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外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shì chū yì wài事出意外 | 指出乎人的意料之外的事情。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43回:“那老姑子見寶玉來了,事出意外,竟象天上掉下個活龍來的一般,忙上來問好,命老道來接馬。” |
bā huāng zhī wài八荒之外 | 八面荒遠的地方以外。形容極其曠遠。 | 戰國 鄭 列御寇《列子 仲尼》:“雖遠在八荒之外,近在眉睫之內,來干我者,我必知之。” |
hún fēi tiān wài魂飛天外 | 靈魂脫離軀體飛到天空之外。形容驚恐到極點。 | 元 李文蔚《張子房圮橋進履》:“聽說罷,魂飛天外,好教我心驚失色。” |
gǔ jīn zhōng wài古今中外 | 從古代到現在;從國內到國外。 | 茅盾《子夜》九:“翻遍了古今中外的歷史,沒有一個國家曾經用這種所謂示威運動而變成了既富且強的。” |
xiāo yáo fǎ wài逍遙法外 | 不受拘束。指犯法的人沒有受到法律制裁 ;仍然自由自在。 | 南朝 梁 蕭統《梁昭明集 林鐘六月》:“敬想足下,藏形月府,遁跡冰床,披莊子之七篇,逍遙物外;玩老聃之兩卷,恍惚懷中。” |
wài yuán nèi fāng外圓內方 | 形容外表隨和;內里剛直。圓:圓通;方:方正。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郅惲傳》:“案延資性貪邪,外方內圓,朋黨構奸,罔上害人。” |
zhì zhū dù wài置諸度外 | 置:放;度:打算。放在考慮之外。指不放在心上。 | 郭沫若《南冠草》第一幕:“我考慮得很純熟。我是早把生死置諸度外的。” |
lǐ yìng wài hé里應外合 | 應:接應;合:配合。外面攻打與里面接應相結合。 | 元 李文蔚《圯橋進履》第二折:“小官須索整點英雄將士,里應外合擒拿他,有何不可也。” |
chū hū yì wài出乎意外 | 用于意想、預料之外。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25回:“不想姑娘鬧了個皮子,蔫蔫兒的受了,自己倒出乎意外,一時抓不著話岔兒。” |
lǐ wài jiā gōng里外夾攻 | 從里、外兩方面配合同時進攻。 | 《新五代史 吳越世家》:“乃取其軍號,內外夾攻,號令相應,淮人以為神,遂人敗之。” |
gāng zhōng róu wài剛中柔外 | 剛:剛硬,堅強;中:里,內心;柔:軟弱,柔和。表面柔順,內里剛強。指人外柔而內剛的性格。也指外表和好,內藏殺機的策略。 | 《三十六計·笑里藏刀》:“信而安之,陰以圖之,備而后動,勿使有變,剛中柔外也。” |
xiōng dì xì qiáng,wài yù qí wǔ兄弟鬩墻,外御其侮 | 鬩:爭吵;墻:門屏;御:抵御。兄弟們雖然在家里爭吵,但一致抵御外人的欺侮。比喻內部雖有分歧,但能一致對外。 | 蔡東藩《民國通俗演義》第130回:“兄弟鬩墻,外御其侮。蝸角紛爭,惟利是務。” |
nǚ shēng wài xiàng女生外向 | 向:朝著,引申為偏愛。女子成人總要結婚。指女子心向丈夫家。 | 東漢·班固《白虎通·封公侯》:“男生內向,有留家之義;女生外向,有從夫之義。” |
chén wài gū biāo塵外孤標 | 塵外:世外;孤標:孤立的標志。形容清峻突出或人的清高品質。 | 《舊唐書·杜審權傳》:“沖碎孕靈岳之秀,精明含列宿之光,塵外孤標,閑云獨步。” |
chāo rán wù wài超然物外 | 超然:脫離;不介入;物:客觀世界。超脫于世俗生活之外;意指對現實的一切都不感興趣。也比喻置身事外。 | 宋 葉夢得《石林詩話》:“淵明正以脫略世故,超然物外為適,顧區區在位者,何足概其心哉?” |
xìn wài qīng máo信外輕毛 | 佛教語。信心動搖不定,像鴻毛輕飄浮動。 | 《觀經玄義分》:“況我信外輕毛,敢知旨趣。” |
