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難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jí rén zhī nán急人之難 | 熱心主動幫助別人解決困難。 | 《詩經·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難。” |
guó jiā duō nàn國家多難 | 難:災難。國家多次遭到災難。形容國家政局不穩。 | 西漢·戴圣《禮記·檀弓上》:“雖然,吾君老矣,子少,國家多難。” |
xīn yǎng nán zhuā心癢難撾 | 撾:古同“抓”,用指或爪撓。指心中有某種意念或情緒起伏不定,無法克制。同“心癢難撓”。 | 明 吳承恩《西游記》第五十一回:“忽抬頭,見他的那金箍棒靠在東壁,喜得他心癢難撾。” |
yǒu kǒu nán kāi有口難開 | 有話不便開口說或不敢說。 |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31卷:“如今我們來拿你去見閻羅王,只教你有口難開。” |
shàn mén nán kāi善門難開 | 善門:為善之門。舊指一旦行善助人,許多人都會來求援,凡無法應付了。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三十四回:“這太原一府是被災頂重的地方。大善士見機,善門難開。” |
nán shàng jiā nán難上加難 | 難:不容易。形容極端的難度。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七回:“所有上條陳一事,竟是難上加難。” |
zhòng nán qún yí眾難群移 | 眾人心中都有疑難。 | 三國蜀·諸葛亮《后出師表》:“群疑滿腹,眾難塞胸。” |
dà nàn bù sǐ,bì yǒu hòu fú大難不死,必有后福 | 難:災禍。遇到巨大的災難而沒有死掉,將來必定有幸福。 | 宗璞《南渡記》第六章:“豈不聞大難不死,必有后福?李姐姐身體會好起來。” |
jiāng shān yì gǎi,bǐng xìng nán yí江山易改,稟性難移 | 政體容易更改,本性難于變移,比喻生性風格或既成的事實難以改變。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35卷:“常言道得好:‘江山易改,稟性難移。’” |
huà hǔ huà pí nán huà gǔ畫虎畫皮難畫骨 | 比喻認識一個人容易,了解一個人的內心卻難。 |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一卷:“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
xīn yǎng nán zhuā心癢難抓 | 指心中有某種意念或情緒起伏不定,無法克制。同“心癢難撓”。 | 明 許仲琳《封神演義》第八十三回:“且說潼關眾將聽得破萬仙陣,俱在關內,一個個心癢難抓,恨不得也來看看。”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三十五回:“一席話說得唐二亂子心癢難抓,躍躍欲試。” |
nán yǐ wéi jì難以為繼 | 難于繼續下去。 | 《禮記·檀弓上》:“孔子曰:‘哀則哀矣,而難為繼也。’” |
jī nán qīng shī機難輕失 | 謂機會難得,稍縱即失。 | 宋·岳飛《乞止班師詔奏略》:“況今豪杰向風,士卒用命,天時人事,強弱已見,功及垂成,時不再來,機難輕失,臣日夜料之熟矣。” |
qiān zǎi nán yù千載難遇 | 見“千載難逢”。 | 清·吳下阿蒙《斷袖篇·木工子》:“沉思良久,復偃臥其側,周身玩視,慨然曰:‘如此佳兒,千載難遇。’” |
bǐng xìng nán yí稟性難移 | 本性難以改變。 | 元 尚仲賢《洞庭湖柳毅傳書》楔子:“想他第無恩義,本性難移。著我向野田衰草殘紅里,離鳳閣近漁磯。 |
