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自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zì bù dài yán自不待言 | 大家心里明白,不必再用言語解釋。 | |
qiáng zhōng zì yǒu qiáng zhōng shǒu強中自有強中手 | 比喻技藝無止境,不能自滿自大。同“強中更有強中手”。 | 元·無名氏《隋何賺風魔蒯徹》第三折:“你個蕭何休夸蒯徹舌,這的是強中自有強中手?!?/td> |
zì tóu luó wǎng自投羅網 | 比喻自己進入圈套。也比喻自己找死或自己上當。 | 三國 魏 曹植《野田黃雀行》:“不見籬間雀,見鷂自投羅?!?/td> |
bù gōng zì bá不攻自拔 | 拔:攻破。不用攻擊就自動破滅。形容情節、論點虛謬,經不起反駁。 | 《梁書·武帝紀》:“糧食既足,士眾稍多,圍守兩城,不攻自拔,天下之事,臥取之耳?!?/td> |
yán xiào zì rú言笑自如 | 見“言笑自若”。 | 清·方苞《通議大夫江南布政使陳介墓志銘》:“群夷縱火,牛街鎮去城三十馀里,火光燭天。公言笑自如,日夜為守戰計,賊不敢逼?!?/td> |
yōu yóu zì shì優游自適 | 悠閑適意。 | 宋·吳處厚《青箱雜記》第十卷:“城南有別墅,每良辰美景,以小車載酒,優游自適。” |
zì jué xíng huì自覺形穢 | 本指羞愧自己的容貌舉止不如別人。后也泛指與人相比,自愧不如。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容止》:“驃騎王武子,是衛玠之舅,俊爽有風姿。見玠輒嘆曰:‘珠玉在側,覺我形穢?!?/td> |
xíng yán zì wéi行言自為 | 行:行為;言:言論。行為和言論都是自己發出的。比喻要自己約束自己。 | 戰國·宋·莊周《莊子·天地》:“行言自為而天下化,手撓顧指,四方之民莫不俱至,此之謂圣治?!?/td> |
qí zhī zì zhào臍脂自照 | 燃起肚臍的脂肪,為自己照明。比喻壞人最終沒有好下場,自作自受。 | |
zì fù bù fán自負不凡 | 自恃高明,不同尋常。 | 宋 趙令畤《侯鯖錄》卷四:“曾子固曰:‘王平甫熙寧癸丑歲直宿崇文院……夢覺時禁中已鳴鐘,平甫頗自負不凡,為詩記之。’” |
bù néng zì yǐ不能自已 | 已:停止。指無法控制自己,使激動的情緒平靜下來。 | 唐 盧照鄰《寄裴舍人書》:“因泣下交頤,不能自已。” |
xiào mà yóu tā xiào mà,hǎo guān wǒ zì wéi zhī笑罵由他笑罵,好官我自為之 | 指為官聲名很壞,任憑人們笑罵,還是泰然自若當自己的官。 | 《宋史·鄧綰傳》:“笑罵從汝,好官須我為之?!?/td> |
lěng nuǎn zì zhī冷暖自知 | 水的冷暖,飲者自知。佛教禪宗用以比喻自己證悟的境界。也比喻學習心得深淺,只有自己知道。 | 唐 善無畏《大日經疏》第12卷:“如飲水者,冷熱自知。” |
zì chū jī zhóu自出機軸 | 比喻作文章能創造出一種新的風格和體裁。同“自出機杼”。 | 明 胡應麟《詩藪 近體下》:“右丞輞川諸作,卻是自出機軸?!?/td> |
zì chuī zì pěng自吹自捧 | 自我吹噓,自己捧場。 | 魯迅《花邊文學 化名新法》:“‘除了萬不得已之外’,‘我希望’一個文人也不要化為‘社’,倘使只為了自吹自捧,那真是‘就近又有點卑劣了’?!?/td> |
qiáng zì qǔ zhù強自取柱 | 謂物性過硬則反易折斷。 | 戰國·趙·荀況《荀子·勸學》:“強自取柱,柔自取束。” |
jù zì chén dào具自陳道 | 自己詳盡地述說。 | |
fǎn gōng zì zé反躬自責 | 回過頭來責備自己。 | 魯迅《華蓋集續編·無花的薔薇之二》:“假如當局者稍有良心,應如何反躬自責,激發一點天良?” |
