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guān)系,只列出前 100 個(gè)藏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xiào chù cáng dāo笑處藏刀 | 形容對人外表和氣,內(nèi)心卻十分陰險(xiǎn)毒辣。 | 清·李漁《蜃中樓·點(diǎn)差》:“威權(quán)震主,勢焰薰人,笑處藏刀,毒性有如蜂蠆。” |
pī hè cáng huī被褐藏輝 | 被:通“披”,散開;褐:獸毛或粗麻制成的短衣。身穿粗布衣服,懷中藏著寶玉。比喻人有才德而深藏不露。 | 明·葉憲祖《易水寒》第一折:“且沉山虀影,被褐藏輝。” |
cáng fēng liǎn ruì藏鋒斂銳 | 比喻不露鋒芒。同“藏鋒斂鍔”。 | 清 李漁《比目魚 竊發(fā)》:“俺山大王前次出兵……被他伏下火攻,燒壞我許多猛獸,只得逃入深山,藏鋒斂銳,休息了半年,才覺得精還力復(fù)。” |
bù cáng bù yē不藏不掖 | 指毫無保留。 | |
bāo cáng huò xīn苞藏禍心 | 苞:通“包”,包藏;禍心:害人之心。心里暗藏著不可告人的壞主意。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皇后紀(jì)下·獻(xiàn)帝伏皇后》:“陰懷妒害,苞藏禍心,弗可以承天命。” |
cáng fēng liǎn yǐng藏鋒斂穎 | 比喻不露鋒芒。同“藏鋒斂鍔”。 | 元 戴表元《送吳州判還番陽詩序》:“及乎藏鋒斂穎,韜潛謹(jǐn)飭……潔身寡過,而求自免也。” |
cáng lóng wò hǔ藏龍臥虎 | 龍、虎:比喻不平常的人物。隱藏著的龍;睡臥著的虎。比喻潛藏著未被發(fā)現(xiàn)的人才或英雄。 | 北周 庾信《同會河陽公新造山池聊得寓目》詩:“暗石疑藏虎,盤根似臥龍。” |
cáng fēng liǎn è藏鋒斂鍔 | 鍔:劍刃。比喻人不露鋒芒。《野叟曝言》一三回:“大智若愚,大勇若怯,不是要埋冤他,正深愛著他,要他藏鋒斂鍔,以成大器。” | 明·李東陽《麓堂詩話》:“予獨(dú)謂高牙大纛,堂堂正正,攻堅(jiān)而折銳,則劉有一日之長。若藏鋒斂鍔,出奇制勝,……則於虞有取焉。” |
niǎo dé gōng cáng鳥得弓藏 | 見“鳥盡弓藏”。 | 三國·魏·曹丕《煌煌京洺行》:“淮陰五刑,鳥得弓藏;保身全名,獨(dú)有子房。” |
bì kǒu cáng shé閉口藏舌 | 閉著嘴不說話。形容怕惹事而不輕易開口。 | 五代 馮道《舌》詩:“口是禍之門,舌是斬身刀。閉口深藏舌,安身處處牢。” |
shí xí yǐ cáng什襲以藏 | 什:形容多;襲:重迭。一層又一層把東西包裹起來。形容十分珍重地收藏好物品。同“什襲而藏”。 | 清 李綠園《歧路燈》第九十五回:“人家競相傳鈔,什襲以藏。” |
cáng zhū míng shān,chuán zhī qí rén藏諸名山,傳之其人 | 諸:之于的合音;傳:傳布流傳;其人:同道。把著作藏在名山,傳給后來志趣相投的人。 | 漢 司馬遷《報(bào)任少卿書》:“仆誠以著此書,藏諸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仆償前辱之責(zé),雖萬被戮,豈有悔哉!” |
cáng tóu kàng nǎo藏頭亢腦 | 遮遮掩掩,不明不白。 | 《朱子語類輯略》卷七:“鄉(xiāng)里諸賢文字,以為皆不免有藏頭亢腦底意思,有學(xué)者來問,便當(dāng)直說與之。” |
áng cáng qī chǐ昂藏七尺 | 指軒昂偉岸的男子漢。 | 明 汪廷訥《種玉記 奇術(shù)》:“天付昂藏七尺軀,尋章摘句懶攻儒。” |
shí xī ér cáng什襲而藏 | 什:形容多;襲:量詞,套,層。將物品層層包裹,珍重地藏好。形容極珍重地收藏物品。 | 宋 張守《跋唐千文帖》:“當(dāng)與夏璜趙璧什襲而藏。” |
