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時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suí dì suí shí隨地隨時 | 見“隨時隨地”。 | 清·魏源《圣武記》第一卷:“居近琿春之庫爾喀人,分駐佐領,隨地隨時編丁入軍籍,統稱為吉林之兵。” |
yùn jiǎn shí guāi運蹇時乖 | 謂時運不佳,處于逆境。 | 元·楊訥《西游記》第四出:“陳光蕊運蹇時乖,著王安雇咱船只,一見他媳婦豐姿,又愛他錢財段匹,將主仆命喪江心。” |
shī shí luò shì失時落勢 | 指時運不濟。 | 元 無名氏《朱砂擔》第四折;“若不是我失時落勢,怎生的便攬禍招危。” |
sì shí zhī qì四時之氣 | 本指一年四季的氣象,后以“備四時之氣”喻指人的氣度弘遠。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謝太傅絕重褚公,常稱褚季野雖不言而四時之氣亦備。” |
shí yí shì yì時移勢易 | 指時代、情勢等都已發生變化。 | 清 杭世駿《質疑 諸史》:“時移勢易,踵事增華,亦不得獨罪商君矣。” |
mí rì gèn shí彌日亙時 | 彌:滿;亙:連續。指一天到晚。 | 《南史·劉穆之傳》:“言談賞笑,彌日亙時,未嘗倦苦。” |
suí shí zhì yí隨時制宜 | 隨:根據;制:制訂,采取;宜:適宜的措施。根據當時的情況,采取適當的措施。 | 《晉書 周崎傳》:“州將使求援于外,本無定指,隨時制宜耳。” |
míng zhèn yī shí名震一時 | 名聲震動當時社會。 | 《新唐書 劉晏傳》:“號神童,名震一時。” |
yǔ shí fú chén與時浮沉 | 與世俗潮流一起俯仰。與隨波逐流,沒有自己獨立的處事方針。 | 《晉書·王戎傳》:“自經典選,未嘗進寒素,退虛名,但與時浮沉,戶調門選而已。” |
shì shí yīng wù適時應務 | 適合時宜,順應世務。 | 《魏書·良吏傳序》:“但廉平常跡,聲問難高;適時應務,招響必速。” |
shí chù jǔ yíng時絀舉贏 | 絀:不足;贏:有余。在衰敗的時強做奢侈的事。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韓世家》:“今年旱,昭侯不以此時恤民之急,而顧益奢,此謂時絀舉贏。” |
qū shí fèng shì趨時奉勢 | 迎合時尚,依附權勢。多用作貶義。同“趨時附勢”。 | 明 馮夢龍《警世通言》第六卷:“若是他得了官時去看他,教人道我趨時奉勢。” |
píng shí bù shāo xiāng,lín shí bào fó jiǎo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 | 平時:平常;抱佛腳:拜佛。比喻平時不往來,遇有急難才去懇求。指平時沒有準備,臨時慌忙應付。 | 魯迅《雜論管閑事·做學問·灰色等》:“卻還用‘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十個字形容當今學術界大部分的狀況。” |
liáng shí měi jǐng良時美景 | 美好的時光和景物。同“良辰美景”。 | 唐 楊炯《送并州旻上人詩序》:“良時美景,始云蒸而電激;臨水登山,忽風流而雨散。” |
qū shí fù shì趨時附勢 | 迎合時尚,依附權勢。多用作貶義。 | 宋 朱熹《朱子語類》卷七十:“如此人趨時附勢以得富貴而自為樂者也。”元 劉壎《隱居通議 經史二》:“蓋趨時附勢人情則然,古今所同也。何責于薄俗哉?” |
shèng jí yī shí盛極一時 | 形容一時特別興盛或流行。 | 清 蒲松齡《聊齋志異 附各本序跋題辭<讀聊齋雜說>》:“紀曉嵐曰:‘聊齋盛一時。’” |
