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勛異績的成語故事
拼音shū xūn yì jì
基本解釋殊:突出。勛:功勛。異:不同。指功勛業(yè)績卓越。亦作“殊勛茂績”。
出處南朝·宋·何尚之《又答問庾炳之事》:“且自非殊勛異績,亦何足塞今日之尤?!?/p>
暫未找到成語殊勛異績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殊勛異績)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別財異居 | 《宋史 太祖紀二》:“癸亥,詔:荊蜀民祖父母、父母在者,子孫不得別財異居。” |
殊途同歸 | 《周易 系辭下》:“天下同歸而殊涂,一致而百慮。” |
奇花異草 | 明 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50回:“命周賈于絳州城內(nèi),起一座花園,遍求奇花異草,種植其中。” |
奇才異能 | 唐 吳兢《貞觀政要 擇宮》:“臣愚豈敢不盡情,但今未見有奇才異能。” |
異途同歸 | 西漢 劉安《淮南子 本經(jīng)訓》:“五帝三王,殊事而同指,異路而同歸?!?/td> |
異寶奇珍 | 宋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后集 東坡四》:“嗟呼,世不乏奇珍異寶,乏識者耳。” |
豐功偉績 | 宋 周行己《上宰相書》:“逮事三主,始終一心,豐功偉績,昭煥今古?!?/td> |
異軍突起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項羽本紀》:“少年欲立嬰便為王,異軍蒼頭特起?!?/td> |
言人人殊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曹相國世家》:“參盡召長老諸生,問所以安集百姓,如齊故諸儒以百數(shù),言人人殊,參未知所定?!?/td> |
異端邪說 | 宋 趙與時《賓退錄》第二卷:“異端邪說日交馳,圣哲攻之心費辭?!?/td> |
開國元勛 | 明·周楫《西湖二集·吳山頂上神仙》:“那時第一個開國元勛青田劉伯溫先生與冷啟敬相好,時常以道術互相參證?!?/td> |
異想天開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刑部書吏得了他的賄賂,便異想天開的設出一個法來。” |
云泥異路 | 宋·陳亮《與辛幼安殿撰書》:“亮空閑沒可做時,每念臨安相聚之適,而一別遽如許,云泥異路又如許。 |
異口同音 | 南朝·梁·沈約《宋書·庾炳之傳》:“伏復深思,只有愚滯,今之事跡,異口同音,便是彰著,政未測得物之數(shù)耳?!?/td> |
異口同聲 | 晉 葛洪《抱樸子 道意》:“左右小人,并云不可,阻之者眾,本無至心,而諫怖者,異口同聲?!?/td> |
源殊派異 | 宋·吳自牧《夢粱錄·浙江》:“源殊派異,無所適從,索隱探微,宜伸確論。” |
標新豎異 | 清 錢謙益《<外制集>序》:“近代之流而失正者有二:抽黃對白,肥皮厚肉,其失也靡;標新豎異,牛鬼蛇神,其失也纖?!?/td> |
標新立異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文學》:“支道林在白馬寺中,將馮太常共語,因及《逍遙》,支卓然標新理于二家之表,立異義于眾賢之外?!?/td> |
異乎尋常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70回:“耽誤了點年紀,還沒有甚么要緊,還把他的脾氣慣得異乎尋常的出奇?!?/td> |
身首異地 | 《天安門詩抄·警告丑類》:“丑類敢越雷池,小心身首異地?!?/td> |
手足異處 | 西漢·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有司加法焉,手足異處?!?/td> |
大同小異 | 莊周《莊子 天下》:“大同而與小同異,此之謂小同異;萬物畢同畢異,此之謂大同異。” |
賞同罰異 | 戰(zhàn)國·韓·韓非《韓非子·八經(jīng)》:“故賞賢罰暴,舉善之至者也;賞暴罰賢,舉惡之至者也;是謂賞同罰異?!?/td> |
日新月異 | 宋 林景熙《霽山集》:“金碧嵯峨,日新月異,則亦不獨師能之也?!?/td> |
同歸殊途 | 《周易 系辭下》:“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td> |
績學之士 | 明 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 華陽博議下》:“古今績學之士,靡弗以勤致者?!?/td> |
因人而異 | 魯迅《準風月談·難得糊涂》:“然而風格和情緒、傾向之類,不但因人而異,而且因事而異,因時而異?!?/td> |
本同末異 | 晉 盧湛《贈劉琨書》:“蓋本同末異,楊朱興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