mèi wài qiú róng媚外求榮 | 媚:諂媚。奉承外國人以謀求個人利益。 | 清·吳趼人《痛史》第19回:“這是媚外求榮的結局,表過不提。” |
jiǔ xiāo yún wài九霄云外 | 九霄:天的最高處。比喻無限高遠的地方。 | 元 無名氏《抱妝盒》第二折:“太子也,你在這七寶盒中,我陳琳早魂飛九霄云外。” |
wài lì nèi rěn外厲內荏 | 表面強硬而內心虛弱。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郎剴傳》:“今三公皆令色足恭,外厲內荏,以虛事上,無佐國之實,故清濁而寒溫不效也。” |
ān nèi rǎng wài安內攘外 | 原就藥的療效而言。后多指安定內部,排除外患。 | 漢 張仲景《傷寒論 太陽病上》:“甘草甘平,有安內攘外之能。” |
péng zhōng biāo wài弸中彪外 | 弸:充滿;彪:文采。指人內有才德,則有文采,自然外露。贊美德才兼備的人。 | 漢·揚雄《法言·君子》:“或問:‘君子言則成文,動則成德,何以也?’曰:‘以其弸中而彪外也。’” |
lǐ tōng wài guó里通外國 | 里通:暗中勾結。與國外反動勢力暗中勾結;盜賣本國的情報或國家利益。 | 魯迅《且介亭雜文 病后雜談之余》:“ 大則指為‘里通外國’,就是現在之所謂‘漢奸’。” |
nèi jùn wai hé內峻外和 | 內心嚴厲而外貌和藹。 | 清·昭梿《嘯亭雜錄·孫文定公》:“公內峻外和,相對者如登泰、華、坐春風,非不陽和熙熙,貯在顏間,而業已置人于青云上。” |
chè lǐ zhì wài徹里至外 | 見“徹里徹外”。 | 《水滸傳》第十一回:“[柴進]叫莊客取一籠衣裳出來,叫林沖徹里至外都換了。” |
chè nèi chè wài徹內徹外 | 見“徹里徹外”。 | 郭沫若《屈原》第二幕:“到了你們這一代就不同了,你們根本就沒有受過烙印,所以你們的詩,徹內徹外,都是自己作主人。” |
nèi jǐn wài sōng內緊外松 | 指政策的收緊與放寬或指人的心情,即內心緊張,態度鎮靜。 | |
nèi rén wài yì內仁外義 | 內心很仁慈,待人重情義。 | 唐·韓愈《上兵部李侍郎書》:“伏以閣下內仁而外義,行高而德巨,尚賢而興能,哀窮而悼屈。” |
jiā chǒu bù kě wài yáng家丑不可外揚 | 家里不光彩的事,不便向外宣揚。 | 明 洪楩《清平山堂話本 風月瑞仙亭》:“欲要訟之于官,爭奈家丑不可外揚,故爾中止。” |
chū zì yì wài出自意外 | 出于意料之外。 | 唐·柳宗元《鈷鉧潭西小丘記》:“丘之小不能一畝……余憐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時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 |
zhì shēn shì wài置身事外 | 置:安放。把自己放在事情之外。形容對事情漠不關心。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22回:“你我且置身事外,袖手旁觀。” |
wài qīn nèi shū外親內疏 | 疏:疏遠。外表親密無間,內心冷若冰霜。形容表里不一 | 元·關漢卿《單刀會》第一折:“不料此人外親內疏,挾詐而取益州,遂并漢中,有霸業興隆之志。” |
zhōng tōng wài zhí中通外直 | 蓮的莖中心有孔可通上下,其外正直,不彎不曲。比喻人的心胸寬廣,行為端正。 | 宋·周敦頤《愛蓮說》:“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
nèi wài jiā jī內外夾擊 | 夾:從兩方面來的。從里、外兩方面配合同時進攻。 | 郭沫若《洪波曲》第五章:“臺兒莊正面之敵,經我軍于六日夜開始總攻,內外夾擊……尚據險頑抗,戰況之烈,空前未有。” |
