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難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nán néng kě guì難能可貴 | 難能:很難做到;可貴:值得寶貴。本來難做到的事竟然做到了;這是很可貴的。 | 宋 蘇軾《荀卿論》:“子路之勇,子貢之辯,冉有之智,此三子者,皆天下之所謂難能而可貴者也。” |
dà nàn bù sǐ,bì yǒu hòu fú大難不死,必有后福 | 難:災禍。遇到巨大的災難而沒有死掉,將來必定有幸福。 | 宗璞《南渡記》第六章:“豈不聞大難不死,必有后福?李姐姐身體會好起來。” |
ài nán cóng mìng礙難從命 | 礙:妨礙;從:聽從。由于有所妨礙,難以遵從命令或吩咐。 | 《三打祝家莊》第一幕第一場:“你回去復李大官人,本當將時遷放回,怎奈他是梁山賊黨,礙難從命。” |
xiǔ mù nán diāo朽木難彫 | 比喻人不可造就或事物和局勢敗壞而不可救藥。同“朽木不可雕”。 | |
gēng pú nán shǔ更仆難數 | 原意是儒行很多,一下子說不完,一件一件說就需要很長時間,即使中間換了人也未必能說完。后形容人或事物很多,數也數不過來。 | 西漢 戴圣《禮記 儒行》:“遽數之不能終其物,悉數之乃留,更仆未可終也。” |
sì mǎ nán zhuī駟馬難追 | 駟馬:一車所駕的四匹馬。形容話已說出;就無法追回或說話算數。 | 《新五代史 晉高祖皇后李氏傳》:“不幸先帝厭代,嗣子承祧,不能繼好息民,而反虧恩負義。兵戈屢動,駟馬難追,戚實自貽,咎將誰執!” |
nán hū wéi qíng難乎為情 | 見“難以為情”。 |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絳妃》:“斯時也,傷春者有難乎為情之怨,尋勝者作無可奈何之歌。” |
bā nàn sān zāi八難三災 | 比喻小孩生來多病。也形容經常遭遇不幸。 | 元 無名氏《小張屠》第三折:“但有些八難三災,一心齋戒。” |
huà guǐ róng yì huà rén nán畫鬼容易畫人難 | 比喻憑空瞎說很容易,想要有真才實學確很難。 | 戰國·韓·韓非《韓非子·外儲說左上》:“畫鬼容易畫人難。” |
jiān bèi nán wàng肩背難望 | 指難以相比,難以企及。 | 清 陳康祺《郎潛紀聞》第七卷:“則尤簪纓世胄,肩背難望者矣!” |
yù shí nán fēn玉石難分 | 對美玉和石頭不加區分或難以區分。比喻好壞不分。 | 唐·陸贄《招諭淮西將吏詔》:“兵戈既接,玉石難分。” |
lín nàn bù jǔ臨難不懼 | 臨:到;難:災難;懼:恐懼。遇到危難,一點也不懼怕。 | 《韓非子 說疑》:“夫見利不喜,上雖厚賞無以勸之,臨難不恐,上雖嚴刑無以威之,此之謂不令之民也。” |
tiān lǐ nán róng天理難容 | 雖然一時對惡人無可奈何;但覺得上天不會放過他。 | 元 無名氏《朱砂擔》第四折:“才見得冤冤相報,方信道天理難容。” |
zhī nán xíng yì知難行易 | 易:容易。懂得事情的道理難,而實行卻比較容易。 | 孫中山《民族主義》第五講:“諸君要知道知難行易的道理,可以參考我的學說。” |
yīn nán jiàn qiǎo因難見巧 | 因:由于某種緣故;巧:巧妙。由于難而更顯出技藝的巧妙。 | 宋 歐陽修《六一詩話》:“得韻窄,則不復旁出,而因難見巧,愈險愈奇。” |
zhū zǐ nán bié朱紫難別 | 朱:紅色。古代以朱色為正色,紫色為間色,比喻正邪、好壞。形容善惡不辯。 | 晉·陳壽《三國志·蜀志·董允傳》:“丞相亮將北伐,住漢中,慮后主富于春秋,朱紫難別,以允秉心公亮,欲任以宮省之事。” |
bǎi nián nán yù百年難遇 | 百年也碰不到。形容罕見或很不容易碰到。 | 清·荻岸山人《平山冷燕》第三回:“咱學生奉御差來送小姐一場,也是百年難遇。” |
nán yǐ wéi jì難以為繼 | 難于繼續下去。 | 《禮記·檀弓上》:“孔子曰:‘哀則哀矣,而難為繼也。’” |
yán wáng hǎo jiàn,xiǎo guǐ nán dāng閻王好見,小鬼難當 | 當:對著。和閻王比較好打交道,與閻王手下的小鬼很難溝通。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19回:“閻王好見,小鬼難當。旁邊若有人幫襯,敲敲邊鼓,用一個錢可得兩錢之益。” |
