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手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shēn shǒu bù jiàn wǔ zhǐ伸手不見五指 | 形容光線非常暗,看不見四周圍的事物。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24卷:“只聽得一陣風過處,天昏地黑,鬼哭神嚎,眼前伸手不見五指,一時暈倒了。” |
yī shǒu yī zú一手一足 | 一個人的手足。指單薄的力量。 | 西漢 戴圣《禮記 表記》:“后稷天下之為烈也,豈一手一足哉!” |
jiā dòu xiè shǒu枷脰械手 | 【解釋】:猶言枷頸銬手。指拘系囚犯。 | 唐·韓愈《元和圣德詩》:“取之江中,枷脰械手。” |
chì shǒu qǐ jiā赤手起家 | 赤手:空手;起家:創立家業。形容在無基礎和條件很差下創出一番事業。 | 宋·文天祥《鄒仲翔墓志銘》:“君雖亦赤手起家,而好施出其性。” |
bái shǒu qǐ jiā白手起家 | 白手:空手;起家:創立家業。由一無所有而創立事業。比喻在一無所有或條件很差的情況下;靠自己的雙手艱苦創業。 | 謝覺哉《一支不平凡的生產隊伍》:“很多社和組只利用了一部分救濟款作資金甚至是白手起家的。” |
shǒu gāo shǒu dī手高手低 | 形容用手或用一般的器皿分東西,難免多少有出入。 | |
dà xiǎn shēn shǒu大顯身手 | 顯:表示;顯露;身手:武藝;指本領。充分顯露自己的本領;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 | 趙樹理《三里灣》七:“這兩個人默默不語在這座房子里大顯身手。” |
shǒu líng jiǎo suì手零腳碎 | 手腳不干凈。比喻小偷小摸。 | 元·楊顯之《瀟湘雨》第四折:“我道你是聰明的卓氏,我道你是俊俏西施,怎肯便手零腳碎竊金貲,這都是崔通來妄指。” |
gāo xià zài shǒu高下在手 | 同“高下其手”。 | 宋·葉適《觀文殿學士知樞密院事陳公文集序》:“同列或二心二意,高下在手,必正色力爭,寧亟去,無茍徇,亦以此見排于俗。” |
miào shǒu dān qīng妙手丹青 | 妙手:技能高超的人;丹青:繪畫的顏料,比喻繪畫的藝術。指優秀的畫家。 |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六回:“莊濯江尋妙手丹青畫了一幅‘登高送別圖’,在會諸人,都做了詩。” |
xīn mù shǒu zhuī心慕手追 | 慕:羨慕;追:追求。心頭羨慕,手上模仿。形容竭力模仿。 | 《晉書 王羲之傳》:“玩之不覺為倦,覽之莫識其端,心慕手追,此人而已。” |
yī shǒu yī jiǎo一手一腳 | 見“一手一足”。 | 郭沫若《棠棣之華》第五幕:“我們的父親死得很早,是我們的母親把我們姐弟兩人一手一腳撫養成人。” |
shǒu zú yì chǔ手足異處 | 謂被殺。 | 西漢·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有司加法焉,手足異處。” |
dé yú xīn yìng yú shǒu得于心應于手 | 得:獲得,領悟;應:適應。領悟到要領,做起來順手。形容功夫到家,心手相應。 | 戰國·宋·莊周《莊子·天道》:“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應于心,口不能言,有數存焉于其間。” |
máo shǒu máo jiǎo毛手毛腳 | 做事粗心,不細致。 | 清 石玉昆《三俠五義》第76回:“但凡有點毛手毛腳的,小人決不用他。” |
huāng shǒu máng jiǎo慌手忙腳 | 見“慌手慌腳”。 | 老舍《小坡的生日》:“嗗拉巴唧向小姑娘一點頭,慌手忙腳的跑出去。” |
