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衣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fēng yī zú shí豐衣足食 | 穿的吃的都很充足富裕。形容生活富足。 | 五代 齊已《病中勉送小師往清涼山禮大圣》詩:“豐衣足食處莫住,圣跡靈蹤好遍尋?!?/td> |
è yī è shí惡衣惡食 | 惡:粗劣的。指粗劣的衣服和食物。 | 先秦 孔子《論語 里仁》:“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td> |
yī bō xiāng chuán衣缽相傳 | 中國禪宗師徒間道法傳授,常常舉行授與衣缽的儀式。比喻技術、學術的師徒相傳。 | 《舊唐書 方伎傳 神秀》:“昔后魏末,有僧達摩者,本天竺王子,以護國出家,入南海,得禪宗妙法,云自釋迦相傳,有衣缽為記,世相付授?!?/td> |
qiān yī tóu xiá牽衣投轄 | 謂拉住客人衣裳,投其車轄于井。形容殷勤留客。轄,古代車上固定車輪的零件。 | 清·王晫《今世說·德行》:“平生自奉甚約,賓客過從,則牽衣投轄,窮日夕不厭?!?/td> |
jié yī suō shí節衣縮食 | 節:節約;節?。豢s:縮減。省吃儉用;非常節儉。 | 宋 陸游《秋獲歌》:“我愿鄰曲謹蓋藏,縮衣節食勤耕桑?!?/td> |
luǒ xiù xuān yī裸袖揎衣 | 裸:裸露;揎衣:卷袖。卷起或捋起衣袖,裸露手臂 | 元·馬致遠《哨遍》:“當日先生沈醉,脫巾露頂,裸袖揎衣。” |
yōu mèng yī guān優孟衣冠 | 春秋時楚國藝人優孟善于滑稽諷諫;楚國宰相孫叔敖死后;他的兒子很窮;優孟穿著孫叔敖的衣冠去見楚莊王;模仿孫叔敖的神態動作;楚莊王終于感悟;封贈了叔敖之子。后指登場演戲;也指假扮成古人或模仿別人。 | 明 鄭仲夔《耳新 立言》:“夫優孟衣冠,徒刻畫于形似,終遜真神耳?!?/td> |
yǔ yī pián xiān羽衣蹁躚 | 羽衣:用鳥羽做的衣服;蹁躚:旋轉的舞態。形容舞姿瀟灑。 | 宋·蘇軾《后赤壁賦》:“夢一道士,羽衣蹁躚?!?/td> |
tiān yī wú fèng天衣無縫 | 天上神仙的衣服沒有縫兒。比喻事物完善周密;找不出什么毛病。 | 五代 前蜀 牛嶠《靈怪錄 郭翰》:“天衣本非針線為也?!?/td> |
bì yī lì shí敝衣糲食 | 破衣粗食。形容生活困頓。 | 宋 曾鞏《徐復傳》:“窮閻漏屋,敝衣糲食,或至于不能自給,未嘗動其意也。” |
gǔn yī yǐ guī袞衣以歸 | 袞衣:古代君王穿的禮服;歸:回來。立下赫赫戰功,官拜高位回來。 | 唐·劉禹錫《賀門下裴相公啟》:“繡斧既定,袞衣以歸?!?/td> |
yī hú zuò xióng衣狐坐熊 | 衣:穿。穿著狐皮衣服,坐在熊皮上。形容生活奢侈。 | 《宋書·王僧達傳》:“如使臣享厚祿,居重榮,衣狐坐熊,而無事于世者,固所不能安也?!?/td> |
tuī shí jiě yī推食解衣 | 推:讓。把穿著的衣服脫下給別人穿,把正在吃的食物讓別人吃。形容對人熱情關懷。 | 《史記 淮陰侯列傳》:“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 |
jiě yī bāo huǒ解衣包火 | 比喻不解決問題,只招致危險。 | 《資治通鑒·晉安帝義熙十三年》:“關中華戎雜錯,風俗勁悍;裕欲以荊揚之化,施之函秦,此無異解衣包火,張羅捕虎?!?/td> |
liè sháng yī chuāng裂裳衣瘡 | 撕下自己的衣服,裹扎農民的瘡傷。 | |
fó shì jīn zhuāng,rén shì yī zhuāng佛是金妝,人是衣妝 | 指佛靠金子裝點,人靠衣飾打扮。比喻人內里不足,要靠外表。 | 清 沈自晉《望湖亭 自嗟》:“雖然如此,佛是金妝,人是衣妝,打扮也是極要緊的?!?/td> |
yī shí zhù xíng衣食住行 | 泛指穿衣、吃飯、住房、行路等生活上的基本需要。 | 孫中山《民生主義》第三講:“大家都能各盡各的義務,大家自然可以得衣食住行的四種需要?!?/td> |
