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夕早泊和劉諮議落日望水詩”譯文及注釋
譯文
頻繁往來江上的旅行已生厭倦,早早泊船靠岸,依春洲以望遠,聊解憂煩。
暮色黃昏之時,江風(fēng)停息。一曲悠揚的船歌不知從江中何處傳來。
舉目遙看,只見一片瑩瑩草色與天光水色融為了一體;偶爾有幾朵彩云飄來,霞光倒映在水中,隨著水波起伏。
寂靜的江上,時而一只小船從天邊駛來,映著天上的霞光,滑過水中的云影,緩緩搖近岸邊。
坐于江畔,看江水長流,夕陽西沉,孤舟飄泊,恨諂臣阻扼賢路,憂國家隱患重重。
外仕宦人的心中縱有無限愁緒,也只有一聲嘆息無可奈何。
注釋
嗟(jiē):嘆息;感嘆。
結(jié)纜:系舟,停舟。
謳(ōu):民歌。
孌童泣垂釣:用“龍陽君泣魚”之典,用來表達移情別戀,恩移寵衰,不再受到寵幸或重用的苦衷。
妖姬哭蕩舟:“蔡姬蕩舟”齊桓公與蔡姬泛舟水上,蔡姬搖蕩舟身,桓公恐,禁之不可,怒而遣蔡姬。桓公打發(fā)蔡姬回娘家只是一種懲罰,不曾想蔡人竟嫁女于他人。桓公大怒,舉兵攻破蔡國,并乘勢進軍楚國。
“春夕早泊和劉諮議落日望水詩”鑒賞
賞析
何遜的詩在梁代頗有影響,沈約曾盛譽其作,謂“每讀卿詩,一日三復(fù),猶不能已”。此詩的藝術(shù)水準,也當(dāng)?shù)闷疬@番贊譽。題中的劉諮議,即劉孝綽,曾任諮議參軍之職。他是與何遜齊名的詩人,當(dāng)世有“何劉”之稱,二人之間經(jīng)常有唱和之作。
“旅人嗟倦游,結(jié)纜坐春洲。”詩的起首兩句交代了作者之所以在行程中要“早泊”,并不是春江夕陽的美麗景色激發(fā)了他的觀賞興趣,而是對官事繁復(fù)和往來江上的旅行已經(jīng)厭倦了,才寧愿早早泊船岸邊,依春洲以望遠,聊解憂煩。何遜的這種心情,在其詩作中多有反映,如“游宦疲年事,來往厭江濱”;“我本倦游客,心念似懸旌”等。詩一開始就表現(xiàn)出作者的憂愁煩惱,為下面的寫景與聯(lián)想做了鋪墊。
接下來六句描寫了春晚夕陽中的江上景色。暮色黃昏之時,江風(fēng)停息。渙渙春水,猶如一匹長長的白練,無聲地流動著,一直流向遠方。江中不知何處,傳來一曲悠揚的船歌。這是打魚歸來的船家在搖櫓歌唱。在一片靜謐之中,這歌聲顯得既清亮而又陶然自得,使疲于奔波的旅人聞之,更加感慨萬端。舉目遙看大江兩岸,但見春草茵茵。這如翠的綠色綿綿不斷,伸展向前,直連著天邊。近處的草芽綠得可愛,遠處的草卻漸漸地映出傍晚天際的清光,越向遠方,這清光越亮,草色也越淡。遙望所及,只見一片瑩瑩,草色與天光水色融為了一體。偶爾有幾朵彩云飄來,霞光倒映在水中,水波起伏,宛如云影飄浮在江面。寂靜的江上,時而一只小船從天邊駛來,映著天上的霞光,滑過水中的云影,緩緩搖近岸邊。寧靜的江流,悠揚的漁歌,天邊的余暉,綿綿的春草,構(gòu)成了一幅優(yōu)美的畫面。在這畫面中,有聲,有光,有色,有近處的清晰,有遠方的迷濛,有靜止的水天背景,有動態(tài)的孤舟輕漾。一切都呈現(xiàn)出素雅的色調(diào),透出一股憂郁的情思。
詩的后四句抒發(fā)了作者由江景而生發(fā)的聯(lián)想和感慨。“孌童泣垂釣”用“龍陽君泣魚”之典。《戰(zhàn)國策·魏策》記魏王的男寵龍陽君釣魚而泣,魏王問其故,龍陽君答曰,前得之魚小,后得之魚大,故棄前者而藏后者;因想天下之美人多矣,王將惑于新人而棄故。魏王遂布令于四境之內(nèi):“有敢言美人者族。”后以此事喻近幸之臣蔽君主得賢之路。“妖姬哭蕩舟”,事見于《左傳·僖公三年》。齊桓公與蔡姬泛舟水上,蔡姬搖蕩舟身,桓公恐,禁之不可,怒而遣蔡姬。桓公打發(fā)蔡姬回娘家只是一種懲罰,不曾想蔡人竟嫁女于他人。桓公大怒,舉兵攻破蔡國,并乘勢進軍楚國。《淮南子·人間訓(xùn)》稱:“蔡女蕩舟,齊師大侵楚。”以喻禍之起于微小之間。這兩個典故都與水有關(guān)。何遜關(guān)心國事,有志向,但因出身寒微,不善奉迎,故仕途多蹇,胸中常郁郁。他坐于江畔,看江水長流,夕陽西沉,孤舟飄泊,恨諂臣阻扼賢路,憂國家隱患重重,心情格外沉重。他的憤恨憂慮不可以直接表達,遂由水而生發(fā)聯(lián)想,借“泣魚”、“蕩舟”的典故婉轉(zhuǎn)隱晦地表現(xiàn)出來。這應(yīng)當(dāng)就是“客心自有緒”的內(nèi)涵。《南史·何遜傳》記載,梁武帝蕭衍因何遜在詩中用曹操故事而頗為不滿,稱“何遜不遜,未若吾有朱異”。何遜“自是疏隔,希復(fù)得見”。(朱異是梁代以阿諛奉迎皇帝而著稱的近臣,后侯景起兵亂梁,就借討朱異為名)此事或許能幫助讀者理解何遜用這兩個典故時的心理背景。