zhuàng zhì nán chóu壯志難酬 | 壯志:宏偉的志向;酬:實現。宏偉的志愿難以實現。 | 元·無名氏《千里獨行》第二折:“他端的忠直慷概,壯志難酬。” |
huàn nàn jiàn zhēn qíng患難見真情 | 只有經過共同的患難才能看出自己的知心朋友。 | 鄧小平《國家的主權和安全要始終放在第一位》:“中國有句古話,叫做患難見真情。” |
zuǒ yòu liǎng nán左右兩難 | 兩面為難,不容易決定。 | 元 楊顯之《瀟湘雨》第一折:“我欲待親自去尋來,限次又緊,著老夫左右兩難,如何是好?” |
tiān xià wú nán shì,zhǐ pà yǒu xīn rén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 指只要有志向,有毅力,沒有什么辦不到的事情。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49回:“這首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可知俗語說:‘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
zhòng nù nán rèn眾怒難任 | 指眾人的憤怒難以抵當。 | 唐 陸贄《奉天請罷瓊林大盈二庫狀》:“眾怒難任,蓄怨終泄。” |
yī mù nán zhī一木難支 | 大樓將要倒塌,不是一根木頭能夠支撐得住的。比喻一個人的力量單薄,維持不住全局。 | 隋 王通《文中子 事君》:“大廈將顛,非一木所支也。” |
bīng shān nán kào冰山難靠 | 比喻不能長久的權勢,難于依靠。 | 宋 司馬光《資治通鑒 唐玄宗天寶十一年》:“君輩倚楊右相如泰山,吾以為冰山耳!若皎日既出,君輩得無失所恃乎?” |
yīn nán jiàn qiǎo因難見巧 | 因:由于某種緣故;巧:巧妙。由于難而更顯出技藝的巧妙。 | 宋 歐陽修《六一詩話》:“得韻窄,則不復旁出,而因難見巧,愈險愈奇。” |
zhuó fà nán shǔ擢發難數 | 拔下的頭發難以數清(擢:拔)。比喻罪行很多。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范睢蔡澤列傳》:“擢賈之發以續之罪,尚未足。” |
yǒu chì nán fēi有翅難飛 | 長著翅膀也飛不出去,形容陷入無法擺脫的困境。 | 明·無名氏《杏林莊》第三折:“暗埋伏猛軍四面圍,縱然他有翅難飛。” |
bā nàn sān zāi八難三災 | 比喻小孩生來多病。也形容經常遭遇不幸。 | 元 無名氏《小張屠》第三折:“但有些八難三災,一心齋戒。” |
jié shù nán táo劫數難逃 | 佛家用語,命中注定的災禍。命中注定的災禍難以逃脫。 |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50回:“那怕你佛祖親來,也消了胸中五氣。逢此陣劫數難逃,遇他時真人怎躲。” |
táo zāi bì nàn逃災避難 | 避:躲開。逃脫災害侵襲,避免罹難之禍。 | 元·無名氏《盆兒鬼》第二折:“似這等逃災避難,倒不如奔井投河。” |
bǎi bān diāo nàn百般刁難 | 百般:指采取多種手法;刁難;故意給人為難。用各種手段使對方過不去。 | 慕湘《晉陽秋》第21章:“一旦檢查出貴重的財貨,總要百般刁難地盤詰。” |
fù shuǐ nán shōu覆水難收 | 覆:翻;引申為傾、倒、潑的意思。潑在地上的水;難以收回來。比喻事情已成定局;很難再挽回了。引申為夫妻關系已經斷絕;難以重新結合。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何進傳》:“國家之事,亦何容易!覆水不可收。宜深思之。” |
yǒu kǒu nán fēn有口難分 | 分:分辯。有嘴難分辯。形容難分辯清楚。 | 元 蕭德祥《殺狗勸夫》第一折:“動不動棍棒臨身。直著我有口難分,進退無門。” |
nǚ dà nán liú女大難留 | 謂女子成年后,須及時出嫁,不能留在家里。 | 元·關漢卿《普天樂·崔張十六事》曲:“夫人你得休便休,也不索出乖弄丑,自古來女大難留。” |
