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而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kě ér jué jǐng渴而掘井 | 到口渴才掘井。比喻事先沒有準備,臨時才想辦法。 |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 |
niè ér bù yú涅而不渝 | 涅:黑泥;渝:改變。用涅染也染不黑。比喻品格高尚,不受惡劣環境的影響。 | 唐·陳子昂《周故內供奉學士懷州河內縣尉陳君碩人墓志銘》:“非淳人淑士,其誰能涅而不渝哉?” |
cóng fēng ér fú從風而服 | 從:順從;服:服從。象順風倒下一樣就迅速服從了。 | 《戰國策 秦策一》:“山東之國,從風而服。 |
fàng zhī sì hǎi ér jiē zhǔn放之四海而皆準 | 放:放置;之:代詞;指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四海:指任何地方;皆:都是;準:準確。原指孝道無論在何時何地都是人們奉行的準則。具有普遍性的真理放在任何地方都是適用的。 | 西漢 戴圣《禮記 祭義》:“推而放諸東海而準,推而放諸西海而準,推而放諸南海而準,推而放諸北海而準。” |
huì ér bù fèi惠而不費 | 惠:給人好處;費:耗費。給人好處,自己卻無所損失。 | 先秦 孔子《論語 堯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之亦惠而不費乎!” |
wáng gù zuǒ yòu ér yán tā王顧左右而言他 | 指離開話題,回避難以答復的問題。 | 《孟子·梁惠王下》 |
gǔ zào ér jìn鼓噪而進 | 鼓噪:擂鼓和吶喊。擂鼓吶喊,大張聲勢地向前沖去。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哀公十七年》:“越子為左右句舉,使夜或左或右,鼓噪而進。” |
bó ér guǎ yào博而寡要 | 學識豐富,但不得要領。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太史公自序》:“故曰:博而寡要,勞而少功。” |
shì mù ér guān拭目而觀 | 視:看待。把有這回事看得就像沒有這回事一樣。形容不當一回事。 | 宋·楊萬里《上壽皇乞留張栻黜韓玉書》:“天下方拭目而觀,非觀朝廷也,觀栻也。” |
sān sī ér hòu xíng三思而后行 | 三:再三,表示多次。指經過反復考慮,然后再去做。 | 《南齊書·公冶度》:“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
nì tiān ér xíng逆天而行 | 逆:違背。違背天意做事。比喻違背客觀形勢或規律。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102回:“今孔明自負才智,逆天而行,乃自取敗亡也。” |
lín shì ér jù臨事而懼 | 臨:遭遇,碰到;懼:或懼。遇事謹慎戒懼。 | 先秦 孔子《論語 述而》:“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
yì yī ér chū,bìng rì ér shí易衣而出,并日而食 | 易:換;并日:兩天并作一天。一件衣服誰外出就換上,兩天吃一天的飯。形容非常貧窮。 | 西漢·戴圣《禮記·儒行》:“篳門圭窬,蓬戶甕牖,易衣而出,并日而食。” |
wú jìng ér lái無脛而來 | 見“無脛而至”。 | 明·宋應星《天工開物·珠玉》:“珠雄于此,玉峙于彼,無脛而來,以寵愛人寰之中。” |
gāo ér bù wēi高而不危 | 身居高位而沒有傾覆的危險。 | 《孝經·諸侯章》:“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 |
bì ér hòu yǐ斃而后已 | 斃:倒下,死亡。指努力工作或為某一目的奮斗終生,至死才罷休。 | 西漢 戴圣《禮記 表記》:“鄉道而行,中道而廢,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數之不足也,俯焉日有孳孳,斃而后已。” |
fú ér bù shí浮而不實 | 形容知識淺薄;基礎不扎實。形容作風浮泛;不深入不踏實。 | 高陽《胡雪巖全傳·平步青云》下冊:“反過來‘嬉’字不作懶惰解釋,要當作浮而不實的不敬來講。” |
děng ér shàng zhī等而上之 | 按某一等級,由此再往上。 | 宋·朱燮《絜齋集·高鞅論》:“古者五家置一比長,等而上之,為閭,為旅,為黨,皆置官焉。” |
yú guàn ér chū魚貫而出 | 像游魚那樣連貫著出現。 | 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八回:“三人急不暇擇,從竇中魚貫而出,外面正是一條逼狹的胡同,還靜悄悄的沒人阻住。” |