lù wěi cáng tóu露尾藏頭 | 藏起了頭,露出了尾。形容說話躲躲閃閃,不把真實(shí)情況全部講出來。 | 元 張可久《點(diǎn)絳唇 翻歸去來辭》套曲:“早休官棄職,遠(yuǎn)紅塵是非,省藏頭露尾。” |
gāo jǔ shēn cáng高舉深藏 | 指避世隱居。 | 明·無名氏《拔宅飛升》第三折:“者莫他高舉深藏,你看我駕天風(fēng)定然趕上,則好去深淵中躲避災(zāi)殃。” |
duō cáng hòu wáng多藏厚亡 | 厚:大;亡:損失。指積聚很多財(cái)物而不能周濟(jì)別人,引起眾人的怨恨,最后會損失更大。 | 先秦 李耳《老子》:“是故甚愛必大費(fèi),多藏必厚亡。” |
cáng xíng nì yǐng藏形匿影 | 藏、匿:隱藏。隱藏形跡,不露真相。 | 《鄧析子 無厚》:“君者,藏形匿影,群下無私。” |
cáng gōng pēng gǒu藏弓烹狗 | 飛鳥射盡了就把良弓收起,狡兔被捉就把捕兔的獵狗煮了吃肉。舊時(shí)比喻統(tǒng)治者得勢后,廢棄、殺害有功之臣。 |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
nà wū cáng jí納污藏疾 | 納:接受;疾:弊病,缺點(diǎn)。包藏容納罪過缺失。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宣公十五年》:“川澤納污,山藪藏疾,瑾瑜匿瑕,國君含垢,天之道也。” |
niǎo jìn gōng cáng鳥盡弓藏 | 飛鳥打光了;彈弓也就藏起來不用了。比喻事情成功之后;原來借助的力量就被一腳踢開或加以消滅。 | 三國 曹丕《煌煌京洛行》:“淮陰五刑,鳥得弓藏;保身全名,獨(dú)有子房。” |
xiù lǐ cáng dāo袖里藏刀 | 袖中暗藏兇器。形容對人外表和氣,內(nèi)心卻十分陰險(xiǎn)毒辣。 | |
huà lǐ cáng jiū話里藏鬮 | 話里藏著啞謎兒。 | 《水滸傳》第三七回:“宋江不曉得梢公話里藏鬮,在船艙里悄悄的和兩個(gè)公人說:‘也難得這個(gè)梢公救了我們?nèi)齻€(gè)性命。’” |
tuì cáng yú mì退藏于密 | 后退隱藏于秘密之處,不露行跡。謂哲理精微深邃,包容萬物。 | 《周易·系辭》:“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兇與民同患,神以知來,知以藏往。” |
jīn wū cáng jiāo金屋藏嬌 | 金屋:富麗華貴的房屋;嬌:阿嬌;指漢武帝劉徹的姑母長公主劉嫖的女兒。原指漢武帝劉徹要用金屋接納阿嬌作婦。后指特別寵愛某美貌女子;也特指納妾。 | 清 黃小配《廿載繁華夢》第23回:“當(dāng)時(shí)佘老五戀著雁翎,周庸祐也戀著雁翎,各有金屋藏嬌之意。” |
xiào lǐ cáng dāo笑里藏刀 | 形容對人外表和氣;內(nèi)心卻十分陰險(xiǎn)毒辣。藏:隱藏。 | 《舊唐書 李義府傳》:“既處權(quán)要,欲人附己,微忤意者,輒加傾陷。故時(shí)人言其笑中有刀,又以其柔而害物,亦謂之‘李貓’。” |
bīng cáng wǔ kù,mǎ rù huà shān兵藏武庫,馬入華山 | 兵器藏進(jìn)武庫,軍馬放入華山。指天下太平。 | 北周 庚信《賀平鄴都表》:“當(dāng)今鹿臺已散,離宮已遺,兵藏武庫,馬入華山。” |
yòng xíng cáng shě用行舍藏 | 任用就出來做事,不得任用就退隱。這是早時(shí)世大夫的處世態(tài)度。 | 先秦 孔子《論語 述而》:“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 |
