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雞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jī féi bù xià dàn雞肥不下蛋 | 比喻條件太好了反而做不出成績。 | |
shǒu wú fù jī zhī lì手無縛雞之力 | 連捆綁雞的力氣都沒有。形容身體弱、力氣小。 | 元 無名氏《賺蒯通》第一折:“那韓信手無縛雞之力,只淮陰市上兩個少年要他在胯下鉆過去,他就鉆過去了。” |
shā jī chě bó殺雞扯脖 | 形容心里著急、發誓、賭咒的神態 |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21回:“跪在地上,殺雞扯脖,口里姐姐長姐姐短。” |
pìn jī zhī chén,wéi jiā zhī suǒ牝雞之晨,惟家之索 | 牝:雌性的;索:盡。母雞在清晨打鳴,這個家庭就要破敗。比喻女性掌權,顛倒陰陽,會導致家破國亡。 | 《尚書·牧誓》:“牝雞無晨。牝雞之晨,惟家之索。” |
jī quǎn jiē xiān雞犬皆仙 | 傳說漢朝淮南王劉安修煉成仙后,把剩下的藥撒在院子里,雞和狗吃了,也都升天了。后比喻一個人做了官,和他有關的人也跟著得勢。 | 漢·王充《論衡·道虛》:“淮南王劉安坐反而死,天下并聞,當時并見,儒書尚有言其得道仙去,雞犬升天者。” |
jī gǔ zhī chuáng雞骨支床 | 原意是因親喪悲痛過度而消瘦疲憊在床席之上。后用來比喻在父母喪中能盡孝道。也形容十分消瘦。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德行》:“王戎,和嶠同時遭打喪,俱以孝稱,王雞骨支床,和哭泣備禮。” |
jī míng gǒu gēng雞鳴馌耕 | 比喻婦女勤儉治家。語本《詩·鄭風·女曰雞鳴》:“女曰雞鳴,士曰昧旦。”又《豳風·七月》:“馌彼南畝,田畯至喜。” | 《詩經·豳風·七月》:“同我婦子,馌彼南畝。” |
jià jī zhú jī嫁雞逐雞 | 比喻女子出嫁后只能順從丈夫。 | 宋 歐陽修《代鳩婦言》:“人言嫁雞逐雞飛,安知嫁鳩被鳩逐。” |
gē jī yān yòng niú dāo割雞焉用牛刀 | 殺只雞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辦小事情用不著花大氣力。 | 先秦 孔子《論語 陽貨》:“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 |
jī líng gǒu suì雞零狗碎 | 形容事物零零碎碎;不成系統。 | 茅盾《雨天雜寫》:“則此一特點不能不有一佳名,故擬題曰:‘雞零狗碎’云爾。” |
nìng wéi jī kǒu,wú wéi niú hòu寧為雞口,無為牛后 | 比喻寧居小者之首,不為大者之后。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韓策一》:“臣聞鄙語曰:‘寧為雞口,無為牛后。’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異于牛后?” |
jīn jī dú lì金雞獨立 | 中國武術的一種姿式。像公雞似的用一足站立的一種武術姿式。也泛指用一只腳站立。 | 清 李汝珍《鏡花緣》:“我是金雞獨立,要一足微長。” |
wén jī qǐ wǔ聞雞起舞 | 一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形容有志報國之士奮發圖強;也比喻抓緊時間不懈努力。雞:雞鳴報曉。 | 《晉書 祖逖傳》:“中夜聞荒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 |
shā jī jǐng hóu殺雞儆猴 | 殺雞給猴子看。比喻用懲罰一個人的辦法來警告別的人。 | 司馬文森《風雨桐江》第七章:“他們用的是殺雞儆猴法,有意叫大哥難堪。” |
jī pí hè fà雞皮鶴發 | 皮膚發皺,頭發蒼白。指老人。 | 唐玄宗《傀儡吟》:“刻木牽絲作老翁,雞皮鶴發與真同。” |