wèi míng qiú yī未明求衣 | 天沒有亮就穿衣起床。形容勤于政事。 | 《梁書·顧協傳》:“伏惟陛下未明求衣,思賢如渴,爰發明詔,各舉所知。” |
yī xiāng jì yǐng衣香髻影 | 衣香:衣上的香氣。形容婦女儀態嫻雅,服飾艷麗。 |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姑妄聽之》:“有少年觀燈夜歸,遇少婦甚妍麗,徘徊歧路,若有所待,衣香髻影,楚楚動人?!?/td> |
qī cì liáng yī yī cì cái七次量衣一次裁 | 比喻事先的調查研究工作做得十分充足。 | |
yī bō xiāng chéng衣缽相承 | 衣缽:僧尼穿的袈裟和盛飯的器皿。比喻技術、學術的師徒相傳與繼承。 | 郭沫若《韓非子的批判》:“韓非書中屢次引用申子,正表明其衣缽相承?!?/td> |
yī shí zhī móu衣食之謀 | 謀:計謀。維持生活的辦法。 | 宋·陸游《謝參政啟》:“比坐啼號之迫,浪為衣食之謀。投檄無緣,強顏可笑。” |
yī guān shèn wěi衣冠甚偉 | 偉:壯美。衣著打扮壯觀美好。 | 東漢·班固《漢書·張良傳》:“四人者從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須眉皓白,衣冠甚偉?!?/td> |
fǔ yī fāng lǐng黼衣方領 | 華貴的服飾。借指王公顯貴。 | |
bù yī máng juē布衣芒屩 | 布衣:麻布衣服;芒屩:草鞋。穿布衣和草鞋。指平民百姓。 | 元·無名氏《范張雞黍》第四折:“多謝你荊州太守漢循良,舉薦我布衣芒屩到朝堂?!?/td> |
mǐ yī tōu shí靡衣偷食 | 靡:華麗;偷:茍且。美衣甘食,茍且偷生 | 東漢 班固《漢書 韓信傳》:“眾庶莫不輟作怠惰,靡衣偷食,傾耳以待命者?!?/td> |
yī bù jiān cǎi衣不兼采 | 衣服不全是彩色的。比喻衣著樸素。 | 東漢·班固《漢書·游俠傳·朱家》:“家亡余財,衣不兼采,食不重味?!?/td> |
bù yī wéi dài布衣韋帶 | 原是古代貧民的服裝,后指沒有做官的讀書人。 | 東漢 班固《漢書 賈山傳》:“布衣韋帶之士,修身于內,成名于外,而使后世不絕息。” |
quē shí wú yī缺食無衣 | 缺少吃的和穿的。形容饑寒交迫的生活。 | 明 無名氏《貧富興衰》第一折:“先主在獨樹樓桑受困危,織履編席,缺食無衣,到處尋覓,挽菜挑虀?!?/td> |
yī bù chóng bó衣不重帛 | 帛:布帛。不穿多層衣服。形容生活儉樸。 | 《尹文子·大道》:“昔晉國苦奢,文公以儉矯之,乃衣不重帛,食不異肉?!?/td> |
dōng shì cháo yī東市朝衣 | 漢景帝時,御史大夫晁錯被讒,“衣朝衣斬東市?!笔乱姟妒酚洝峭蹂袀鳌贰ⅰ稘h書·晁錯傳》。后因以“東市朝衣”為朝臣被殺之典。 | 《史記·吳王濞列傳》、《漢書·晁錯傳》載:漢景帝時,御史大夫晁錯被讒,“衣朝衣斬東市。” |
bó dài bāo yī博帶褒衣 | 博:寬大;褒:闊。寬衣大帶。指古代儒生的裝束 | 《新唐書·劉知畿傳》:“博帶褒衣,革履高冠?!?/td> |
bù yī shū shí布衣疏食 | 疏:通“蔬”,蔬菜。穿布衣,吃粗糧。形容生活儉樸。 | 東漢·班固《漢書·王吉傳》:“去位家居,亦布衣疏食?!?/td> |
yī guān hè yì衣冠赫奕 | 赫奕:顯赫光亮。服飾顯赫光亮。指達官貴人的顯赫氣勢。 | 唐·楊炯《司兵參軍隴西李宏贊》:“李宏門胄,衣冠赫奕。氣蘊風霜,心如鐵石?!?/td> |
shū shí bù yī蔬食布衣 | 穿布衣,吃粗糧。形容生活儉樸。 | 《梁書·張嵊傳》:“嵊父臨青州,為土民所害。嵊感家禍,終身蔬食布衣,手不執刀刃?!?/td> |
niú yī bìng wò牛衣病臥 | 形容貧病交迫。 | 宋·劉克莊《沁園春·再和林卿韻》詞:“便羊裘歸去,難留嚴子;牛衣病臥,肯泣王章?” |
