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guān)系,只列出前 100 個山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lián shān pái hǎi連山排海 | 形容數(shù)量多、規(guī)模大。 | 清·柯悟遲《漏網(wǎng)喁魚集·咸豐六年》:“初八日,得大雨四五寸,河水深一尺,蝗仍連山排海而來,不知內(nèi)地受傷否?” |
cáng zhī míng shān,chuán zhī qí rén藏之名山,傳之其人 | 把著作藏在名山,傳給志趣相投的人。 | 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仆誠以著此書,藏諸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仆償前辱之現(xiàn),雖萬被戮,豈有悔哉。” |
mù huài shān tuí木壞山頹 | 木:梁木。山:指泰山。頹:倒下。梁木折壞,泰山崩倒。比喻德高望重的人死去。亦作“泰山梁木”。 | 清·袁枚《小倉山房尺牘》第103首:“今年聞委化之信,凡在士林,靡不異聲同嘆……有如木壞山頹。” |
yì hǎi ēn shān義海恩山 | 情深似海,恩重如山。喻恩情道義深厚。 | 元 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四折:“將人的義海恩山,都做了遠(yuǎn)水遙岑。” |
bàn bì jiāng shān半壁江山 | 半壁:半邊;江山:國土。指外敵大半入侵或內(nèi)戰(zhàn)割據(jù)所造成的國土分裂狀態(tài)。 | 清 蔣士銓《冬青樹 提綱》:“半壁江山,比五季朝廷尤小。” |
cáng zhū míng shān藏諸名山 | 見“藏之名山”。 | 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仆誠以著此書,藏諸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仆償前辱之責(zé),雖萬被戮,豈有悔哉。” |
zhè shān wàng zhe nà shān gāo這山望著那山高 | 比喻對自己目前的工作或環(huán)境不滿意,老認(rèn)為別的工作、別的環(huán)境更好。 | 明·李開先《詞謔》引劉天民曲:“今日不知明日事,這山望著那山高。” |
shān bēng hǎi xiào山崩海嘯 | 山岳崩塌,海水奔騰咆哮。 | 宋·周密《癸辛宋識前集·炮禍》:“諸炮并發(fā),大聲如山崩海嘯,傾城駭恐,以為急兵至矣。” |
chū shān xiǎo cǎo出山小草 | 出山:從山里出來;小草:植物。比喻隱士出來做官。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diào)》:“此甚易解,處則為遠(yuǎn)志,出則為小草。” |
guàn shān dài lì冠山戴粒 | 冠山:把山當(dāng)帽子,比喻大。戴粒:用頭頂粒,比喻小。形容大小雖異,但各適其適。 | 《文藝類聚》卷九七引《苻子》:“彼之冠山,何異乎我之戴粒也。” |
ēn dé rú shān恩德如山 | 比喻恩德極為深生。 | 明·周楫《西湖二集·壽禪師兩生符宿愿》:“老夫垂死之命恩人救援,恩德如山,無可圖報。” |
rù bǎo shān ér kōng huí入寶山而空回 | 寶山:聚藏寶物的山。進(jìn)入滿藏寶物的山間卻空著手而回來。比喻雖遇到了很好的機會,卻一無所得。 | 《先撥志始》卷下:“在婿固不敢厚望,入寶山而空回,想岳亦不能忘情也。” |
shè hǎi dēng shān涉海登山 | 渡過大海,攀登高山。形容旅程的艱苦,也形容行程連綿不斷。亦作“涉水登山”。 | 唐·張說《賀示歷書表》:“奉宣圣旨,內(nèi)出新撰歷書二十五卷,以示臣等,竊窺深奧,仰觀英華,涉海登山,罔知攸際。” |