jiǎo qíng zì shì矯情自飾 | 矯情:掩飾真情。掩飾真情,自我粉飾。 | 晉·陳壽《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文帝御之以術,矯情自飾,官人左右,并為之說,故遂定為嗣?!?/td> |
shén yì zì ruò神意自若 | 見“神色自若”。 | 金·王若虛《哀雁調》:“宰夫礪刃而欲前,坐客垂涎而思噬,而猶神意自若,低回睥睨不知禍期之行至?!?/td> |
zì qī qī rén自欺欺人 | 欺騙自己;也欺騙別人。用自己也不相信的去欺騙別人。形容別有用心或虛偽無力的欺騙行為。 | 宋 朱熹《朱子語類》第18卷:“因說自欺欺人,曰:‘欺人亦是自欺,此又是自欺之甚者?!?/td> |
xūn xiāng zì shāo薰香自燒 | 薰:香草。薰草因為有香氣而招致焚燒。比喻人因有才能而招致災禍。 | 東漢·班固《漢書·龔勝傳》:“薰以香自燒,膏以明自銷,龔生竟夭天年,非吾徒也?!?/td> |
zài suǒ zì chǔ在所自處 | 處:安排。人處世應該爭取有利的環境。指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使自己適應環境。 | 西漢·司馬遷《史記·李斯列傳》:“于是李斯乃嘆曰:‘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 |
zì kuài yǐ xià自劊以下 | 劊:西周時的諸侯國名。從劊以下的樂曲就不加評論。比喻從某某以下就不值得一提。 | 《左傳 襄公二十九年》:“為之歌陳,曰:\'國無主,其能久乎?\'自劊以下無譏焉?!?/td> |
zì wǒ xī shēng自我犧牲 | 為別人(或事)犧牲自己。 | 陶鑄《松樹的風格》:“我對松樹懷有敬意的更重要的原因卻是它那種自我犧牲的精神?!?/td> |
shī xīn zì shì師心自是 | 師心:以心為師。指固執己見,自以為是。 |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見有閉門讀書,師心自是,稠人廣座,謬誤差失者多矣。” |
wú dì zì cuò無地自厝 | 猶無地自容。 | 晉·陳壽《三國志·魏志·管寧傳》:“夙宵戰怖,無地自厝。” |
xí guàn ruò zì rán習慣若自然 | 慣:同“貫”;若:像。習慣了就像很自然的事。 | 《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少成則若性也,習慣若自然也?!?/td> |
zì fá wú gōng自伐無功 | 自伐:自我夸耀;功:功勛。喜歡自我夸耀的人建立不起功勛。 | 春秋·楚·李耳《老子·道經》第24章:“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td> |
zì xiāng dǐ wǔ自相抵牾 | 比喻自己說話做事前后抵觸。 | 章炳麟《答夢庵》:“夢庵既以聲聞緣覺與大乘菩薩有悲觀樂觀之分,而復言佛法無二、何自相抵牾至此!” |
wú dì zì chǔ無地自處 | 猶無地自容。 | 《宋書·劉堪傳》:“合門慚懼,無地自處。” |
zì gān bào qì自甘暴棄 | 指自甘墮落,不求進取。同“自暴自棄”。 | 章炳麟《演說錄》:“近來有一種歐化主義的人,總說中國人比西洋人所差甚遠,所以自甘暴棄,說中國必定滅亡,黃種必定剿絕。” |
péng shēng má zhōng,bù fú zì zhí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 蓬昔日長在大麻田里,不用扶持,自然挺直。比喻生活在好的環境里,得到健康成長。 | 《荀子·勸學》:“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td> |
hào zì jīn kuā好自矜夸 | 矜:自以為賢能。驕傲自滿,喜歡夸耀自己。 | 《周書·宣帝紀》:“好自矜夸,飾非拒諫?!?/td> |