yī bù rú xīn,rén bù rú gù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 衣服以新為好,身邊相伴的人以原來的為好。 | 《晏子春秋·內篇雜上》:“衣莫若新,人莫若故?!?/td> |
yī wú èr cǎi衣無二彩 | 身上沒有第二件彩衣。形容衣著樸素。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安帝紀》:“朝廷躬自菲薄,去絕奢飾,食不兼味,衣無二彩?!?/td> |
jiě yī tuī shí解衣推食 | 推:讓。把衣服脫給別人穿;把食物讓給別人吃。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淮陰侯列傳》:“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于此。” |
jiě yī yì rén解衣衣人 | 脫下衣服給別人穿。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淮陰侯列傳》:“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td> |
yì jǐn zhòu xíng衣錦晝行 | 穿了錦繡衣裳在白天出行。舊時形容在本鄉做官,或在外地做官告老回鄉,榮耀異常。同“衣繡晝行”。 | 宋 葉適《朝請大夫主管沖佑觀煥章侍郎陳公墓志銘》:“大父康伯,相高宗,值逆亮送死,竭臣子力,賴累圣威靈,幸而破虜。臨內禪,特詔定第,自請退休,得守鄉社。都人稱贊曰:‘所謂衣錦晝行者也?!?/td> |
yī mǎ qīng féi衣馬輕肥 | 穿著輕暖的皮袍,坐著由肥馬駕的車。形容生活的豪華。 | 語出《論語 雍也》:“乘肥馬,衣輕裘?!碧?杜甫《秋興》詩之三:“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衣馬自輕肥?!?/td> |
shǐ shí gài yī豕食丐衣 | 吃豬狗之食,穿乞丐之衣。比喻極其貧困。 | 清·唐甄《潛書·孝功》:“觀其境內,凍餓僵死猶昔也,豕食丐衣猶昔也?!?/td> |
zhèn yī zhuó zú振衣濯足 | 濯足:洗腳。抖掉衣服上的灰塵,洗去腳上的污垢。形容放棄世俗生活的榮華富貴,立志在山中隱居。 | 晉·左思《詠史》詩之五:“振衣千仞岡,濯足萬里流。” |
yì yī ér chū,bìng rì ér shí易衣而出,并日而食 | 易:換;并日:兩天并作一天。一件衣服誰外出就換上,兩天吃一天的飯。形容非常貧窮。 | 西漢·戴圣《禮記·儒行》:“篳門圭窬,蓬戶甕牖,易衣而出,并日而食。” |
bì yī shū shí弊衣蔬食 | 破舊的衣服和粗糲的飯食。指生活儉樸。亦作“弊衣簞食”。 | 《周書·柳虯傳》:“弊衣蔬食,未嘗到改操。” |
xī shì cháo yī西市朝衣 | 西市:北京菜市口刑場;朝衣:官員上朝的衣服。比喻忠臣被冤殺 | 東漢·班固《漢書·爰盎晁錯傳》:“乃使中尉召錯,給載行市。錯衣朝衣斬東市?!?/td> |
yī qǔ bì hán衣取蔽寒 | ?。哼x取,采用;蔽:遮往。衣服只求抵御寒冷。 | 宋·司馬光《訓儉示康》:“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td> |
huáng yī shǐ zhě黃衣使者 | 指出使宮市的太監。 | 唐·白居易《賣炭翁》:“黃衣使者白衫兒。” |
jiě yī bào huǒ解衣抱火 | 見“解衣包火”。 | 《資治通鑒·晉安帝義熙十三年》:“關中華戎雜錯,風俗勁悍;裕欲以荊揚之化,施之函秦,此無異解衣包火,張羅捕虎。”清·唐訓方《里語征實》卷下引作“解衣抱火”。 |
qīng yī wū mào青衣烏帽 | 青衣:自漢以后即為卑賤者之服;烏帽:烏紗帽,本為官帽,隋唐以后流行于民間。平民的衣著 | 清·全祖望《梅花嶺記》:“忠烈青衣烏帽。” |
qiè yī qǔ wēn竊衣取溫 | 竊:偷取。比喻用不當的手段謀取利益。 |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省事》:“以此得官,謂為才力,何異益食致飽,竊衣取溫哉!” |