fèn shí jí sú憤時嫉俗 | 憤:憤恨,不滿;嫉:憎惡,仇恨;俗:世俗。痛恨、憎惡腐朽、黑暗的社會現狀。 | 清·朱彝尊《王禮部詩序》:“十余年來,所交之士皆幽憂失志之士,誦其歌詩,往往憤時嫉俗,多離騷變雅之體。” |
shí shū fēng yì時殊風異 | 時:時代。風:風俗。殊、異:不同。時代不同,風俗也不同。 | |
nián fēng shí rěn年豐時稔 | 稔:莊稼成熟。年成好,莊稼大豐收。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24回:“今歲倒也年豐時稔,怎么這觀里作荒吃人。” |
qiè zhòng shí bì切中時弊 | 切:切合;中:恰好對上;弊:弊病。剛好擊中現時的弊病;比喻批評時事能擊中要害。 | 宋 蘇舜欽《詣匭疏 景祐五年》:“旬余日來,聞頗有言事者,其間豈無切中時弊,而絕不聞朝廷從而行之。” |
píng shí bù shāo xiāng,jí lái bào fó jiǎo平時不燒香,急來抱佛腳 | 諺語。原比喻平時不往來,遇有急難才去懇求。后多指平時沒有準備,臨時慌忙應付。 | 馮玉祥《我的生活》第11章:“平時不燒香,急來抱佛腳,一旦聽說要考試了,三位大臣立時著了慌。” |
shí lái yùn zhuǎn時來運轉 | 時代已成過去;情況有了很大變化。形容境況變好了。 | 清 褚人獲《隋唐演義》:“然后漸漸時來運轉,建功立業,加官進爵,天下后世,無不贊他的功高一代,羨他的位極人臣,哪知全虧了昔日救他的這位君子。” |
yǎng jūn qiān rì,yòng zài yī shí養軍千日,用在一時 | 平時供養、訓練軍隊,以便到關鍵時刻用兵打仗。指平時積畜力量,在必要時一下用出來。 | 清 孔尚任《桃花扇 誓師》:“嘗言‘養軍千日,用軍一時’。俺們不替朝廷出力,竟是一伙禽獸了。” |
yùn wàng shí shèng運旺時盛 | 時運旺盛。指運道很好。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十六回:“我說你們放了他回去走走罷,你們斷不依我的話,如今只等他請出個運旺時盛的人來才罷。” |
yàn jué yī shí艷絕一時 | 絕:極。姿色艷麗,冠絕一代。 | 唐·許堯佐《章臺柳傳》:“其幸姬曰柳氏,艷絕一時,喜談謔,善謳詠。” |
bù rù shí yí不入時宜 | 時宜:當時的需要和潮流。不適合時代形勢的需要。也指不合世俗習尚。 | 宋 費袞《梁溪漫志 侍兒對東坡語》:“朝云乃曰:‘學士一肚皮不入時宜。’” |
tián yuè sāng shí田月桑時 | 泛指農忙季節。 | 南朝齊·蕭子良《諫射雉啟》:“且田月向登,桑時告至。” |
hè hè shí míng赫赫時名 | 赫赫:顯耀盛大的樣子;名:名聲。非常顯赫的名聲。 | 唐·戴叔倫《暮春感懷》詩:“悠悠往事杯中物,赫赫時名扇外塵。” |
fēng mǐ yī shí風靡一時 | 靡:倒下;風靡:風行;隨風一邊倒。指時興的風氣。形容某種事物在一段時期內非常流行;像草木順風倒向一邊。 | 明 沈德符《野獲編》第15卷:“于是一時風靡,議論如出一口。” |
dú bú dāng shí獨步當時 | 指在當時獨一無二,沒有可以相比的。 | 《晉書·陸喜傳》:“文藻宏麗,獨步當時;言論慷慨,冠乎終古。” |
jì shí xíng dào濟時行道 | 濟:救助。拯救時世,推行王道仁教。 | 明·楊澄《陳伯玉先生文集后序》:“豈足以知先生之術濟時行道,忠憂之心進進不已哉。” |
yǒu zhì wú shí有志無時 | 有抱負而時運不濟。 | 《后漢書·趙歧傳》:“漢有逸人,姓趙名嘉。有志無時,命也奈何!” |