yì qì zì ruò意氣自若 | 自若:不改常態,還像原來的樣子。神情自然如常。比喻遇事神態自然,十分鎮靜。亦作“意氣自如”。 | 《漢書·李廣傳》:“廣為匈奴所敗,吏士皆無人色,廣意氣自若?!?/td> |
rén zì wéi zhàn人自為戰 | 為戰:作戰。人人能獨立地戰斗。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淮陰侯列傳》:“此所謂‘驅市人而戰之’,其勢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為戰。” |
jī yán zì shǒu齏鹽自守 | 比喻堅持過清貧淡泊的生活。 |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六卷:“四川成都府一秀士司馬長卿,雙名相如,自父母雙亡,孤身無倚,齏鹽自守。” |
yōng bīng zì gù擁兵自固 | 擁有掌握軍隊的權力,以鞏固自己的地位。 | 唐·李延壽《北史·齊本紀上》:“書至,無點,景不至。又聞神武疾,遂擁兵自固?!?/td> |
fǔ gōng zì wèn撫躬自問 | 反躬自問,指自我反省 | 清 昭槤《嘯亭雜錄 朱白泉獄中上百朱二公書》:“今以愚昧,于此獲罪,所知為之流涕,路人為之嘆息。撫躬自問,為幸多矣!” |
zào jiǎn zì fù造繭自縛 | 作繭自縛。喻做了某事,結果反而使自己受困。 | 陶行知《中國大眾教育問題》六:“他們幫助敵人造成聯合戰線攻打他們自己,他們像蠶一樣,造繭自縛?!?/td> |
zhǐ bàng mò ruò zì xiū止謗莫若自修 | 止:停止,平息;謗:指責。要阻止別人毀謗,最好的方法是修身。 | 《新唐書·魏謨傳》:“諺曰:‘止寒莫若重裘,止謗莫若自修。’惟陛下崇千載之盛德,去一旦之玩好。” |
zì shì shèn gāo自視甚高 | 把自己看得很高(多指身分,學識等)。 |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36回:“我暗想這個人自視甚高,看來文字總也是好的,便不相強?!?/td> |
jīng wèi zì míng涇渭自明 | 見“涇渭分明”。 | 明·沈德符《野獲編·續編小引》:“然詠歌太平,無非圣朝佳話,間有稍關時事者,其涇渭自明。” |
dì zhì zì wéi帝制自為 | 帝制:君主專制政體;為:充當。自封為皇帝實行君主專制。 | 孫中山《同盟會宣言》:“敢有帝制自為者,天下共擊之。” |
tà yān zì sàng嗒焉自喪 | 嗒焉:沮喪的樣子。形容若有所失或灰心喪氣的心態 | 戰國·宋·莊周《莊子·齊物論》:“仰天而噓,嗒焉似喪其耦?!?/td> |
xí ruò zì rán習若自然 | 若:像。習慣了就像很自然的事。 | 北朝·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序致》:“年十八九,少知砥礪,習若自然,卒難洗蕩。” |
shén qíng zì ruò神情自若 | 自若:自然,不變常態。神情態度仍和原來一樣。 | 馬南邨《燕山夜話 編一套“特技”叢書吧》:“舉出最普通的例子來說,當你隨便走進一家澡堂的時候,你就會發現有些老工人,能夠在滾開的熱水中擰手巾,神情自若,并不燙手?!?/td> |
zì yí yī qī自詒伊戚 | 自尋煩惱;自招災殃。 | 《詩經 小雅 小明》:“心之憂矣,自詒伊戚?!薄蹲髠?宣公二年》:“烏呼,我之懷矣,自詒伊戚,其我之謂矣。” |
huǐ zuì zì xīn悔罪自新 | 悔改罪行,重新做人。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42回:“陳穆公亦有使命至晉,代衛鄭致悔罪自新之意?!?/td> |
zì qǔ zuì lì自取罪戾 | 指自招罪過。亦作“自取咎戾”。 | 清 陳忱《水滸后傳》第十二回:“豈不知元帥虎威,馬到成功?焉敢復生貳心,自取罪戾。” |