duàn wěi xióng jī斷尾雄雞 | 斷尾:斷去尾巴。雄雞因怕做祭祀的貢品而自殘其身。比喻人怕被殺而自盡或裝傻。 | 宋·蘇軾《僧爽白雞》:“斷尾雄雞本畏烹,年來聽法伴修行。” |
jī qī fèng cháo雞棲鳳巢 | 棲:居住。雞住在鳳凰的窩里。比喻才德卑下的人占據高位。 |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十六:“雞棲鳳巢,非其同類出去。” |
xiǎo dù jī cháng小肚雞腸 | 比喻器量狹小,只考慮小事,不照顧大局。 | 浩然《艷陽天》第46章:“人家蕭長春可不是那種小肚雞腸的人,人家是宰相肚子撐得船。” |
jī shī niú cóng雞尸牛從 | 比喻寧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聽人支配。 | 《戰國策·韓策》:“臣聞鄙語曰:‘寧為雞口,無為牛后。’” |
dǎ jī mà gǒu打雞罵狗 | 比喻旁敲側擊地漫罵,以發泄對某人的不滿。 | 魯迅《彷徨 肥皂》:“你今天怎么盡鬧脾氣,連吃飯時候也是打雞罵狗的。” |
gǒu dào jī tí狗盜雞啼 | 見“狗盜雞鳴”。 | 明·陸采《明珠記·江會》:“函關脫離,又何須狗盜雞啼?” |
tōu jī mō gǒu偷雞摸狗 | 指小偷小摸。也指亂搞男女關系。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46回:“小人如今在此,只做得些偷雞盜狗的勾當,幾時是了;跟隨二位哥哥上山去,卻不好?” |
jī quǎn bù wén雞犬不聞 | 形容極為荒涼冷僻。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109回:“凡沖要通衢大路,都沒一個人煙,靜悄悄地,雞犬不聞,就要一滴水,也沒喝處,那討酒食來?” |
shā jī chuī shǔ殺雞炊黍 | 黍:黍子,小米。殺雞作黍飯。指盛情款待賓客。 | 《魏略》:“豫為殺雞炊黍,送詣至陌頭。” |
wèi rú jī lèi味如雞肋 | 雞肋:雞的肋骨,沒有肉,比喻無多大意味而又不忍舍棄的東西。比喻事情不做可惜,做起來沒有多大好處。 | 《三國志·魏志·武帝紀》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曰:“夫雞肋,棄之如可惜,食之無所得,以比漢中,知王欲還也。” |
shā jī wéi shǔ殺雞為黍 | 謂殷勤款待賓客。 | 春秋·魯·孔丘《論語·微子》:“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 |
jī míng quǎn fèi雞鳴犬吠 | 見“雞鳴狗吠”。 | 戰國·鄒·孟軻《孟子·公孫丑上》:“雞鳴狗吠相聞,而達乎四境,而齊有其民矣。” |
nìng wéi jī shī,wú wéi niú cóng寧為雞尸,無為牛從 | 尸:主持,主管。比喻寧可做小國的主人,也不做大國的仆從。指寧可在小地方當家作主,不去大地方受人指使。 |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周顯王三十六年》胡三省注:“蘇秦說韓王寧為雞尸,無為牛從。尸,主也。” |
tōu jī dào gǒu偷雞盜狗 | 見“偷雞摸狗”。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26回:“每日卻自和西門慶在樓上任意取樂,卻不比先前在王婆房里,只是偷雞盜狗之歡,如今家中又沒人礙眼,任意停眠整宿。” |
jī dàn lǐ zhǎo gǔ tóu雞蛋里找骨頭 | 比喻故意挑剔。 | 老舍《老舍自傳》第一章第三節:“姑母常鬧脾氣。她單在雞蛋里找骨頭。她是我家中的閻王。直到我入了中學,她才死去,我可是沒有看見母親反抗過。” |
jī tún zhī xī雞豚之息 | 比喻微小的收益。 | 西漢·韓嬰《韓詩外傳》:“駟馬之家不恃雞豚之息,伐冰之家不圖牛羊之入。” |
wèng lǐ xī jī甕里醯雞 | 比喻見聞狹隘的人。 | 先秦 莊周《莊子 田子方》:“丘之于道也,其猶醯雞與!” |
jī cháng gǒu dù雞腸狗肚 | 比喻狹窄的度量,狠毒的心腸。 | 《天雨花》第二回:“據你這淫婦的雞腸狗肚,容不得人,把兒媳都逼了出門。” |