shān liù chuān shí山溜穿石 | 山里的滴水可以把石頭滴穿。比喻只要有決心有毅力,事情就可以成功。 | 漢·枚乘《上書諫吳王》:“泰山之溜穿石。” |
yīn shān bèi hòu陰山背后 | ①迷信者稱陰間得不到超升的鬼魂所在的地方。②比喻偏僻受冷落的地方。 | |
dì dòng shān cuī地動山摧 | 見“地動山搖”。 | 《敦煌變文集·伍子胥變文》:“子胥祭了,發(fā)聲大哭,感得日月無光,江河混沸。忽即云昏霧暗,地動山摧。兵行唅啼,人倫凄愴。” |
zuì è rú shān罪惡如山 | 形容罪惡多而重。 | 《新唐書·吉項傳》:“俊臣誣殺忠良,罪惡如山,國蟊賊也,尚何惜?” |
shān méng hǎi shì山盟海誓 | 形容盟誓像山、海一樣永世不變。多表示對愛情的堅貞。 | 宋 辛棄疾《南鄉(xiāng)子 贈妓》詞:“別淚沒些些,海誓山盟總是賒。” |
tài shān bù ràng tǔ rǎng泰山不讓土壤 | 泰山不排除細(xì)小的土石,所以能那么高。比喻人度量大,能包容不同的事物。 | 《史記·李斯無傳》:“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xì)流,故能就其深。” |
hé shān dài lì河山帶礪 | 黃河細(xì)得象條衣帶,泰山小得象塊磨刀石。比喻時間久遠(yuǎn),任何動蕩也決不變心。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帶,泰山若厲。國以永寧,爰及苗裔。’” |
gé shān mǎi lǎo niú隔山買老牛 | 比喻人辦事冒失,沒有弄清情況,就輕易決定。 | |
dú zuò qióng shān,fàng hǔ zì wèi獨坐窮山,放虎自衛(wèi) | 獨自坐在沒有出路的山里放出老虎來保衛(wèi)自己。比喻不但不能保護自己,反而招來禍患。 | 晉·常璩《華陽國志·公孫述劉二牧志》:“此所謂獨坐窮山,放虎自衛(wèi)者也。” |
xī shān rì bó西山日薄 | 薄:逼近。太陽快要落山。比喻事物接近衰亡或人近老年。亦作“日薄西山”、“西山日迫”。 | 宋·洪咨夔《風(fēng)流子》詞:“世事幾番新局面,看底欲高三著。況轉(zhuǎn)首,西山日薄。” |
lè shuǐ lè shān樂水樂山 | 樂:喜愛,愛好。有人喜愛山,有人喜愛水。比喻各人的愛好不同。 | 春秋·魯·孔丘《論語·雍也》:“知者樂山,仁者樂水。” |
dài lì hé shān帶礪河山 | 帶:衣帶。礪:磨刀石。河:黃河。山:泰山。黃河如衣帶,泰山像磨刀石。這是永遠(yuǎn)不可能發(fā)生的事情。舊時表示所封爵位傳之久遠(yuǎn)。含有江山永固之義。亦作“帶河厲山”,“帶礪山河”。 | 元·劉致《水仙操·為平章南谷公壽福樓賦》:“朱簾畫棟倚穹蒼,帶礪河山接四王。” |
xiǎn shān lù shuǐ顯山露水 | 比喻出名,顯露才能。 | 周克芹《許茂和他的女兒們》第六章:“那個從不顯山露水的青年實干家的影子,他那高高的身材,寬寬的肩膀。” |
dēng shān yuè lǐng登山越嶺 | 形容長途跋涉,旅途艱辛。 | 明 吳承恩《西游記》第一百回:“幸虧他登山越嶺,跋涉崎嶇,去時騎坐,來時馱經(jīng),亦甚賴其力也。” |
yù shān qīng dǎo玉山傾倒 | 玉山:比喻人的身形美好。比喻喝醉酒后身體搖搖欲墜的樣子。 |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黃英》:“陶起歸寢,出門踐菊晆,玉山傾倒,委衣于側(cè),即地化為菊,高如人。” |
jiāng shān yì gǎi,bǐng xìng nán yí江山易改,秉性難移 | 人的秉性是極難轉(zhuǎn)變的。即言人性難以改變。 | 《元曲選·無名氏〈謝金吾〉三》:“可不的山河易改;本姓(性)難移。”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徐老仆義憤成家》:“常言道得好;江山易改;稟性難移”。《魯迅書信集·九0六·致趙家璧》:“但‘江山好改;本性難移’;無論怎么小心;總不免發(fā)一點‘不妥’的議論。” |