kuā kuā ér tán夸夸而談 | 形容說話浮夸不切實際。 | 清 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一回:“進了書房門,聽見楊執中在內咶咶而談,知道是他已來了,進去作揖同,同坐下。” |
yī ér guāng一而光 | 比喻徹底清除。同“一掃而空”。 | |
xiāng jì ér zhì相繼而至 | 接連不斷地到來。 | 晉·陳壽《三國志·蜀志·王平傳》:“涪諸軍及大將軍費袆自成都相繼而至。” |
míng qín ér zhì鳴琴而治 | 指以禮樂教化人民,達到“政簡刑清”的統治效果。舊時常用做稱頌地方官的諛詞。 | 《呂氏春秋·察賢》:“宓子賤治單父,彈鳴琴,身不下堂,而單父治。” |
niè ér bù zī涅而不淄 | 見“涅而不緇”。 | 明·張居正《七賢詠》序:“蟬蛻于糞溷之中,皭然涅而不淄者也。” |
sǐ ér sǐ yǐ死而死矣 | 死就死罷了.。 | |
xué ér bù sī zé wǎng學而不思則罔 | 罔:同“惘”,迷惑。只讀書而不肯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收獲。 | 春秋·魯·孔丘《論語·為政》:“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
yìng yùn ér qǐ應運而起 | 指適應時機而產生 | 郭沫若《屈原時代》:“應運而起的‘執命’的‘陪臣’與‘橫議’的‘處士’,不外是阜輿之流之高級者或地主化了的阜輿。” |
dāng xíng ér wáng當刑而王 | 謂先經受磨難而后飛騰黃達。 | 《漢書 黥布傳》:“少時客相之,當刑而王。及壯,坐法黥,布欣然笑曰:‘人相我當刑而王,幾是乎?’” |
yán ér wú xìn言而無信 | 信:信用。說話不算數;沒有信用。原作“言而不信”。 | 《穀梁傳 僖公二十二年》:“言之所以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為言?” |
yī huái ér lùn一褱而論 | 見“一概而論”。 | |
kě xiǎng ér zhī可想而知 | 想:推想。可以通過推想而了解真相。 | 宋 王楙《野客叢書 漢唐俸祿》:“而郊以吟詩廢務,上官差官以攝其職,分其半祿,酸寒之狀,可想而知。” |
bàn tú ér fèi半途而廢 | 半途:半途上;廢:中止。路走到一半停了下來。比喻事業沒做完就停止;不能善始善終。 | 西漢 戴圣《禮記 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廢,吾弗能已矣。” |
cún ér bù yì存而不議 | 存:保留;議:討論。指把問題保留下來,暫不討論。 | 唐·獨孤及《仙掌銘并序》:“后代揭厲于玄蹤者,聆其風而駭之,或謂詼詭不經,存而不議。” |
tǐng shēn ér chū挺身而出 | 形容遇到危難時;勇敢地站出來;擔當其任。挺:挺起身來;勇敢剛毅的樣子。 | 《舊五代史 周 唐景思傳》:“后數日城陷,景思挺身而出,使人告于鄰郡,得援軍數百,逐其草冠,復有其城,毫民賴是以濟。” |
xì ér bù shí系而不食 | 系:結。光掛著卻不吃。指中看不中吃的東西。 | 春秋·魯·孔丘《論語·陽貨》:“吾豈綔瓜也哉!鄢能系而不食。” |
yì zǐ ér jiào易子而教 | 易:交換。交換孩子進行教育。 | |
sān shí ér lì三十而立 | 指人在三十歲前后有所成就。 | 先秦 孔子《論語 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 |
guān xìn ér dòng觀釁而動 | 釁:縫隙,裂痕。瞄準敵人的空隙進行進攻。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宣公十二年》:“隨武子曰:‘善。會聞用師,觀釁而動。’” |
xiān tiān xià zhī yōu ér yōu,hòu tiān xià zhī lè ér lè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 憂慮在天下人之前,享受在天下人之后。比喻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 宋·范仲淹《岳陽樓記》:“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 |
lè ér wàng yōu樂而忘憂 | 高興得忘記了憂愁 | |
wú jìng ér zhì無脛而至 | 猶無脛而行。常以喻良才不招而自至愛賢者之門。 | 漢·孔融《論盛孝章書》:“珠玉無脛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況賢者之有卒乎!” |
hán qū ér sǐ含屈而死 | 含著委屈而死去。 | |