yòng zhī zé xíng,shě zhī zé cáng用之則行,舍之則藏 | 用:任用;行:做,實(shí)行;舍:不用;藏:退隱。任用就出來做事,不得任用就退隱。 | 春秋·魯·孔丘《論語·述而》:“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 |
dōng cáng xī duǒ東藏西躲 | 形容為了逃避災(zāi)禍而到處躲藏。 | 明 無名氏《伐晉興齊》第四折:“殺的他軍兵膽碎魂先喪,一個(gè)個(gè)哭啼啼東躲西藏,槍刀劍戟都潎樣。” |
bì jì cáng shí避跡藏時(shí) | 指逃避時(shí)世。 | 唐 賈至《微子廟碑頌》:“而君崎嶇險(xiǎn)阻,避跡藏時(shí)。” |
zhī lái cáng wǎng知來藏往 | 指對未來有所預(yù)見,對已往心中了然。 | 《周易 系辭上》:“神以知來,知以藏往。” |
yǎn xiá cáng jí掩瑕藏疾 | 掩:遮蓋。瑕:玉上的斑點(diǎn),比喻缺點(diǎn)。藏:隱瞞。疾:毛病,過錯(cuò)。掩蓋缺點(diǎn),隱瞞過錯(cuò)。 | 《晉書·涼武昭王李玄盛傳》:“至于掩瑕藏疾,滌除疵垢,朝為寇仇,夕委心膂,雖未足希準(zhǔn)古人,粗亦無負(fù)于新舊。” |
rěn è cáng jiān稔惡藏奸 | 長期作惡,包藏禍心。 | 《清史稿 世宗紀(jì)》:“丙申,上以準(zhǔn)噶爾噶爾丹策零稔惡藏奸,終為邊患,命傅爾丹為靖邊大將軍……征討準(zhǔn)噶爾。” |
shēn cáng yuǎn dùn深藏遠(yuǎn)遁 | 遁:隱去。藏身于深密之處,遠(yuǎn)遠(yuǎn)地離開人群。指避世隱居。 | 宋·楊萬里《論相上》:“古之君子之相其君,亦不敢犯天下之所不許,天下不許而君許之,君子有深藏遠(yuǎn)遁,以自脫天下之譏而已。” |
qiào lǐ cáng dāo鞘里藏刀 | 刀室中藏著利刀。比喻暗藏殺心。 | |
cáng tóu hù wěi藏頭護(hù)尾 | 原指書法的用筆筆力強(qiáng)勁。現(xiàn)指說話、做事躲躲閃閃,怕把真相全暴露出來。 | 漢·蔡邕《九勢》:“藏頭護(hù)尾,力在字中,下筆用力,肌膚之麗,勢來不可止,勢去不可遏。” |
liáng jiǎ shēn cáng良賈深藏 | 會做買賣的人把貴重的東西深深收藏起來,不讓你摸清底細(xì)。比喻真正有學(xué)識的人不在人前表露。亦作“良賈深藏若虛”。 | |
pēng quǎn cáng gōng烹犬藏弓 | 猶烹狗藏弓。 | 西漢·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 |
hán gòu cáng xiá含垢藏瑕 | 見“含垢匿瑕”。 | 《世說新語·德行》“未嘗見其喜慍之色”劉孝標(biāo)注引《嵇康別傳》:“康性含垢藏瑕,愛惡不爭于懷,喜怒不寄于顏。” |
niè yǐng cáng xíng躡影藏形 | 謂行動(dòng)詭秘,不露形跡。 | 《敦煌變文集·伍子胥變文》:“晝即途中尋鬼路,躡影藏形恒夜游。” |
cáng zéi yǐn dào藏賊引盜 | 藏:隱藏;引:勾引。包庇小偷,勾引強(qiáng)盜。形容與壞人狼狽為奸。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73回:“其中夜靜人稀,趁便藏賊引盜,什么事情做不出來。” |
yí xíng cáng zhì遺形藏志 | 超脫形骸,舍棄心性,進(jìn)入忘我的精神境界。 | 漢·嚴(yán)遵《道德指歸論·上德不德》:“遺形藏志,與道相得。” |
nà wū cáng gòu納污藏垢 | 納:容納;垢:污穢。比喻包容壞人壞事。 | 梁啟超《中國積弱溯源論》第四節(jié):“所最可痛者,舊病未去,新病復(fù)來,日積月涂,納污藏垢,馴至良醫(yī)束手,岌岌待亡。” |
