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正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zhèng dà táng huáng正大堂皇 | 見“正大堂煌”。 | 清·陳朗《雪月梅》第三十七回:“傳旨不必謄正,即命內監將草稿取上御案觀覽,但見字字龍蛇,行行珠玉,鏗鏘金石之音,正大堂皇之體?!?/td> |
míng gōng zhèng qì明公正氣 | 猶言正式;公開;堂堂正正。 | 曾樸《孽海花》第15回:“這會兒,鬼使神差,活該敗露!爽性明公正氣的把簪兒拿出手來?!?/td> |
dà gōng zhì zhèng大公至正 | 至:最;正:公正。完全秉公辦理,毫不偏心。 | 范文瀾《中國近代史》上冊第一章:“來懲辦林、鄧,表示自己的‘大公至正’?!?/td> |
shén qīng qì zhèng神清氣正 | 正:純正。心神清越,氣質純正。 | 明·無名氏《慶長生》第一折:“則愿的朱顏不更,神清氣正,萬年歡樂永長生。” |
xié bù dí zhèng邪不敵正 | 猶言邪不犯正。 | 清·和邦額《夜譚隨錄·莊攈松》:“邪不敵正,理固然也?!?/td> |
qù xié guī zhèng去邪歸正 | 指去掉邪惡,歸于正道。 | 《三國志 蜀志 后主傳》:“五年春,丞相亮出屯漢中,營沔北陽平石馬。”裴松之注引《諸葛亮集》載后主劉禪詔曰:“有能棄邪從正,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者,國有常典,封寵大小,各有品限?!?/td> |
zhōng zhèng wú sī中正無私 | 中正:正直。端莊正直,不存私心。 | 春秋·齊·管仲《管子·五輔》:“為人君者中正而無私,為人臣者忠信而不黨?!?/td> |
yì zhèng cí yuē義正辭約 | 道理嚴正公允,措詞簡煉。亦作“辭順理正”。 | |
zhèng dà guāng míng正大光明 | 公正無私、胸懷坦白的樣子。 | 宋 朱熹《朱文公文集 卷三十八 答周益公》:“至若范公之心,則其正大光明,固無宿怨,而惓惓之義,實在國家。” |
fǎn xié guī zhèng返邪歸正 | 猶言改邪歸正。 | 唐·譚銖《廬州明教寺轉關經藏記》;“由此八關,返邪歸正,成佛之境矣?!?/td> |
shǒu zhèng bù ráo守正不橈 | 見“守正不撓”。 | 東漢·班固《漢書·劉向傳》:“君子獨處守正,不橈眾枉?!?/td> |
bō luàn fǎn zhèng撥亂返正 | 撥:治理;亂:亂世;返:回復;正:正常。整頓混亂局面,恢復正常秩序。 | 宋·李綱《上皇帝封事》:“撥亂返正,以圖中興。” |
duān duān zhèng zhèng端端正正 | 形式上、結構上或安排上協調相稱,正正規規。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93回:“李逵端端正正朝上拜了三拜,心中想道:‘阿也!少了一拜!’” |
gōng zhèng lián míng公正廉明 | 公平正直,廉潔嚴明。 | 清·許奉恩《里乘》第六卷:“公正廉明,愛才如命?!?/td> |
hào rán zhèng qì浩然正氣 | 浩然:盛大、剛直的樣子;氣:氣概、精神。指正大剛直的精神、氣質。 | 老舍《兔兒爺》:“抗戰建國須憑真實本領與浩然正氣,只能迎時當令充兔子王的,不作漢奸,也是廢物。” |
míng hūn zhèng qǔ明婚正娶 | 指經過正式手續的婚姻,現指符合婚姻法規定的合法婚姻。 | 元 關漢卿《救風塵》第四折:“那里是明婚正娶,公然的傷風敗俗?!?/td> |
zhèng míng zé shí正名責實 | 正:端正。辨正名稱以符合實際。 | 宋·岳飛《乞改襄陽路仍作京西南路札子》:“庶得路分速歸舊制,以稱朝廷正名責實不忘中原之意?!?/td> |