rén xīn qí,tài shān yí人心齊,泰山移 | 只要大家一心,就能發(fā)揮出極大的力量。 | 王朔《一點正經(jīng)沒有》:“人心齊泰山移螞蚱還有四兩肉一個蘿卜一個坑咱們怎么就不能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由弱變強呢?” |
shēn shān mì lín深山密林 | 見“深山窮林”。 | 魯迅《彷徨·傷逝》:“我看見怒濤中的漁夫,戰(zhàn)壕中的兵士,摩托車中的貴人,洋場上的投機家,深山密林中的豪杰。” |
shān yáo shuǐ yuǎn山遙水遠(yuǎn) | 謂道路遙遠(yuǎn)。 | 宋·楊無咎《玉抱肚》詞:“見也渾閑,堪嗟處、山遙水遠(yuǎn),音書也無個。” 元·高明《琵琶記·南浦囑別》:“[生]娘子,莫不是慮著山遙水遠(yuǎn)么?[旦]奴不慮山遙水遠(yuǎn)。” |
dài lì shān hé帶礪山河 | 帶:衣帶;礪:磨刀石;山:泰山;河:黃河。黃河細(xì)得象條衣帶,泰山小得象塊磨刀石。比喻時間久遠(yuǎn),任何動蕩也決不變心。 | 《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帶,泰山若礪,國以永寧,愛及苗裔。’” |
pī shān dài hé被山帶河 | 靠著山,環(huán)著河。指形勢險要的地方。 | 西漢 劉向《戰(zhàn)國策 楚策一》:“秦地半天下,兵敵四國,被山帶河,四塞以為固。” |
shuǐ yuǎn shān yáo水遠(yuǎn)山遙 | 謂路程遙遠(yuǎn)。 | 宋·汪元量《憶秦娥》詞之七:“心如焦。彩箋難寄,水遠(yuǎn)山遙。”元·關(guān)漢卿《哭存孝》第四折:“我避不得水遠(yuǎn)山遙,須有一個日頭走到。” |
nán shān tiě àn南山鐵案 | 指已經(jīng)判定、不可改變的案件。 | 典出《新唐書 李元纮傳》:“元纮早修謹(jǐn),仕為雍州司戶參軍。時太平公主勢震天下,百司順望風(fēng)指,嘗與民競碾硙,元纮還之民。長史竇懷貞大驚,趣改之,元纮大署判后曰:‘南山可移,判不可搖也。’” |
yǐ shān bàng shuǐ倚山傍水 | 倚:依靠;傍:臨近。指地理位置靠近山嶺和水流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15回:“只見枯樁上纜著數(shù)只小漁船,疏籬外曬著一張破魚網(wǎng),倚山傍水,約有十?dāng)?shù)間草房。” |
yú gōng yí shān愚公移山 | 比喻做事有十分堅強的毅力和不怕困難不怕犧牲的精神。 | 《列子 湯問》記載:愚公家門前有兩大座山擋著路,他決心把山平掉,另一個老人智叟笑他太傻,認(rèn)為不能能。愚公說:我死了有兒子,兒子死了還有孫子,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兩座山終究會鑿平。 |
wū shān luò pǔ巫山洛浦 | 巫山:指楚王與巫山神女夢中相會的典故。洛浦:洛水之濱。傳說中有洛水女神,三國魏曹植渡洛水時,因感戰(zhàn)國楚宋玉對楚王與神女事,遂作《洛神賦》。后以“巫山”、“洛浦”二典合用,指巫山神女和洛水女神,也指男女幽會。亦作“巫山洛水”。參見“巫山云雨。” | 巫山:指楚王與巫山神女夢中相會的典故。洛浦:洛水之濱。傳說中有洛水女神,三國魏曹植渡洛水時,因感戰(zhàn)國楚宋玉對楚王與神女事,遂作《洛神賦》。后以“巫山”、“洛浦”二典合用。 |
tī shān zhàn gǔ梯山棧谷 | 謂鑿梯、修棧道以度高山深谷。泛指跋涉險阻。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西域傳論》:“梯山棧谷繩行沙度之道,身熱首痛風(fēng)災(zāi)鬼難之域,莫不備寫情形,審求根實。” |