xū ér xū zhī虛而虛之 | 虛:空虛。力量虛弱而故意表現虛弱,使敵人反誤以為強大。 | 《草廬經略·虛實》:“虛而虛之,使敵人轉疑以我為實。” |
bǐ wū ér fēng比屋而封 | 指上古之世教化遍及四海,家家都有德行,堪受旌表。后泛稱風俗淳美。 | 《尚書大傳》卷五:“周人可比屋而封。”漢 陸賈《新語 無為》:“堯舜之民,可比屋而封;桀紂之民,可比屋而誅者,教化使然也。” |
xuè ér bù nüè謔而不虐 | 謔:開玩笑。開玩笑而不使人難堪。 | 《詩經·衛風·淇奧》:“善戲謔兮,不為虐矣。” |
yú páo ér yàn逾庖而宴 | 逾:越過,穿過;庖:廚房。越過廚房去吃飯。指辦事不合情理。 | 明·歸有光《項脊軒志》:“東犬西吠,客逾庖而宴。” |
bù yán ér yù不言而諭 | 言:解釋,說明。不用說就可以明白。形容事理非常明顯。 | 宋 蘇軾《卻鼠刀銘》:“嗚呼嗟夫,吾茍有之,不言而諭,是亦何勞。” |
tān ér wú xìn貪而無信 | 貪婪而又不守信用。漢·應劭《鮮卑胡市議》:“以為鮮卑隔在漠北,犬羊為群,無君長帥廬落之居,又其天性,貪而無信。” | 漢·應劭《鮮卑胡市議》:“以為鮮卑隔在漠北,犬羊為群,無君長帥廬落之居,又其天性,貪而無信。” |
guà guān ér qù掛冠而去 | 冠:官帽。指辭去官職。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逢萌傳》:“時王莽殺其子宇,萌謂友人曰:‘三綱絕矣!不去,禍將及人。’即解冠掛東都城門,歸,將家屬浮海,客于遼東。” |
pǐ jí ér tài否極而泰 | 否、泰:64卦中的兩個卦名。指壞的到了盡頭就要好起來。 | 《宋史·韓令坤等傳論贊》:“雖太祖善御,諸臣知機,要亦否極而泰之象也。” |
kǎn kǎn ér yán侃侃而言 | 理直氣壯、從容不迫地說話。 | 《論語 鄉黨》:“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 |
míng gǔ ér gōng zhī鳴鼓而攻之 | 比喻宣布罪狀,遣責或聲討。 | 《論語·先進》:“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
wú wéi ér zhì無為而治 | 無為:無所作為;治:治理。自己無所作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當政的時候,沿襲堯的主張,不做絲毫改變。后泛指以德化民。 | 《論語·衛靈公》:“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 |
tóu mèi ér qǐ投袂而起 | 投袂:揮動袖子。形容精神振作,立即行動起來的神態。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宣公十四年》:“楚子聞之,投袂而起。” |
huá ér bù shí華而不實 | 華;同“花”;開花;實:結果實。光開花;不結果。比喻外表好看;內里空虛;有名無實。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文公五年》:“且華而不實,怨之所聚也。” |
huā ér shī shí華而失實 | 華:通“花”,開花;實:果實,結果。花開得好看,但不結果實。比喻外表好看,內容空虛。 | 唐·劉知畿《史通·言語》:“華而失實,過莫大焉。” |
qún qǐ ér gōng zhī群起而攻之 | 大家都起來攻擊它,反對它。 | 先秦 孔子《論語 先進》:“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
bù qī ér tóng不期而同 | 期:約定期限。指不約而同。 | 郭沫若《文藝論集 整理國故的評價》:“他的論調與吳稚暉的雖若不期而同,但是吳稚暉所注眼的是功利問題。” |
yì zǐ ér shí易子而食 | 子:指兒女。原指春秋時宋國被圍,城內糧盡,百姓交換子女以當食物。后形容災民極其悲慘的生活。 | 《公羊傳·宣公十五年》:“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 |
fù dōng hǎi ér sǐ赴東海而死 | 赴:往,去。跳進東海淹死。形容決心很大。 | 西漢·劉向《戰國策·趙策》:“彼則肆然而為帝,則連有赴東海而死耳,吾不忍為之民也。” |
suí fēng ér mǐ隨風而靡 | 靡:倒下。順風倒下。比喻沒有主見。 | 南朝 梁 蕭統《文選 楊惲〈報孫會宗書〉》:“雖雅知惲者,猶隨風而靡,尚何稱譽之有?” |
pò mén ér chū破門而出 | 打破門沖了出去。比喻壞人急迫地跳出來干壞事或比喻克服種種限制。 | 廖沫沙《“史”和“戲”》:“而你卻開始‘破門而出’了,歷史家,卻來寫戲。” |
bù qín ér huò不勤而獲 | 指不勞而獲。 | 宋 王讜《唐語林 補遺三》:“吾聞不勤而獲猶謂之災,士君子所慎者非常之得之。” |