zhèng qì lǐn rán正氣凜然 | 正氣:剛正之氣。凜然:可敬畏的樣子。形容正氣威嚴不可侵犯。 | 羅廣斌、楊益言《紅巖》第十章:“許云峰把椅子一推,正氣凜然地站在大廳當中,昂頭命令道:‘送我回監獄!’” |
fèng gōng zhèng jǐ奉公正己 | 奉行公事嚴格地約束自己。 | 《魏書 高道穆傳》:“機方直之心,久而彌厲,奉公正己,為時所稱?!?/td> |
xián liáng fāng zhèng賢良方正 | 賢良:才能,德行好;方正:正直。漢武帝時推選的一種舉薦官吏后備人員的制度,唐宋沿用,設賢良方正科。指德才兼備的好人品。 | 《史記·平準書》:“當是之時,招尊方正賢良文學之士,或至公卿大夫?!?/td> |
jiǎo kuāng guò zhèng撟抂過正 | 矯枉過正。謂糾正偏差而超過必要的限度。 | |
kuāng luàn fǎn zhèng匡亂反正 | 消除混亂局面,恢復正常秩序。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太史公自序》:“仲尼悼禮廢樂崩,追修經術,以達王道,匡亂世反之于正?!?/td> |
zhèng sè zhí yán正色直言 | 正色:嚴肅或嚴厲的神色。態度嚴肅,語言正直。形容剛直不阿。亦作“正色危言”。 | 《晉書·王恭傳》:“恭每正色直言,道子深憚而忿之。” |
zhèng ér bā jīng正兒巴經 | 亦作“正兒八經”。亦作“正二八擺”。①正經的;嚴肅認真的。②真正的;確實的。 | |
yán qì zhèng xìng嚴氣正性 | 氣:脾氣;性:性格。性格剛直,毫不茍且。 | 《后漢書·孔融傳論》:“夫嚴氣正性,覆折而已。” |
shě zhèng cóng xié舍正從邪 | 舍:放棄;邪:不正當,不正派。舍棄正當的事不做,而去干邪惡的勾當。 | 漢·仲長統《昌言》:“乃舍正從邪、背道而馳奸,彼獨能介然不為,故見貴也?!?/td> |
zhèng zhòng qí huái正中其懷 | 正:恰好;中:投合。正好符合自己的心意。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87回:“孝公聞‘伯術’二字,正中其懷。” |
zhèng fù wéi qí正復為奇 | 正:正常;奇:奇特。指事物相對立的兩個方面互相轉化,正??勺優槠嫣?。 | 春秋·楚·李耳《老子》第58章:“正復為奇,善復為襖?!?/td> |
gé xié fǎn zhèng革邪反正 | 革除錯誤,回到正道上。 | 晉·葛洪《抱樸子·勖學》:“蕩汰積埃,革邪反正?!?/td> |
bù zhèng zhī fēng不正之風 | 不正當的社會風氣。 | 晉 葛洪《抱樸子 辯問》:“移不正之風,易流遁之俗?!?/td> |
chéng yuán zhèng běn澄源正本 | 澄:澄清。清理水的源頭,扶正樹的根。比喻從根本解決問題。 | 宋·陳亮《附朱熹<寄陳同甫書>》:“而其所以培壅本根,澄源正本,為異時發揮事業之地者,蓋光大而高明矣?!?/td> |
zhèng dà gāo míng正大高明 | 形容為人正直,學識高超。 | 春秋·魯·孔丘《論語·先進》:“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奔猓骸把宰勇分畬W,已造乎正大高明之域,特未深入精微之實耳?!?/td> |
zhèng dà táng huáng正大堂煌 | 亦作“正大堂皇”。猶言堂堂正正。 | 太平天國·洪仁玕《英杰歸真》:“其名銜之正大堂煌,尊榮已極,何謂名銜太新,實爾等聽聞未久,覺以為新耳。” |
fēng huá zhèng mào風華正茂 | 風:風采;華:才華;茂:茂盛;蓬勃。正是風采動人;才華橫溢的時候。形容人朝氣蓬勃;年輕有為。 | 毛澤東《沁園春 長沙》:“恰同學年少,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 |
gāng zhèng bù ē剛正不阿 | 剛:剛直;直:正直;不阿:不逢迎。剛直方正而不逢迎附合。 | 清 蒲松齡《聊齋志異 一員官》:“濟南同知吳公,剛正不阿?!?/td> |