rì luò xī shān日落西山 | 太陽迫近西山;快要落下。也比喻人到老年將死或事物接近衰亡。 | 《上唐書 音樂志》:“\'棲鳥夜飛\',沉攸之元微五年所作也。攸之未敗前,思?xì)w京師,故歌和云:\'日落西山還去來。\'” |
shān kū shí sǐ山枯石死 | 極言年代久遠(yuǎn)。 | 明·劉基《沁園春》詞:“任龍蛇歌怨,桑榆煙盡,山枯石死,畢竟何成。” |
bǎi èr hé shān百二河山 | 百二:以二敵百。指山河險固,可以二敵百。后指國力強盛,邊防穩(wěn)固的國家。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高祖本紀(jì)》:“秦,形勝之國,帶河山之險,縣隔千里,持戟百萬,秦得百二馬。” |
kāi shān zhī zǔ開山之祖 | 佛教語,指最初建立寺廟的人,即始祖。比喻學(xué)派的創(chuàng)始人。 | 曾樸《孽海花》第二回:“聽說寶善街,那就是前明徐相國文貞之墓地。文貞為西法開山之祖。” |
shān cháng shuǐ yuǎn山長水遠(yuǎn) | 比喻道路遙遠(yuǎn)艱險。 | 唐 許渾《寄宋邧》詩:“山長水遠(yuǎn)無消息,瑤瑟一彈秋月高。” |
shān cháng shuǐ kuò山長水闊 | 見“山長水遠(yuǎn)”。 | 宋·晏殊《蝶戀花》詞:“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
kuà shān yā hǎi跨山壓海 | 跨過高山,接近大海。喻勢力擴展。 | 南唐·劉崇遠(yuǎn)《金華子雜編》下卷:“黨與既成,則連衡同惡,跨山壓海。” |
yù shān zì dǎo玉山自倒 | 玉山:比喻人的身形美好。比喻喝醉酒后身體搖搖欲墜的樣子。 | 唐·李白《襄陽歌》:“清風(fēng)明月不用一錢賣,玉山自倒非人推。” |
yù shān qīng tuí玉山傾頹 | 玉山:比喻人的身形美好。比喻喝醉酒后身體搖搖欲墜的樣子。 |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陸判》:“朱因竟日飲,遂不覺玉山傾頹,伏幾醺睡。” |
yú shān yuè hǎi逾山越海 | 越過山海。謂長途跋涉。 | 《南齊書·高帝紀(jì)上》:“人跡罕至者,莫不逾山越海,北面稱蕃。” |
shān zōu hǎi shì山陬海筮 | 山隅和海邊。泛指荒遠(yuǎn)的地方。 | 清 王晫《今世說 德行》:“宦轍所至,山陬海筮,有以讀書能為文者,必枉車騎過之。” |
qún shān sì yìng群山四應(yīng) | 應(yīng):應(yīng)和。四面群山紛紛響應(yīng)。比喻一聲號召,人們?nèi)浩痦憫?yīng)。 | 朱自清《論標(biāo)語口號》:“為的是‘發(fā)聾振聵’,是‘群山四應(yīng)’,是人民的覺醒與起來。” |
qióng shān pì rǎng窮山僻壤 | 比喻荒遠(yuǎn)偏僻貧窮之地。亦作“窮鄉(xiāng)僻壤”、“窮村僻壤”、“窮陬僻壤”。 | 宋·朱熹《條奏經(jīng)界狀·貼黃》:“故州城縣郭所在之鄉(xiāng),其產(chǎn)不甚重,與窮山僻壤至有相倍蓗者,此逐鄉(xiāng)產(chǎn)錢租額,所以本來已有輕重之所由也。” |
bá dì yáo shān拔地?fù)u山 | 翻動大地,搖撼山岳。形容聲勢極大。 | 明 郭勛《英烈傳》第49回:“烏龍鎮(zhèn)上駐不得赤龍舟,攪得翻江震海;大全港中做不得周全事,空教拔地?fù)u山。” |
gāo shān jùn lǐng高山峻嶺 | 峻:山高而陡。又高又險的山嶺。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八十六回:“眾人打一看時,四面盡是高山,左右是懸崖峭壁,只見高山峻嶺,無路可登。” |