shí tōng yùn tài時通運泰 | 泰:平安。時運通泰。形容時世遭遇都很順利安泰。 | 《新編五代史平話·周史》:“且忍耐在家里,俟時通運泰必有發跡的分也。” |
shí guāi mìng jiǎn時乖命蹇 | 時:時運,時機;乖:不順利;蹇:一足偏廢,引伸為不順利。時運不好,命運不佳。這是唯心主義宿命論的觀點。 | 元 白仁甫《墻頭馬上》:“早是抱閑怨,時乖運蹇。” |
guàn jué yī shí冠絕一時 | 冠絕:遙遙領先,位居第一。形容在某一時期內超出同輩,首屈一指。 | 《晉書·劉聰載記》:“十王習擊刺,猿臂善射,彎弓三百斤,膂力驍捷,冠絕一時。” |
xián shí bù shāo xiāng,jí lái bào fó jiǎo閑時不燒香,急來抱佛腳 | 抱佛腳:拜佛。比喻平時不往來,遇有急難才去懇求。指平時沒有準備,臨時慌忙應付。 |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十卷:“正是‘閑時不燒香,急來抱佛腳。’各各暗笑,落得受了買東西吃。” |
qiè hé shí yí切合時宜 | 十分符合當時的需要或潮流 | |
shí guāi yùn guāi時乖運乖 | 時運不順,命運不佳。指處境不順利。 | 明 范受益《尋親記 告借》:“念奴家時乖運乖,告求人出于無奈。” |
xiǎo shí liǎo liǎo小時了了 | 指人不能因為少年時聰明而斷定他日后定有作為。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言語》:“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
yī shí bó zhòng一時伯仲 | 謂兩人水準才能難分高下。伯仲,指兄弟。 | 清·吳蘭馨《絳蘅秋·秋社》:“看這怡蕉客所作諸詩,可的是一時伯仲呢!” |
shí shì zào yīng xióng時勢造英雄 | 時勢:一段時期內的客觀形勢。特定的歷史條件,如社會動蕩,使人的聰明才智顯露出來,并相互作用,使之成為英雄人物。 | 冰心《去國》:“以我這樣的少年,回到少年時代大有作為的中國,正合了‘英雄造時勢,時勢造英雄’那兩句話。” |
qiān gǔ yī shí千古一時 | 喻指難得的機會。 | 清·劉獻廷《廣陽雜記》卷四:“今天下之機杼在王,王若出兵以臨中原,天下響應,此千古一時也。” |
yùn guāi shí jiǎn運乖時蹇 | 同“運蹇時乖”。 |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十三回:“這是弟子運乖時蹇,異事非常。” |
jiàn shí zhī jī見時知幾 | 時:時勢,時世;幾:細微的跡象,先兆。看到時運的推移而預知事情變化的先兆。 |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漢獻帝建安四年》:“監軍之計在于持牢,而非見時知幾之變也。” |
chéng shí chéng shì乘時乘勢 | 舊指人應趁著機會、時勢,做一番事業。 | 《孟子 公孫丑上》:“雖有智能,不如乘勢,雖有镃基,不如待時。 |
cǐ yī shí bǐ yī shí此一時彼一時 | 指時間不同,情況亦異,不能相提并論。 | 語出《孟子 公孫丑下》:“彼一時,此一時也。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 |
yùn zhuō shí guāi運拙時乖 | 同“運蹇時乖”。 | 元·關漢卿《五侯宴》第五折:“也是我運拙時乖,舍死的盡心兒奈。”元·王德信《四塊玉》套曲:“莫不是你緣薄,都一般運拙時乖。” |
sì shí chōng měi四時充美 | 一年四季都很富足美好。 | |
