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從孫濟”譯文及注釋
譯文
天亮后騎驢出門溜溜彎兒,沒定準要上誰家的門。
想到權(quán)貴人家禮數(shù)太多費口舌,還是來找我的孫兒們。
孫兒貧困又無事可做,房屋簡陋得像荒村。
堂前長著野生的竹子,屋后長著野生的萱草。
萱草經(jīng)秋已經(jīng)枯死,竹枝遇霜也已凋殘。
杜濟喲,你淘米時要少打水,水打多了井會渾;
你割葵時不要放手砍,放手亂砍會傷葵根。
阿翁我已懶散慣了,今日弄得你手忙腳亂。
我這次來是為密切宗族情誼,也不是為了一頓飯。
小人好生口舌長于挑撥離間,這種薄俗姓難于詳細去論談。
你不要聽信外人的閑言而猜忌我,古人對同姓家族一向親密和善。
注釋
從孫濟:杜甫的堂孫杜濟。《全唐詩》題注:濟字應物,官給事中、京兆尹。
知:一作“委”。
噂?(zǔn tà):即“噂沓”,費口舌。
諸孫:本家孫輩。
萱:草本植物,亦稱“金針菜”。
蕃:一作“翻”,一作“繁”。
刈(yì):割。葵:冬葵,中國古代重要蔬菜之一。
阿翁:為老年男子的自稱。
來:一作“求”。
盤飧(sūn):盤盛食物的統(tǒng)稱。饗,飯食。
利口實:一作“實利口”。
可:一作“具”。
“示從孫濟”鑒賞
賞析
這首詩是杜甫去從孫杜濟家中受到杜濟以米飯葵羹的招待,杜濟可能露出勉強不耐煩的神情和舉動,于是作者發(fā)出一陣牢騷和教訓的話。全詩措辭委婉,語言幽默,雖是訓示,卻有情趣,顯示了杜甫高超的詩歌藝術(shù)水平。
此詩在一定程度上從一個側(cè)面反映出杜甫當時的日常生活情況。按照陳貽焮《杜甫評傳》的說法,杜甫當時在長安經(jīng)常挨餓。此詩起二句“平明跨驢出,未知適誰門”語本陶淵明《乞食》詩:“饑來驅(qū)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門拙言辭。”他來找杜濟,的確有想叨擾一頓飯的意思。“權(quán)門多噂?,且復尋諸孫”,是說達官貴人既然高攀不上,不得已,只好求助于族人。這四句寫出了杜甫窮愁潦倒,走投無路的悲慘處境。
“諸孫貧無事”六句,表現(xiàn)了杜濟的宅舍之景,可見杜濟的境況也不太好。他看到杜甫這位“阿翁”來了,便忙著淘米做飯相待。這從“淘米少汲水”四句可以看出。詩人在這里還委婉地批評了杜濟的待客態(tài)度。“阿翁懶惰久”以下又有明顯的長輩教訓晚輩的意思。這可能是杜濟有什么地方冒犯了杜甫,因而引出了他的一番牢騷和教訓來。杜甫明知杜濟家境不寬裕,決不會因為杜濟只有米飯葵羹招待而怪罪于他,這里的冒犯主要是杜濟的態(tài)度。杜濟見這位不速之客上門,礙于情面,只得勉強招待他,不過心里卻老大不高興,就隨便對付他一頓粗茶淡飯,加上家里人手少,杜濟平日又懶散,如今要他親自汲水淘米、刈葵作羹,無疑會感到很窩火,于是就難免流露出不耐煩的神情,汲水將井水攪渾,刈葵放手亂砍一氣。杜甫見了當會有所覺察,有所感慨,于是寫出“淘米”四句加以點破。“阿翁懶惰久,覺兒行步奔”兩句是以自己的懶散反諷杜濟的行動匆忙、奔走不停。話說得委婉而幽默,諷意自明。
為了一頓飯,沒想到自討沒趣,杜甫按捺不住了,便發(fā)話說:“所來為宗族,亦不為盤飧。小人利口實,薄俗難可論。勿受外嫌猜,同姓古所敦。”說來這里不是為了吃飯而是為了密切宗族情誼,顯然是托辭。這幾句也說明了杜甫居長安下杜城那段短暫時期,由于窮途落魄,常受鄉(xiāng)里小兒、族間晚輩的凌辱、排揎、中傷和嫌棄,“朝廷故舊”冷落他,“鄉(xiāng)里兒童”不容他,甚至連這個多少諳事的“從孫”招待一頓米飯葵羹也要給他顏色看,處此困境,他不禁感慨萬千,悲憤欲絕。此詩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這種心情的反映。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詩當作于唐玄宗天寶十三載(754年),時杜甫居長安下杜城。黃鶴注:“詩言‘權(quán)門多噂沓,且復尋諸孫’,則濟所居在長安矣,當是天寶十三載作。”杜甫堂孫杜濟的家境亦貧,見杜甫上門來,不得不硬著頭皮招待。杜甫作此詩對他進行訓示。
杜甫簡介
唐代·杜甫的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 杜甫的詩(11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