shān hé biǎo lǐ山河表里 | 語出《左傳 僖公二十八年》:“楚師背酅而舍。晉侯患之,聽輿人之誦曰:‘原田每每,舍其舊而新是謀。’公疑焉。子犯曰:‘戰(zhàn)也!戰(zhàn)而捷,必得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zé)o害也。’”后以“山河表里”形容形勢險要。 | 語出《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楚師背酅而舍。晉侯患之,聽輿人之誦曰:‘原田每每,舍其舊而新是謀。’公疑焉。子犯曰:‘戰(zhàn)也!戰(zhàn)而捷,必得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zé)o害也。’” |
shān jiān lín xià山間林下 | 指隱士所居住的地方。 | 宋·釋惟白《續(xù)傳燈錄·志愿禪師》:“山間林下頗稱道人家風(fēng)。” |
shān yīn chéng xīng山陰乘興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 任誕》:“王子猷(王徽之)居山陰,夜大雪……忽憶戴安道(戴逵),時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經(jīng)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后因以“山陰乘興”指訪友。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王子猷(王徽之)居山陰,夜大雪……忽憶戴安道(戴逵),時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經(jīng)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 |
ēn zhòng qiū shān恩重丘山 | 恩:恩惠。恩情像高山一樣厚重,形容恩義極為深重。 | 宋 陳亮《謝曾察院啟》:“上下交攻,命危絲發(fā);是非隨定,恩重丘山。” |
shān kuī yī kuì山虧一簣 | 《書 旅獒》“為山九仞,功虧一簣”的節(jié)縮。喻功敗垂成。 | 《書·旅獒》“為山九仞,功虧一簣”的節(jié)縮。 |
shuǐ xiǔ shān xíng水宿山行 | 夜宿于水,日行于山。形容長途跋涉。 | 唐·李嘉佑《送從弟永任饒州錄事參軍》詩:“一官萬里向豐溪,水宿山行魚浦西。” |
nán shān kě yí,pàn bù kě yáo南山可移,判不可搖 | 南山:終南山;判:裁決;搖:動搖。終南山可以移動,但已定下的案子決不能更改。 | 《舊唐書·李元纮傳》:“南山可移,判不可搖也。” |
wéi shān zhǐ kuì為山止簣 | 比喻功敗垂成。語本《論語·子罕》:“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 | 語出《論語·子罕》:“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 |
shān yáo yě sù山肴野蔌 | 肴:熟的魚肉;簌:野菜。指山中的野味和野菜。 | 宋 歐陽修《醉翁亭記》:“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 |
shòu bǐ nán shān壽比南山 | 南山:指秦嶺終南山。舊時比喻長壽。 | 《詩經(jīng) 小雅 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壽。” |
jiāng shān bàn bì江山半壁 | 江山:國土;半壁:半邊。指國土的一部或大部分。 | |