zhī jī zūn jiǔ只雞樽酒 | 見“只雞斗酒”。 | 宋·葉紹翁《四朝聞見錄·胡紘李沐》:“此非人情,只雞樽酒,山中未為乏也。” |
jī zhēng é dòu雞爭鵝斗 | 比喻吵吵鬧鬧,彼此不和。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21回:“從今咱們兩個丟開手,省得雞爭鵝斗,叫別人笑。” |
jī shēng é dòu雞聲鵝斗 | 比喻吵吵鬧鬧,彼此不和。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21回:“從今咱們兩個丟開手,省得雞聲鵝斗,叫別人笑話。” |
nìng wéi jī shī,bù wéi niú cóng寧為雞尸,不為牛從 | 尸:主持,主管。比喻寧可做小國的主人,也不做大國的仆從。指寧可在小地方當家作主,不去大地方受人指使。 |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書證》:“寧為雞尸,不為牛從。” |
zǎi jī jiào hóu宰雞教猴 | 用殺雞來警戒猴子。比喻嚴懲一個以警告其余。 | 高云覽《小城春秋》第三章:“吳七總想抓個奸細來‘宰雞教猴’一下,吳堅和家劍平反對;怕鬧得內部更混亂,又怕有后患。” |
jī kǒu niú hòu雞口牛后 | 寧愿做小而潔的雞嘴,而不愿做大而臭的牛肛門。比喻寧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聽人支配。 | 《戰國策·韓策》:“臣聞鄙語曰:‘寧為雞口,無為牛后。’” |
jī pí gē dā雞皮疙瘩 | 受到驚嚇或寒冷在人的皮膚上出現的類似雞皮上的小疙瘩。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30回:“你這個令收起來罷,把我麻煩的一身雞皮疙瘩了!” |
pìn jī sī dàn牝雞司旦 | 同“牝雞司晨”。 | 《隋書·高勵傳》:“數年以來,荒悖滋基,牝雞司旦,昵近奸回。” |
pìn jī sī chén牝雞司晨 | 牝雞:母雞;司:掌管。比喻女人掌權當政。 | 《尚書 牧誓》:“牝雞無晨。牝雞之晨,惟家之索。” |
jī quǎn zhī shēng xiāng wén,lǎo sǐ bù xiāng wǎng lái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 | 現在形容彼此不了解,不互通音訊。 | 《老子》:“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
jià jī zhú jī,jià quǎn zhú quǎn嫁雞逐雞,嫁犬逐犬 | 嫁:女子出嫁;逐:追隨。比喻女子出嫁后,不論丈夫好壞,都要隨從一輩子。 | 宋·趙汝鐩《古別離》詩:“嫁狗逐狗雞逐雞,耿耿不寐展轉思。” |
tǔ jī wǎ quǎn土雞瓦犬 | 用泥捏的雞,用瓦做的狗。比喻徒有虛名而無實用的東西。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25回:“關公曰:‘以吾觀之,如土雞瓦犬耳!’” |
xī jī wèng lǐ醯雞甕里 | 醯雞:酒甕里生的一種小蟲子。比喻見聞狹隘的人。 | 宋·黃庭堅《演雅》詩:“老蚌胎中珠是賊,醯雞甕里天兒大。” |
jī shǔ zhī shàn雞黍之膳 | 黍:黃米;膳:飯食。指殺雞做菜,用黃米做飯。比喻家常便飯。 | 春秋·魯·孔丘《論語·微子》:“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 |
yī rén fēi shēng,xiān jí jī quǎn一人飛升,仙及雞犬 | 用以比喻一人得勢,與其有關者亦皆隨之發跡。多含諷刺意。同“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 語出漢 淮南王劉安舉家升天的傳說。清 蒲松齡《聊齋志異 促織》:“天將以酬長厚者,遂使撫臣、令尹、并受促織恩蔭。聞之:‘一人飛升,仙及雞犬。’信夫!” |