yǐn lín cáng cǎi隱鱗藏彩 | 比喻潛藏起來,等待時(shí)機(jī)。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逸民傳 陳留老父》:“夫龍不隱鱗,鳳不藏羽,網(wǎng)羅高懸,去將安所。” |
cáng nù sù yuàn藏怒宿怨 | 藏、宿:存留。把憤怒和怨恨藏留在心里。指心懷怨恨,久久難消。 | 戰(zhàn)國 鄒 孟軻《孟子 萬章上》:“仁人之于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 |
mián lǐ cáng zhēn綿里藏針 | 綿絮里邊藏著針。比喻外表溫柔;內(nèi)心尖刻厲害;也比喻柔中有剛。 | 清 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當(dāng)日說知心,綿里藏針。” |
cáng zhū míng shān藏諸名山 | 見“藏之名山”。 | 漢·司馬遷《報(bào)任少卿書》:“仆誠以著此書,藏諸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仆償前辱之責(zé),雖萬被戮,豈有悔哉。” |
fēi niǎo jìn,liáng gōng cáng蜚鳥盡,良弓藏 | 藏:收藏。飛鳥射盡,彈弓也就藏起來不用了。比喻事成之后,把曾經(jīng)出過力的人一腳踢開或加以消滅。 | 西漢·司馬遷《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范蠡遂去,自齊遺大夫種書曰:‘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 |
nà gòu cáng wū納垢藏污 | 垢、污:骯臟的東西。比喻隱藏或包容壞人壞事。 | 《左傳 宣公十五年》:“川澤納污,山藪藏疾。” |
hán gǒu cáng jí含垢藏疾 | 本謂應(yīng)有包容的氣量,后轉(zhuǎn)用以指包容壞人壞事。 | 左丘明《左傳 宣公十五年》:“諺曰:‘高下在心,川澤納污,山藪藏疾,瑾瑜匿瑕。國君含垢。’” |
mì lǐ cáng dāo蜜里藏刀 | 蜜:蜂蜜。表面很友好,暗里卻藏著害人之心。 | 清·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妒律》:“爾乃蜜里藏刀,必欲花間逐蝶,狡亦甚矣,罰豈容輕!” |
nà wū cáng huì納污藏穢 | 納:容納;穢:骯臟,污穢。包藏容納污濁骯臟的東西。比喻包容壞人壞事。 | 宋·葉適《東嘉開河記》:“故大川淺不勝舟,而小者納污藏穢,流泉不來,感為癘疫,民之病此,積四五十年矣。” |
wǔ cáng liù fǔ五藏六府 | 亦作“五臟六腑”。指體內(nèi)全部器官。五藏:心、肺、脾、肝、腎。六府:大腸、小腸、胃、膽、膀胱、三焦。 | 戰(zhàn)國·衛(wèi)·呂不韋《呂氏春秋·達(dá)郁》:“凡人三百六十節(jié),九竊,五藏六府。” |
lù yǐng cáng xíng露影藏形 | 躲躲閃閃貌。猶言藏頭露尾。 | 清·感惺《斷頭臺·黨爭》:“此時(shí)國民眼中,盡是照妖有鏡,又何用扭扭捏捏,露影藏形呢?” |
qiū shōu dōng cáng秋收冬藏 | 秋季為農(nóng)作物收獲季節(jié),冬季則貯藏果實(shí)以待一年之需要。比喻一年的農(nóng)事。 | 西漢·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夫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經(jīng)也。” |
yǐn jiè cáng xíng隱介藏形 | 介:鱗甲。隱藏形體,使人看不見。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十一回:“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云吐霧,小則隱介藏形。” |