sān zāi liù nán三災六難 | 見“三災八難”。 | 馬烽《呂梁英雄傳》第24回:“誰家也有三災六難哩!互相幫助嘛!” |
zhòng nán qún yí眾難群疑 | 眾人心中都有疑難。 | 三國 蜀 諸葛亮《后出師表》:“群疑滿腹,眾難塞胸。” |
zhòng nù nán fàn,zhuān yù nán chéng眾怒難犯,專欲難成 | 專欲:一個人的欲望,眾人的債怒不可觸犯,一人的欲望難于實現。指不能違背多數人的意愿。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襄公十年》:“眾怒難犯,專欲難成,合二難以安國,危之道也。” |
yě xìng nán xùn野性難馴 | 馴:順服。動物的野性很難馴服。比喻人很難教導 | 范文瀾《中國近代史》上冊第三章:“屢次正義的反抗,決不是所謂‘野性難馴’,相反,他們是有公正合理的民族精神的。” |
qìng zhú nán shū罄竹難書 | 罄:盡;竹:指可供制成竹簡的竹子;書:寫。用盡竹子也難以寫完。后形容罪行多得寫不完。多形容罪惡累累。 | 《舊唐書 李密傳》:“磬南山之竹,書罪未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 |
shèng míng zhī xià,qí shí nán fù盛名之下,其實難符 | 名望很大的人,實際的才德常是很難跟名聲相符。指名聲常常可能大于實際。用來表示謙虛或自我警戒。 | 《后漢書 黃瓊傳》:“陽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
zhòng nù nán fàn眾怒難犯 | 群眾的憤怒不可觸犯。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襄公十年》:“眾怒難犯,專欲難成,合二難以安國,危之道也。” |
lǐ guǎng nán fēng李廣難封 | 見“李廣未封”。 | 唐·王勃《滕王閣序》:“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
yǒu kǒu nán yán有口難言 | 言:說。有嘴不能把話說出來。指由于某種原因只能把話藏在心里;不便或不敢說出來。 | 宋 蘇軾《醉醒者》詩:“有道難行不如醉,有口難言不如睡。” |
qí hǔ nán xià騎虎難下 | 騎在老虎背上不能下來。比喻事情進行到中途;迫于形勢;不能停下來只好干到底;進退兩難。 | 《明史 袁化中傳》:“懼死之念深,將鋌而走險,騎虎難下。” |
lín nàn bù gǒu臨難不茍 | 茍:茍且。指遇到危難不茍且偷生 | 西漢·戴圣《禮記·曲禮上》:“臨難毋茍免。” |
qǔ shě liǎng nán取舍兩難 | 采用或舍棄都能決定。指難以抉擇。 | |
jǔ yǔ nán rù齟齬難入 | 齟齬:上下牙齒不齊,比喻相互抵觸。形容見解不合,互不相容。 | 戰國·楚·屈原《楚辭·九辯》:“圓鑿而方枘兮,吾固知其齟齬而難入。” |
gěng yē nán míng哽噎難鳴 | 哽:聲氣阻塞;噎:嗓子被食物堵塞。形容悲痛氣塞,哭不出聲或說不出話的樣子。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114回:“巧姐聽了,不敢回言,只氣得哽噎難鳴的哭起來了。” |
lín nàn bù shè臨難無懾 | 懾:恐懼。面對危難,卻無所恐懼。 | 唐·張說《齊黃門侍郎盧公神道碑》:“公處屯安貞,賦詩頹飲,視得失蔑如也,臨難無懾。” |
xīn yǎng nán zhuā心癢難抓 | 指心中有某種意念或情緒起伏不定,無法克制。同“心癢難撓”。 | 明 許仲琳《封神演義》第八十三回:“且說潼關眾將聽得破萬仙陣,俱在關內,一個個心癢難抓,恨不得也來看看。”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三十五回:“一席話說得唐二亂子心癢難抓,躍躍欲試。” |
xīn yǎng nán róu心癢難揉 | 指心中有某種意念或情緒起伏不定,無法克制。同“心癢難撓”。 | 元 商衟《新水令》套曲:“好教我急煎煎心癢難揉,則教我幾聲長吁到的曉?”元 尚仲賢《三奪槊》第二折:“那的是急煎煎心癢難揉。” |