nán yǐ zhì xìn難以置信 | 不容易相信。 | 馬克·吐溫《競選州長》:“當真把我的名字牽連到這個不名譽的嫌疑上面,一時實在令人難以置信。” |
hǎo mèng nán chéng好夢難成 | 在睡眠時,要想做個好夢也是不輕而易舉的。比喻美好的幻想難以變成現實。 | 宋·聶勝瓊《鷓鴣天·寄李之問》:“尋好夢,夢難成;有誰知我此時情。枕前淚共簾前雨,隔個窗兒滴到明。 |
dà nàn lín tóu大難臨頭 | 難:災禍;臨:到來。大災大禍降臨頭上。 | 莊周《莊子 秋水》:“臨大難而不懼者,圣人之勇也。” |
zhòng guǎ nán dí眾寡難敵 | 寡:少。少數敵不過多數。 | 明·沈孚《千金記·抬集》:“選下精兵八千,遠渡江東,誠恐眾寡難敵,為此又行出榜。” |
jiān nán qū zhé艱難曲折 | 困難和曲折。 | 毛澤東《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任何新生事物的成長都是要經過艱難曲折的。在社會主義事業中,要想不經過艱難曲折。” |
wú kě fēi nàn無可非難 | 無可指責。 | |
yù hè nán tián欲壑難填 | 欲:欲望;壑:山溝;深谷。欲望好像溝壑一樣;難以填滿。指私欲太大;無法滿足。 | 《國語 晉語八》:“叔魚生,其母視之,曰:‘是虎目而豕啄,鳶肩而牛腹,溪壑可盈,是不可饜也,必以賄死。’” |
shèng qíng nán què盛情難卻 | 濃厚的情意難以推辭。 | 瑪拉沁夫《茫茫的草原》第一卷:“貢郭爾先生的盛情難卻,但我們又不需要一個人騎兩匹馬。” |
ài nán cóng mìng礙難從命 | 礙:妨礙;從:聽從。由于有所妨礙,難以遵從命令或吩咐。 | 《三打祝家莊》第一幕第一場:“你回去復李大官人,本當將時遷放回,怎奈他是梁山賊黨,礙難從命。” |
yī zhù nán zhī一柱難支 | 大樓將要倒塌,不是一根木頭能夠支撐得住的。比喻崩潰的形勢不是一個人所能挽救的。 | 唐·白居易《代書詩一百韻寄微之》:“千鈞勢易壓,一柱力難支。” |
nán hū wéi jì難乎為繼 | 難于繼續下去。 | 清 王夫之《讀通鑒論 漢元帝三》:“趙充國持重以破羌,功莫盛矣!二十余年而羌人復反,吾故曰:難乎為繼也。” |
pái nàn jiě fēn排難解紛 | 排:消除;難:危難;紛:糾紛。排除危難;調解糾紛。現多指調停雙方爭執;解決紛亂。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趙策三》:“所貴于天下士者,為人排患釋難解紛亂而無所取也。” |
hǎo mèng nán yuán好夢難圓 | 比喻好事難以實現。 | 明 湯顯祖《紫釵記 劍合釵圓》:“彩云輕散,好夢難圓。” |
yuè quē nán yuán月缺難圓 | 比喻關系一旦破裂,就很難挽回。 |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47回:“你若不還我寶珠,我便放金蛟剪,那時月缺難圓。” |
xiāng shū nán jì鄉書難寄 | 鄉書:家書。家書很難寄回家中。比喻與家鄉消息隔絕。 | |
qíng lǐ nán róng情理難容 | 容:容忍,寬恕。指無論在人情與事理兩方面都難以容忍。 | 元 關漢卿《蝴蝶夢》第二折:“孩兒每萬千死罪犯公徒,那廝每情理難容。” |
yě xìng nán xùn野性難馴 | 馴:順服。動物的野性很難馴服。比喻人很難教導 | 范文瀾《中國近代史》上冊第三章:“屢次正義的反抗,決不是所謂‘野性難馴’,相反,他們是有公正合理的民族精神的。” |
jiāng shān yì gǎi,bǐng xìng nán yí江山易改,秉性難移 | 人的秉性是極難轉變的。即言人性難以改變。 | 《元曲選·無名氏〈謝金吾〉三》:“可不的山河易改;本姓(性)難移。”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徐老仆義憤成家》:“常言道得好;江山易改;稟性難移”。《魯迅書信集·九0六·致趙家璧》:“但‘江山好改;本性難移’;無論怎么小心;總不免發一點‘不妥’的議論。” |