dùn jì cáng míng遁跡藏名 | 猶言隱居不出。 | 《東周列國志》第八九回:“功成辭賞,遁跡藏名。” |
dài jià cáng zhū待價(jià)藏珠 | 待:等待;待價(jià):等待高價(jià)出售。珍藏明珠,等待高價(jià)出售。比喻有才學(xué)者等待被人賞識。 | 春秋·魯·孔丘《論語·子罕》:“子貢曰:‘有美玉于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
bāo cáng jiān xīn包藏奸心 | 猶言包藏禍心。 | 三國 魏 曹操《讓縣自明本志令》:“劉表自以為宗室外,包藏奸心,乍前乍卻,以觀世事。” |
cáng wū nà gòu藏污納垢 | 污、垢:骯臟的東西。比喻隱藏或包容壞人壞事。 | 清 孫雨林《皖江血 定計(jì)》:“收回那十八省剩水殘山,洗盡這二百年藏污納垢。” |
cáng tóu lòu yǐng藏頭漏影 | 藏:隱藏。把頭藏起來,卻露出影子。形容遮遮掩掩,不明不白。 | 元·佚名《鴛鴦被》:“當(dāng)初也無定無媒證,做的來藏頭漏影。” |
jī qiè yíng cáng積篋盈藏 | 篋:小箱子;盈:充滿;藏:儲存東西的地方。箱子堆積,倉庫充盈。形容積聚的財(cái)物多。 | 南朝·梁·沈約《舍身愿銘》:“至于積篋盈藏,未嘗登體;溢俎充庖,既沃斯棄。” |
gāo niǎo jìn,liáng gōng cáng高鳥盡,良弓藏 | 比喻功成事定之后,出力的人反而見棄,沒有好下場。 | 《文子 上德》:“狡兔得而獵犬烹,高鳥盡而良弓藏,名成功遂身退,天道然也。” |
wò hǔ cáng lóng臥虎藏龍 | 指隱藏著未被發(fā)現(xiàn)的人才,也指隱藏不露的人才。 | 北周·庾信《同會河陽公新造山地聊得寓目》詩:“暗石疑藏虎,盤根似臥龍。” |
dān zhī suǒ cáng zhě chì丹之所藏者赤 | 比喻交朋友必須謹(jǐn)慎選擇。 | 《孔子家語·六本》:“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與處者焉。” |
shén cáng guǐ fú神藏鬼伏 | 比喻變化莫測。 | 唐·司空圖《漫書》詩:“世路快心無好事,恩門嘉話合書紳。神藏鬼伏能千變,亦勝忘機(jī)避要津。” |
yè jià zhī cáng鄴架之藏 | 對他人藏書的美稱。 | 唐·韓愈《送諸葛覺往隨州讀書》詩:“鄴侯家多書,插架三萬軸。” |
chūn shēng xià zhǎng,qiū shōu dōng cáng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 春天萌生,夏天滋長,秋天收獲,冬天儲藏。指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一般過程。亦比喻事物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 | 《史記·太史公自序》:“夫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經(jīng)也。弗順則無以為天下綱紀(jì)。” |
yī shān bù cáng èr hǔ一山不藏二虎 | 比喻兩人不能相容。 | 歐陽山《三家巷》:“他跟展公有點(diǎn)一山不藏二虎的味道,這是他太狂妄。” |
shēn cáng ruò xū深藏若虛 | 把寶物藏起來,好象沒有一樣。比喻人有真才實(shí)學(xué)而不外露。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老子韓非列傳》:“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
