鱗次櫛比的成語故事
拼音lín cì zhì bǐ
基本解釋鱗次:像魚鱗那樣挨著。櫛比:像篦子齒那樣并排著。形容像魚鱗或梳篦的齒那樣緊密的排列著。多用以形容房屋或船只密集。
出處明 陳貞慧《秋園雜佩 蘭》:“自長橋以至大街,鱗次櫛比,春光皆馥也。”
暫未找到成語鱗次櫛比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鱗次櫛比)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鱗一爪 | 唐·高仲武《中興閑氣集·蘇渙》:“三年中作變律詩九首,上廣州李帥,其文意長于諷刺,亦有陳拾遺一鱗半甲。” |
一鱗半爪 | 唐 高仲武《中興間氣集 蘇渙》:“三年中作變律詩九首,上廣州李帥,其文意長于諷刺,亦有陳拾遺一鱗半甲。” |
一鱗半甲 | 唐·高仲武《中興閑氣集·蘇渙》:“三年中作變律詩九首,上廣州李帥,其文意長于諷刺,亦有陳拾遺一鱗半甲。” |
一鱗片爪 | 《〈王西彥小說選〉自序》:“現在重讀自己這一鱗片爪時,就愈益感覺到,對那個暴風雨前的黑暗時代,我們實在太需要宏偉的史詩了。” |
一鱗片甲 | 清·趙翼《題黃陶庵手書詩冊》詩:“嗚呼公已騎箕去,故紙殘零亦何有。一鱗片甲乃幸存,其字其詩遂不朽。” |
七次量衣一次裁 | |
三回五次 | 元·戴善夫《風光好》第一折:“太守何故三回五次侮弄下官,是何道理?” |
三番兩次 | 元·張可久《天凈沙·春情》曲:“一言半語恩情,三番兩次丁寧。” |
三番五次 | 清 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八回:“三番五次,纏的老和尚急了,說道:‘你是何處光棍,敢來鬧我們!’” |
上方不足,下比有余 | 《晉書 王湛傳》:“時人謂湛上方山濤不足,下比魏舒有余。” |
不分主次 | 王朔《動物兇猛》:“雖然這三種說法不分主次,都有同樣有力的證人和很難杜撰栩栩如生的細節,我還是一下就相信了最后一種說法。” |
不可造次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105回:“今日若聽此一面之詞,楊儀等必投魏矣。此事當深慮遠議,不可造次。” |
不得已而求其次 | 曹靖華《嘆往昔,獨木橋頭徘徊無終期!》:“凡事往往不得已而求其次。‘鴻溝’上沒有‘橋梁’,只好‘繞道東京’了。” |
不敢造次 |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第19卷:“恁么即某甲不敢造次。” |
不櫛進士 | 唐 朱揆《諧噱錄 不櫛進士》:“關圖有妹能文,每語人曰:‘有一進士,所恨不櫛耳。’” |
不次之位 | 東漢 班固《漢書 東方朔傳》:“武帝初即位,征天下舉方正賢良文學材力之士,待以不次之位。” |
不次之遷 | 東漢 班固《漢書 東方朔傳》:“武帝初即位,征天下舉方正賢良文學材力之士,待以不次之位。” |
東鱗西爪 | 清 梁啟超《意大利建國三杰傳》第二節:“以上所引,雖東鱗西爪,語焉不詳。” |
絲紛櫛比 | 清·李斗《揚州畫舫錄·橋東錄》:“纂組異聞,網羅軼事,猥瑣贅余,絲紛櫛比,一經奇見而色飛,偶爾艷聆而絕倒。” |
兩次三番 | 元 關漢卿《緋衣夢》第三折:“你看這個蒼蠅兩次三番落在這筆尖兒上。” |
主次不分 | |
舉世無比 | 宋·錢易《南部新書》庚卷:“蕭穎士,開元中,年十九,擢進士第,儒釋道三教無不該通,然性偏躁,忽忿戾,舉世無比。” |
舉世莫比 | 宋·錢易《南部新書》乙卷:“孝行忠鯁,舉世莫比,門表闕臺者六所,今古無之。” |
二次三番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40回:“他二次三番的邀我去逛逛。” |
云次鱗集 | 宋·周密《齊東野語·姜堯章自敘》:“薄海英才,云次鱗集。” |
今非昔比 | 元 關漢卿《謝天香》第四折:“小官今非昔比,官守所拘,功名在念,豈敢飲酒?” |
侍執巾櫛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寡君之使婢子侍執巾櫛,以固子也。” |
修鱗養爪 | 鄒魯《浙江光復》:“處州黨員極多,因該處崇山峻嶺,可為修鱗養爪之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