yǒu bǎi hài ér wú yī lì有百害而無一利 | 百害:泛指許多壞處。有許多壞處,沒有一點好處。 | |
xué ér yōu zé shì學而優則仕 | 優:有余力,學習了還有余力,就去做官。后指學習成績優秀然后提拔當官。 | 《論語·子張》:“子夏日:‘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
xué ér bù yàn學而不厭 | 學習總感到不滿足。形容好學。厭:滿足。 | 先秦 孔子《論語 述而》:“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
liè dǐng ér shí列鼎而食 | 形容豪門貴族的奢侈生活。 | 《孔子家語 致思》:“從車百乘,積粟萬鐘,累茵而坐,列鼎而食。” |
bù yuē ér tóng不約而同 | 約:約定;同:相同。事先沒有經過商量而彼此的看法或行動卻完全一致。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平津侯主父列傳》:“無尺寸之勢,起閭巷,杖棘矜,應時而皆動,不謀而俱起,不約而同會。” |
fèn mèi ér qǐ奮袂而起 | 奮袂:揮袖。袖子一揮站起來。形容奮然而起。 | 明 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55回:“莊王方進午膳,聞申舟見殺,投箸于席,奮袂而起。” |
yǐn ér shēn zhī引而伸之 | 伸:展開。把某種原則引申開來。 | 《周易·系辭上》:“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 |
xiàng yú ér qì向隅而泣 | 隅:墻角;泣:哭。一個人面對墻角哭泣。形容沒有人理睬;非常孤立;只能絕望地哭泣。 | 漢 劉向《說苑 貴德》:“今有滿堂飲酒者,有一人獨索然向隅而泣,則一堂之人皆不樂矣。” |
shī ér bù fèi施而不費 | 給人以恩惠利益,而自己又耗費不多。亦作“惠而不費”。 | 《論語·堯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史記·吳太伯世家》:“廣而不宣,施而不費。” |
pāi àn ér qǐ拍案而起 | 案:幾案;桌子。拍著桌子憤然而立。形容極度憤怒。有時也形容對反動勢力的不屈服。 | 明 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46回:“半氏大怒,拍案而起。” |
jiē zhǒng ér zhì接踵而至 | 踵:腳后跟;接踵:足跟相接。后頭的人腳尖挨上前頭人的腳跟;一個跟著一個來到。形容人特別多;絡繹不絕。或事情連續不斷地發生。也作“繼踵而至”、“接踵而來”。 | 《新編五代史平話 唐史下》:“是日唐主大軍接踵而至。” |
tóng zhōu ér jì同舟而濟 | 濟:渡水。大家同坐一條船過河。比喻團結互助,同心協力,戰勝困難。 | 春秋·齊·孫武《孫子·九地》:“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而濟。遇風,其相救也若左右手。” |
guò ér néng gǎi過而能改 | 有了錯誤就能改正。 | 《左傳·宣公二年》:“吾知所過矣,將改之。稽首而曰:‘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
qǐ ér wàng guī企而望歸 | 企:踮起腳后跟。踮起腳后跟盼望歸來。形容殷切地期望。 | 東漢·班固《漢書·高帝紀》:“吏卒皆山東之人,日夜企而望歸。” |
róu ér bù fàn柔而不犯 | 犯:侵犯。指性情柔和,但不容侵犯。 | 《后漢書 胡廣傳》:“柔而不犯,文而有禮,忠貞之性,憂公如家。” |
xū ér bù gǔ虛而不淈 | 虛:空;淈:枯竭。比喻越虛心求知,知識就會越淵博。 | 春秋·楚·李耳《老子》第五章:“天地之間,其猶橐蘥乎,虛而不淈,動而愈出。” |
yán yǒu jìn ér yīn yì wú qióng言有盡而音意無窮 | 語言有窮盡而含意沒有窮盡。指詩文等蘊含著深刻含義。 | 清·劉熙載《藝概·詞曲賦》:“故知詞也者,言有盡而音意無窮也。” |
nù mù ér shì怒目而視 | 怒目:瞪著發怒的眼睛;視:看。非常憤怒地瞪著雙眼看。 | 明 施耐庵《水滸傳》:“林沖、楊志怒目而視,有欲要發作之色。” |
xián ér gǔ zhī弦而鼓之 | 弦:琴弦,裝上弦;鼓:彈。裝上弦開始彈奏音樂。 | 明·劉基《郁離子·千里馬篇》:“斫而為琴,弦而鼓之,金聲而玉應。” |
yún wù zhī shèng,qǐng kè ér qì云霧之盛,頃刻而訖 | 盛:大;頃刻:一會兒;訖:完結。云霧再大,轉眼間就會散凈。比喻某種勢力不會長久。 | 漢·魏朗《魏子》:“云霧之盛,頃刻而訖;暴雨之盛,不過終日。” |