shí hé suì rěn時和歲稔 | 四時和順,五谷豐收。用以稱頌太平盛世。同“時和年豐”。 | 《南齊書 王敬則傳》:“救民拯弊,莫過減賦。時和歲稔,尚爾虛乏,儻值水旱,寧可熟念?” |
xiàn shí bào現時報 | 現時:今生今世。指今世作惡就在今世遭報應。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24卷:“前日這老道前來求親時,我們只怪他不倫,豈只是個妖魔,今日也現時報了。” |
zūn yǎng shí huì遵養時晦 | 遵:遵循,按照;時:時勢;晦:隱藏。原為頌揚周武王順應時勢,退守待時。后多指暫時隱居,等待時機。 | 《詩經 周訟 酌》:“于鑠王師,遵養時晦。” |
yīn shí zhì yí因時制宜 | 因:根據;制:制定;宜:適當。根據不同時期的具體情況,采取適當的措施。 | 《晉書 劉頌傳》:“所遇不同,故當因時制宜,以盡事適今。” |
mǐn shí bìng sú憫時病俗 | 指憂慮時俗。 | 宋 曾鞏《答李訟書》:“足下自稱有憫時病俗之心,信如是,是足下之有志乎道。” |
xíng lè jí shí行樂及時 | 行:從事;及時:抓緊時機。不失時機,尋歡作樂。 | 漢樂府《西門行》:“今日不作樂,當待何時?逮為樂,當及時。” |
qǐ jū wú shí起居無時 | 起居:作息,日常生活。形容日常生活沒有規律。 | 唐 韓愈《送李愿歸盤谷序》:“起居無時,惟適之安。” |
zuò shī shí jī坐失時機 | 坐:徒然,白白地。白白地失去好機會。 | 《星火燎原·閩西三年游擊戰爭》:“但他主張向外發展是對的,而我們要他集中待命坐失時機則是錯誤的。” |
bì jì cáng shí避跡藏時 | 指逃避時世。 | 唐 賈至《微子廟碑頌》:“而君崎嶇險阻,避跡藏時。” |
kè bù dài shí刻不待時 | 謂時間緊迫。 | 《天雨花》第21回:“刻不待時遭大禍,叫我三人那里奔。” |
yìng shí duì jǐng應時對景 | 應:適合;對:相合。適合當時的情景。 | 清·曾樸《孽海花》第八回:“應時對景,我們各賀一杯,你再說飛觴吧。” |
wēi yí kǒng shí威儀孔時 | 威儀:莊嚴的儀容和舉止;孔:甚,很。儀容嚴肅,舉止莊重,很合時宜。 | 《詩經·大雅·既醉》:“威儀孔時,君子有孝子。” |
bù wù nóng shí不誤農時 | 不耽誤農作物的播種時節 | 鄧小平《貫徹執行中共中央關于土改與整黨工作的指示》:“必須注意領導人民加緊生產,不誤農時,不荒地,防止地富怠工和破壞。” |
yǔ shí tuī yí與時推移 | 隨著世道的變化而變化以合時宜。 | 唐 李白《冬夜送煙子元演隱仙城山序》:“吾不凝滯于物,與時推移。” |
shí duàn shí xù時斷時續 | 不連續的,具有無條理的和不連貫的特性。 | 路遙《平凡的世界》第四卷第36章:“雖然這樣時斷時續地學,但他實際上早可以獨立開汽車了。” |
xiāo zhāng yī shí囂張一時 | 指惡勢力在短時間內喧鬧一起。 | |
tiān yǒu bù cè fēng yún,rén yǒu zàn shí huò fú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暫時禍福 | 不測:料想不到。比喻有些災禍的發生,事先是無法預料的。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十回:“李足道‘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暫時禍福’,你怎么就保得無事?” |
miào jué shí rén妙絕時人 | 指作品的好,不是當時的人所能比。 | 三國 魏 曹丕《與吳質書》:“公幹有逸氣,但未遒耳,其五言詩之善者,妙絕時人。” |