tiān wài yǒu tiān天外有天 | 指某一境界之外更有無窮無盡的境界。多用來表示人的眼界受客觀條件的限制,認識的領域需要不斷擴大。也表示美好的境界閱歷不盡。亦作“山外有山”、“峰外有峰” | 《敦煌曲 何滿子四首》其四:“金河一去路千千,欲到天邊更有天。” |
xián wài yí yīn弦外遺音 | 弦:樂器上用以發音的絲線、銅絲或鋼絲。言外之意。比喻話語中另有間接透露、沒有明說的意思 | 西漢·戴圣《禮記·樂記》:“清廟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倡而三嘆,有遺音聲矣。” |
chū dí yì wài出敵意外 | 見“出敵不意”。 | 毛澤東《關于平津戰役的作戰方針》:“此種計劃出敵意外,在你們最后完成部署以前,敵人是很難覺察出來的。” |
nèi wài jiā gōng內外夾攻 | 從里、外兩方面配合同時進攻。 | 元·鄭廷玉《楚昭公》第一折:“那其間內外夾攻,方能取勝。” |
zhōng wài gǔ jīn中外古今 | 指從古代到現代,從國內到國外。 | 茅盾《升學與就業》:“中外古今有不少偉大的事業家都不是‘學校’‘科班’出身,甚至科學家也有從沒進過什么理工大學的!” |
shì wài táo yuán世外桃源 | 借指一種空想的脫離現實斗爭的美好世界。世外桃源是一個人間生活理想境界的代名詞,相當于西方的極樂世界或者天堂。千百年來,完美主義者無不苦苦追尋、刻意營造自己想象中的“世外桃源”。 | 清 孔尚任《桃花扇》:“且喜已到松鳳閣,這是俺的世外桃源。” |
kàng huái wù wài抗懷物外 | 抗:通“亢”,高尚;物:指世俗。胸懷高尚,超出塵俗之外。 | 宋·洪邁《容齋四筆·王逸少為藝所累》:“以抗懷物外,不為人役,故功名成就,無一可言。” |
yì yú yán wài溢于言外 | 溢:水滿外流,引申為超出。超出語言之外。指某種意思、感情通過語言文字充分表露出來。亦作“溢于言表”。 | 葉圣陶《倪煥之》:“鄭重叮嚀的意思,溢于言外。” |
wài róu nèi gāng外柔內剛 | 柔:柔順。剛:剛強。外表柔順,內心卻很剛強。亦作“外柔中剛”。 | 《晉書·甘卓傳》:“卓外柔內剛,為政簡惠。” |
chǒu shì wài yáng丑事外揚 | 不光彩、見不得人的事在外面到處傳揚。 | |
xiāo yáo shì wài逍遙事外 | ①謂犯法者沒有受到法律制裁。亦泛指做壞事或與壞事有牽連的人不受追查。②謂置身事外,毫不關心。 | 清·包世臣《致廣東按察姚中丞書》:“首禍正兇,逍遙事外。”魯迅《花邊文學·女人未必多說謊》:“關于楊妃,祿山之亂以后的文人就都撒著大謊,玄宗逍遙事外,倒說是許多壞事情都由她。” |
méi lǐ méi wài沒里沒外 | 里外不分,指說話做事不分場合。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56回:“若一味只管沒里沒外,不與大人爭光,憑他生的怎樣,也是該打死的。” |
chuāng wài yǒu ěr窗外有耳 | 指秘密言談可能泄密。 |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39回:“展爺連忙擺手說:‘四弟悄言,豈不聞窗外有耳?’” |
tiān wài fēi lái天外飛來 | 天外:意料不到的地方。后指事情出乎意料地發生,憑空而來。 | |
dù wài zhī rén度外之人 | 度外:心在計度之外。指與某人或某集團沒有關系或關系不近的人。即局外人。 | 《三國志·魏志·楊阜傳》:“曹公有雄才遠略,決機無疑,法一而兵精,能用度外之人,所任各盡其力,必能濟大事者也。” |
yì wài zhī cái意外之財 | 意料之外的錢財。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11回:“且說周老爺憑空得了一千五百塊洋錢,也算意外之財,拿了他便一直前往浙江。” |
nèi chá wài diào內查外調 | 指在單位內外調查事情的真實情況。 | 《人民日報》1983.11.29:“經過一個星期的內查外調,掌握了大量證據,很快就挖出了這個由八人組成的貪污盜竊團伙。” |