lín shuǐ dēng shān臨水登山 | 臨:到,靠近。原意是到達(dá)水邊又登上高山,寫送別的情景。現(xiàn)也泛指游覽山水名勝。 | 唐·楊炯《送并州旻上人詩序》:“況乎人生天地,岳鎮(zhèn)東驅(qū),良時美景,始云蒸電激,臨水登山,忽風(fēng)流而雨散。” |
pá shān yuè lǐng爬山越嶺 | 越:過;嶺:山嶺。爬過高山,越過峻嶺。形容野外工作或旅途的辛苦。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114回:“嚇得鄧艾棄甲丟盔,撇了坐下馬,雜在步軍之中,爬山越嶺而逃。” |
shān lín yǐn yì山林隱逸 | 隱居山林的士人。即隱士。 | 清·孔尚任《桃花扇·馀韻》:“聽他說話,像幾個山林隱逸。” |
cuī shān jiǎo hǎi摧山攪海 | 摧:毀壞;攪:攪動。能摧毀高山攪動大海。形容威力和聲勢很大。 | 明·無名氏《齊天大圣》第二折:“到來日戰(zhàn)鼓連天,喊聲振地,猛烈神摧山攪海,連珠炮有似轟雷。” |
yě sù shān yáo野蔌山肴 | 肴:熟的魚肉;簌:野菜。指山中的野味和野菜。 | 宋·歐陽修《醉翁亭記》:“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 |
bǎi èr shān chuān百二山川 | 比喻山河險固之地。同“百二山河”。 | 《全元散曲 新水令》:“隨人愿、照百二山川,照百二山川,一點金星瑞云里現(xiàn)。” |
liú dé qīng shān zài,yī jiù yǒu chái shāo留得青山在,依舊有柴燒 | 比喻能保留最根本的條件,其他問題就可得到解決。同“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八十二回:“身子是根本,俗語說的:‘留得青山在,依舊有柴燒。’” |
měng hǔ shēn shān猛虎深山 | 喻勇武而勢盛。語出漢司馬遷《報任安書》:“猛虎在深山,百獸震恐。” | 語出漢·司馬遷《報任安書》:“猛虎在深山,百獸震恐。” |
shòu shān fú hǎi壽山福海 | 壽象山那樣久,福象海那樣大。舊時用于祝人長壽多福。 | 明 吳承恩《西游記》第22回:“屏門上,掛一軸‘壽山福海’的橫披畫。” |
yǒu yǎn bù shí tài shān有眼不識泰山 | 泰山:我國的名山;在山東省境內(nèi)。有眼睛;卻不認(rèn)得地位很高或本領(lǐng)很大的著名人物。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回:“師父如此高強,必是個教頭,小兒\'有眼不識泰山\'。” |
zhàn shān háng hǎi棧山航海 | 指跋山涉水,逾越險阻。 | 南朝宋顏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詩序》:“棧山航海,逾沙軼漠之貢,府無虛月。” |
fān shān shè shuǐ翻山涉水 | 山:山嶺;涉:趟水;水:大河。翻山越嶺,趟水過河。形容路途奔波之苦。 | 王愿堅《糧食的故事》:“可是這會,紅軍就要和我們分手了,他們要翻山涉水地遠(yuǎn)征了……” |
diào hǔ lí shān調(diào)虎離山 | 設(shè)計讓老虎離開原來的山頭。比喻用計謀引誘對方離開原來有利的地勢。 | 明 吳承恩《西游記》第53回:“我是個調(diào)虎離山計,哄你出來爭戰(zhàn)。” |
huí shān dǎo hǎi回山倒海 | 形容力量和氣勢極強大,能壓倒一切。 | 北齊 魏收《魏書 高閭傳》:“昔世祖以回山倒海之威,步騎數(shù)十萬南臨瓜步,諸郡盡降。” |
pá shān shè shuǐ爬山涉水 | 形容路途艱辛。 | 范金標(biāo)《懷念敬愛的周總理》:“在作戰(zhàn)頻繁的長征路上,一年多的時間里周副主席白天和我們一樣爬山涉水,櫛風(fēng)沐雨。” |