cí yán yì zhèng辭嚴誼正 | 同“辭嚴義正”。 | 元·劉壎《隱居通議·詩歌六》:“蕃武忠君愛國,辭嚴誼正,不暇自恤,枚蹈危機,其失在于疏爾?!?/td> |
méng yǐ yǎng zhèng蒙以養正 | 指從童年開始,就要施以正確的教育。 | 《易·蒙》:“蒙以養正,圣功也?!?/td> |
zhèng yán zhí jiàn正言直諫 | 以正義之語,規勸皇帝、上級、長輩或朋友。 | 三國 魏 桓范《諫爭》:“今正言直諫,則近死辱而遠榮寵,人情何好焉,此乃欲忠于主耳!” |
kǎn rán zhèng sè侃然正色 | 剛直嚴肅的樣子。 | |
bù wù zhèng yè不務正業 | 務:從事;正業:正當的職業;本職工作。不干正當的工作?,F多指丟下本職工作不做;去搞其他的事情。 | 明 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這人不甚讀書,終日閑游浪蕩,一自父母亡后,分外不務正業?!?/td> |
fāng fāng zhèng zhèng方方正正 | 四四方方,規規矩矩。 | 朱自清《揚州的夏日》:“這一帶的茶館布置都歷落有致,迥非上海,北平方方正正的茶樓可比?!?/td> |
bì yě zhèng míng必也正名 | 指必須按照正統倫理觀念和禮儀關系來端正綱紀名分。 | 《論語 子路》:“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 |
qì xié cóng zhèng棄邪從正 | 謂拋棄邪行,歸向正道。 | 三國·蜀·諸葛亮《為后帝伐魏詔》:“有能棄邪從正、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者,國有常典,封寵大小,各有品限?!?/td> |
zhèng yán bù huì正言不諱 | 說話爽直,毫無忌諱。 | 戰國 楚 屈原《卜居》:“寧正言不諱以危身乎?” |
míng méi zhèng lǐ明媒正禮 | 猶言明媒正娶。 |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九回:“老爺老奶奶明媒正禮與大爺娶的正頭妻,上邊放著老爺老奶奶,誰敢休?” |
gōng zhèng bù ē公正不阿 | 公平正直而不曲意迎合。 | 宋 陸游《老學庵筆記》第九卷:“相之本主元祐政事者,然其言公正不阿如此,可謂賢矣?!?/td> |
xié bù fá zhèng邪不伐正 | 見“邪不犯正”。 | 漢·王符《潛夫論·巫列》:“夫妖不勝德,邪不伐正,天之經也?!?/td> |
zhí yán zhèng lùn直言正論 | 正直公道的言論。 | 宋 邵伯溫《聞見前錄》:“王荊公始用事,公以直言正論折之,不能勝?!?/td> |
lǐ zhèng cí zhí理正詞直 | 道理正當,言詞樸直。 | 宋·樓鑰《答綦君更生論文書》:“心平氣和,理正詞直,然后為文之體,可以追配古作?!?/td> |
zhèng zhèng zhī qí正正之旗 | 正正:整齊。排列整齊的軍旗。借喻強盛整肅的軍隊。 | 《孫子·軍爭》:“無要正正之旗,勿擊堂堂之陣?!?/td> |
jué ér bù zhèng譎而不正 | 譎:欺詐。詭詐而不正派。 | 《論語·憲問》:“子曰:‘晉文公譎而不正,齊桓公正而不譎。’” |
zhèng lǐ píng zhì正理平治 | 指合乎正道的禮法規范,使社會安定有秩序。 | 《荀子·性惡》:“凡古今天下之所謂善者,正理平治也;所謂惡者,偏險悖亂也?!?/td> |
zhèng jīn ān zuò正襟安坐 | 正襟:正一正衣襟。形容嚴肅或拘謹的樣子。 | 宋·邵伯溫《聞見前錄》第十卷:“昔貶涪州,過漢江,中流船幾覆,舉舟之人皆號泣,伊川但正襟安坐,心存誠敬,已而船及岸?!?/td> |