yì xiù zhòu xíng衣繡晝行 | 晝:白天。穿了錦繡衣服在白晝行走。比喻在本鄉作官,或富貴后回到故鄉。 | 晉 陳壽《三國志 魏志 張既傳》:“還君本州,可謂衣繡晝行矣?!?/td> |
féng yī qiǎn dài縫衣淺帶 | 寬袖大帶是古代儒者的服飾,借指儒者。 | 先秦 莊周《莊子 盜跖》:“今子修文武之道,掌天下之辯,以教后世,縫衣淺帶,矯言偽行,以迷惑天下之主。” |
yī cháng méng huì衣裳盟會 | 衣:穿。穿著禮服聚會。與“兵車之會”相對而言,指春秋時代諸國之間和好的會議。 | 南朝·梁·江淹《蕭讓太傅相國齊公十郡九錫表》:“若乃衣裳盟會,九合一匡,猶慚德斯禮也?!?/td> |
yī shān lán lǚ衣衫藍縷 | 衣服破爛。 | 《左傳·宣公十二年》:“訓之以若敖、蚡冒,篳路藍縷以啟山林?!?/td> |
yì jǐn yè xíng衣錦夜行 | 穿了錦繡衣服在黑夜里行走。比喻身居官位;卻未能使人看到自己的榮耀。 | 東漢 班固《漢書 項籍傳》:“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td> |
zhěng yī liǎn róng整衣斂容 | 整理衣裳,端正儀容。 | 語出唐·白居易《琵琶行》:“沉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td> |
xíng bù shèng yī行不勝衣 | 衣服都禁受不起,比喻體力衰弱。 | 《荀子·非相》:“葉公子高,微小短瘠,行若將不勝其衣?!?/td> |
shǎo yī quē shí少衣缺食 | 缺乏衣食。比喻貧困。 |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33回:“人都被拿去做工,荒功廢業,家里一定弄得少衣缺食,這等苦惱?!?/td> |
bān yī xì cǎi班衣戲彩 | 指身穿彩衣,作嬰兒戲耍以娛父母。后以之為老養父母的孝親典故。 | 參見“斑衣戲彩”。 |
chǐ yī měi shí侈衣美食 | 侈衣,華美的衣服;美食,鮮美的食物。言衣食俱精。 | 《呂氏春秋·精通》:“今夫攻者,砥厲五兵,侈衣美食,發且有日矣,所被攻者不樂?!?/td> |
yī bù jiān cǎi衣不兼彩 | 衣服不全是彩色的。比喻衣著樸素。 | 清·汪琬《敕封徐母劉孺人墓志》:“素無鉛華甘脆之好,衣不兼彩,食不重味?!?/td> |
yī shí fù mǔ衣食父母 | 穿的和吃的都靠父母提供;指賴以為生的人。 | 元 關漢卿《竇娥冤》第二折:“你不知道,但來告狀的,就是我衣食父母?!?/td> |
yù shí jǐn yī玉食錦衣 | 錦衣:鮮艷華美的衣服;玉食:珍美的食品。精美的衣食。形容豪華奢侈的生活。 | 《魏書 常景傳》:“錦衣玉食,可頤其形。” |
yī zǐ yāo yín衣紫腰銀 | 身穿紫袍,腰佩金銀魚袋。大官裝束,亦指做大官。 | 元 關漢卿《蝴蝶夢》第二折:“想當日,孟母教子,居必擇鄰;陶母教子,剪發待賓;陳母教子,衣紫腰銀。” |
bái yī xiù shì白衣秀士 | 指未曾獲得功名的書生。 | 元 馬致遠《岳陽樓》第二折:“休道是他,至如呂巖,當初是個白衣秀士、未遇書生,上朝求官?!?/td> |
fú yī yuǎn qù拂衣遠去 | 拂衣:振衣而去。振衣遠遠離去。指歸隱。 | 《新五代史·一行·鄭遨傳》:“見天下已亂,有拂衣遠去之意。” |
hóng yī yǔ shang鴻衣羽裳 | 以羽毛為衣裳。指神仙的衣著。 |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河水二》:“巖堂之內,每時見神人往還矣,蓋鴻衣羽裳之士,練精餌食之夫耳?!?/td> |
yī kuān dài sōng衣寬帶松 | 形容人消瘦。 | 元 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第四折:“一字字更長漏永,一聲聲衣寬帶松。別恨離愁,變成一弄?!?/td> |