màn cáng huì dào慢藏誨盜 | 慢藏:收藏不慎;誨:教導(dǎo)。收藏財(cái)物不慎,等于誘人偷竊。 | 《周易 系辭上》:“慢藏誨盜,冶容誨淫。” |
cáng zhī míng shān,chuán zhī qí rén藏之名山,傳之其人 | 把著作藏在名山,傳給志趣相投的人。 | 漢·司馬遷《報(bào)任少卿書》:“仆誠以著此書,藏諸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仆償前辱之現(xiàn),雖萬被戮,豈有悔哉。” |
bāo cáng huò xīn包藏禍心 | 包藏:暗藏;禍心:害人之心。表示心里藏著壞主意;懷著害人的意圖。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昭公元年》:“小國無罪,恃實(shí)其罪。將恃大國之安靖已,而無乃包藏禍心以圖之。” |
pōu fù cáng zhū剖腹藏珠 | 破開肚子藏入珍珠。比喻自秘或惜物過甚。 | 宋 司馬光《資治通鑒 唐太宗貞觀元年》:“吾聞西域賈胡得美珠,剖身以藏之,有諸?” |
shàn dāo ér cáng善刀而藏 | 善:拭;善刀:把刀擦干凈。將刀擦凈,收藏起來。比喻適可而止,自斂其才。 | 《莊子·養(yǎng)生主》:“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 |
cáng tóu lù wěi藏頭露尾 | 頭藏起來;卻把尾巴露出來了。比喻遮遮掩掩或躲躲閃閃;不肯把真實(shí)情況全暴露出來。也作“露尾藏頭”。 | 元 王曄《桃花女》第二折:“勸周公莫便生嗔,將酒禮強(qiáng)勒成親,不爭我藏頭露尾,可甚的知恩報(bào)恩。” |
yuán cáng xióng yuán猿藏熊緣 | 猿藏:猿藏身之處;熊緣:熊不舍離家的地方。指猿和熊的巢窟 | 宋·葉廷珪《海錄碎事·人事·隱逸》:“段成式《谷隱書事》云:隨樵劫猿藏,限石覷熊緣。” |
cáng qì dài shí藏器待時(shí) | 器:用具,引伸為才能。比喻學(xué)好本領(lǐng),等待施展的機(jī)會。 | 《周易 系辭下》:“君子藏器于身,待時(shí)而動(dòng)。” |
yòng shě xíng cáng用舍行藏 | 任用就出來做事,不得任用就退隱。這是早時(shí)世大夫的處世態(tài)度。 | 先秦 孔子《論語 述而》:“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 |
qiū shōu dōng cáng秋收東藏 | 秋天收獲,冬天存儲。泛指常規(guī)的農(nóng)事活動(dòng)。 | 《荀子 王制》:“春耕夏耘,秋收冬藏。” |
zhēn cáng mì liǎn珍藏密斂 | 斂:收起。非常珍重,嚴(yán)嚴(yán)實(shí)實(shí)地收藏起來。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77回:“這東西雖然值錢,總不過是藥,原該濟(jì)眾散人才是,咱們比不得那沒見過世面的人家,得了這個(gè),就珍藏密斂的。” |
cáng zhī míng shān藏之名山 | 把著作藏在名山傳給志趣相投的人。形容著作極有價(jià)值 | 三國 魏 魚豢《魏略》:“雖未能藏之名山,將以傳之同好。” |
cáng zōng niè jī藏蹤躡跡 | 躡:輕步行走的樣子。隱秘行蹤,悄悄行動(dòng)。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64回:“且說張橫將引三二百人,從蘆葦中間,藏蹤躡跡,直到寨邊,撥開鹿角,徑奔中軍。” |
zhì cáng guān zài智藏瘝在 | 指賢人隱遁,病民之臣在位。 | 《書 召誥》:“厥終智藏瘝在。”周秉鈞易解:“紂政不善,賢者藏匿,病民者在位。” |