zhèng yán lì yán正言厲顏 | 見“正言厲色”。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二回:“錢典史聽了這話,便正言厲顏的對他說道:‘世兄!用到這樣管家,你做主人的總要有點主人的威勢才好?!?/td> |
xīn dì zhèng zhí心地正直 | 指為人正直,不存邪念。 | |
zhèng běn qīng yuán正本清源 | 正本:從根本上整頓;清源:從起源上整理。指從根本上整頓清理;徹底解決問題。 | 《晉書 武帝紀》:“思與天下式明王度,正本清源,于置胤樹嫡,非所先務?!?/td> |
máng hán sè zhèng芒寒色正 | 指星光清冷色純正。也借以稱頌人的品行高潔正直。 | 唐·劉禹錫《柳河東集序》:“粲焉如繁星麗天,而芒寒色正?!彼巍埿⑾椤洞靖干详悩忻軙罚骸按藬倒?,聲稱德望,炳然較著,真與芒寒色正者比?!?/td> |
zhèng yán lì sè正顏厲色 | 顏:臉色。形容板著臉;神情非常嚴厲。 | 明 王廷相《雅述》:“有德之人,心誠辭直,正顏厲色,不作偽飾,以為心害?!?/td> |
dà zhōng zhì zhèng大中至正 | 極為公正,不偏不倚。 | 明 王守仁《傳習錄》上卷:“不知先生居夷三載,處困養靜,精一之功,固已超入圣城,粹然大中至正之歸矣。 |
cí yán qì zhèng辭嚴氣正 | 猶言辭嚴義正。 | 《宋史·孫長卿楚建中等傳論》:“建中雅量卻敵,辭嚴氣正,尤為廳偉?!?/td> |
fǎn zhèng bō luàn反正撥亂 | 治理亂世,使之恢復安定、正常。語出《公羊傳·哀公十四年》:“撥亂世,反諸正,莫近諸《春秋》。” | 語出《公羊傳·哀公十四年》:“撥亂世,反諸正,莫近諸《春秋》?!?/td> |
guī zhèng fǎn běn歸正反本 | 歸:回返;反:返回。返歸于根本之源。 | 晉·陳壽《三國志·馬超傳》:“海內怨憤,歸正反本,暨于氐、羌率服,獯鬻幕義。” |
gōng píng zhèng zhí公平正直 | 公道平等,不偏袒,不營私。 | 元·孫仲章《勘頭巾》第四折:“也只要全大人體面,方才得公平正直萬人傳?!?/td> |
yàn míng zhèng shēn驗明正身 | 驗清楚確是其本人,而非冒名頂替者。 | 高陽《胡雪巖全傳·平步青云》下冊:“只要‘驗明正身’,不是冒充,他們陳家族長來不來,倒也不生關系?!?/td> |
zhèng jīng bā běn正經八本 | 見“正經八百”。 | 郭澄清《大刀記》第十八章:“可是,我們干革命,只要正經八本地干,哪有不忙的時候兒?” |
dǎng xié chǒu zhèng黨邪丑正 | 猶言黨邪陷正。 | 《明史·路振飛傳》:“崇禎四年征授御史,疏劾周延儒卑污奸險,黨邪丑正,祈立斥以清揆路?!?/td> |
dǎng xié xiàn zhèng黨邪陷正 | 與壞人結伙,陷害好人。 | 《舊唐書·宋璟傳》:“璟謂曰:‘名義至重,神道難欺,必不可黨邪陷正,以求茍免!’” |
zhèng diǎn bèi huà正點背畫 | 元代供狀文書主管者用朱筆在書首點點,書尾畫鉤,然后讓供狀人在書背畫押。指民間訂立文書契約,有關人看過在背面簽字畫押 | 元·秦簡夫《東堂老》楔子:“揚州奴你近前來,這紙上你與我正點背畫個字者,揚州奴云:‘你著我正點背畫,我又無罪過。’” |
qīng zhèng lián jié清正廉潔 | 品行端正,為人正直廉潔 | 陸文夫《上山的和下山的》:“因為有很多人開始時都是想當一個清正廉潔的官,天長日久之后就忘記了初衷。” |
zhèng qí yì bù móu qí lì正其誼不謀其利 | 正:合于法則的;誼:通“義”,合宜的道德、行為;謀:圖謀。言行合乎正義,不謀個人私利。 | 《漢書·董仲舒傳》:“夫仁人者,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是以仲尼之門,五尺之童,羞稱五霸,為其先詐力,而后仁義也。” |
míng méi zhèng qǔ明媒正娶 | 明、正:形容正大光明。舊指正式婚姻。 | 元 柯丹邱《荊釵記 搶親》:“我當初嫁你,也是明媒正娶?!?/td> |