jiù shí fēng wèi舊時風味 | 風味:風度,風采。從前的風采。 | 明·陳汝元《金蓮記·外謫》:“懷金黛,想玉鬟,舊時風味尚依然。” |
shěn shí dìng shì審時定勢 | 審:詳查,細究。分析時勢,判定其發展趨勢。 | 唐·呂溫《諸葛武侯廟記》:“乃知務開濟之業者未能審時定勢而大順人心,而克觀厥成,吾不信也。” |
sì shí bā jié四時八節 | 四時:指春夏秋冬四季;八節:指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泛指一年四季中各節氣。 | 唐 杜甫《狂歌行贈四兄》:“四時八節還拘禮,女拜弟妻男拜弟。” |
shí yǐn shí xiàn時隱時現 | 現:顯露。時而隱沒時而現出。形容隱隱約約、依稀可見的狀態 | 明·袁宏道《廣莊·人間世》:“子房當烹狗藏弓之世,時隱時現,托赤松以自保。” |
bù shí zhī xū不時之須 | 不時之需。指隨時的、不是預定時間的需要。 | 宋 蘇軾《后赤壁賦》:“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須。” |
shí bù zài lái時不再來 | 時:時機。時機錯過就不會再來了。指行事不要放過時機。 | 《國語 越語下》:“得時無怠,時不再來,天予不取,反為之災。” |
yī shí xì yán一時戲言 | 偶然開玩笑的話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二卷:“這話雖然有的,止不過一時戲言,難道奴家終身之事,只在兩局棋上結果了不成!” |
chāng jué yī shí猖獗一時 | 猖獗:兇猛而放肆。形容壞人或反動勢力一時間顯得特別兇猛放肆。 | 周恩來《在延安歡迎會上的演說》:“曾經猖獗一時的法西斯黨徒及其第五縱隊的死期是一天一天逼近了。” |
qiān yán guò shí遷延過時 | 遷延:拖延。拖延錯過時機。 | 明·徐光啟《農政全書·營治》:“遷延過時,秋苗亦誤鋤治。” |
céng jǐ hé shí曾幾何時 | 曾:曾經;幾何:多少;時:時間。才過了多少時間。指時間過去沒有多久。 | 宋 趙彥端《介庵詞 新荷葉》詞:“回首分攜,光風冉冉菲菲。曾幾何時,故山疑夢還非。” |
shí shí kè kè時時刻刻 | 每時每刻或每一個時刻。 | 清·李百川《綠野仙蹤》第47回:“因此他兩個日夜趨奉,時時刻刻趕著湊趣不迭,都想著要從山西發發財。” |
shǎng bù yú shí賞不逾時 | 謂及時行賞。 | 《司馬法·天子之義》:“賞不逾時,欲民速得為善之利也。” |
shí guāi yùn zhuō時乖運拙 | 拙:劣,不好。時運不順,命運不佳。指處境不順利。 | 元 無名氏《娶小喬》頭折:“爭奈我時乖運拙難前進,幾時能夠朝帝闕受君恩。” |
dú bù yī shí獨步一時 | 獨步:獨一無二。形容當代獨一無二;無與倫比。 | 《宣和畫譜 郭熙》第11卷:“論者謂熙獨步一時,雖年老落筆益壯,如隨其年貌焉。” |
fēng shā suí shí豐殺隨時 | 豐:增加;殺:減少。隨時代不同而作增減變動。 | 《晉書·禮志》:“禮典軌度,豐殺隨時,虞、夏、商、周咸不相襲,蓋有由也。” |
tōng shí dá wù通時達務 | 謂了解客觀形勢。 | 清·陳確《答沈朗思書》:“而通時達務之士,則又群相驚懼危恐,蓄縮而莫取出一言。” |
qiè shí sì bào竊時肆暴 | 老鼠放肆地偷吃東西。比喻得勢時胡作非為,橫行霸道。 | |
yī shí qiān zǎi一時千載 | 一千年才遇到一次。極言機會難得。 | 宋·秦觀《代回呂吏部啟》:“恭維某官望重本朝,才高當世,一時千載,韋平之遇已稀;四世五公,袁楊之興未艾。” |