gù bù zì huà故步自畫 | 猶故步自封。 | 郭沫若《文藝論集·論中德文化書》:“我國自印度思想輸入以后,幾千年來溺佛者遁世無營,避佛者亦故步自畫?!?/td> |
bù néng zì bá不能自拔 | 拔:擺脫。不能將自己拔出來。指陷進很深的境地;難以使自己從中解脫出來。 | 《宋書 江夏王義恭傳》:“世祖前鋒至新亭,劭挾義恭出戰,恒錄在左右,故不能自拔。” |
zhǎng tā rén zhì qì,miè zì jǐ wēi fēng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 | 指一味助長別人的聲勢,而看不起自己的力量。 | 明 吳承恩《西游記》第三十三回:“眾怪上前道:‘大王,怎么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回:“你兩個閉了鳥嘴!長別人志氣,滅自己威風?!?/td> |
rén bù zì ān人不自安 | 人心惶惶,動搖不定。 | 《魏書 慕容盛傳》:“于是上下震局,人不自安,雖忠誠親戚,亦僉懷離貳?!?/td> |
bīng yóu huǒ yě,bù jí zì fén兵猶火也,不戢自焚 | 戢:停;焚:燒。戰爭就像玩火,不在適當的情況下停止就會燒死自己。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隱公四年》:“夫兵,猶火也,弗戢,將自焚也。” |
zì chéng yī gé自成一格 | 指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 | 清 趙翼《甌北詩話 白香山詩》:“香山于古詩律詩中,又多創體,自成一格?!?/td> |
rèn qí zì liú任其自流 | 指不加約束、引導,聽任自由發展。 | 西漢 劉安《淮南子 修務訓》:“故五谷得遂長。聽其自流,待其自生,則鯀禹之功不立,而后稷之智不用。” |
xīn rán zì dé欣然自得 | 心情舒適、自覺得意貌。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魯丕傳》:“士友常以此短之,而丕欣然自得?!?/td> |
zhān zhān zì hái沾沾自衒 | 自以為美好而自我炫耀。 | 宋·陸游《南唐書·鐘謨傳》:“天資皆浮躁,沾沾自衒?!?/td> |
bù gǎn zì zhuān不敢自專 | 自專:擅自專斷。不敢自作主張,獨自行事。有自謙的意思。 | 唐 韓愈《褅夾議》:“凡在擬議,不敢自專。 |
zì yán zì yǔ自言自語 | 言、語:說。自己跟自己說話。 | 元 王曄《桃花女》第四折:“你這般鬼促促的,在這里自言自語,莫不要出城去砍那桃樹嗎?” |
jīn gōng zì fá矜功自伐 | 以為功高而自我夸耀 | 《晉書 陸機傳》:“冏既矜功自伐,受爵不讓,機惡之,作《豪士賦》以刺焉?!?/td> |
zì zuò zì shòu自作自受 | 自己做了蠢事自己受累。 | 《敦煌變文集 目連緣起》:“汝母在生之日,都無一片善心,終朝殺害生靈,每日欺凌三寶,自作自受?!?/td> |
zì zuò jiě rén自作解人 | 指不明真意而亂發議論的人。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非但能言人不可得,正索解人亦不得。” |
sī xīn zì yòng私心自用 | 私:個人的;自用:憑主觀行事。只憑自己的心意行事。 | 清·王韜《甕牖余談·西歷緣起說》:“乃其后諸王竟私心自用,隨意加減年日之多寡?!?/td> |
zì gāo zì dà自高自大 | 認為自己又高又大。形容自以為了不起。 | 三國 韋昭《國語》集解:“求掩蓋人以自高大,則其抑退而下益甚也?!?/td> |
máng rán zì shī芒然自失 | 芒然:模糊不清。若有所失而又不知所以的樣子。 | 戰國·宋·莊周《莊子·說劍》:“此天子之劍也。文王芒然自失。” |