pìn jī sī chén,wéi jiā zhī suǒ牝雞司晨,惟家之索 | 牝:雌性的;索:盡。母雞在清晨打鳴,這個家庭就要破敗。比喻女性掌權,顛倒陰陽,會導致家破國亡。 |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七回:“如陛下荒淫酒色,昵比匪人,惟以婦言是用,此牝雞司晨,惟家之索。” |
jī quǎn bù liú雞犬不留 | 連雞狗都不留下。形容斬盡殺絕或搶掠一空。 | 清 吳趼人《痛史》第六回:“探馬報說沿江上下全是元兵,江陰已經失守,常州已經被屠,常州城內雞犬不留,知常州府事家鉉翁不知去向。” |
jī wù xiāng zhēng雞鶩相爭 | 雞鶩:比喻平庸的人。舊指小人互爭名利。 | 戰國·楚·屈原《卜居》:“寧與黃鵠比翼乎?將與雞鶩爭食乎?” |
jīn jī xiāo xī金雞消息 | 指皇帝下赦令招安的消息。 | 《新唐書·百官志三》:“赦日,樹金雞于仗南,竿長七丈,有雞高四尺,黃金飾首,銜絳幡長七尺,承以彩盤,維以絳繩。” |
jī míng gǒu dào雞鳴狗盜 | 指微不足道的技能;也指具有這類技能的人。常形容偷偷摸摸等不正當的行為。 | 東漢 班固《漢書 游俠傳》:“皆藉王公之勢,競為游俠,雞鳴狗盜,無不賓禮。” |
dǒu jiǔ zhī jī斗酒只雞 | 一斗酒一只雞,指簡便酒食。以雞和酒祭奠亡友。 | 三國 魏 曹操《祀故太尉橋玄文》:“殂逝之后,路有經由,不以斗酒只雞過相沃酹,車過三步,腹痛勿怪。” |
jī fū hè fā雞膚鶴發 | 皮膚起皺,頭發變白。形容衰老。形容老年人皮膚皺、頭發白。 | 北周·庾信《竹杖賦》:“子老矣,鶴發雞皮,蓬頭歷齒。” |
rèn jī zuò fèng認雞作鳳 | 佛教語。謂認凡庸為珍貴。 | 《萬善同歸集》卷一:“如楚國愚人認雞作鳳,猶春池小果執石為珠。但任淺近之情,不探深密之旨。” |
mù jī yǎng dào木雞養到 | 木雞:善斗的雞,看上去象木頭一樣呆板。形容功夫到家。 | 《莊子·達生》:“幾矣。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 |
zhuó lì jī qún卓立雞群 | 象鶴站在雞群中一樣。比喻一個人的儀表或才能在周圍一群人里顯得很突出。 | 晉·戴逵《竹林七賢論》:“嵇紹入洛,或謂王戎曰:‘昨于稠人中始見嵇紹,昂昂然若野鶴之在雞群。’”南朝梁·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嵇延祖卓卓如野鶴之在雞群。” |
tōu gǒu xì jī偷狗戲雞 | 比喻不務正業。 | |
dài jī pèi tún戴雞佩豚 | 雄雞野豬皆好斗,古時以冠帶像其形,表示好勇。 | 《史記·仲弟子列傳》:“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雞,佩豭豚。” |
zhì jī xù jiǔ炙雞絮酒 | 用一只雞和棉絮漬酒祭奠。指悼念故人,祭品雖薄而情意很深。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徐稚傳》:“稚嘗為太尉黃瓊所辟,不就。及瓊卒歸葬,稚乃負糧徒步到江夏赴之,設雞酒薄祭,哭畢而去。不告姓名。” |
guàn jī pèi jiā冠雞佩猳 | 猳:公豬。頭戴飾有雄雞的帽子,身佩繡有公豬的飾物。形容古代好勇者的服飾。 | 西漢·司馬遷《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雞,佩猳豚。” |
fàn zhāng jī shǔ范張雞黍 | 范:范式;張:張劭;雞:禽類;黍:草本植物,指黍子。范式、張劭一起喝酒食雞。比喻朋友之間含義與深情。 | 《后漢書·范式傳》載:“范式字巨卿……與汝南張劭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歸鄉里。……乃共克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請設饌以候之。” |
dāi sì mù jī呆似木雞 | 見“呆若木雞”。 | 《莊子·達生》:“幾矣。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 |