àn cáng shā jī暗藏殺機(jī) | 隱藏殺人的念頭。比喻潛在危險(xiǎn)。 | |
yùn dú ér cáng韞櫝而藏 | 把玉裹在匣子里藏起來。比喻懷才隱退。 | 明 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58回:“兩位將軍,有些神箭,當(dāng)奏聞吾王,美玉不可韞櫝而藏。” |
màn cáng huì dào謾藏誨盜 | 見“謾藏誨盜”。 | 《冷眼觀》第17回:“俗語說,財(cái)勿露白,要到子尷尬個(gè)時(shí)候,倒說伲是謾藏誨盜。” |
zhōng xīn cáng zhī中心藏之 | 中心:內(nèi)心,心中。深深地記在心里。 | 《詩經(jīng)·小雅·服桑》:“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
dōng duǒ xī cáng東躲西藏 | 指到處躲避藏匿。 | 明 無名氏《伐晉興齊》:“殺的他軍兵膽碎魂先喪,一個(gè)個(gè)哭啼啼東躲西藏。” |
duǒ duǒ cáng cáng躲躲藏藏 | 躲:避開,隱藏。指遮遮掩掩,不敢正面面對。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85回:“那小蕓二爺也有些鬼鬼頭頭的。什么時(shí)候又要看人,什么時(shí)候又躲躲藏藏的,可知也是個(gè)心術(shù)不正的貨。” |
cáng qiǎo yú zhuō藏巧于拙 | 有才能而不顯示出來。 | 明·洪應(yīng)明《菜根譚》:“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濁,以屈為伸,真涉世之一壺藏身之三窟也。” |
nì yǐng cáng xíng匿影藏形 | 隱藏形跡;不露真相。 | 元 高文秀《黑旋風(fēng)》:“我只是吞聲忍氣,匿跡潛形。” |
cáng gòu nà wū藏垢納污 | 垢、污:骯臟的東西;納:容納。比喻包容壞人壞事。也比喻居上位者有容人之量;能夠容忍有損自己的言行。也作“藏污納垢”。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宣公十五年》:“川澤納污,山藪藏疾,瑾瑜匿瑕,國君含垢,天之道也。” |
wěi bā nán cáng尾巴難藏 | 指不能藏住自己的尾巴。 | |
shè gòu cáng jiū設(shè)彀藏鬮 | 彀:張滿弓弩,引申為圈套。指設(shè)置圈套、暗藏機(jī)關(guān)來捉弄人。 | 明·陳汝元《紅蓮債》第二折:“我這里設(shè)彀藏鬮,你那里妝聾作啞。” |
màn cáng huì dào漫藏誨盜 | 指因保管疏忽而招致盜竊。 | 《易 系辭上》:“慢藏誨盜,冶容誨淫。” |
pēng gǒu cáng gōng烹狗藏弓 | 語出《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范蠡遂去,自齊遺大夫種(文種)書曰:‘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后以“烹狗藏弓”比喻事成之后把效勞出力的人拋棄以至殺害。 | 語出《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范蠡遂去,自齊遺大夫種(文種)書曰:‘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
xíng cáng yòng shě行藏用舍 | 行:做,實(shí)行。藏;退隱。用:任用。舍:不用。 | 春秋·魯·孔丘《論語·述而》:“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