pèi wéi zì huǎn佩韋自緩 | 韋:皮帶。身佩熟牛皮以提醒自己要像熟牛皮那樣軟韌。比喻警惕自己的缺點、錯誤,避免重新出現。 | 戰國·韓·韓非《韓非子·觀行》:“西門豹之性急,故佩韋以自緩;董安于之性緩,故佩弦以自急。” |
shén qì zì ruò神氣自若 | 自若:如常。形容在異常情況下態度鎮定,神情不變。 | 《晉書·庾亮傳》:“冰神氣自若,曰:‘是必虛妄。’” |
bù gōng zì pò不攻自破 | 不用攻擊;自己就破滅了。多指不正確的理論或謠言未經批駁;就露出破綻;站不住腳了。 | 唐 顧德章《上中書門下及禮院詳議東都太廟修廢狀》:“是有都立廟之言,不攻而自破矣。” |
yǐn láng zì wèi引狼自衛 | 猶言引虎自衛。 | 王樹楠《武漢戰紀》:“命下之日,太后抱太子痛哭,言者交章論諫,且有引狼自衛之喻。” |
gè rén zì sǎo mén qián xuě各人自掃門前雪 | 比喻不要多管閑事。 | 明 張鳳翼《灌園記 后識法章》:“進去罷,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td> |
fǎn gōng zì wèn反躬自問 | 反:反轉;躬:身體;自身。反回身來問問自己。指作自我檢查。 | 西漢 戴圣《禮記 樂記》:“好惡無節于內,知誘于外,不能反躬,天理滅矣?!?/td> |
yǐn chún zì zuì飲醇自醉 | 醇:濃酒。比喻與寬厚人交,不覺心醉。 | 《三國志·吳書·周瑜傳》裴松之注引《江表傳》:“與周公謹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td> |
zì rèn bù huì自認不諱 | 諱:隱諱。直截了當地承認,一點也不回避隱瞞。 | 清·無名氏《六部成語·刑部》:“自認不諱。” |
zì gù bù xiá自顧不暇 | 自己顧自己還來不及(顧:照顧;暇:空閑)。多指無法照顧別人。 | 《晉書 劉聰載記》:“彼方憂自固,何暇來耶!” |
zì gǔ dōng dīng自古東丁 | 東丁:象聲詞,石洞中泉水下滴的聲音。比喻某件事情自古以來都是一個老規矩。 | 宋·陸游《老學庵筆記》:“漢嘉城西北山麓有一石洞,泉出其間,時聞洞中泉滴聲,良久一滴,清如金石,黃魯直題詩云:‘古人題作東丁水,自古東丁直到今?!?/td> |
dú zuò qióng shān,fàng hǔ zì wèi獨坐窮山,放虎自衛 | 獨自坐在沒有出路的山里放出老虎來保衛自己。比喻不但不能保護自己,反而招來禍患。 | 晉·常璩《華陽國志·公孫述劉二牧志》:“此所謂獨坐窮山,放虎自衛者也?!?/td> |
yōu xián zì zài悠閑自在 | 自在:無拘無束。形容神態從容,無拘無束。 | 清·張貴勝《遺愁集·忠義》卷四:“此之謂從容就義也,死是何等事,乃能夫婦同心,又做得如此悠閑自在。” |
jiān zhǔ zì dào監主自盜 | 竊取公務上自己看管的財物。同“監守自盜”。 | 《舊唐書 楊炎傳》:“更召他吏繩之,曰:‘監主自盜,罪絞?!?/td> |
hǎo yán zì kǒu,yǒu yán zì kǒu好言自口,莠言自口 | 莠言:壞話。好話出自他的口,壞話出自他的口。指人說話反復無常。 | 《詩經·小雅·正月》:“好言自口,莠言自口。憂心愈愈,是以有侮。” |
qī rén zì qī欺人自欺 | 自欺:自我欺騙。欺騙自己,也欺騙別人。 | 宋 朱熹《朱子語類》卷十八:“因說自欺欺人曰:欺人亦是自欺,此又是自欺之甚者?!?/td> |
zì wéi zhì shú自惟至熟 | 惟:思、想。自己考慮得已非常成熟 | 三國·魏·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朝廷有法,自惟至熟,有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td> |