wài qiǎo nèi jí外巧內嫉 | 外貌乖巧,內心刻忌。猶言口蜜腹劍。 | 東漢·班固《漢書·翟義傳》:“兄宣靜言令色,外巧內嫉之心。” |
chī lǐ pá wài吃里爬外 | 接受這一方面的好處,卻為那一方面賣力。也指將自己方面的情況告訴對方。 | 魯迅《且介亭雜文末編 “立此存照”(四)》:“凡一班吃里爬外,槍口向內的狼鼠之輩,讀此亦當憬然而悟矣。” |
nèi wài gōu jié內外勾結 | 內部與外部暗中相互配合來達到某種目的。 | 徐貴祥《歷史的天空》第12章:“他領導的那場‘里應外合’的戰斗,居然被安上一個‘內外勾結演苦肉計’的嫌疑。” |
nèi shū wài qīn內疏外親 | 疏:疏遠;親:親密。內心疏遠,表面親近。指不是真心待人。 | 西漢·韓嬰《韓詩外傳》第二卷:“曾子曰:‘內疏而外親。’” |
fēng chén wài wù風塵外物 | 風塵:指污濁、紛擾的世俗生活。超越世俗的特出人物。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王戎云:‘太尉神姿高徹,如瑤林瓊樹,自然是風塵外物。’” |
wài gāng nèi róu外剛內柔 | 外表剛強而內在柔弱。同“內柔外剛”。 | 宋 吳曾《能改齋漫錄 議論》:“兵戈既起,將帥擅權,武吏功臣,過求姑息。邊蕃遠郡,得以驕矜,外剛內柔,上陵下替,此為屈辱又非多乎?” |
gài mò néng wài概莫能外 | 一概不能除外。指都在所指范圍之內。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西域傳》:“莊周蝸角之論,尚未足以概莫能外。” |
fèn wài zhī wù分外之物 | 分:名分。名分以外的事物。指不屬于自己的東西。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111回:“吾差四個統制官,引一百軍人下船搜看,但有分外之物,決不輕恕。” |
fāng wài zhī shì方外之士 | 方外:世外。指言行超脫于世俗禮教之外的人。后指僧道等出家人。 | 《晉書·阮籍傳》:“阮籍既方外之士,故不崇禮典。” |
chè lǐ chè wài徹里徹外 | 從里到外,完完全全。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30回:“又叫裁縫與武松徹里徹外做秋衣。” |
nèi wú yuàn nǚ,wài wú kuàng fū內無怨女,外無曠夫 | 怨女:到了出嫁年齡而未嫁的女子;曠夫:成年而未娶妻的男子。指人們都能找到配偶,成家立業。 | 戰國·鄒·孟軻《孟子·梁惠王下》:“當是時也,內無怨女,外無曠夫。” |
zhí nèi fāng wài直內方外 | 形容內心正直、做事方正。 | 《周易 坤》:“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 |
nèi shèng wài zhǔ內圣外王 | 指一方面具有圣人的才德,一方面又能施行王道。這是道家的政治思想。 | 先秦 莊周《莊子 天下》:“是故內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發,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 |
rǎng wài ān nèi攘外安內 | 攘:排除。原就藥的療效而言。后多指安定內部,排除外患。 | 漢 張仲景《傷寒論 太陽病上》:“甘草甘平,有安內攘外之能。” |
dǎ lǐ dǎ wài打里打外 | 比喻又要管家里的事,又要對付外面的事。 | 浩然《浮云》:“娶了媳婦,就有了個打里打外的幫手。” |
bù zú wéi wài rén dào不足為外人道 | 不必跟外面的人說。現多用于要求別人不要把有關的事告訴其他的人。 | 晉 陶潛《桃花源記》:“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