fēi zhī zhī nán,xíng zhī wéi jiān非知之難,行之惟艱 | 知道它并不難,去做它就難了。 | 唐·魏征《十漸不克終疏》:“非知之難,行之惟艱;非行之難,終之斯難。” |
mǔ nán zhī rì母難之日 | 指自己的生日。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17回:“后日是我母難之日,二公可光顧光顧?” |
dú mù nán zhī獨木難支 | 一根木頭難以支撐起將要倒塌的大房子。比喻單薄的力量無法維持全局。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拉楞自欲壞,非一木所能支。” |
gèng pú nán jìn更仆難盡 | 同“更仆難數”。 | 梁啟超《近世文明初祖二大家之學說》上篇:“如奈端因蘋實墜地而悟吸力之理;瓦特因沸水蒸騰而悟汽機之理;如此類者,更仆難盡。” |
nán míng gū zhǎng難鳴孤掌 | 比喻力量單薄,難以成事。 | 清·平步青《霞外捃屑·時事·劉庸夫》:“在朝非守正不阿之臣,思興利除害,奈隨聲附和者,譏不識時,則一薛居洲難鳴孤掌。” |
gěng yè nán yán哽咽難言 | 不能痛快的說出來。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94回:“襲人哽咽難言。寶玉生恐襲人真告訴出來。” |
huàn nàn yǔ gòng患難與共 | 患難:危險艱苦的環境;與共:在一起。指在不利處境中共同承擔災難和困苦。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越王勾踐世家》:“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 |
jiě rén nán dé解人難得 | 比喻知己難得。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謝安年少時,請阮光祿道《白馬論》,為論以示謝,于時,謝不即解阮語,重相咨盡。阮乃嘆曰:‘非但能言人不可得,正索解人亦不得。’” |
lín nàn gǒu miǎn臨難茍免 | 遇到危難時茍且偷生。 | 西漢 戴圣《禮記 曲禮上》:“臨難毋茍免。” |
shuǐ fù nán shōu水覆難收 | 覆:翻、傾倒。潑在地上的水難以收回。比喻事情已成定局,無法挽回。 | 唐·李白《妾薄命》:“雨落不上天,水覆最難收,君情與妾意,各自東西流。” |
míng qiāng yì duǒ,àn jiàn nán fáng明槍易躲,暗箭難防 | 比喻公開的攻擊容易躲避,暗地里的攻擊難以防備。 | 元 無名氏《獨角牛》:“孩兒也,一了說明槍好躲,暗箭難防。” |
nán yán lán xiù難言蘭臭 | 難言:談不上;臭:味;蘭臭:像蘭花一樣的香味。指氣味相投的朋友。 | 《周易·系辭》:“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
gèng pú nán zhōng更仆難終 | 同“更仆難數”。 | 清·李斗《揚州畫舫錄·草河錄上》:“凡此之類,更仆難終。” |
pái nàn jiě fēn排難解紛 | 排:消除;難:危難;紛:糾紛。排除危難;調解糾紛。現多指調停雙方爭執;解決紛亂。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趙策三》:“所貴于天下士者,為人排患釋難解紛亂而無所取也。” |
shàn mén nán kāi善門難開 | 善門:為善之門。舊指一旦行善助人,許多人都會來求援,凡無法應付了。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三十四回:“這太原一府是被災頂重的地方。大善士見機,善門難開。” |
shān yí dà nàn芟夷大難 | 芟:刪除雜草;芟夷:削平;難:災難。削平大亂。 | 晉·陳壽《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今操芟夷大難,略已平矣。” |
