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繭自縛的成語故事
拼音zuò jiǎn zì fù
基本解釋繭:蠶繭;縛:纏裹。蠶吐絲作繭子;把自己包裹起來。比喻自己束縛自己;也比喻使自己陷入困境。
出處唐 白居易《江州赴中州至江陵以來舟中示舍弟五十韻》:“燭蛾誰救護?蠶繭自纏縈。”
暫未找到成語作繭自縛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作繭自縛)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不作,二不休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六回:“索性讓我一不作,二不休,見一個殺一個,見兩個殺一雙,殺個爽快。” |
一家之作 | 《宋書·范曄傳》:“不得志,乃刪眾家《后漢書》為一家之作。” |
一波未成,一波已作 | 宋·姜夔《白石道人詩說》:“波瀾開闔,如在江湖中,一波未成,一波已作。” |
一行作吏 | 三國 魏 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游山澤,觀魚鳥,心甚樂之。一行作吏,此事便廢。” |
一身作事一身當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92回:“我恨他為什么這樣膽小,一身作事一身當,為什么要逃。就是他一輩子不來了,我也一輩子不嫁人的。” |
一鼓作氣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莊公十年》:“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
下車作威 | 《漢書·序傳》:“定襄聞伯素貴,年少,自請治劇,畏其下車作威,吏民竦息。” |
下馬作威 | 東漢·班固《漢書·敘傳》:“定襄聞伯素貴,年少,自請治郡,畏其下馬作威,吏民竦息。” |
不愧不作 | 《孟子·盡心上》:“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 |
不打自招 | 明 馮夢龍《警世通言》第13卷:“押司和押司娘不打自招。” |
不攻自拔 | 《梁書·武帝紀》:“糧食既足,士眾稍多,圍守兩城,不攻自拔,天下之事,臥取之耳。” |
不攻自破 | 唐 顧德章《上中書門下及禮院詳議東都太廟修廢狀》:“是有都立廟之言,不攻而自破矣。” |
不敢自專 | 唐 韓愈《褅夾議》:“凡在擬議,不敢自專。 |
不由自主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81回:“我也不很記得了。但覺自己身子不由自主,倒象有什么人,拉拉扯扯,要我殺人才好。” |
不癡不聾,不作阿家翁 |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92回:“又道‘不癡不聾,不作阿家翁’。這個笑話,細細想去,卻很有意味。” |
不知自愛 | |
不知自量 | |
不能自已 | 唐 盧照鄰《寄裴舍人書》:“因泣下交頤,不能自已。” |
不能自拔 | 《宋書 江夏王義恭傳》:“世祖前鋒至新亭,劭挾義恭出戰,恒錄在左右,故不能自拔。” |
不自滿假 | 《書·大禹謨》:“克勤于邦,克儉于家,不自滿假,惟汝賢。” |
不自由,毋寧死 | 清 梁啟超《新中國未來記》第三回:“哥哥豈不聞歐美人嘴唇皮掛著的話說道:‘不自由,毋寧死’。” |
不自量力 | 唐 玄奘《大唐西域記 摩揭陀國上》:“今諸外道不自量力,結黨連群,敢聲論鼓,惟愿大師摧諸異道。” |
不請自來 | 明·程登吉《幼學瓊林》第二卷:“頻來無忌,乃云入幕之賓;不請自來,謂之不速之客。” |
與人方便,自己方便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十八回:“施主莫惱。‘與人方便,自己方便。’你就與我說說地名如何?我也可解得你的煩惱。” |
丑人多作怪 | 茅盾《叩門》:“是你這工于吠影吠聲的東西,丑人作怪似的驚醒了人,卻只給人們一個空虛!” |
臨危自悔 | 元·鄭光祖《鐘離春智勇定齊》第三折:“您今日遭陷擒縛,方才是臨危自悔。” |
臨危自省 | 明·無名氏《云臺山》第二折:“我與你指迷途,臨危自省,我教你得平安,福祿如增。” |
臨危自計 | 后晉·劉昫《舊唐書·吳溆傳》:“人臣食君之祿,死君之難,臨危自計,非忠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