xié bù fàn zhèng邪不犯正 | 亦作“邪不伐正”。謂邪妖之法不能壓倒剛正之氣。 | 唐·劉束《隋唐嘉話》中卷:“臣聞邪不犯正,若使咒臣,必不得行。” |
zhèng shǐ zhī yīn正始之音 | ①指魏晉玄談風氣。出現于三國魏正始年間。當時以何晏、王弼為首,以老莊思想糅合儒家經義,談玄析理,放達不羈;名土風流,盛于洛下,世稱“正始之音”。②指純正的樂聲。 | 《晉書·衛玠傳》:“昔王輔嗣吐金聲于中朝,此子復玉振于江表,微言之緒,絕而復續。不意永嘉之末,復聞正始之音?!?/td> |
zhèng qì zhī gē正氣之歌 | 形容無私無畏、剛正不屈的精神。 | 宋·文天樣《正氣歌》詩:“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訶岳,上則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td> |
míng zhèng yán shùn名正言順 | 名正:名義或名分正當;言順:道理講得通。指名分或名義正當說起話來便順理;逆理也講得通。亦泛指做事有充分正當的理由。 | 春秋 孔子《論語 子路》:“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td> |
zhèng fǎ zhí dù正法直度 | 度:標準。嚴正法律,統一標準。 | 春秋·齊·管仲《管子·版法》:“正法直度,罪殺不赦。殺僇必信,民畏而懼。” |
jìn bào zhèng luàn禁暴正亂 | 禁:制止。正:糾正。抑制強暴勢力,治理混亂局面;或禁除暴行,根治叛亂。亦作“禁暴止亂”、“禁暴誅亂”、“禁亂除暴”、“救亂除暴”、“撥亂誅暴”、“止暴禁非”、“禁暴靜亂”。 | 西漢·劉向《戰國策·秦策》:“是我一舉而名實兩附,而又有禁暴正亂之名?!?/td> |
zhōng guǒ zhèng zhí忠果正直 | 忠誠果斷,持正剛直。 | 漢·孔融《薦禰衡表》:“忠果正直,志懷霜雪?!?/td> |
wēi yán zhèng sè危言正色 | 剛直的言論和嚴正的態度。 | 唐·陳子昂《諫靈駕入京書》:“必待非常之主,然后危言正色,抗議直辭,趙湯矍而不回?!?/td> |
kuāng miù zhèng sú匡謬正俗 | 糾正錯誤,矯正陋習。 | 唐·顏師古有《匡謬正俗》八卷。田北湖《與某生論韓文書》:“嗟呼!后人之于古人,人譽亦譽,人毀亦毀,因其一節之長,遺其全體之短,習非勝是,好惡不公,有起而匡謬正俗者,輒謂傷忠厚焉?!?/td> |
zhèng guàn lǐ xià正冠李下 | 《樂府詩集·相和歌辭七·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謂在李樹下不整帽子,以避免偷李的嫌疑。后以“正冠李下”比喻做容易引起懷疑的事。 | 《樂府詩集·相和歌辭七·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td> |
cōng míng zhèng zhí聰明正直 | 頭腦聰明,行為正直無私。形容詞人的品質優秀。 | 《左傳 莊公三十二年》:“神聰明正直而壹者也。 |
yī běn zhèng jīng一本正經 | 正經:莊重;正派。形容態度規矩而莊重。 |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26章:“我原是故意鬧別扭,也知道自己要挨打,可是一板正經地對先生說:‘我這個破題做的很恰切,沒有做錯。’” |
zhèng shēn míng fǎ正身明法 | 端正自身,嚴明法紀。 | 《晉書 元帝紀》:“二千石令長當袛奉舊憲,正身明法,抑齊豪強,存恤孤獨,隱實戶口,勸課農桑?!?/td> |
guī zhèng shǒu qiū歸正守丘 | 傳說狐貍將死時,頭必朝向出生的山丘。比喻不忘本。也比喻暮年思念故鄉。 | 《禮記·檀弓上》:“狐死正丘首,仁也?!?/td> |