qì yì qiú nán棄易求難 | 丟掉容易的而尋求困難的。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伏湛傳》:“陛下舍近務遠,棄易求難,四方疑怪,百姓恐懼,誠臣之所惑也。” |
zhī yì xíng nán知易行難 | 知:懂得。認識事情的道理較易,實行其事較難。 | 《尚書 說命中》:“說拜稽首曰:‘非知之艱,行之惟艱。’”孔傳:“言知之易,行之難。” |
yǒu kǒu nán fēn有口難分 | 分:分辯。有嘴難分辯。形容難分辯清楚。 | 元 蕭德祥《殺狗勸夫》第一折:“動不動棍棒臨身。直著我有口難分,進退無門。” |
guó jiā duō nàn國家多難 | 難:災難。國家多次遭到災難。形容國家政局不穩。 | 西漢·戴圣《禮記·檀弓上》:“雖然,吾君老矣,子少,國家多難。” |
yǒu kǒu nán biàn有口難辯 | 雖然有口;卻難以分辯清楚。常指含冤受屈但又無處申訴。 | 明 馮夢龍《喻世明言》:“孟夫人有口難辯,倒被他纏住身子,不好動身。” |
zuǒ yòu liǎng nán左右兩難 | 兩面為難,不容易決定。 | 元 楊顯之《瀟湘雨》第一折:“我欲待親自去尋來,限次又緊,著老夫左右兩難,如何是好?” |
qióng kēng nán mǎn窮坑難滿 | 指貪心不足或飯量很大。 | 清·翟灝《通俗編·地理》引《復齋漫錄》:“劉韐以豐城尉,性不飲酒,時推官某善飲啖,抵邑公會,以諺語戲曰:‘小器易盈真縣尉。’劉答曰:‘窮坑難滿是推官。’” |
nán xiōng nán dì難兄難弟 | 難:患難。原指兄弟二人都很好;才德相當;難分高下。現多反其義而用之;指二人同樣壞。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德行》:“陳元方子長文,有英才,與季方子孝先各論其父功德,爭之不能決。咨子太丘。太丘曰:‘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 |
hèn hǎi nán tián恨海難填 | 恨海:怨恨如海;難填:難于填塞。比喻怨氣難平。 | 《山海經·北山經》:“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于東海。” |
yī yán nán qìng一言難罄 | 罄:盡,完。形容事情曲折復雜,不是一句話能說清楚的。 |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34回:“若再講他們色子場中,如何取巧弄詭之處,真正一言難罄,抑且掛一漏萬。” |
jiān nán jié jué艱難竭蹶 | 竭蹶:原指走路艱難;后指資財枯竭、匱乏。形容經濟困難;生活艱苦。 | 荀況《荀子 儒效》:“故近者歌謳而樂之,遠者竭蹶而趨之。” |
dà nàn lín tóu大難臨頭 | 難:災禍;臨:到來。大災大禍降臨頭上。 | 莊周《莊子 秋水》:“臨大難而不懼者,圣人之勇也。” |
nán gē nán shě難割難舍 | 形容彼此關系密切,不忍分離。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47回:“故此父子之情,難割難舍,先與孩兒做個超生道場。” |
qiǎng rén suǒ nán強人所難 | 強:勉強。勉強別人做不愿做或做不到的事情。 | 清 李汝珍《鏡花緣》:“百花仙子道:‘那人王乃四海九州之主,代天宣化,豈肯顛倒陰陽,強人所難。’” |
yī zhù nán zhī一柱難支 | 大樓將要倒塌,不是一根木頭能夠支撐得住的。比喻崩潰的形勢不是一個人所能挽救的。 | 唐·白居易《代書詩一百韻寄微之》:“千鈞勢易壓,一柱力難支。” |
fù pén nán zhào覆盆難照 | 覆盆:翻扣著盆子。翻扣著盆子,陽光照不到里面。比喻無處申訴的沉冤。亦作“覆盆之冤”。 | 晉·葛洪《抱樸子·辨問》:“日月有所不照,圣人有所不知,豈可以圣人所不為,便云天下無仙,是責三光不照覆盆之內也。” |
xiān nán hòu huò先難后獲 | 難:艱難,勞苦;獲:收獲。先付出勞動然后再取得收獲。比喻不坐享其成。 | 先秦 孔子《論語 雍也》:“仁者,先難而后獲,可謂仁矣。” |
hòu huì nán qī后會難期 | 會:會見,見面;期:約定的時間。以后相會沒有一定的日期。指以后很難見面了。 | 北朝·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大統寺》:“老翁送元寶出,云:‘后會難期。’” |
