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鄰盜斧的成語故事
拼音yí lín dào fǔ
基本解釋疑:懷疑;斧:斧頭。懷疑鄰居偷他的斧頭。指不注重事實根據,對人對事胡亂猜疑。
出處戰國·鄭·列御寇《列子·說符》:“人有亡斧者,意其鄰之子。視其行步,竊斧也;顏色,竊斧也;言語,竊斧也;動作態度,無為而不竊斧也。”
暫未找到成語疑鄰盜斧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疑鄰盜斧)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 | 唐·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
遲疑不決 | 《隋書 段文振傳》:“遲疑不決,非上策也。” |
綠林大盜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11回:“既作綠林大盜,便與那偷貓盜狗的不同。” |
綠林強盜 | 魯迅《書信集 致趙家璧》:“試看綠林強盜,怎樣不惜錢財以買盒子炮,就可知道。” |
疑人疑鬼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102回:“無奈各房的人都是疑人疑鬼的不安靜,也添了人坐更,于是更加了好些食用。” |
聽微決疑 | 《鹖冠子·天則》:“圣王者有聽微決疑之道,能屏讒權實。” |
四鄰八舍 | 明·伏雌教主《醋葫蘆》第六回:“那成家一般也動了諸親百眷、四鄰八舍,送人情,斗分子,雖然娶妾,倒也四司六局,一毫不茍。” |
將信將疑 | 唐 李華《吊古戰場文》:“其存其沒,家莫聞之;人或有言,將信將疑。” |
唯鄰是卜 | 《左傳·昭公三年》:“非宅是卜,唯鄰是卜。” |
疑團莫釋 | 清·許奉恩《里乘》第二卷:“微君言,疑團莫釋!” |
毫不遲疑 | 毛澤東《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他們毫不遲疑地向土豪劣紳營壘進攻。” |
大刀闊斧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47回:“搖旗吶喊,擂鼓鳴鑼,大刀闊斧,殺奔祝家莊來。” |
開門揖盜 | 晉 陳壽《三國志 吳志 孫權傳》:“況今奸宄競逐,豺狼滿道,乃欲哀親戚,顧禮制,是猶開門而揖盜,未可以為仁也。” |
班門弄斧 | 宋 歐陽修《與梅圣俞書》:“昨在真定,有詩七八首,今錄去,班門弄斧,可笑可笑。” |
蔣干盜書 | |
盜食致飽 | 北齊 顏之推《顏氏家訓 省事》:“或有劫持宰相瑕疵而獲酬謝,或有喧聒時人視聽求見發遣,以此得官謂為才力,何異盜食致飽,竊衣取溫哉!” |
斧破斨缺 | 《詩·豳風·破斧》:“既破我斧,又缺我斨。” |
不飲盜泉 | 《尸子》:“(孔子)過于盜泉,渴矣而不飲,惡其名也。” |
毫無疑問 | 鄧小平《關于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毫無疑問,他們的這種威信、影響和經驗乃是黨、階級和人民的寶貴財富。” |
監守自盜 | 東漢 班固《漢書 刑法志》:“守縣官財物而即盜之。已論命復有笞罪者,皆棄市。”顏師古注:“即今律所謂主守自盜者也。” |
不容置疑 | 宋 陸游《謂南文集》:“蓋其靈響暴著,亦有不容置疑者矣。” |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 唐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洲》:“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
誨盜誨淫 | 《周易·系辭上》:“慢藏誨盜,冶容誨淫。” |
質疑問難 | 清 徐枋《與曾青藜書》:“此既古人之所有取,亦友朋質疑問難之一樂也。” |
鬼斧神工 | 清 屈大均《端州訪研歌和諸公》:“年來巖底采無余,鬼斧神工多得髓。” |
阿世盜名 | 清 梁啟超《新民說》第18節:“才智之士,既得此以為阿世盜名之一秘鑰,于是名節閑檢,蕩然無所復顧。” |
盜玉竊鉤 | 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 武昌起義 清吏條陳》:“盛宣懷不過郵傳部大臣耳,倘使處于總協理大臣地位,則盜玉竊鉤,何事尚不可為。” |
半信半疑 | 宋 朱熹《朱子語類》第36卷:“若他們聽過了,半信半疑,若存若亡,安得不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