yì zài yán wài意在言外 | 其意在言語、文辭之外。指語意含蓄;讓人自己體會其真正用意。 | 宋 司馬光《溫公續詩話》:“古人為詩,貴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上。” |
biàn shēng yì wài變生意外 | 變:變化。指意外發生變故。 | 元·蘇天爵《元朝名臣事略·樞密趙文正公》:“時甫罹大變,眾心未一,事機少忽,變生意外。” |
chí míng zhōng wài馳名中外 | 馳:傳播。聲名傳播到國內國外。也作“馳名天下”。 | 北魏 酈道元《水經注 涑水》:“贊擬王公,馳名天下。” |
jú wài zhī rén局外之人 | 局外:原指棋局之外,引申為事外。指與某件事情沒有關系的人。 | 宋 劉克莊《象弈》:“君看橘中戲,妙不出局外。” |
chū rén yì wài出人意外 | 超出人們的意料。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九回:“所以天下事往往有出人意外的。” |
wài hé lǐ chà外合里差 | 比喻口是心非。 |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46回:“你說你恁行動,兩頭戳舌獻勤,出尖兒,外合里差。” |
wài kuān nèi jì外寬內忌 | 謂外表上看似寬宏,內心卻多忌刻。 | 晉·陳壽《三國志·蜀志·楊戲傳》:“維外寬內忌,意不能堪。軍還,有司承旨奏戲,免為庶人。” |
jiā chǒu bù kě wài tán家丑不可外談 | 家里不光彩的事,不便向外宣揚。同“家丑不可外揚”。 | 《西游記》第六九回:“古人云:‘家丑不可外談。’奈神僧是朕恩主——惟不笑,方可告之。” |
nèi wài jiāo kùn內外交困 | 交:同時;一齊;困:陷在艱難困苦之中。內部、外部同時陷在艱難困苦之中。 | 毛澤東《支持美國黑人抗暴斗爭的聲明》:“它給陷于內外交困的美帝國主義以沉重的打擊。” |
jù zhī mén wài拒之門外 | 拒:拒絕。把人擋在門外,不讓其進入,形容拒絕協商或共事。 | 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三卷第13章:“看來賈老師念過去的一面交情,還不準備把他拒之門外。” |
fǎ wài shī ēn法外施恩 | 施:施行,給予。超越法律而給予恩惠。指寬大處理,免施刑罰。 | 清·梁章鉅《歸田瑣記·鰲拜》:“仍照皇祖所降諭旨,給予一等男爵,世襲罔替,已足以示國家法外施恩,舊勛之意矣。” |
xián wài zhī yīn弦外之音 | 原指音樂的余音。比喻言外之意,即在話里間接透露,而不是明說出來的意思。 | 清 袁枚《隨園詩話》第三卷:“故言盡而意亦止,絕無弦外之音,味外之味。” |
zhì zhī dù wài置之度外 | 放在考慮之外(置:放;度:打算;計較)。形容不放在心上。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隗囂傳》:“帝積苦兵間,以囂子內侍,公孫述遠據邊陲,乃謂諸將曰:‘且當置此兩子于度外耳。’” |
nèi xiū wai rǎng內修外攘 | 對內整治國政,對外抵御敵人。修亦作“修”。 | 宋·胡锜《擬力田詒》:“顧惟禮耕義種之賢,足副內修外攘之志。” |
nèi chēng bù bì qīn,wài jǔ bù bì yuàn內稱不避親,外舉不避怨 | 舉:推薦。舉薦身邊的人,即使是親屬也不回避;舉薦外面的人,即使是仇敵也不躲開。形容辦事公正無私 | 西漢·戴圣《禮記·儒行》:“儒有內稱不避親,外舉不避怨,程功積事,推賢而進達之,不望其報。” |
wài kuān nèi míng外寬內明 | 謂外表寬宏而內心明察。 | 東漢·班固《漢書·黃霸傳》:“霸外寬內明得吏民心,戶口歲增,治為天下第一。” |
nèi zhòng wài qīng內重外輕 | 內:京都;外;外省。形容京官權大,外官權小。 | 《宋史·高宗紀》:“以內重外輕,命省臺、寺監及監司、守令居職及二年者,許更迭出入除擢。” |
