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王臺懷古”譯文及注釋
粵王臺:即越王臺,趙佗所建。秦亡,趙倫自立為南越武王。漢高祖劉邦統(tǒng)一天下,封趙佗為南越王。呂后時,趙佗又自立為南越武帝。漢文帝時,趙佗接受漢使陸賈的勸告,上書稱臣。
粵嶠:嶠(qiáo),尖而高的山。粵嶠,同“穗”嶺,即廣州的山,指越秀山。
拜漢臺:指越王臺。因趙佗終于歸順漢朝,故說拜漢。
東南半壁,即東南的半壁山河,此指嶺南。這句說,(登臺遠望)東南半壁山河全部展現(xiàn)在眼前。
命,命運;亭長,指劉邦,因劉邦參加農民起義前曾任泗水亭長。這句說,命遠注定要歸劉邦得占王業(yè),統(tǒng)一天下。
人:指趙佗;炎方,南方。這句說,趙佗崛起于南方,也顯示出有稱霸一方的才能。
“日月”句:這句說,日月在天空運行,是從地下轉過來的。日月,暗合“明”字。隱括含意是:抗清斗爭還在繼續(xù),復明仍有希望。
山川,此代指中國。這句說,中國有雄圖大志的人,自古至今,相傳不絕。
檻:欄桿。
“粵王臺懷古”鑒賞
創(chuàng)作背景
廖燕在1747年(康熙十二年)初至廣州,為時一年。這一年十二月,吳三桂聯(lián)合耿精忠、尚之信發(fā)動叛亂,三藩之亂起。數(shù)月之間,連陷辰州、沅州等地,據(jù)嶺南六省。此時,斗爭性質未明,廖燕寄予復明厚望。于是,在廣州寫了這首詩,時間當在1747年末,或1748年春。
廖燕簡介
清代·廖燕的簡介

廖燕(公元1644-1705年),初名燕生,字柴舟,曲江人。清初具有異端色彩的思想家、文學家,因一介布衣,既無顯赫身世,又乏賢達奧援,所以生前死后,均少人知。待道光年間,阮元主修《廣東通志》,其集已難尋覓。他一生潦倒,在文學上卻頗有成就。
...〔? 廖燕的詩(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