道慕企,洗心革志,想洙泗之風,歌來蘇之惠。” |
zhōng yān zhī zhì終焉之志 | 在此安身終老的想法。 | 南朝梁 沈約《宋書 傅隆傳》:“義熙初,年四十,始為孟昶建威將軍,員外散騎侍郎。坐辭兼,免。復為會稽征虜參軍。家在上虞,及東歸,便有終焉之志。” |
zhì gāo xíng jié志高行潔 | 志向美好高潔,品行端正嚴肅。指志向高遠,又能砥礪操行。 | 梁啟超《羅蘭夫人傳》:“布列梭、布科、魯卡埃諸賢……年少氣銳,志高行潔。” |
yǒu zhì zhī shì有志之士 | 指有抱負有理想的人。 | 宋·陸九淵《與曾宅之書》:“惟其生于后世,學絕道喪,異端邪說充塞彌滿,遂使有志之士罹此患害,乃與世間凡庸恣情縱欲之人均其陷溺,此豈非以學術殺天下哉。” |
dǔ zhì hǎo xué篤志好學 | 篤志:專心一志,立志不變。專心致志,勤奮好學。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侯霸傳》:“霸矜嚴有威容,家累千金,不事產業。篤志好學,師事九江太守房元。” |
yù yù bù dé zhì郁郁不得志 | 郁郁:憂傷、愁悶的樣子。因自己的抱負志向不能施展而憂郁苦悶。 | 《快心編》第七回:“或因有才不售,郁郁不得志的。” |
xiāo shén liú zhì銷神流志 | 消耗精神,喪失意志。 | 明·楊慎《冶容誨淫》:“女之艷媚,亦令人銷神流志。” |
yì mǎn zhì dé意滿志得 | 因愿望實現而心滿意足。形容躊躇滿志的得意情態。同“意得志滿”。 | 清 黃宗羲《進士心友張君墓志銘》:“一第進士,便意滿志得,以為讀書之事畢矣。” |
shī yǐ dào zhì詩以道志 | 志:志向,意志。用詩來表達自己的志向和決心。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襄公27年》:“伯有將為戳矣,詩以道志,志誣其上,而公怨之,以為賓榮,其能久乎?幸而后亡。” |
rǎn shén luàn zhì染神亂志 | 謂思想受到迷惑擾亂。 |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十:“西山曰:‘此人大非端士,筆頭雖寫得數句詩,所謂本心不正,脈理皆邪,讀之將恐染神亂志,非徒無益。’某佩服其言。” |
zhì gāo qì yáng志高氣揚 | 志氣高昂而自得。 | 《史記 蘇秦列傳》:“家殷人足,志高氣揚。” |
zhì zú yì mǎn志足意滿 | 猶志得意滿。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三二回:“恒公雖然是個英主,卻不道劍老無芒,人老無剛,他做了多年的侯伯,志足意滿。” |
jī zhì yǐ mò赍志以歿 | 見“赍志而歿”。 | 宋·范浚《徐忠壯傳》:“而率赍志以歿,義士所為悼嘆者也。” |
qiú zhì dá dào求志達道 | 謂隱居以保全自己的意志,行義以貫徹自己的主張。是儒家一種理想的人生觀。語本《論語·季氏》:“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 | 語本《論語·季氏》:“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 |
bó xué dǔ zhì博學篤志 | 博:廣;篤志:志向專一。廣泛學習,意志堅定。 | 春秋·魯·孔丘《論語·子張》:“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 |
qì jiāo zhì mǎn氣驕志滿 | 見“氣充志驕”。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29回:“就未免氣驕志滿,一天一天的放蕩恣縱起來。” |
zhì shì rén rén志士仁人 | 志向宏偉、道德高尚的人。指熱愛祖國獻身事業的人士。(仁:仁愛;高尚)。 | 先秦 孔子《論語 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
dàn wán hēi zhì彈丸黑志 | 見“彈丸黑子”。 | 語出北周·庾信《哀江南賦》:“地惟黑子,城猶彈丸。” |
shén zhì bù qīng神志不清 | 神志錯亂或精神錯亂。 | 清·無垢道人《八仙全傳》第12回:“弟子方才被什么妖人迷住,弄得身不由己、神志不清。” |
yǒu zhì bù zài nián gāo有志不在年高 | 年高:歲數大。有志不在乎年紀大。指人貴在有志;不能憑年齡來衡量。 | 明 許仲琳《封神演義》第23回:“樵子撫掌大笑不止,對子牙點頭嘆曰:\'有志不在年高,無謀空言百歲!\'” |
dào hé zhì tóng道合志同 | 謂彼此的志趣理想一致。 | 三國·魏·曹植《陳審舉表》:“昔伊尹之為媵臣,至賤也;呂尚之處屠,至陋也。及其見舉于湯武、周文,誠道合志同,玄謨神通。” |
sì fāng zhī zhì四方之志 | 志:志向。指遠大的志向。亦作“志在四方”。 | |
shǐ zhì juān qū矢志捐軀 | 矢:通“誓”,發誓;捐軀:犧牲生命。立志犧牲而不屈服。 | 《清史稿·尚可喜傳》:“惟知矢志捐軀,保國嶺南,以表臣始終之誠。” |
cái shū zhì dà材疏志大 | 謂志向雖大而才能不足。有時用為謙詞。 | 宋·陸游《大風登城詩》:“材疏志大不自量,西家東家笑我狂。” |