xīn hěn shǒu là心狠手辣 | 心腸兇狠;手段毒辣。 | 清 藤谷古香《轟天雷》:“唐敬宗之于劉克明,未嘗欲誅之也,而克明卒弒之于飲酒燭滅時矣。刑余之人,心狠手辣,自古然也。” |
qiáng zhōng gèng yǒu qiáng zhōng shǒu強中更有強中手 | 比喻技藝無止境,不能自滿自大。 | 元 王曄《桃花女》第二折:“我想有這桃花女,怎顯我的陰陽,只等問成了親事時,不怕不斷送在我手里。正是強中更有強中手,惡人終被惡人磨。” |
fān shǒu wéi yún,fù shǒu wéi yǔ翻手為云,覆手為雨 | 形容人反復無常或慣于耍手段。 | 清 蔣士銓《空谷香 店縊》:“翻手為云,覆手為雨,梁間存寡燕,樹杪沒慈烏。” |
shǒu wǔ zú dǎo手舞足蹈 | 蹈:跳動。兩手舞動;兩只腳也跳起來。形容高興到了極點。 | 先秦 孟軻《孟子 離婁上》:“樂則生矣,全則惡可已也。惡可已,則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
rú zuǒ yòu shǒu如左右手 | 象自己的左右手一樣。比喻極得力的助手。也比喻兩者關系極為密切或配合得很好。 | 《史記·淮陰侯列傳》:“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 |
diǎn shǒu jí jiǎo點手劃腳 | 形容說話時兼用手勢示意。多形容說話放任不拘,或輕率地指點、批評。 | 《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七:“只見知觀指點扛棺的,正在那里點手劃腳時節,公人就一把擒住了。” |
shù shǒu wú jì束手無計 | 同“束手無策”。 | 明·申時行《雜記》:“設奸人竄入其中,為害叵測,即有緩急,外廷不得聞,宿衛不得入,吾輩大臣,束手無計,此皆公等剝膚之患也。” |
jiǎ shǒu yú rén假手于人 | 假:借。借助別人的手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指憑借別人的力量辦事。 | 晉 陳壽《三國志 魏志 龐淯傳》裴松之注引皇甫謐《烈女傳》:“今雖三弟早死,門戶泯絕,而娥親猶在,豈可假手于人哉!” |
shù shǒu páng guān束手旁觀 | 猶袖手旁觀。比喻置身事外,不加過問。 |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62回:“咱們不得束手旁觀,睜著眼叫他陷于不義。” |
miào shǒu ǒu dé妙手偶得 | 技術高超的人,偶然間即可得到。也用來形容文學素養很深的人,出于靈感,即可偶然間得到妙語佳作。 | 宋·陸游《文章》詩:“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粹然無疵瑕,豈復須人為。” |
xiōng dì shǒu zú兄弟手足 | 手足:比喻親密。親如兄弟,情同手足。形容彼此間關系親密無間。 | 宋·蘇轍《為兄軾下獄上書》:“臣竊哀其志,不勝手足之情。” |
xīn mó shǒu zhuī心摹手追 | 用心揣摩,追隨仿效。 | 清·袁枚《隨園詩話》第13卷:“一路論詩,渠最心折于吾鄉樊榭先生,心摹手追,幾可抗手。” |
háng jiā lǐ shǒu行家里手 | 精通這種業務的人。里手:內行人。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批評東西的毛病,說那東西的出處,著實是個行家。” |
yóu shǒu tōu xián游手偷閑 | 同“游手好閑”。 | 太平天國·洪仁玕《資政新篇》:“誠以游手偷閑,所以長其心之淫欲,勞心勞力,所以增其量之所不能。” |
yī bǎ shǒu一把手 | 在某一方面才干出眾的人或單位或組織的主要負責人。 | 朱自清《三家書店》:“劍橋是第一把手。” |