zhī nán ér xíng知難而行 | 明知困難卻仍然去做。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定公六年》:“陳寅曰:‘子立后而行,吾室亦不亡,唯君亦以我為知難而行也。’” |
zài suǒ nán miǎn在所難免 | 不可能避免。 | 清 李寶嘉《活地獄》第九回:“或者陽示和好,暗施奸刁的,亦在所難免。” |
jīng shī yì yù,rén shī nán zāo經師易遇,人師難遭 | 經師:古代教官;人師:為人師表的人;遭:遇到。單純傳授知識的老師容易遇到,為人師表的人不容易的人難遇到。 | 晉·袁宏《后漢紀·靈帝紀》:“昭曰:‘蓋聞經師易遇,人師難遭。’” |
gù yì diāo nàn故意刁難 | 指有意為難別人。 | 浩然《艷陽天》第28章:“他明知道這個可惡的老頭子在故意刁難人,既不能發火現原形,又不知怎么回答好。” |
nán hū qí nán難乎其難 | 非常困難。 | 曾樸《孽海花》第25回:“但一說到辦法,就是難乎其難。” |
huàn nàn xiāng xù患難相恤 | 恤:體恤,周濟。遇到患難彼此互相救助,甚至不惜生命。 | 《河南程氏文集》第11卷:“度鄉村遠近為伍保,使之力役相助,患難相恤,而奸偽無所容。” |
qiǎng rén suǒ nán強人所難 | 強:勉強。勉強別人做不愿做或做不到的事情。 | 清 李汝珍《鏡花緣》:“百花仙子道:‘那人王乃四海九州之主,代天宣化,豈肯顛倒陰陽,強人所難。’” |
jiù bìng nán yī舊病難醫 | 老毛病難于醫治。比喻過去的缺點錯誤難以改正。 | 明 無名氏《三化邯鄲》第三折:“則待作抱官囚,覓不著逃生計,急回頭待悔來應遲,又不將心猿意馬牢拴系,也不是你本性難移,舊病難醫。” |
màn cǎo nán chú蔓草難除 | 蔓草:蔓延生長的草。蔓生的草難于徹底鏟除。比喻惡勢力一經滋長,就難于消滅。 | 《左傳·隱公元年》:“不如早為之所,無使滋蔓,蔓,難圖也。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 |
zào bái nán fēn皂白難分 | 皂:黑。黑白很難分辨,比喻是非不易辨別。 | 川劇《評雪辨蹤》:“穿釘鞋的,你二天來,不要穿釘鞋,要穿草鞋嘛,免得我們秀才要評什么足跡,給他做個皂白難分。” |
jìn tuì liǎng nán進退兩難 | 進和退都有困難。形容處于進不能進;退不能退的困境之中。 | 元 鄭德輝《周公攝政》第一折:“娘娘道不放微臣進宮闈,進退兩難為。” |
duō nàn xīng bāng多難興邦 | 邦:國家。國家多災多難,在一定條件下可以激勵人民奮發圖強,戰勝困難,使國家強盛起來。 | 左丘明《左傳 昭公四年》:“鄰國之難,不可虞也。或多難以固其國,啟其疆土;或無難以喪其國,失其守宇。” |
chā chì nán fēi插翅難飛 | 即使插上翅膀也難飛走。比喻無法逃脫。也作“插翅難逃”。 | 明 周楫《西湖二集 胡少保平倭戰功》:“王直細細叫人探視,見四面官兵圍得鐵桶一般,插翅難飛。” |
niú bù hē shuǐ nán àn jiǎo牛不喝水難按角 | 比喻強迫他人干某一件事。 |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57回:“牛不喝水難按角,你老人家只拿定主意不賭,他會怎的?” |
wèi nán gǒu ān畏難茍安 | 茍:茍且。害怕困難,茍且偷安。 | 《清史稿·食貨志》:“大學士倭仁疏陳黑地升科,州縣畏難茍安,請申明賞罰。” |
zuǒ yòu wéi nán左右為難 | 無論怎么辦都有困難。指處于某一困境中;不易做出決定。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回:“那太太聽了,自然是左右為難;但事到其間,實在無法。” |
lín nàn bù gǒu臨難不茍 | 茍:茍且。指遇到危難不茍且偷生 | 西漢·戴圣《禮記·曲禮上》:“臨難毋茍免。” |
