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光同塵的成語故事
拼音hé guāng tóng chén
基本解釋和;同:一起;混同;光:榮耀;塵:塵俗。指把光榮與塵濁同樣看待。
出處先秦 李耳《老子》:“和其光,同其塵。”
暫未找到成語和光同塵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和光同塵)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體同心 | 《儀禮·喪服》:“父子一體也,夫妻一體也,昆弟一體也。”《周易·系辭上》:“二人凡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
一倡一和 | 《詩·鄭風·萚兮》:“叔兮伯兮,倡予和女。” |
一倡百和 | 金 元好問《續夷堅志 胡公去狐》:“夜半,狐鳴后圃中,一倡百和。” |
一口同聲 | 清·劉鶚《老殘游記》第六回:“因天時尚早,復到街上訪問本府政績,竟是一口同聲說好。” |
一口同音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一回:“所以聽得周三說了一句,大家就一口同音說,以義氣為重。” |
一唱一和 | 宋 陳叔方《穎川語小》下卷:“句法有正有奇,有呼有應。呼應者一唱一和,律呂相宜以成文也。” |
一唱眾和 | 朱自清《經典常談·詩經》:“碰到節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樂,唱歌的機會更多。或一唱眾和,或彼此競勝。” |
一唱百和 | 曾樸《孽海花》第35回:“那也是承了乾、嘉極盛之后,不得不另辟蹊徑,一唱百和,自然地成了一時風氣了。” |
一團和氣 | 宋 朱熹《伊洛淵源錄》引《上蔡語錄》:“明道終日坐,如泥塑人,然接人渾是一團和氣。” |
一寸光陰一寸金 | 唐 王貞白《白鹿洞》:“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 |
一塵不到 | 唐·唐彥謙《游清涼寺》詩:“一塵不到心源凈,萬有俱空眼界清。” |
一塵不染 | 宋 張耒《臘初小雪后圃梅開》:“一塵不染香到骨,姑射仙人風露身。” |
一塵不緇 | 明·宋濂《貞白堂記》:“堂下種梅花數樹,當霜雪嚴沍之際,眾芳搖落,而是花獨翹然,散而為春妍冰玉,其葩一塵不緇。” |
一心同體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三十二回:“話說唐僧復得了孫行者,師徒們一心同體,共詣西方。” |
一心同功 | 《戰國策 中山策》:“當此之時,秦中士卒,以軍中為家,將帥為父母,不約而親,不謀而信,一心同功,死不旋踵。” |
一心同歸 | 《淮南子 泰族訓》:“上唱而民和,上動而下隨,四海之內,一心同歸。” |
一掃而光 | 宋 蘇軾《題王逸少帖》詩:“出林飛鳥一掃空。” |
一民同俗 | 語出《晏子春秋·問上十八》:“古者百里而異習,千里而殊俗。故明王修道,一民同俗。” |
一而光 | |
一脈同氣 | 《醒世姻緣傳》引起:“兄弟本是合爹共娘生的,不過分了個先后,原是一脈同氣的。” |
一視同仁 | 唐 韓愈《原人》:“是故圣人一視而同仁,篤近而舉遠。” |
一路風塵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十六回:“國舅老爺大喜!國舅老爺一路風塵辛苦。小的聽見昨日的頭起報馬來報,說今日大駕歸府,略預備了一杯水酒撣塵,不知賜光謬領否?” |
一軌同風 | 《晉書 苻堅載記上》:“一軌九州,同風天下。” |
一辭同軌 | 《韓非子 八奸》:“此皆俱進俱退,皆應皆對,一辭同軌以移主心者也。”又《內儲說上》:“今群臣無不一辭同軌乎季孫者,舉魯國盡化為一,君雖問境內之人,猶不免于亂也。” |
一迎一和 | 元·無名氏《盆兒鬼》第二折:“也是你不合去殺人處,一迎一合。” |
一門同氣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六十三回:“他是我一門同氣,我怎么不與他出力辨明冤枉。” |
萬丈光芒 | 郭沫若《洪波曲》:“在他盲目而癱瘓的一片黑暗中,打出了萬丈光芒的眩目的鐵火。” |
丈二和尚 | 馮志《敵后武工隊》第二章:“敵人又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