rú shǒu rú zú如手如足 | 手足:比喻兄弟。比喻兄弟的感情。 | 唐·李華《吊古戰場文》:“誰無兄弟,如足如手。” |
shǒu pà zǐ mèi手帕姊妹 | 指妓女之間的互稱。 | 清·孔尚任《桃花扇·訪翠》:“相公不知,這院中名妓,結為手帕姊妹,就像香火兄弟一般。” |
zhuó lún lǎo shǒu斫輪老手 | 斫輪:斫木制造車輪。指對某種事情經驗豐富的人。 | 先秦 莊周《莊子 天道》:“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輪。” |
dāo bǐ lǎo shǒu刀筆老手 | 刀筆:古時在竹簡上用刀削改字。指代辦文書的小吏。 | 《動搖》:“你老兄是刀筆老手,所以非請你幫助不可了。” |
gǒng shǒu chuí cháng拱手垂裳 | 拱手:兩手合抱在胸前;垂:垂衣裳。兩手合抱在胸前端坐。形容統治者不做什么便使天下太平。 | 《尚書·武成》:“惇信明義,崇德報功,垂拱而天下治。” |
sān zhī shǒu三只手 | 扒手,小偷。 | 路遙《平凡的世界》第四卷第38章:“廟會期間上布施的人不斷頭,得有個人來監視‘三只手’。” |
diē jiǎo bàn shǒu跌腳拌手 | 受到阻礙或牽制,不能放手去干事。 | 曾樸《孽海花》第28回:“自從第一步踏上了社會的戰線,只覺得面前跌腳拌手的布滿了敵軍,第二步再也跨不出去。” |
dé xīn yìng shǒu得心應手 | 心里怎樣想;手上就能相應地怎樣做。形容功夫到家;技藝純熟;做起來很順手。 | 先秦 莊周《莊子 天道》:“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應于心,口不能言,有數存焉于其間。” |
yī jǔ shǒu zhī láo一舉手之勞 | 比喻不費力,只是一抬手那樣。 | 唐·韓愈《應科目時與人書》:“如有力者哀其窮而運轉之,蓋一舉手一投足之勞也。” |
jǔ shǒu zhī láo舉手之勞 | 舉:抬起。一動手就能辦到的一點勞動。比喻事情輕而易舉;毫不費力。 | 唐 韓愈《應科目時與人書》: “如有力者,哀其窮而運轉之,蓋一舉手一投足之勞也。” |
zú dǎo shǒu wǔ足蹈手舞 | 猶言手舞足蹈。形容喜悅到極點時的樣子。 | 唐·陸贄《圣人苑中射落飛雁賦》:“聞之者足蹈手舞,睹之者目駭心惕。” |
cháng yīng zài shǒu長纓在手 | 纓:繩子。手里拿著長繩準備去俘獲敵人。 | 東漢·班固《漢書·終軍傳》:“軍自請:愿受長纓,必羈南越王而致闕下。” |
dú shǒu zūn qián毒手尊前 | 泛指無情的打擊。 | 《新五代史 唐臣傳 李襲吉》:“至于毒手尊拳,交相于暮夜;金戈鐵馬,蹂踐于明村。” |
shù shǒu zuò shì束手坐視 | 拱著手,坐著看。比喻對應當管的事無能為力或不管不問。 | 《明史·徐有貞傳》:“京軍一出,日費不貲,遇漲則束手坐視,無所施力。” |
xīn cí shǒu ruǎn心慈手軟 | 心懷惻隱而不忍下手。 | 金近《他叫“東郭先生”》:“他下定決心,往后不再心慈手軟了。” |
fān shǒu shì yǔ,fù shǒu shì yún翻手是雨,合手是云 | 翻:反轉;覆:反覆。形容人反復無常或慣于玩弄權術。 | 元·張國賓《合汗衫》第一折:“咱人翻手是雨,合手是云,那塵埃中埋沒殺多才俊。” |
qī shǒu bā jiǎo七手八腳 | 原指比一般人多好幾個手腳。形容人多手雜;動作忙亂。 | 宋 釋普濟《五燈會元》第20卷:“上尚七手八腳,三頭兩面,耳聽不聞,眼覷不見,苦樂逆順,打成一片。” |
liǎn shǒu dài bì斂手待斃 | 猶言束手待斃。 | 宋·洪邁《容齋續筆·靖康時事》:“予頃修《靖康實錄》,竊痛一時之禍,以堂堂大邦,中外之兵數十萬,曾不能北向發一矢、獲一胡,端坐都城,束手就斃。” |