zhǎng tā rén wēi fēng,miè zì jǐ zhì qì長他人威風,滅自己志氣 | 長:助長。指助長別人的聲勢,輕視自己的力量。 | 魯迅《同意和解釋》:“這原是國貨,何苦違背民族主義,引用外國的學說和事實——長他人威風,滅自己志氣呢?” |
zì shuō zì huà自說自話 | 獨自決定,自己說了算。自言自語。 | 高陽《胡雪巖全傳·平步青云》中冊:“陳世龍心滿意足,‘自說自話’地放下諾言:‘我五天以后來接你?!?/td> |
yǎ rán zì xiào啞然自笑 | 啞然:笑聲。情不自禁地笑出聲來。 |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五羖大夫》:“質明,視之,恰符五數。啞然自笑神之戲己也?!?/td> |
tǔ sī zì fù吐絲自縛 | 比喻自己的所作所為阻礙了自己的行動自由。 |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 志公和尚十四科頌》:“聲聞執法坐禪,如蠶吐絲自縛?!?/td> |
shén sè zì ruò神色自若 | 形容在異常情況下態度鎮定;神情不變。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雅量》:“初見謝失儀,而神色自若,坐上賓客相貶笑?!?/td> |
chuán dào qiáo mén zì huì zhí船到橋門自會直 | 橋:橋梁。比喻事先不必多慮,問題自會得到解決。 | 茅盾《賽會》:“算了罷!船到橋門自會直!忘八才去趕他媽媽的夜市!” |
kuáng wàng zì dà狂妄自大 | 狂妄:極端的自高自大??裢谅?;自以為了不起。 | 《舊唐書 皇甫镈傳》:“執誼,叔文乘時多僻,而欲斡運六合,斟酌萬幾;……何狂妄之甚也。” |
shén lài zì yùn神籟自韻 | 籟:聲響;韻:和諧的聲音,韻律。指天然之音自成韻律。 | 漢·桓麟《西王母傳》:“瑤干千尋,無風而神籟自韻,瑯瑯然皆九奏八會之音也。” |
wàng zì zūn chóng妄自尊崇 | 妄:過分地;尊:高貴。過高地看待自己。形容狂妄自大。 | |
jǔ zhǐ zì ruò舉止自若 | 自若:象原來的樣子。舉動不失常態。形容臨事鎮定,舉動不失常態。 | 《資治通鑒 唐高祖武德六年》:“孝恭將發,與諸將宴集,命取水,忽變為血,在坐皆失色,孝恭舉止自若?!?/td> |
zì qǔ jiù lì自取咎戾 | 指自招罪過。同“自取罪戾”。 | 楊玉如《辛亥革命先著記》第六章:“目下大敵當前,萬不可再事疏忽,自取咎戾!” |
yǐn hǔ zì wèi引虎自衛 | 引:招引。引來老虎,保衛自己。比喻企圖依仗惡人,結果反受其害。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十三回:“嚴顏在巴郡,聞劉璋法正請玄德入川,拊心而嘆曰:‘此所謂獨坐窮山,引虎自衛者也!’” |
zì shēng zì miè自生自滅 | 自然地生長;自然地消滅。形容任其自然;無人過問。 | 唐 白居易《山中五絕句嶺上云》詩:“自生自滅成何事,能逐東風作雨無?” |
hěn bì zì yòng狠愎自用 | 愎:倔強;自用:主觀臆斷。兇狠頑固,獨斷專行。 | 《明史·陸粲傳》:“璁狠愎自用,執拗多私。” |
lín wēi zì huǐ臨危自悔 | 悔:懊悔。遇到危難時自己懊悔。形容意志不堅定。 | 元·鄭光祖《鐘離春智勇定齊》第三折:“您今日遭陷擒縛,方才是臨危自悔?!?/td> |
zì yǒu fèi cháng自有肺腸 | 肺腸:比喻心思。指做事有自己的用心。 | 《詩經·大雅·桑柔》:“自有肺腸,俾民卒狂。” |
xiāo yáo zì yú逍遙自娛 | 謂無拘無束,自得其樂。 | 唐·李玨《唐丞相太子少師贈太尉牛公神道碑銘》:“池臺琴酒,逍遙自娛,賢士大夫,尚其軌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