nán yǐ zhì xìn難以置信 | 不容易相信。 | 馬克·吐溫《競選州長》:“當真把我的名字牽連到這個不名譽的嫌疑上面,一時實在令人難以置信。” |
qiān jīn nán mǎi千金難買 | 形容某物的珍貴,不能用金錢買到。 |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59回:“腰肢未盈一掬,誠為軟玉溫香,千金難買,不勝歡娛。” |
qìng zhú nán qióng罄竹難窮 | 罄:盡,完;竹:竹子。砍完所有的竹子做成書簡也難以寫完。形容事情多得寫不完。 |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史料》:“蓋暴其罪狀,罄竹難窮。” |
xīn yǎng nán náo心癢難撓 | 形容高興得不知如何才好。 | 元 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四折:“著小生迷留沒亂,心癢難撓。” |
míng qiāng róng yì duǒ,àn jiàn zuì nán fáng明槍容易躲,暗箭最難防 | 指公開攻擊容易對付,暗地陷害劫難于防備。同“明槍好躲,暗箭難防”。 | 明·周楫《西湖二集·覺阇黎一念錯投胎》:“‘定要廢了他,教他這太子做不成……’這是:明槍容易躲,暗劍最難防。” |
wěi dà nán diào尾大難掉 | 猶言尾大不掉。 | 三國·魏·曹冏《六代論》:“所謂末大必折,尾大難掉。尾同于體,猶或不從,況乎非體之尾,其可掉哉!” |
juān qū jì nàn捐軀濟難 | 捐軀:犧牲生命;濟:救助。犧牲生命,以解救國家的危難。 | 晉·陳壽《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夫憂國忘家,捐軀濟難,忠臣之志也。” |
shèng míng nán fù盛名難副 | 盛:大;副:相稱,符合。名望很大的人,實際的才德常是很難跟名聲相符。指名聲常常可能大于實際。用來表示謙虛或自我警戒。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黃瓊傳》:“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
shǐ shí zhī nán矢石之難 | 矢石:箭和礧石,古代作戰的武器。難:不幸的遭遇。指戰爭中的危難。 | 西漢·司馬遷《史記·晉世家》:“矢石之難,許馬之勞,此復受次賞。” |
tiān xià wú nán shì,zhǐ pà yǒu xīn rén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 指只要有志向,有毅力,沒有什么辦不到的事情。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49回:“這首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可知俗語說:‘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
qìng bǐ nán shū罄筆難書 | 罄:盡,完。砍完所有的竹子做成書簡也難以寫完。形容事情多得寫不完。 | 郭沫若《洪波曲》第八章:“他們分發到戰區以后,所經歷的各種艱難困苦,那真是罄筆難書。” |
yī mù nán zhī一木難支 | 大樓將要倒塌,不是一根木頭能夠支撐得住的。比喻一個人的力量單薄,維持不住全局。 | 隋 王通《文中子 事君》:“大廈將顛,非一木所支也。” |
jiāng shān yì gǎi,bǐng xìng nán yí江山易改,秉性難移 | 人的秉性是極難轉變的。即言人性難以改變。 | 《元曲選·無名氏〈謝金吾〉三》:“可不的山河易改;本姓(性)難移。”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徐老仆義憤成家》:“常言道得好;江山易改;稟性難移”。《魯迅書信集·九0六·致趙家璧》:“但‘江山好改;本性難移’;無論怎么小心;總不免發一點‘不妥’的議論。” |