然而,“旅客長憔悴,春物自芳菲”,“客子行行倦,年光處處華”(何遜)。大自然既不因人的悒郁不樂而失去其美之魅力,也不因人之喜悅贊賞而增加其美的色彩。自然的生命就是這樣健壯、堅強、蓬勃旺盛。相比之下,人的生命是多么短促、軟弱,人的作用又是多么微薄、無力。江水靜靜,日夜不停;春光流轉(zhuǎn),年年不息;太陽落下,第二天照樣升起;可江邊之人,明日不知身在何處,憤恨憂慮,亦復(fù)徒然。“對此空復(fù)愁”,正是詩人對于人生、社會的無可奈何之嘆。
何遜簡介
南北朝·何遜的簡介

南朝梁詩人,字仲言,東海郯(今山東省蒼山縣長城鎮(zhèn))人,何承天曾孫,宋員外郎何翼孫,齊太尉中軍參軍何詢子。八歲能詩,弱冠州舉秀才,官至尚書水部郎。詩與陰鏗齊名,世號陰何。文與劉孝綽齊名,世稱何劉。其詩善於寫景,工于煉字。為杜甫所推許,有集八卷,今失傳,明人輯有何水部集一卷。后人稱"何記室"或"何水部"。
...〔? 何遜的詩(11篇)〕猜你喜歡
石壁精舍還湖中作
昏旦變氣候,山水含清暉。
清暉能娛人,游子憺忘歸。
出谷日尚早,入舟陽已微。
林壑斂暝色,云霞收夕霏。
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
披拂趨南徑,愉悅偃東扉。
慮澹物自輕,意愜理無違。
寄言攝生客,試用此道推。
奉使登終南山
常愛南山游,因而盡原隰。
數(shù)朝至林嶺,百仞登嵬岌。
石壯馬徑窮,苔色步緣入。
物奇春狀改,氣遠天香集。
虛洞策杖鳴,低云拂衣濕。
倚巖見廬舍,入戶欣拜揖。
問性矜勤勞,示心教澄習(xí)。
玉英時共飯,芝草為余拾。
境絕人不行,潭深鳥空立。
一乘從此授,九轉(zhuǎn)兼是給。
辭處若輕飛,憩來唯吐吸。
閑襟超已勝,回路倏而及。
煙色松上深,水流山下急。
漸平逢車騎,向晚睨城邑。
峰在野趣繁,塵飄宦情澀。
辛苦久為吏,勞生何妄執(zhí)。
日暮懷此山,悠然賦斯什。
虎丘記
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其山無高巖邃壑,獨以近城,故簫鼓樓船,無日無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來,紛錯如織,而中秋為尤勝。
每至是日,傾城闔戶,連臂而至。衣冠士女,下迨蔀屋,莫不靚妝麗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間。從千人石上至山門,櫛比如鱗,檀板丘積,樽罍云瀉,遠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鋪江上,雷輥電霍,無得而狀。
布席之初,唱者千百,聲若聚蚊,不可辨識。分曹部署,竟以歌喉相斗,雅俗既陳,妍媸自別。未幾而搖手頓足者,得數(shù)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練,一切瓦釜,寂然停聲,屬而和者,才三四輩;一簫,一寸管,一人緩板而歌,竹肉相發(fā),清聲亮徹,聽者魂銷。比至夜深,月影橫斜,荇藻凌亂,則簫板亦不復(fù)用;一夫登場,四座屏息,音若細發(fā),響徹云際,每度一字,幾盡一刻,飛鳥為之徘徊,壯士聽而下淚矣。
劍泉深不可測,飛巖如削。千頃云得天池諸山作案,巒壑競秀,最可觴客。但過午則日光射人,不堪久坐耳。文昌閣亦佳,晚樹尤可觀。而北為平遠堂舊址,空曠無際,僅虞山一點在望,堂廢已久,余與江進之謀所以復(fù)之,欲祠韋蘇州、白樂天諸公于其中;而病尋作,余既乞歸,恐進之之興亦闌矣。山川興廢,信有時哉!
吏吳兩載,登虎丘者六。最后與江進之、方子公同登,遲月生公石上。歌者聞令來,皆避匿去。余因謂進之曰:“甚矣,烏紗之橫,皂隸之俗哉!他日去官,有不聽曲此石上者,如月!”今余幸得解官稱吳客矣。虎丘之月,不知尚識余言否耶?
滿江紅·贛州席上呈陳季陵太守
落日蒼茫,風(fēng)才定、片帆無力。還記得、眉來眼去,水光山色。倦客不知身近遠,佳人已卜歸消息。便歸來、只是賦行云,襄王客。
些個事,如何得。知有恨,休重憶。但楚天特地,暮云凝碧。過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今頭白。笑江州、司馬太多情,青衫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