zhòng xǔ piāo shān眾喣漂山 | 喣:吹氣。許多人吹氣,能使山漂走。比喻說壞話的人多了,能使人受到很大的損害。也比喻人多力量大。 | 《漢書 中山靖王勝傳》:“夫眾喣漂山,聚蚊成雷。” |
tā shān zhī gōng他山之攻 | 他山:別的山。別的山上的石頭。比喻能幫助自己提高見識改正缺點的外力。 | 晉·葛洪《抱樸子·暢玄》:“藏夜光于嵩岫,不受他山之攻。” |
shān yáo dì dòng山搖地動 | 山和地都在動搖。形容聲勢或力量的巨大。 | 《宋書 五行志五》:“大明六年七月甲申,地震,有聲自河北來,魯郡山搖地動。” |
zhuó jī dēng shān著屐登山 | 屐:木頭鞋。穿著木頭鞋登山。形容歷盡艱辛。 | 《宋書·謝靈運傳》:“尋山陟嶺,必造幽峻,巖嶂千重,莫不備盡。登躡常著木屐,上山則去前齒,下山去其后齒。” |
mǎn shān mǎn gǔ滿山滿谷 | 到處都是。形容非常多。 | 元·鄭光祖《蟾宮曲》:“見滿山滿谷,紅葉黃花。” |
shān zhēn hǎi cuò山珍海錯 | 海錯:指各種海味。山野和海里出產(chǎn)的各種珍貴食品。泛指豐富的菜肴。 | 唐 韋應(yīng)物《長安道》詩:“山珍海錯棄藩籬,烹犢炮羔如折葵。” |
yí shān dǎo hǎi移山倒海 | 移動山岳;倒翻大海。比喻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 | 明 許仲琳《封神演義》第36回:“善能移山倒海,慣能撒豆成兵。” |
qìng shān cǎi mù罄山采木 | 罄:完,盡。把山上的樹木全部采光。比喻殘酷剝削。 | 《舊五代史·唐書·張延朗傳》:“若使罄山采木,竭澤求漁,則地官之教化不行,國本之傷殘益甚,取怨黔首,是黷皇風(fēng)。” |
shān gāo hǎi shēn山高海深 | 比喻恩情深厚。 | |
bá lǚ shān chuān跋履山川 | 形容遠(yuǎn)道奔波之苦。參見“跋山涉水”。 | 《左傳 成公十三年》:“文公躬擐甲胄,,逾越險阻,征東之諸之侯。” |
xuě hǎi bīng shān雪海冰山 | 形容冰雪漫天蓋地,天氣極其寒冷。 | |
shān yǔ yù lái fēng mǎn lóu山雨欲來風(fēng)滿樓 | 比喻重大事件發(fā)生前的緊張情勢。 | 唐 許渾《咸陽城東樓》詩:“溪云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fēng)滿樓。” |
qì yǒng rú shān氣涌如山 | 形容惱怒到極點。 | 晉 陳壽《三國志 吳志 吳主傳》:“權(quán)大怒,欲自征淵”裴松之注引晉 虞溥《江表傳》:“朕年六十,世事難易,靡所不嘗,近為鼠子所前卻,令人氣涌如山。” |
qì gài shān hé氣蓋山河 | 氣:氣勢。氣勢宏大,可以壓倒山河。 | 《中國現(xiàn)在記》第六回:“怎當(dāng)?shù)靡粋€是氣沖牛斗,一個是氣蓋山河。” |
niú shān zhī bēi牛山之悲 | 在牛山上發(fā)出的悲嘆。譏諷因非份之想而引起的悲哀 | |
dàng hǎi bá shān蕩海拔山 | 搖動大海,拔起高山。形容人的力氣非常大。 | |
yuān tíng shān lì淵亭山立 | 見“淵渟岳峙”。 | |
sān shān wǔ yuè三山五岳 | 泛指名山;也指各地。 | 清 曹寅《舟中望惠山舉酒調(diào)培山》:“三山五岳渺何許?云煙汗漫空竛竮。” |
bī shàng liáng shān逼上梁山 | 梁山:又稱梁山泊;在今山東省東平湖西;梁山縣南;附近地區(qū)為古梁山泊;北宋以后;常為農(nóng)民起義軍的根據(jù)地。《水滸傳》里有宋江、林沖等人為官府所迫;上梁山造反的情節(jié)。后用來比喻被迫做某種事。 | 毛澤東《做革命的促進(jìn)派》:“而且要有一種相當(dāng)?shù)膲毫Γ褪枪_號召,開許多會,將起軍來,‘逼上梁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