yī guān lǐ yuè衣冠禮樂 | 指各種等級的穿戴服飾及各種禮儀規范。指封建社會中各種典章禮儀。 | 南朝·梁·任昉《策秀才文》:“百王之敝,齊季斯甚。衣冠禮樂,掃地無余?!?/td> |
yī guān yōu mèng衣冠優孟 | 春秋楚相孫叔敖死后,兒子很窮,優孟穿戴了孫叔敖的衣冠去見楚莊王,楚王受到感動。比喻假扮古人或模仿他人。指登場演戲。 | 清·百一居士《壺天錄》上卷:“衣冠優孟,最易動人,而淫戲靡靡,有聲有色。” |
bì yī dān shí弊衣簞食 | 破舊的衣服和粗糲的飯食。指生活清苦。 | 《周書 儒林傳論》:“其沉默孤微者,亦篤志于章句,以先王之道,飾腐儒之姿,達則不過侍講訓胄,窮則終于弊衣簞食?!?/td> |
yī xiāng rén yǐng衣香人影 | 衣服上的香氣,人的影子。寫女性的氣息形體。 | 清·王士禛《冶春絕句》:“日午畫船橋下過,衣香人影太匆匆?!?/td> |
měi yī yù shí美衣玉食 | 玉食:比喻珍異的食物。華麗的服裝,珍美的飲食。形容生活優裕。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65回:“所謂君者,受尊號,享榮名,美衣玉食,崇階華宮,乘高車,駕上駟,府庫充盈?!?/td> |
yī xiù yè yóu衣繡夜游 | 比喻雖居官位,卻不能使人看到自己的榮耀顯貴。同“衣繡夜行”。 | 漢 焦贛《易林 小過之否》:“衣繡夜游,與君相逢,除患解惑,使君不憂。” |
yī guān chǔ chǔ衣冠楚楚 | 衣服帽子穿戴得整齊漂亮(楚楚:整潔;鮮明)。 | 《詩經 曹風 蜉蝣》: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 |
wú féng tiān yī無縫天衣 | 神話謂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針線縫合,沒有縫兒。常以比喻詩文等事物沒有一點瑕疵。 | 清·梁章鉅《歸田瑣記·南萬柳堂》:“次韻之作,能如無縫天衣,自非老手莫辦。” |
yì zū shí shuì衣租食稅 | 租、稅:田賦和各種稅款的總稱。依靠百姓繳納的租稅生活。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73回:“多少男人,衣租食稅,及至事到臨頭,尚且如此?!?/td> |
suō yī jié kǒu縮衣節口 | 指省吃省穿,生活節儉。 | 宋 蘇軾《乞不給散青苗錢斛狀》:“農民之家,量入為出,縮衣節口,雖貧亦足?!?/td> |
niú yī yè kū牛衣夜哭 | 見“牛衣對泣”。 | 唐·溫庭筠《上裴舍人啟》:“今則阮路興悲,商歌結恨;牛衣夜哭,馬柱晨吟?!?/td> |
lǜ yī huáng lǐ綠衣黃里 | 綠、黃:古時以黃色為正色,綠為閑色。以綠色為衣,用黃色為里。舊喻尊卑反置,貴賤顛倒。 | 《詩·邶風·綠衣》:“綠兮衣兮,綠衣黃里。心之憂矣,曷維其已。” |
xī yī yǒu yī,xī shí yǒu shí惜衣有衣,惜食有食 | 惜:愛惜。愛惜衣服,才有衣服穿;愛惜糧食,才有糧食吃。指珍稀財物不浪費。 |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三卷:“怎么說福不可享盡?常言道:‘惜衣有衣,惜食有食?!?/td> |
yī jǐn zhòu yóu衣錦晝游 | 衣:穿。白天身著華貴官服,使人看見。舊時比喻富貴后還鄉,向鄉親們夸耀。 | 《魏書 甄琛傳》:“未幾,除征北將軍,定州刺史,衣錦晝游,在為稱滿?!?/td> |
yī dān shí bó衣單食薄 | 衣裳單薄,食物很少。形容生活困苦。 | 毛澤東《向國民黨的十點要求》:“例如八路軍、新四軍及其他軍隊,待遇最為菲薄,衣單食薄,彈藥不繼,醫療不備?!?/td> |