móu mò nán yú zhōu mì謀莫難于周密 | 謀:計謀。謀劃最難的地方在于周到嚴密。 | 《鬼谷子·摩篇》:“謀莫難于周密,說莫難于悉聽,事莫難于必成。” |
xiū kuì nán dāng羞愧難當 | 當:承受。指感到十分羞愧內疚。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58回:“那婆子羞愧難當,一言不發。” |
qǔ shě liǎng nán取舍兩難 | 采用或舍棄都能決定。指難以抉擇。 | |
nán yǐ yù liào難以預料 | 預:預先;料:料想,估計。很難預先想到。 | 三國 蜀 諸葛亮《后出師表》:“凡事如是,難以逆料。” |
shàng xià wéi nán上下為難 | 上面下面都難以應付。 | |
zì shēn nán bǎo自身難保 | 自己保不住自己。 | 明 馮夢龍《警世通言》:“我想江西不沉卻好,若沉了時節,正是\'泥菩薩落水,自身難保\',還保得別人?” |
nán yǐ wéi qíng難以為情 | 情面上過不去。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34回:“前日是并起并坐,今日是‘大人、卑職’,未免叫不出口,難以為情。” |
hǎi shuǐ nán liáng海水難量 | 海水是不可以去量的。比喻不可根據某人的現狀就低估他的未來。 | 《淮南子 泰族訓》:“太山不可丈尺也,江海不可斗斛也。” |
shàn cái nán shě善財難舍 | 善財:原為釋迦牟弟子名,后取“善”之“愛惜”意,指“愛惜錢財”。舍:施舍。指人愛惜錢財,不愿施舍于人。常用來譏諷人非常吝嗇。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42回:“菩薩罵道:‘你這猴子!你便一毛也不拔,教我這善財也難舍。” |
jiā zéi nán fáng家賊難防 | 家賊:家庭內部的小偷。家庭內部的小偷難以防備。形容內部的奸賊、隱患等難以察覺。 | 宋 釋普濟《五燈會元 同安志祥師法嗣》:“問:‘家賊難防時如何?’師曰:‘識得不為冤。’” |
míng qiāng róng yì duǒ,àn jiàn zuì nán fáng明槍容易躲,暗劍最難防 | 指公開攻擊容易對付,暗地陷害劫難于防備。同“明槍容易躲,暗箭最難防”。 | 明·葉憲祖《鸞鎞記·挫權》:“待我到丞相跟前去,背他一場是非,叫他明槍容易躲,暗箭最難防。” |
mǔ nán zhī rì母難之日 | 指自己的生日。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17回:“后日是我母難之日,二公可光顧光顧?” |
zhòng nù nán fàn,zhuān yù nán chéng眾怒難犯,專欲難成 | 專欲:一個人的欲望,眾人的債怒不可觸犯,一人的欲望難于實現。指不能違背多數人的意愿。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襄公十年》:“眾怒難犯,專欲難成,合二難以安國,危之道也。” |
nán jiě nán fēn難解難分 | 雙方爭斗激烈;難以分開;也指雙方關系密切;難以分開。 | 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21回:“正在難解難分,忽聽東邊山上,猶如千軍萬馬之聲。” |
dú lì nán zhī獨立難支 | 獨:單獨;獨立:不依賴外力。比喻個人力量單薄不能維持全局 | 清·無名氏《說唐》第55回:“雄信聞言大怒,想眾將都已殺盡,獨立難支,遂叫一聲:‘罷了!’” |
wěi dà nán diào尾大難掉 | 猶言尾大不掉。 | 三國·魏·曹冏《六代論》:“所謂末大必折,尾大難掉。尾同于體,猶或不從,況乎非體之尾,其可掉哉!” |
zuì zé nán táo罪責難逃 | 因為犯罪,在法律上應承擔的責任是難以逃卻的。 | 明·王守仁《批右江道移置鳳化縣南丹衛事宜呈》:“若其因循玩愒,隳績廢事,非獨自敗壞,抑且罪責難逃。” |
zhì yí wèn nàn質疑問難 | 質疑:請人解答疑難;癌難:對于疑問反復討論、分析或辯論。提出疑難,請教別人或一起討論。 | 清 徐枋《與曾青藜書》:“此既古人之所有取,亦友朋質疑問難之一樂也。” |