yùn kāi shí tài運開時泰 | 謂時運吉利太平。 | 明·梁辰魚《浣紗記·宴臣》:“臺殿風微,山河氣轉,欣逢運開時泰。” |
wú shí wú kè無時無刻 | 時、刻:時間;時候。沒有一時一刻。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自是行忘止,食忘餐,卻像掉了一件東西的,無時無刻不在心上。” |
shí chù jǔ yíng時絀舉盈 | 絀:不足、不夠。盈:有余、多余。當衰敗之時,而強作奢侈之事。盈,通“贏”。同“時絀舉贏”。 | 清 呂留良《與董方白書》:“度所費不下數千金,時絀舉盈,極為民害。” |
qiān zǎi yī shí千載一時 | 一千年才有這么一個機會。形容機會極其難得。 | 晉 袁宏《后漢紀 桓帝紀下》:“為仁者博施兼愛,崇善濟物,得其志而中心傾之,然忘已以為千載一時也。” |
fēng yǔ shí ruò風雨時若 | 《書·洪范》:“曰肅,時雨若……曰圣,時風若。”孔傳:“君行敬,則時雨順之。”后以“風雨時若”指風調雨順。 | 《書·洪范》:“曰肅,時雨若……曰圣,時風若。”孔傳:“君行敬,則時雨順之。” |
liáng shí jí rì良時吉日 | 美好的時辰,吉利的日子。后常用以稱宜于成親的日子。同“良辰吉日”。 |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八回:“新道臺擇了接印日期,頒了紅諭出去,到了良時吉日,便具了朝衣朝冠,到衙門接印。” |
guò shí huò過時貨 | 指已經流行過的東西。 | 柳建偉《英雄時代》第17章:“你領這么多過時貨,賣給誰呀?” |
wàn dài yī shí萬代一時 | 時:時機。萬世才有這么一個機會。形容機會難得。 | 《梁書·陳伯之傳》:“三倉無米,東境饑流,此萬代一時也,機不可失。” |
yǎng bīng qiān rì,yòng bīng yī shí養兵千日,用兵一時 | 平時供養、訓練軍隊,以便到關鍵時刻用兵打仗。指平時積畜力量,在必要時一下用出來。 | 元 馬致遠《漢宮秋》第一折:“我養軍千日,用軍一時,空有滿朝文武,那一個與我退的番兵。” |
shí shí dá wù識時達務 | 認清時勢,通達事務。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99回:“他不多幾年,已巴到極頂的分兒,也只為識時達務,能夠上和下睦罷了。” |
zuò shì bù shí作事不時 | 不時:不合時宜。做事違背農時。泛指不合時宜。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昭公八年》:“作事不時,怨讀言動于民。” |
yùn yí shí yì運移時易 | 謂運數終盡,時勢變易。 | 《明史·金國鳳曹變蛟傳贊》:“金國鳳之善守,曹變蛟之力戰,均無愧良將材,然而運移時易,難于建功而易于挫敗。” |
cuò guò shí jī錯過時機 | 喪失機會。 | 劉知俠《鐵道游擊隊》第27章:“打一下吧!不要錯過機會!” |
tōng shí hé biàn通時合變 | 同“通權達變”。 | 清·梅曾亮《復上汪尚書書》:“立者非他,通時合變,不隨俗為陳言者是已。” |
míng zhòng yī shí名重一時 | 一時期內名聲很大,受到廣泛重視。亦作“名震一時”、“名得當時”、“名噪一時”、“名傾一時”。 | 宋·釋惟白《續傳燈錄》卷二十七:“師住徑山時,名重一時,如侍郎張公子韶,狀元汪公圣錫少卿、馮公濟川俱問道。” |
shí bù wǒ dài時不我待 | 時間不會等待我們。指要抓緊時間。 | 清 秋瑾《贈蔣鹿珊先生言志且為他日成功之鴻爪也》:“事機一失應難再,時乎時乎不我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