yàn què qǐ zhī diāo è zhì燕雀豈知雕鶚志 | 比喻平凡的人哪里知道英雄人物的志向。同“燕雀安知鴻鵠志”。 | 元 無名氏《玩江亭》第二折:“燕雀豈知雕鶚志,頑童不解老仙機。” |
jì zhì shù shì繼志述事 | 繼:繼承;述:陳述。繼承先人之志以言事理政。 | 《宣和書譜》第一卷:“一旦用王浚,唾手可行,故天下始一于晉。夫可謂繼志述事之主。” |
zhì dà cái duǎn志大才短 | 志:抱負。指人志向大而才能不夠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識鑒》:“伯仁為人,志大而才短。” |
shén fēn zhì duó神分志奪 | 神:精神;奪:喪失。精神分散,志氣喪失。 | 《元史·張楨傳》:“守京師者能聚不能散,御外侮者能進不能退,紛紛籍籍,神分志奪,國家之事,能不為閣下憂乎?” |
zhì jié xíng fāng志潔行芳 | 志向高潔,品行端正。 | 《后漢書 張堪傳》:“年十六,受業長安,志美行厲,諸儒號曰圣童。” |
hóng hú zhī zhì鴻鵠之志 | 鴻鵠:天鵝。天鵝所有的志向。比喻遠大志向。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陳涉世家》:“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
dǔ zhì bù juàn篤志不倦 | 篤志:志向專一;倦:厭倦。指學習志趣專一,不知疲倦。 | 《江表傳》:“蒙始就學,篤志不倦。” |
jī shān zhī zhì箕山之志 | 舊時用以稱譽不愿在亂世做官的人。同“箕山之節”。 | 三國 魏 曹丕《與吳質書》:“偉長獨懷文抱質,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謂彬彬君子者也。” |
lì lìng zhì zào利令志惛 | 見“利令智昏”。 | 《鏡花緣》第九二回:“及至利到跟前,就把‘害’字忘了,所謂‘利令志惛’能不浩嘆!” |
hóng cái yuǎn zhì宏才遠志 | 宏:廣博。杰出的才能和遠大的志向。 | 魯迅《韋素園墓記》:“嗚呼,宏才遠志,厄于短年。” |
xián qíng yì zhì閑情逸志 | 同“閑情逸致”。 |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84回:“要知世間好事甚多,誰有那些閑情逸志去做。” |
jīng xīn lì zhì精心勵志 | 精心:專心,細心;勵:磨練。磨煉意志,使心意純正專一 | 宋·張君房《云笈七簽》第59回:“此時若能精心勵志,尚可救其一二焉。” |
xíng gǔ zhì jīn行古志今 | 按古道行事,為當今服務。謂時異勢遷,不可食而不化。 | 《逸周書·常訓》:“始之以古,終之以古,行古志今,政之至也。” |
zhuàng zhì nán chóu壯志難酬 | 壯志:宏偉的志向;酬:實現。宏偉的志愿難以實現。 | 元·無名氏《千里獨行》第二折:“他端的忠直慷概,壯志難酬。” |
zhì dé qì yíng志得氣盈 | 猶志得意滿。 | 清·李伯元《南亭筆記》卷四:“王志得氣盈,不以巡撫置意中。每詣院謁巡撫,仰面視天,言如泉涌。” |
líng xiāo zhī zhì凌霄之志 | 凌霄:高入云霄的志氣。形容遠大的志向。 | 《晉書 慕容垂載記》:“遇風塵之會,必有凌霄之志。” |
xiān yì chéng zhì先意承志 | 指孝子不等父母開口就能順父母的心意去做。后指揣摸人意,諂媚逢迎。 | 西漢 戴圣《禮記 祭義》:“君子之所為孝者,先意承志,諭父母于道。” |
xīn zhì nán duó心志難奪 | 心志:抱負;奪:強取。形容意志堅定,難以改變。 | 春秋·魯·孔丘《論語·子罕》:“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也。” |
zhì cún gāo yuǎn志存高遠 | 指立志很高遠,有雄心壯志。 | 熊召政《張居正》第三卷第九回:“皇上年紀雖小,但志存高遠,可以料定他長大之后,必然是一位英明君主。” |
jī zhì ér mò赍志而歿 | 赍:懷抱著,帶著;歿:死。指懷抱著未遂的志愿而死去。 | 南朝 梁 江淹《恨賦》:“赍志沒地,長懷無已。” |
zhì yíng xīn mǎn志盈心滿 | 猶志得意滿。 | 《晉書·袁甫傳》:“壽陽以西皆是中國,新平強吳,美寶皆入,志盈心滿,用長歡娛。” |
sōng bǎi zhī zhì松柏之志 | 謂堅貞不移的志節。 | 宋·葉廷珪《海錄碎事·人事》:“后操作司空,總朝政,問宗曰:‘可以交禾?’答曰:‘松柏之志猶存。’” |
zhì mǎn qì dé志滿氣得 | 猶志得意滿。 | 唐·韓愈《與崔群書》:“賢者恒無以自存,不賢者志滿氣得。” |
hán xīn xiāo zhì寒心消志 | 見“寒心銷志”。 | 《梁書·武帝紀下》:“聯寒心消志,為日久矣,每當食投箸,方眠徹枕,獨坐懷憂,憤慨申旦,非為一人,百姓故耳。” |
qì chōng zhì dìng氣充志定 | 充:充實,充足。精力充沛,意志堅定。 | 《明史·范濟傳》:“磨礱砥礪,使其氣充志定,卓然成材,然后舉而用之,以任天下國家事無難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