寵辱皆忘的成語故事
拼音chǒng rǔ jiē wàng
基本解釋受寵或受辱都毫不計較。常指一種通達的超絕塵世的態度。
出處宋·范仲淹《岳陽樓記》:“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暫未找到成語寵辱皆忘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寵辱皆忘)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皆大歡喜 | 《金剛經 應化非真分》:“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
不辱使命 | 郭沫若《洪波曲》第三章:“壽昌大笑起來,掉頭對著立群說:‘不辱使命!’” |
觸目皆是 | 魯迅《華蓋集續編 一點比喻》:“北京真是人海,情形可大不相同了,單是羊肉鋪就觸目皆是。” |
樂以忘憂 | 先秦 孔子《論語 述而》:“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
敗德辱行 | |
忘乎所以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夫人傾身陪奉,忘其所以。” |
背義忘恩 | 元 無名氏《謝金吾》第三折:“不想他背義忘恩,更待干罷。” |
數典忘祖 | 《左傳 昭公十五年》:“籍父其無后乎!數典而忘其祖。” |
得意忘形 | 《晉書 阮籍傳》:“嗜酒能嘯,善彈琴,當其得意,忽忘形骸。” |
盡人皆知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51回:“老少男女,俗語口頭,人人皆知皆說的。” |
嘩眾取寵 | 東漢 班固《漢書 藝文志》:“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隨時抑揚,違離道本,茍以嘩眾取寵。” |
四大皆空 | 明 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一心無掛,四大皆空。” |
降志辱身 | 先秦 孔子《論語 微子》:“柳下惠,少連,降志辱身矣。” |
理不忘亂 | 宋·王禹偁《進端拱箴表》:“然而安不忘危,理不忘亂,糜不有初,鮮克有終,古圣賢之深旨也。” |
啼笑皆非 | 唐 孟棨《本事詩 情感》:“笑啼皆不敢,方驗作人難。” |
忍辱負重 | 晉 陳壽《三國志 吳志 陸遜傳》:“國家所以屈諸君使相承望者,以仆有尺寸可稱,能忍辱負重故也。” |
心手相忘 | 清·包世臣《再與楊季子書》:“子瞻機神敏妙,比及暮年,心手相忘,獨立千載。” |
忘其所以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11卷:“一來看見大郎殷勤,道是敬他人才,安然托大,忘其所以。” |
鷗鳥忘機 | 唐 陸龜蒙《酬襲美夏首病愈見招》詩:“除卻伴淡秋水外,野鷗何處更忘機。” |
遺物忘形 | 宋·秦觀《心說》:“目無外視,耳無外聽,遺物忘形,在我而已。” |
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 《南齊書·劉悛傳》:“后悛從駕登蔣山,上數嘆曰:‘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顧謂悛曰:‘此況卿也。’” |
舍生忘死 | 元 關漢卿《哭存孝》第二折:“說與俺能爭好斗的番官,舍生忘死家將。” |
見利忘義 | 東漢 班固《漢書 樊酈滕灌靳周傳》:“當孝文時,天下以酈寄為賣友。夫賣友者,謂見利而忘義也。” |
路人皆知 | 晉 習鑿齒《漢晉春秋》:“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廢辱,今日當與卿等自出討之。” |
念念不忘 | 宋 朱熹《朱子全書 論語》:“其言于忠信篤敬,念念不忘。” |
榮辱與共 | 余秋雨《霜冷長河·關于友情》:“很多被告和原告都是朋友,而且一度還稱得上是生死莫逆、榮辱與共的朋友。” |
在在皆是 | 清·袁枚《答友人某論文書》:“仆疑足下于詩文之甘苦,尚未深歷,故覺與我爭名者在在皆是,而獨震于考訂家瑣屑斑駁以為其傳校可必耶?” |
八公山上,草木皆兵 | 《晉書 苻堅載記下》:“(苻)堅與苻融登城而望王師,見部陣齊整,將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類人形,顧謂融曰:‘此亦勁敵也,何謂少乎?’憮然有懼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