tiān bù jiān nán天步艱難 | 天步:時運。國運艱難。 | 《詩經·小雅·白華》:“天步艱難,之子不猶。” |
shì shàng wú nán shì,zhǐ pà yǒu xīn rén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 指只要肯下決心去做,任何困難都能克服。 | 明·酉陽野史《續三國演義》第38回:“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既來至此,焉有怯進之理?” |
juān qū jì nàn捐軀濟難 | 捐軀:犧牲生命;濟:救助。犧牲生命,以解救國家的危難。 | 晉·陳壽《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夫憂國忘家,捐軀濟難,忠臣之志也。” |
nán yú shàng qīng tiān難于上青天 | 比上天還難。形容極其困難,不易實現。 | 唐 李白《蜀道難》詩:“蜀道難,難于上青天。” |
nàn dì nàn xiōng難弟難兄 | 見“難兄難弟”。 | 清·許奉恩《里乘》第七卷:“然難弟難兄,亦何酷肖若此!” |
shèng míng zhī xià,qí shí nán fù盛名之下,其實難符 | 名望很大的人,實際的才德常是很難跟名聲相符。指名聲常常可能大于實際。用來表示謙虛或自我警戒。 | 《后漢書 黃瓊傳》:“陽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
gēng pú nán shǔ更仆難數 | 原意是儒行很多,一下子說不完,一件一件說就需要很長時間,即使中間換了人也未必能說完。后形容人或事物很多,數也數不過來。 | 西漢 戴圣《禮記 儒行》:“遽數之不能終其物,悉數之乃留,更仆未可終也。” |
huǐ jiā shū nàn毀家紓難 | 毀:毀壞;紓:緩和;解除。指捐獻家產以幫助國家減輕危難。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莊公三十年》:“斗穀於菟為令尹,自毀其家,以紓楚國之難。” |
lái rì dà nàn來日大難 | 表示前途困難重重。 | 南宋 郭茂倩《樂府詩集 善哉行》:“來日大難,口燥唇干。” |
tiān lǐ nán róng天理難容 | 雖然一時對惡人無可奈何;但覺得上天不會放過他。 | 元 無名氏《朱砂擔》第四折:“才見得冤冤相報,方信道天理難容。” |
shén guǐ nán cè神鬼難測 | 測:推測。事情極詭秘,神鬼也難測度。形容誰也推測不出。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八十七回:“諸將皆拜伏曰:‘丞相機算,神鬼莫測。’” |
huàn nàn xiāng sǐ患難相死 | 遇到患難彼此互相救助,甚至不惜生命。 | 西漢·戴圣《禮記·儒行》:“儒有聞善以相告也,見善以相示也,爵位相先也,患難相死也。” |
nán gē nán fēn難割難分 | 形容關系密切,感情融洽,難以取舍。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102回:“次日,探春將要起身,又來辭寶玉。寶玉自然難割難分。” |
míng qiāng yì duǒ,àn jiàn nán fáng明槍易躲,暗箭難防 | 比喻公開的攻擊容易躲避,暗地里的攻擊難以防備。 | 元 無名氏《獨角牛》:“孩兒也,一了說明槍好躲,暗箭難防。” |
yī yán chū kǒu,sì mǎ nán zhuī一言出口,駟馬難追 | 駟馬:四匹馬拉車。話說出了口,就是四匹馬拉車也難追回。指話說出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數。 | 宋·歐陽修《筆說·駟不及舌說》:“俗云:一言出口,駟馬難追。《論語》所謂‘駟不及舌’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