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同患,難處安的成語故事
拼音kě tóng huàn,nán chǔ ān
基本解釋患:患難;處:相處,交往。只能共患難,不能同安樂。指忘恩負義的人。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越王勾踐世家》:“且勾踐為人,可與同患,難與處安。”
暫未找到成語可同患,難處安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可同患,難處安)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安家落戶 | 丁玲《杜晚香》:“我們決心在這里安家落戶。” |
殊途同歸 | 《周易 系辭下》:“天下同歸而殊涂,一致而百慮。” |
非同小可 | 元 關漢卿《魔合羅》第三折:“人命事關天關地,非同小可!” |
勢不可當 | 《晉書 郗鑒傳》:“群逆縱逸,其勢不可當,可以算屈,難以力競。” |
難得糊涂 | 林語堂《中國人之聰明》:“鄭板橋曰:‘難得糊涂’。” |
反手可得 | 《荀子·非相》:“誅旦公,定楚國,如反手爾。” |
舍安就危 | 宋·蘇舜欽《上范希文書》:“延州逼近賊鋒,而能舍安逸以就危隘,雖古人不逮也。” |
不可多得 | 東漢 孔融《薦禰衡表》:“若衡等輩,不可多得。” |
易放難收 | 宋·朱熹《答鞏仲至》:“所謂修辭立誠以居業者,欲吾之謹夫所發以致其實,而尤先于言語之易放難收也。” |
安適如常 | 葉圣陶《線下 孤獨》:“待交了春,天氣漸見和暖,就安適如常了。” |
安身之處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40回:“近聞劉景升病在危篤,可乘此機會,取彼荊州為安身之地,庶可拒曹操也。” |
屈指可數 | 唐 韓愈《憶昨行和張十一》:“自期殞命在春序,屈指數日憐嬰孩。” |
樂道安命 | 南朝·宋·鮑照《園葵賦》:“蕩然任心,樂道安命。” |
不可勝舉 | 明 方孝孺《答俞景文》:“古之傳世者雖不可勝舉。” |
邇安遠至 | 先秦 孔子《論語 子路》:“葉公問政,子曰:‘近者說,遠者來。’” |
踏破芒鞋沒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18回:“往上一瞧,正是那日晚上地藏庵遇著的一群俊俏后生,心中歡喜不盡,暗說道:‘踏破芒鞋沒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
大有可為 | 清 李寶嘉《文明小史》:“地方雖一千余里,仙民成俗,大有可為。” |
安內攘外 | 漢 張仲景《傷寒論 太陽病上》:“甘草甘平,有安內攘外之能。” |
床上安床 | 南朝 陳 姚最《續畫品 毛棱》:“善于布置,略不煩草。若比方諸父,則床上安床。” |
物阜民安 | 《后漢書·劉陶傳》:“夫欲民殷財阜,要在止役禁奪。” |
難言之隱 | 清 錢謙益《跋留庵》:“錢氏少為黨魁,晚托禪悅,生平頗多壹郁難言之隱。” |
不敢茍同 | 葉赫那拉·圖鴻《乾隆皇帝》第一章:“兄臺這般說話在下可不敢茍同,紅花會劫富濟貧,替天行道。” |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 元·許名奎《忍經》:“堯夫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
一軌同風 | 《晉書 苻堅載記上》:“一軌九州,同風天下。” |
一視同仁 | 唐 韓愈《原人》:“是故圣人一視而同仁,篤近而舉遠。” |
同病相憐 | 漢 趙曄《吳越春秋 闔閭內傳》:“子不聞《河上歌》乎?同病相憐,同憂相救。” |
普天同慶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皇子誕育,普天同慶,臣無勛焉,百猥頒厚賚。” |
處之泰然 | 先秦 孔子《論語 雍也》:“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宋 朱熹注:“顏子之貧如此,而處之泰然,不以害其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