zì zhèng qiāng yuán字正腔圓 | 形容吐字準確;唱腔圓熟。 | 高陽《胡雪巖全傳·平步青云》上冊:“接著便也說了這一句諺語,字正腔圓,果然是道地的無錫話?!?/td> |
qīng yuán zhèng běn清源正本 | 謂從根本上整頓清理,徹底解決問題。 | 《文史知識》:“對每一種文體的發生,發展和演變,都需要客觀地分析,清源正本,了解其在歷史長河中所起的作用?!?/td> |
píng xīn chí zhèng平心持正 | 主持公正,無所偏倚。 | 東漢·班固《漢書·蘇武傳》:“且單于信女,使決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兩主,觀禍敗?!?/td> |
zhèng shēn qīng xīn正身清心 | 端正自己的言行,清靜內心。比喻修身養性。 | 《明史·丘濬傳》:“愿陛下體上天之仁愛,念祖宗之艱難,正身清心以立本而應務,謹好尚不惑于異端。” |
xián huà xiū tí,shū guī zhèng zhuàn閑話休提,書歸正傳 | 提:提說。指不要緊的話不必說了,還是回到正題上來。 | 王朝聞《論鳳姐》第16章:“閑話休提,書歸正傳;看來襲人自己,日子也并不太好過。” |
zhèng dà bù ē正大不阿 | 正大:光明正大;阿:迎合。光明正大,不循私迎合權貴。 | |
jiǎo wǎng guò zhèng矯枉過正 | 矯:糾正;枉:彎曲;過正:超過了限度。彎向另一方。把彎曲的東西扭直;超過了限度而彎向另一方。比喻糾正謬誤超過了應有的限度。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仲長統傳》:“逮至清世,則復入矯枉過正之檢?!?/td> |
zhèng zhòng xià huái正中下懷 | 正好對上自己的心意(中:投合;符合;下:在下;自己)。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63回:“蔡福聽了,心中暗喜:‘如此發放,正中下懷。’” |
fāng zhèng bù gǒu方正不茍 | 方正:正直;茍:茍且,不正派。指為人品行正直,不逢迎謅媚。 | 清·錢泳《履園叢話·者者居》:“嘉定有老儒,名朱綱,為人方正不茍,頗信佛老之說?!?/td> |
liàng záo zhèng ruì量鑿正枘 | 謂木工度量器物孔眼的大小方圓制作可與之相契合的榫頭。比喻說話辦事須從實際出發。 | 戰國·楚·屈原《楚辭·離騷》:“不量鑿而正枘兮,固前修以葅旈。” |
guī zhèng shǒu qiū歸正首丘 | 首:向;丘:土丘。傳說狐貍即將死在外邊,也要把頭朝向所住洞穴的方向。指死后歸葬于故鄉。 | 西漢 戴圣《禮記 檀弓上》:“禮,不忘其本。古之有言曰:狐死正丘首,仁也。” |
zhèng shì shéng xíng正視繩行 | 謂言行正直。 | 清·龔自珍《送廣西巡撫梁公序》三:“公有矩德,以蕝其外,正視繩行,無間其里,必能正其人心矣?!?/td> |
bō luàn fǎn zhèng撥亂反正 | 撥:治理;亂:指亂世;反:回復;正:正常。指整頓混亂局面;使秩序恢復正?!,F在也指糾正錯誤;恢復正確的事理。 | 《公羊傳 哀公十四年》:“撥亂世,反諸正,莫近諸《春秋》?!?東漢 班固《漢書 禮樂志》:“漢興,撥亂反正,日不暇給,猶命叔孫通制禮儀,以正君臣之位?!?/td> |
zhèng sè gǎn yán正色敢言 | 態度嚴肅,敢于直言。 | 《明史 王竑傳》:“十一年授戶科給事中,豪邁負氣節,正色敢言?!庇帧秳⒔鳌罚骸敖W問深粹,正色敢言,以身任天下之重?!?/td> |
cí yán yì zhèng辭嚴義正 | 辭:言詞,語言。義:道理。言辭嚴厲,義理正大。 | 宋 張孝祥《明守趙敷文》:“歐公書豈惟翰墨之妙,而辭嚴義正,千載之下,見者興起,某何足以辱公此賜也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