jī quǎn sāng má雞犬桑麻 | 形容鄉村的安靜生活。 | 清 李寶嘉《文明小史》第53回:“又走了一里多路,是一個鄉鎮了,田里種著菜,籬笆里栽著花,大有‘雞犬桑麻’光景。” |
pìn jī mǔ míng牝雞牡鳴 | 同“牝雞司晨”。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楊震傳》:“《書》誡牝雞牡鳴,《詩》刺哲婦喪國。” |
tǔ jī wǎ gǒu土雞瓦狗 | 見“土雞瓦犬”。 | 延波真《五四前后山東人民的愛國斗爭》:“兇惡軍警呆住了,一個個手足無措,像土雞瓦狗一樣蜷伏在路旁。” |
yī rén dé dào,jī quǎn shēng tiān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 一個人得道面仙,全家連雞、狗也都隨之升天。比喻一個人做了官,和他有關系的人也都跟著得勢。 | 漢 王充《論衡 道虛》:“淮南王學道,招會天下有道之人,傾一國之尊,下道術之士,是以道術之士并會淮南,奇方異術,莫不爭出。王遂得道,舉家升天,畜產皆仙,犬吠于天上,雞鳴于云中。” |
jī míng ér qǐ雞鳴而起 | 雞叫時就起床。形容勤奮不怠。 | 先秦 孟軻《孟子 盡心上》:“雞鳴而起,孳孳為善者,舜之徒也。” |
shǔ fù jī cháng鼠腹雞腸 | 比喻氣量狹小,只考慮小事,不顧大體。 | 明 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31回:“不是這說賊三寸貨強盜,那鼠腹雞腸的心兒,只好有三寸大一般。” |
jī chóng dé sàng雞蟲得喪 | 同“雞蟲得失”。 | 清·蔣士銓《臨川夢·不夢》:“雞蟲得喪成恩怨,鳥鼠因緣見短長。” |
niú dǐng pēng jī牛鼎烹雞 | 用煮一頭牛的大鍋煮一只雞。比喻大材小用。 | 《后漢書·邊讓傳》:“函牛之鼎以烹雞,多汁則淡而不可食,少汁則熬而不可熟。” |
dāi rú mù jī呆如木雞 | 見“呆若木雞”。 | 《莊子·達生》:“幾矣。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 |
jiā jī yě wù家雞野鶩 | 比喻不同的書法風格。也比喻人喜愛新奇,而厭棄平常的事物。 | 晉·何法盛《晉中興書》卷七:“小兒輩厭家雞,愛野雉,皆學逸少書。” |
jī fēi gǒu jiào雞飛狗叫 | 把雞嚇得飛起來,把狗嚇得直叫喚。形容亂成一團。 | 吳運鐸《把一切獻給黨 反“掃蕩”》:“忽然,鄰莊雞飛狗叫,老鄉們拖著孩子向莊外奔跑。” |
jī quǎn wú jīng雞犬無驚 | 見“雞犬不驚”。 | 明·酉陽野史《續三國演義》第17回:“城中兵不血刃,雞犬無驚,百姓大悅。” |
jī quǎn bù ān雞犬不安 | 見“雞犬不寧”。 | 劉流《烈火金剛》第十回:“我這是何苦,燒香引鬼,搬磚打人砸了自己的腳面,鬧得我雞犬不安!” |
shā jī qǔ dàn殺雞取蛋 | 比喻貪圖眼前微小的好處而損害長久的利益。亦作“殺雞取卵”。 | 李云德《沸騰的群山》:“日本人為了掠奪富礦,采用殺雞取蛋的辦法,到處亂采亂掘。” |
rú jiáo jī lèi如嚼雞肋 | 雞肋:雞的肋骨。比喻對事情的興趣不大或少有實惠。 | 晉·司馬彪《九州春秋》:“夫雞肋,棄之可惜,食之無所得,以比漢中,知王欲還也。” |
zhǐ jī mà gǒu指雞罵狗 | 指著雞罵狗。比喻表面上罵這個人,實際上是罵那個人。 | 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一部:“李大嫂子,別指雞罵狗,倒是誰白吃白喝?” |
shā jī mǒ bó殺雞抹脖 | 形容心里著急而無法可想的神態。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21回:“一席話說的賈璉臉都黃了,在鳳姐身背后,只望著平兒‘殺雞兒抹脖子’的使眼色,求他遮蓋。” |
jī míng jiè dàn雞鳴戒旦 | 怕失曉而耽誤正事,天沒亮就起身。 | 《詩經 齊風 雞鳴序》:“《雞鳴》,思賢妃也。哀公荒淫怠慢,故陳賢妃貞女夙夜警戒相成之道焉。” |