nèi yīng wài hé內應外合 | 應:接應;合:配合。外面攻打,里面接應。 | 《三國志通俗演義·姜維祁山戰鄧艾》:“忽報有內應外合之兵,蜀軍潰散。” |
nèi róu wai gāng內柔外剛 | 內心柔弱,外表剛強。亦作“外剛內柔”。 | 《易經·否卦》:“內陰而外陽,內柔而外剛。” |
chī lǐ pá wài吃里扒外 | 比喻受這一方好處,卻暗為另一方效勞。 | 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一部:“人心隔肚皮,備不住有那吃里扒外的家伙走風漏水,叫韓老六跑了。” |
qì zhī dù wai棄之度外 | 謂根本不放在心上。 |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周孔之業,棄之度外。” |
xiāo rán chén wài蕭然塵外 | 蕭然:清靜寂寞的樣子;塵:塵世。形容極為超脫,不被俗情雜物所累。 | 清·李慈銘《越縵堂詩話》下卷:“又詩中多言梅花及山林閑話之趣,故筆墨間時覺蕭然塵外。” |
wài róu zhōng gāng外柔中剛 | 外表柔弱,內心剛強。 | 《新唐書·盧坦傳》:“姚大夫外柔中剛,監軍若侵之,必不受。” |
xiāo yáo wù wài逍遙物外 | 謂不受外界事物的拘束,自由自在。 | 宋·張孝祥《減字木蘭花·贈尼師舊角奴也》詞:“識破囂塵,作個逍遙物外人。” |
xián wài zhī yì弦外之意 | 弦:樂器上發音的絲線。比喻言外之意;即在話里間接透露;而不是明說出來的意思。 | 《南史 范曄傳》:“其中體趣,言之不可盡。弦外之意,虛響之音,不知所從而來。” |
huà wài zhī mín化外之民 | 化:開化;民:民眾。文明地區以外的民眾,即沒有開化的民眾。舊時統治階級的偏見,指中國教化達不到、法律管不著的少數民族。 | 《唐律疏義·名例》:“諸化外之人同類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 |
fù zhī dù wai付之度外 | 謂置于胸臆之外,不加考慮。 | 宋·文天祥《指南錄后序》:“以小舟涉鯨波,出無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 |
wài gǎn nèi zhì外感內滯 | 滯:滯留。中醫術語,因風寒暑熱而得病叫外感,濕熱內伏稱內滯。比喻內外交攻。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51回:“小姐的病是外感內滯。” |
bào nèi líng wài暴內陵外 | 暴:殘害;陵:同“凌”,侵犯,凌侮。對內殘害百姓,對外欺壓弱小。 | 《周禮 夏官 司馬上》:“賊賢害民,則伐之,暴內陵外,則壇之。” |
é wài zhǔ shì額外主事 | 明清時為各部司員的低級官吏。一般由沒有考中庶吉士的進士充任,也可以由皇帝賞賜。 | |
mén wài hàn門外漢 | 指外行人。 | 宋 釋普濟《五燈會元 天竺證悟法師》:“‘祗如他道,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凈身,若不到此田地,如何有這個消息?’庵說:‘是門外漢耳。’” |
áng shǒu tiān wài昂首天外 | 抬起頭望著天邊。形容態度傲慢,或做事脫離實際。 | 清 歸莊《王大癡像贊》:“昂其首,睅其目,舉觴而望青天者,是為王大癡。” |
áng tóu tiān wài昂頭天外 | 昂:抬起。抬起頭望著天邊。形容態度傲慢或做事脫離實際。 | 魯迅《書信集 致蕭軍、蕭紅》:“他們昂頭天外,評論之后,不知那里去了。” |
zhī wài shēng zhī枝外生枝 | 比喻派生、繁衍而出者。同“節外生枝”。 | 清李漁《閑情偶寄 詞曲 格局》:“善觀場者,止于前數出所見,記其人之姓名。十出以后, 皆是枝外生枝,節中長節,如遇行路之人,非止不問姓字,并形體面目,皆可不必認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