cùn tiě zài shǒu寸鐵在手 | 寸鐵:很短的兵器。手里拿著一件短小的兵器。 | 元·無名氏《衣襖車》第一折:“自幼學成十八般武藝,寸鐵在手,有萬夫不當之勇。” |
niǔ shǒu niǔ jiǎo扭手扭腳 | 身體左右扭動。形容故作嬌媚或有意做作。 |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49回:“你們休要扭手扭腳的。” |
zéi bù kōng shǒu賊不空手 | 比喻一定要有所得。 | 宋·朱熹《答何叔京》:“夫孔明之出祁山,三郡響應,……拔眾而歸,蓋所以全之,非賊人諱空手謂也。” |
xiǎo shǒu xiǎo jiǎo小手小腳 | 形容不大方。也形容做事沒有魄力。 | 峻青《海嘯》第四章:“你喝起酒來,卻小手小腳的。這未免和你的身分不相稱吧!” |
fù shé shì shǒu,zhuàng shì jiě wàn蝮蛇螫手,壯士解腕 | 手腕被腹蛇咬傷,便立即截斷,以免毒液延及全身,危及生命。比喻事到緊要關頭,必須下決心當機立斷。也比喻犧牲局部,照顧全局。 | 宋 司馬光《資治通鑒 梁武帝中大通二年》:“蝮蛇螫手,壯士解腕。割指亦是其類,乃吉祥也。” |
shǒu bù chuò juàn手不輟卷 | 輟:中止;卷:書本。書本不離手。形容勤奮好學。 | 《梁書·楊公則傳》:“性好學,雖居軍旅,手不輟卷。” |
shù shǒu jiù fù束手就縛 | 表示無力反抗,或脫逃。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五十四回:“吾計成矣:使劉備束手就縛,荊州反掌可得!” |
diǎn shǒu huá jiǎo點手莋腳 | 形容說話時兼用手勢示意。多形容說話放任不拘,或輕率地指點、批評。 | |
xiān xià shǒu wéi qiáng,hòu xià shǒu zāo yāng先下手為強,后下手遭殃 | 指先于別人行動,可以取得優勢,遲于別人就會遭遇禍殃。 | 張恨水《啼笑姻緣》第13回:“得,就是這樣辦,這叫先下手為強,后下手遭殃。” |
é shǒu jiā lǐ額手加禮 | 表示敬意。 | 章炳麟《與上海國民黨函》:“外人之額手加禮者,今且相與鄙夷。” |
shù shǒu dài sǐ束手待死 | 同“束手待斃”。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十回:“曹兵既至,豈可束手待死,某愿助使君破之。” |
shǒu huá xīn cí手滑心慈 | 慈:慈祥。手頭慷慨,心地慈祥。指樂于助人。 | 清·袁枚《與林遠峰書》:“魚門當日,并不在酒場歌席妄費一錢,而手滑心慈,遂至累人累己。” |
gé miàn liǎn shǒu革面斂手 | 指改惡從善,不敢恣意妄為。 | 唐·獨孤及《唐故太子賓客……張公遺愛碑頌》:“于是豪民猾吏,革面斂手,家有忠信,人懷恥格。” |
shuǐ lái shēn shǒu,fàn lái zhāng kǒu水來伸手,飯來張口 | 形容懶惰成性,坐享別人勞動成果的人。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61回:“你們深宅大院,‘水來伸手,飯來張口’,只知雞蛋是平常東西,那里知道外頭買賣的行市呢?” |
cuò shǒu bù dié措手不迭 | 措手:著手處理;不迭:一下子。指手忙腳亂。形容做事敏捷。 |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21卷:“薛明看見軍伍散亂,心中著忙,措手不迭,被鐘明斬于馬下。” |
shù shǒu wú shù束手無術 | 同“束手無策”。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九十七回:“喬道清束手無術,不能解救。” |
shù shǒu dài bì束手待斃 | 捆起手來等死。比喻遇到困難不積極想辦法;坐著等失敗。 | 《宋史 禮志十七》:“與其束手待斃,曷若并計合謀,同心戮力。” |