yù jī wéi fèng鬻雞為鳳 | 謂以次充好,混淆優劣。 | 唐·黃滔《謝試官》:“伏念鬻雞為鳳,有識咸驚,投礫參瓊,良知足鄙。” |
jī míng qǐ wǔ雞鳴起舞 | 指胸懷大志、及時奮發的豪壯氣概。 | 宋·韓元吉《薄幸》詞:“都莫問功名事,白發漸星星如許。任雞鳴起舞,鄉關何在。憑高目盡孤鴻去。” |
hè gǔ jī fū鶴骨雞膚 | 伶仃瘦骨,多皺的皮膚。形容年老。 | 宋·王炎《病中書懷》詩:“鶴骨雞膚不耐寒,那堪癬疥更斑爛。” |
luò tāng jī落湯雞 | 掉進水里的雞。形容人渾身水淋淋的狼狽相。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21卷:“那老嫗聞言,好像落湯雞一般,口不能言。” |
jī fēi gǒu tiào雞飛狗跳 | 把雞嚇得飛起來,把狗嚇得到處亂跳。形容驚慌得亂成一團。 | 茅盾《鍛煉》:“然而陳克明卻在這里想象,一方面疑神疑鬼,又一方面畏懼怨恨所造成的雞飛狗跳、人人自危的情形。” |
jiàn luǎn qiú jī見卵求雞 | 看到雞蛋,就希求蛋化為雞,而來司晨報曉。比喻言之過早。 | 《莊子 齊物論》:“女亦大早計,見卵而求時夜,見彈而求鸮炙。” |
jī fēi dàn dǎ雞飛蛋打 | 雞飛走了;蛋也打碎了。比喻兩頭都沒顧上;造成雙重損失。 | 周驥良《吉鴻昌》:“只要他一進關抄了咱們的后路,那就雞飛蛋打,不可收拾了。” |
zhēng jī shī yáng爭雞失羊 | 比喻貪小失大。 | 漢·焦延壽《易林》卷八:“爭雞失羊,亡其金囊。” |
ruǎn ké jī dàn軟殼雞蛋 | 比喻性情軟弱之人。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三卷:“做小娘的,不是個軟殼雞蛋,怎的這般嫩得緊?似你恁地怕羞,如何賺得大主銀子?” |
nìng wéi jī kǒu,bù wéi niú hòu寧為雞口,不為牛后 | 牛后:牛的肛門。寧愿做小而潔的雞嘴,而不愿做大而臭的牛肛門。比喻寧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聽人支配。 | 《戰國策·韓策一》:“臣聞鄙語曰:‘寧為雞口,無為牛后。’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異于牛后乎?” |
huái wáng jī gǒu淮王雞狗 | 比喻攀附別人而得勢的人。 | 晉 葛洪《神仙傳 劉安》:“時人傳八公、安臨去時,余藥器置在中庭。雞犬舐啄之,盡得升天。” |
zhì jī zì jiǔ炙雞漬酒 | 指以棉絮浸酒,曬干后裹燒雞,攜以吊喪。后遂用為不忘恩的典實。 | 《后漢書·徐穉傳》“穉嘗為太尉黃瓊所辟,不就”李賢注引三國吳謝承《后漢書》:“穉諸公所辟雖不就,有死喪負笈赴吊。常於家豫炙雞一只,以一兩綿絮漬酒中,暴乾以裹雞,徑到所起冢外,……醊酒畢,留謁則去,不見喪主。” |
jīn mǎ bì jī金馬碧雞 | 金馬:金馬山;碧雞:碧雞山。古人作為祥瑞的征兆。 | 東漢·班固《漢書·郊祀志》:“或言益州有金馬、碧雞之神,可蘸祭而致,于是遣諫大夫王褒使持節而求之。” |
shān jī wǔ jìng山雞舞鏡 | 山雞對鏡起舞。比喻自我欣賞。 | 南朝宋·劉敬叔《異苑》卷三:“山雞愛其毛羽,映水則舞。很武時,南方獻之,帝欲其鳴舞無由。公子蒼舒令置大鏡其前,雞鑒形而舞,不知止。” |
jī làn zuǐ bā yìng雞爛嘴巴硬 | 比喻自知理虧,還要強辯。 | |
jī fēi gǒu cuàn雞飛狗竄 | 比喻受到驚動而引起騷亂。 | 曲波《林海雪原》:“日寇投降后,這個大佐特務,被人們攆的雞飛狗竄,他的黨羽,紛紛落網。” |
xióng jī duàn wěi雄雞斷尾 | 斷尾:斷去尾巴。本指雄雞因怕做祭祀的犧牲而自殘其身。后比喻人怕被殺而自盡。 | 《左傳·昭公二十二年》:“賓孟適郊,見雄雞自斷其尾。問之,侍者曰:‘自憚其犧也。’” |
jī míng hòu dàn雞鳴候旦 | 見“雞鳴戒旦”。 | 宋·徐鉉《和張先輩見寄》:“雞鳴候旦寧辭晦,松節凌霜幾換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