jiāng shān hǎo gǎi,bǐng xìng nán yí江山好改,秉性難移 | 舊時俗語。強調人要改變習性是非常困難的。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 徐老仆義憤成家》:“常言道得好,江山易改,稟性難移。” |
jiāng shān hǎo gǎi,běn xìng nán yí江山好改,本性難移 | 江山:山川,河流;移:改變。強調人的習性是很難改變的。 | 魯迅《而已集·“意表之外”》:“但‘江山好改,本性難移’,也許后來還要開口。” |
jiāng shān yì gǎi,běn xìng nán yí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 江山:山川,河流;移:改變。改變人的本性比改變自然面貌還困難。強調人的習性是很難改變的。 | 元·無名氏《謝金吾》第三折:“可不的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
jiāng shān kě gǎi,běn xìng nán yí江山可改,本性難移 | 江山:山川,河流;移:改變。改變人的本性比改變自然面貌還困難。強調人的習性是很難改變的。 | 曾樸《孽海花》第21回:“若說要我改邪歸正,啊呀!江山可改,本性難移。” |
jiāng shān yì gǎi,bǐng xìng nán yí江山易改,稟性難移 | 政體容易更改,本性難于變移,比喻生性風格或既成的事實難以改變。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35卷:“常言道得好:‘江山易改,稟性難移。’” |
duō nàn xīng bāng多難興邦 | 邦:國家。國家多災多難,在一定條件下可以激勵人民奮發圖強,戰勝困難,使國家強盛起來。 | 左丘明《左傳 昭公四年》:“鄰國之難,不可虞也。或多難以固其國,啟其疆土;或無難以喪其國,失其守宇。” |
jià sè jiān nán稼穡艱難 | 指農事勞苦。 | 《尚書 無逸》:“先知稼穡之艱難,乃逸。” |
xiǎn zǔ jiān nán險阻艱難 | 險阻:危險和障礙。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危險和障礙。 | 《左傳 僖公二十八年》:“險阻艱難備嘗之矣。” |
qiān zǎi nán féng千載難逢 | 載:年;逢:遇到。一千年也遇不到。形容極難得到的機會。 | 南朝 齊 孔琇之《南齊書 臨終上表》:“臣以凡庸,謬徼昌運,獎擢之厚,千載難逢。” |
huàn nàn xiāng xù患難相恤 | 恤:體恤,周濟。遇到患難彼此互相救助,甚至不惜生命。 | 《河南程氏文集》第11卷:“度鄉村遠近為伍保,使之力役相助,患難相恤,而奸偽無所容。” |
hǎo mèng nán yuán好夢難圓 | 比喻好事難以實現。 | 明 湯顯祖《紫釵記 劍合釵圓》:“彩云輕散,好夢難圓。” |
nán jiě zhī mí難解之謎 | 難以捉摸的事物,尤指微妙、難以理解或不易覺察、不易探索的事物。 | |
nán shě nán lí難舍難離 | 形容相互感情很深,不忍分離。 | 李英儒《野火春風斗古城》第一章:“娘兒兩個難舍難離地依偎著走出門口,沿著村旁小道朝西南走。” |
nán dé hú tú難得糊涂 | 指人在該裝糊涂的時候難得糊涂 | 林語堂《中國人之聰明》:“鄭板橋曰:‘難得糊涂’。” |
qiān zǎi nán yù千載難遇 | 見“千載難逢”。 | 清·吳下阿蒙《斷袖篇·木工子》:“沉思良久,復偃臥其側,周身玩視,慨然曰:‘如此佳兒,千載難遇。’” |
jīng shī yì yù,rén shī nán zāo經師易遇,人師難遭 | 經師:古代教官;人師:為人師表的人;遭:遇到。單純傳授知識的老師容易遇到,為人師表的人不容易的人難遇到。 | 晉·袁宏《后漢紀·靈帝紀》:“昭曰:‘蓋聞經師易遇,人師難遭。’” |
zuì zé nán táo罪責難逃 | 因為犯罪,在法律上應承擔的責任是難以逃卻的。 | 明·王守仁《批右江道移置鳳化縣南丹衛事宜呈》:“若其因循玩愒,隳績廢事,非獨自敗壞,抑且罪責難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