shǒu bù shì shū手不釋書 | 猶手不釋卷。 | 《北史·序傳·李義雄》:“義雄有識悟,勤學,手不釋書。” |
shǒu zú pián zhī手足胼胝 | 胼、胝:手掌、足底的老繭。手掌足底生滿老繭。形容經常地辛勤勞動。 | 先秦 墨翟《墨子 備梯》:“禽滑厘子事子墨子,三年,手足胼胝,面目黧黑。” |
zhī shǒu dān quán只手單拳 | 只:單。比喻一個人力量弱小。 | 明·沈璟《義俠記·委囑》:“我不在家呵,你是只手單拳,若被人欺壓遭人騙,我回來后將他消遣。” |
gè xiǎn shēn shǒu各顯身手 | 各:各自;顯:表現,顯露;身手:本領。各自顯示某人的智慧或技巧。 | 曾樸《孽海花》第25回:“到了現在,可已到了爐火純青的氣候,正是弟兄們各顯身手的時期。” |
xiù shǒu páng guān袖手旁觀 | 把手揣在袖子里站在旁邊看。形容置身事外;不加過問或不予協助。袖手:把手揣在袖子里。 | 宋 蘇軾《朝辭赴定州論事狀》:“奕棋者勝負之形,雖國工有所不盡,而袖手旁觀者常盡之。” |
dé shǒu yīng xīn得手應心 | 見“得心應手”。 | 《莊子·天道》:“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應于心。” |
rè kě zhì shǒu熱可炙手 | 火熱可以灼手。比喻權勢顯赫。 | 唐·鄭棨《開天傳信記》:“安樂公主,上之季妹也。附會韋氏,熱可炙手,道路懼焉。” |
xīn hěn shǒu dú心狠手毒 | 猶言心狠手辣。 | 廖承志《教誨銘心頭,恩情重如山》:“我怕會給周總理帶來麻煩,因為張國燾是個心狠手毒的家伙。” |
gǒng shǒu dī méi拱手低眉 | 拱手:雙手合抱致敬。形容尊敬順從的樣子。 | 魯迅《“文人相輕”》:“一律拱手低眉,不敢說或不屑說。” |
shù shǒu zì bì束手自斃 | 謂捆住雙手,自取滅亡。 | 清·劉獻廷《廣陽雜記》第二卷:“但使兵連不解,饋運不休,古猶忌之,粌今日兵無可連,饋無可運,徒束手自斃何益。” |
chū shǒu dé lú出手得盧 | 盧:古時樗蒲戲一擲五子皆黑,為最勝采。比喻一下子就取得勝利。 | 《南齊書 張瓌傳》:“獻捷,太祖以告領軍張沖,沖曰:‘瓌以百口一擲,出手得盧矣。’” |
rú rù bǎo shān kōng shǒu huí如入寶山空手回 | 寶山:聚藏寶物的山。比喻本來會有很大的收獲,結果一無所獲。 | 元·楊顯之《酷寒亭》楔子:“正是當權若不行方便,如入寶山空手回。” |
bái shǒu chéng jiā白手成家 | 沒有依恃,而獨立興起的家業或事業。 | 周而復《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十二:“朱延年是商人的兒子,他的福佑藥房是白手成家的。” |
bái shǒu xīng jiā白手興家 | 形容原來無基礎或條件很差而創出一番事業。同“白手起家”。 | 沙汀《記賀龍》十一:“聯絡參謀極力稱贊這些同志都是白手興家的能手。” |
liáng zhì měi shǒu良質美手 | 質:本質;美手:好手。指心靈善美,手工靈巧。 | 《梁書·柳惲傳》:“卿巧越嵇心,妙臻羊體,良質美手,信在今辰。” |
shǒu máng jiǎo luàn手忙腳亂 | 形容做事慌張;沒有條理。 | 宋 釋普濟《五燈會元 臨濟宗 鎮州大悲和尚》:“問:‘如何是大悲境?’師曰:‘千眼都來一只收。’曰:‘如何是境中人?’師曰:‘手忙腳亂。’” |
liǎng shǒu kōng kōng兩手空空 | 兩只手都沒有一點東西。指沒有一點錢或財產。 | 清 袁枚《子不語》:“我客死于此,兩手空空。” |
xīn líng shǒu qiǎo心靈手巧 | 心和手都非常靈巧。形容能工巧匠在藝術構思和技藝手法方面的獨特能力。 | 清 孔尚任《桃花扇 棲真》:“香姐心靈手巧,一捻針線,就是不同的。” |