qiáng miàn ér lì墻面而立 | 面對墻壁對立。形容目光短淺。亦作“面墻而立”。 | 《書·周官》:“不學墻面”孔傳:“人而不學,其猶正墻面而立。”《論語·陽貨》:“人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墻面而立也與?” |
shēng yú yōu huàn ér sǐ yú ān lè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 | 憂患:患難。憂患使人勤奮,因而得生;安樂使人怠惰,因而萎靡致死。 | 戰國·鄒·孟軻《孟子·告子下》:“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而死于安樂也。” |
zhǐ rì ér dài指日而待 | 見“指日可待”。 |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七十一回:“將來執掌昭陽,可指日而待,為何夫人雙眉反蹙起來?” |
tiān wǎng huī huī,shū ér bù lòu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 意思是天道公平,作惡就要受懲罰,它看起來似乎很不周密,但最終不會放過一個壞人。比喻作惡的人逃脫不了國法的懲處。 | 先秦 李耳《老子》第73章:“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
niè ér bù zī涅而不緇 | 涅:礦物名,古代用作黑色染料;緇:黑色。用涅染也染不黑。比喻品格高尚,不受惡劣環境的影響。 | 先秦 孔子《論語 陽貨》:“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 |
zé shàn ér cóng擇善而從 | 選擇好的而遵循;依從。擇:選擇。 | 先秦 孔子《論語 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 |
fú xiù ér qǐ拂袖而起 | 拂袖:甩袖子,表示生氣。形容很生氣,一甩袖子就走了。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60回:“操先見張松人物猥瑣,五分不喜;又聞語言沖撞,遂拂袖而起,轉入后堂。” |
bǎi zú zhī chóng,duàn ér bù jué百足之蟲,斷而不蹶 | 比喻勢力雄厚的集體或個人一時不易垮臺。同“百足之蟲,至死不僵”。 | 唐 馬總《意林》卷一:“百足之蟲,斷而不蹶。” |
zhì zhī sǐ dì ér hòu shēng置之死地而后生 | 原指作戰把軍隊布置在無法退卻、只有戰死的境地,兵士就會奮勇前進,殺敵取勝。后比喻事先斷絕退路,就能下決心,取得成功。 | 先秦 孫武《孫子 九地》:“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
chóng zú ér lì,cè mù ér shì重足而立,側目而視 | 重足:雙腳并攏;側目:斜著眼睛。形容畏懼而憤恨的樣子。 | 《史記·汲鄭列傳》:“今天下重足而立,側目而視矣。” |
wén fēng ér xīng聞風而興 | 見“聞風而起”。 | 明·李贄《讀史匯·儲瓘》:“后泰州有心齋先生,其聞風而興者歟。” |
tīng ér wú wén,shì ér wú jiàn聽而無聞,視而無見 | 視:看。指不注意,不重視,睜著眼卻沒看見。也指不理睬,看見了當作沒看見,聽到了當作沒聽見 | 《鹖冠子·度萬八》:“知無道,上亂天文,下滅地理,中絕人和,治漸終始,故聽而無聞,視而無見,白晝而暗,有義而失謚。” |
wén fēng ér zhì聞風而至 | 一聽到消息就來。形容行動迅速。 |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21回:“舅兄只顧要將細鳥帶回船去,剛才被他這陣亂叫,以致眾獸聞風而至,幾乎性命不保。” |
shì ér fú jiàn,tīng ér fú wén視而弗見,聽而弗聞 | 視:看。指不注意,不重視,睜著眼卻沒看見。也指不理睬,看見了當作沒看見,聽到了當作沒聽見 | 西漢·戴圣《禮記·中庸》:“鬼神之為德其咸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 |
shà xuè ér méng歃血而盟 | 歃血:口含血。古代會盟者在嘴旁涂牲畜的血,表示誠意立盟 | 《舊唐書·李道彥傳》:“諸將與之歃血而盟,赤辭信之。” |
yuè yùn ér fēng月暈而風 | 月暈:月亮周圍出現的光環。月亮出現光環,就是要刮風的征候。比喻見到一點跡象就能知道它的發展趨向。 | 宋 蘇洵《辨奸論》:“乃能見微而知著,月暈而風,礎潤而雨,人人知之。” |
gōng ér yǒu lǐ恭而有禮 | 恭:恭敬;禮:禮節。恭敬又有禮節。 | 《論語·顏淵》:“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