zhū yī diǎn tóu朱衣點頭 | 舊稱被考試官看中。 | 明·陳耀文《天中記》卷三十八引《侯鯖錄》:“歐陽修知貢舉日,每遇考試卷,坐后常覺一朱衣人時復點頭,然后其文入格。……因語其事于同列,為之三嘆。嘗有句云:‘唯愿朱衣一點頭?!?/td> |
bái yī cāng gǒu白衣蒼狗 | 蒼:蒼白。浮云像白衣,瞬間變得像蒼狗。比喻世事變化無常。 | 唐 杜甫《可嘆詩》:“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須改變如蒼狗?!?/td> |
chèn shēn cái yī稱身裁衣 | 稱:適合。按照身材來裁剪衣服。比喻按照實際情況辦事。 | 《南齊書·張融傳》:“今送一通故衣,意謂雖故,乃勝新也。是吾所著,已令裁減稱卿之體?!?/td> |
bìn yǐng yī xiāng鬢影衣香 | 鬢:耳邊的頭發。形容女人的美麗和香艷。 | 清·百一居士《壺天錄》上卷:“蕩出蘭撓掛楫,于意云何;傳來鬢影衣香,誰能遣此?” |
yī guān jǐ chǔ衣冠濟楚 | 冠:帽子。衣帽穿戴得很整齊,很漂亮。 |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第二折:“衣冠濟楚龐兒俊,可知道引動俺鶯鶯。” |
diān yī dào shang顛衣到裳 | 同“顛倒衣裳”。到,通“倒”。 | 漢·揚雄《太玄·上》:“次六。升于堂,顛衣到裳,廷人不慶?!?/td> |
yī bù chóng cǎi衣不重采 | 重:重疊;采:通“彩”。衣服不全是彩色的。比喻衣著樸素,生活節儉。 | 西漢·司馬遷《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身自耕作,夫人自織,食不加肉,衣不重采?!?/td> |
jǐn yī yù shí錦衣玉食 | 錦衣:精美華貴的衣服;玉食:珍美的飲食。華麗的服裝;珍美的飲食。形容生活豪華奢侈。 | 北齊 魏收《魏書 常景傳》:“夫如是,故綺閣金門,可安其宅;錦衣玉食,可頤其形?!?/td> |
niú yī suì yuè牛衣歲月 | 謂貧困的生活。 | 清·曾國藩《送妹夫王五歸》詩之四:“織屨辟纑終古事,牛衣歲月即羲皇。” |
máng juē bù yī芒屩布衣 | 屩:麻草鞋。穿著草鞋和粗布衣服。形容衣著樸素。 | 《梁書·儒林傳·范縝》:“在瓛門下積年,去來歸家,恒芒屩布衣,徒行于路。” |
yī jǐn yè yóu衣錦夜游 | 穿了錦繡衣裳在夜間出行。比喻雖居官位,卻不能使人看到自己的榮耀顯貴。同“衣繡夜行”。 | 《北史 鹿悆傳》:“且衣錦夜游,有識不許?!?/td> |
yī jǐn róng guī衣錦榮歸 | 衣:穿;綿:有彩色花紋的絲織品;歸:回故鄉。穿著華麗的衣服光榮地回到故鄉;指富貴顯達后回到故鄉;向親友鄉里炫耀。 | 元 石德玉《秋胡戲妻》第三折:“如今衣錦榮歸,見母親走一遭去。” |
qiān yī zhǒu jiàn牽衣肘見 | 謂牽動一下衣襟,就露出臂肘。形容衣不蔽體。語本《莊子·讓王》:“曾子居衛……三日不舉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絕纓,捉襟而肘見,納屨而踵決?!?/td> | 語出《莊子·讓王》:“曾子居衛……三日不舉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絕纓,捉襟而肘見,納屨而踵決?!?/td> |
bù gēng ér shí,bù zhī ér yī不耕而食,不織而衣 | 耕:翻松田土以備播種。不種田卻有飯吃,不織布卻能穿絲綢。形容不勞而獲。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39卷:“又想起做和尚的不耕而食,不織而衣,住下高堂清舍,燒香吃茶?!?/td> |
bù yī shū shí布衣蔬食 | 蔬食:蔬菜和谷類食物。穿布衣,吃粗糧。形容生活儉樸。 | 晉 陳壽《三國志 魏志 毛玠傳》:“玠居顯位,常布衣蔬食,撫育孤兄子甚篤,賞賜以振施貧族,家無所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