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耳拭目的成語故事
拼音qīng ěr shì mù
基本解釋傾耳:側著耳朵;拭目:擦眼睛。認真聽,仔細看。表示急切想看到所期待的事物。
出處宋·陸游《上殿札子》:“恭惟陛下龍飛御極之初,天下傾耳拭目之時,所當戒者,惟嗜好而已。”
暫未找到成語傾耳拭目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傾耳拭目)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葉蔽目,不見泰山 | 《鶚冠子·天則》:“一葉蔽目,不見泰山;兩耳塞豆,不聞雷霆。” |
一葉障目 | 毛澤東《論持久戰》:“一葉障目,不見泰山,而自以為是。” |
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 《鶚冠子 天則》:“一葉蔽目,不見太山;兩耳塞豆,不聞雷霆。” |
一坐盡傾 |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臨邛令不敢嘗食,自往迎相加。相如不得已,強往,一坐盡傾。”按,《漢書》本傳顏師古注:“皆傾慕其風采也。” |
一座盡傾 | 西漢·司馬遷《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臨邛令不敢嘗食,自往迎相如。相如不得已,強住,一座盡傾。” |
一指蔽目,不見泰山 | 謝覺哉《關于獨立思考》:“至于全體的事,不管好處多大,總是‘一指蔽目,不見泰山’。” |
一目之士 | 清·李慈銘《越縵堂讀書記·志雅堂雜抄》:“此書成于元代,道學之風甚盛,而能為是言,此是非之公也。近世一目之士,動以詆斥宋儒為莫逭之罪,亦愚甚矣。” |
一目了然 | 宋 朱熹《朱子語類》第137卷:“見得道理透后,從高視下,一目了然。” |
一目五行 | 《遼史·楊遵勖傳》:“天下之事,叢于樞府,簿書填委。遵勖一目五行俱下,判決如流。” |
一目十行 | 宋 劉克莊《雜記六言詩》詩:“五更三點待漏,一目十行讀書。” |
一目數行 | 清·鈕琇《觚剩續編·英豪舉動》:“熊公廷弼當督學江南時,試卷皆親自批閱。閱則連長幾于中堂,鱗攤諸卷于上,左右置酒一壇,劍一口,手操不律,一目數行。” |
一笑傾城 | 《漢書·外戚傳上·孝武李夫人》:“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 |
一見傾倒 | 清·西岷山樵《<野叟曝言>序》:“先祖五世以官事過禾中,邂逅水次,一見傾倒。” |
一見傾心 | 宋 司馬光《資治通鑒 晉孝武帝太元九年》:“主上與將軍風殊類別,一見傾心,親如宗戚。” |
一貌傾城 | 明·鄭若庸《玉玦記·祝壽》:“張郎不成,李郎不應,十人見我九人憎,羞殺我一貌傾城。” |
一顧傾人 | 東漢·班固《漢書·外戚傳·孝武李夫人》:“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 |
一顧傾城 | 《漢書·外戚傳上·孝武李夫人》:“延年侍上起舞,歌曰:‘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 |
萬目睚眥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回:“百口嘲謗,萬目睚眥。” |
萬目睽睽 | 唐·韓愈《鄆州溪堂詩并序》:“公私掃地赤立,新舊不相保持,萬目睽睽,公于此時能安以治之。” |
不堪入目 | 清 李汝珍《鏡花緣》:“酒保陪笑道:‘此數肴也,以先生視之,固不堪入目矣。’” |
不堪入耳 | 明 李開先《市井艷詞序》:“嘩于市井,雖兒女子初學言者,亦知歌之。但淫艷褻狎,不堪入耳。” |
不絕于耳 | 清·劉鶚《老殘游記》第二回:“這是臺下叫好的聲音不絕于耳。” |
不識廬山真面目 | 宋 蘇軾《題西林壁》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
東風吹馬耳 | 唐 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詩:“吟詩作賦北窗里,萬言不直一杯水。世人聞此皆掉頭,有如東風射馬耳。” |
東風射馬耳 | 唐 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詩:“世人聞此皆掉頭,有如東風射馬耳。” |
東風過耳 | 清·容閎《西學東漸記》:“學生在美國……絕無敬師之禮,對于新監督之訓,若東風之過耳。” |
東風馬耳 | 唐 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獨釣有懷》詩:“世人聞此皆掉頭,有如東風射馬耳。” |
兩葉掩目 | 北齊·劉晝《劉子新論·專學》:“夫兩葉掩目,則冥然無睹;雙珠填耳,必寂然無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