kǒu jiǎng shǒu huà口講手畫 | 一面講一面用手勢幫助表達意思。形容詳細地解說。 | 宋·黃庭堅《題跋》:“好學者從之請問,口講手畫,終席或至千字。” |
qí féng duì shǒu,jiàng yù liáng cái棋逢對手,將遇良才 | 逢:遭遇,遇見。比喻交戰或競技的雙方本領相當,不相上下。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34回:“他兩個在半空中,這場好殺。棋逢對手,將遇良才。” |
pāi shǒu chēng kuài拍手稱快 | 拍著手喊痛快。形容人們因正義得到伸張;公憤得到消除時高興愉快的樣子。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說起他死得可憐,無不垂涕。又見惡姑奸夫俱死,又無不拍手稱快。” |
jǔ shǒu kòu é舉手扣額 | 舉:抬;扣:敲擊。抬起頭來拍擊額頭,表示氣憤已極 | 宋·洪邁《夷堅丁志·永寧莊牛》:“民泣清不悛,但時舉手扣額,訴于天地。” |
zhì shǒu ér rè炙手而熱 | 炙:烤。比喻權勢大,氣焰盛。 | 《明史·董傳策傳》:“嵩久握重權,炙手而熱。” |
duàn shǒu xù yù斷手續玉 | 斷:砍下;續:接上。砍下手來再接上一塊玉。比喻得不償失。 | 《韓非子·用人》:“不察私門之內,輕慮重事,厚德迫禍,是斷手而續以玉也,故世有易身之禍。” |
fān shǒu yún fù shǒu yǔ翻手云覆手雨 | 比喻反覆無常或玩弄手段。 | 語出唐杜甫《貧交行》:“翻手作云覆手雨,紛紛輕薄何須數。” |
shén qiāng shǒu神槍手 | 射擊技術十分高強的人。 | 清·黃世仲《洪秀全演義》第24回:“二來見蕭王妃擊死李守義,已呼他作神槍手女將軍。” |
shǒu zú wú cuò手足無措 | 措:安放。手腳不知放到哪兒好。形容舉動慌張;或無法應付。 | 先秦 孔子《論語 子路》:“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
xiù shǒu chōng ěr袖手充耳 | 袖手:藏手于袖中;充耳:塞住耳朵。指不聞不問,漠然置之。 | 清·夏燮《中西紀事·江上議款》:“既不能誓師討賊,視其力之所能為,則當袖手充耳,姑聽命于發蹤指示之人。” |
hé liáng xié shǒu河梁攜手 | 河梁:橋。指送別。 | 漢·李陵《與蘇武》詩:“攜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徘徊蹊路側,悢悢不得辭。” |
liú yī shǒu留一手 | 保留一些本領技能不拿出來。 | 浩然《艷陽天》第114章:“沒有理他的茬兒,也裝作沒看見他,就是為的留一手。” |
é shǒu chēng sòng額手稱頌 | 同“額手稱慶”。 | 《野叟曝言》第五七回:“須臾,任公等喜孜孜的陸續了出來,訴說所以,沒一個不咋舌驚嘆,如醉如夢,額手稱頌,欣喜欲狂。” |
wò shǒu yán huān握手言歡 | 握手談笑。多形容發生不和,以后又和好。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李通傳》:“及相見,共語移日,握手極歡。” |
qīng shǒu ruǎn jiǎo輕手軟腳 | 猶言躡手躡腳。形容走路時腳放得很輕。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28卷:“忽聽得賀司戶船中剪刀聲響,遂悄悄的輕手軟腳,開了窗兒,跨將出去。” |
dú shǒu zūn quán毒手尊拳 | 毒手:兇狠的毆打。泛指無情的打擊。 | 《舊五代史 唐書 李襲吉傳》:“毒手尊拳,交相于暮夜;金戈鐵馬,蹂躪于明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