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成語詞典識的成語
      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識的成語
      成語解釋出處
      yī dīng bù shí一丁不識形容一個字也不認識。《舊唐書 張弘靖傳》:“天下無事,汝輩挽得兩石弓,不如識一丁字。”
      shí biàn cóng yí識變從宜謂認識事物的變化,靈活地處理問題。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涉務》:“五則使命之臣,取其識變從宜,不辱君命。”
      bù shí bù zhī不識不知沒有多少知識。舊喻民風淳樸。戰國 鄭 列御寇《列子 仲尼》:“堯乃微服游于康衢,聞兒童謠曰:‘立我蒸民,莫匪爾極,不識不知,順帝之則。’”
      bù shí qǐ dǎo不識起倒識:知道,認識。指不知好歹,不識時務。明 吳承恩《西游記》第52回:“你那三個和尚已被我洗凈了,不久便要宰殺,你還不識起倒?去了罷!”
      yuǎn jiàn zhuó shí遠見卓識卓:高超;識:見識。遠大的目標和卓越的見識。明 焦靖《玉堂叢話 調護》:“解縉之才,有類東方朔,然遠見卓識,朔不及也。”
      zhī xiū shí lián知羞識廉羞:羞愧。廉:廉恥。指人知道羞愧、廉恥。形容有修養。明·湯顯祖《紫釵記·玉工傷感》:“小妮子非拋閃,知羞識廉。”
      gāo jiàn yuǎn shí高見遠識謂見識高遠。宋·趙彥衛《云麓漫鈔》卷十:“圣人高見遠識,固不可以小智測度也。”
      yǒu yǎn bù shí tài shān有眼不識泰山泰山:我國的名山;在山東省境內。有眼睛;卻不認得地位很高或本領很大的著名人物。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回:“師父如此高強,必是個教頭,小兒\'有眼不識泰山\'。”
      bù shí rén jiān yǒu xiū chǐ shì不識人間有羞恥事不知道人世間還有羞恥之事。形容恬不知恥。宋 歐陽修《與高司諫書》:“是足下不復知人間有羞恥事爾。
      bó shí duō tōng博識多通博:廣博。識:學識。通:精通事理。指學識廣博,精通事理。
      gāo shí yuǎn duó高識遠度識:見識。見識高超,器度深遠。《周書·張軌傳》:“宇文公文足經國,武可定亂。至于高識遠度,非愚管所測。”
      bù dǎ bù xiāng shí不打不相識指經過交手,相互了解,能更好地結交、相處。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38回:“戴宗道:‘你兩個今番卻做個至交的弟兄。常言道:不打不成相識。’”
      shí wēi jiàn yuǎn識微見遠謂看到事物的苗頭而能察知它的發展遠景。清·陳康祺《郎潛紀聞》第11卷:“是時海禁初開,恭恪此奏可謂識微見遠。”
      yī miàn zhī shí一面之識謂只見過一面,略有認識。《宋史·范純仁傳》:“范純仁,得一面識足矣。”
      zhī gāo shí dī知高識低知道高低大小。指懂道理,識大體,說話、做事有分寸。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六卷:“金生是個聰明的人,在他門下,知高識低,溫和待人。”
      tōng cái dá shí通材達識指博學多才、見識練達的人。宋·曾鞏《寄歐陽舍人書》:“至于通材達識,義烈節士,嘉言善狀,皆見于篇,則足為后法。”
      wú bān bù shí無般不識猶百般,用盡方法。
      qiān gǔ zhuó shí千古卓識卓:高超。自古以來所沒有的高遠見識。形容見識極高。明·胡應麟《詩藪·內編》第二卷:“何仲默云:‘陸詩體俳語不俳,謝則體語俱俳。’可謂千古卓識。”
      shí duō cái guǎng識多才廣識:知識,見識。具有廣博的知識和多方面的才能。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55回:“他是晉國勛臣,識多才廣。”
      yī zì bù shí一字不識一個字也不認識。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三卷:“那主兒或是年老的,或是貌丑的,或是一字不識的村牛,你卻不骯臟了一世。”
      bó wén qiáng zhì博聞強識聞:見聞;識:記。見聞學識廣博;記憶力強。也作“博聞強記”、“博聞強志”。西漢 戴圣《禮記 曲禮上》:“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
      bù shí jú miàn不識局面猶不識時務。《水滸傳》第四九回:“原來毛仲義五更時,先把大蟲解上州里去了,卻帶了若干做工公的來捉解珍解寶。不想他這兩個不識局面,正中了他的計策,分說不得。”
      mù bù shí shū目不識書謂讀書很少或沒讀過書;不甚識字或不識字。宋·司馬光《涑水記聞》第16卷:“目不識書,而能口占作詩,頗有才思。”
      bó shí qià wén博識洽聞見多識廣,學識博大。
      gāo cái zhuó shí高才卓識見“高才遠識”。《隋唐演義》第七六回:“[上官昭容]果是高才卓識,即沈宋二人,尚且服其公明,何況臣等。”
      shí lǐ zhī shū識禮知書懂得禮儀,熟知詩書。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58回:“此乃罪臣家屬,寂沒入官,姓木名難兒,溫柔賢淑,識禮知書,兼通數學。”
      zhī shū shí lǐ知書識禮有文化,懂禮貌。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91回:“媳婦雖不敢說知書識禮,然而‘嫁雞隨雞,嫁狗隨狗’這句俗話,是從小兒聽到大的。”
      gāo cái yuǎn shí高才遠識才能高超,見識深遠。《三國志·魏志·和洽傳》“清醇有鑒識”裴松之注引三國·魏·周斐《汝南先賢傳》:“召陵謝子微,高才遠識。”
      gāo shí yuǎn jiàn高識遠見見“高見遠識”。宋·王楙《野客叢書·王珪母妻識見》:“其高識遠見,甚非常人所能及者。”
      bù shí gāo dī不識高低識:知道,認識。指說話或做事不知深淺、輕重。明 吳承恩《西游記》第41回:“你這小畜生,不識高低!看棍!”
      gāo míng yuǎn shí高明遠識高明:(見解或技能)高超。遠識:遠大的眼光。指見識高遠。亦作“高明遠見”。宋·錢世昭《錢氏私志·蔡魯公》:“公高明遠識,洞鑒古今,知國家之事,必至于斯乎?”
      hán fù duǎn shí寒腹短識形容人知識貧乏,見識短淺。清·周亮工《書影》卷五:“今人寒腹短識,輒不自量造語,余恥之。”
      zhī jī shí qiào知機識竅竅:比喻事情的關鍵。掌握時機和關鍵。形容人機靈。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30回:“你又知機識竅,見景生情,這事大有可成。”
      mù bù shí zì目不識字指一個字也不認得。清·顧炎武《與友人論門人書》:“矧納貲之例行,而目不識字者可為郡邑博士。”
      qiáng shí bó wén強識博聞同“強記博聞”。清·梁章鉅《歸田瑣記·壽序》:“生平無他嗜好,以著述為性命,強識博聞,達于國家掌故。”
      zhuó luò qiáng zhì卓犖強識卓犖:超絕,特出;識:通“志”,記住。指聰明穎慧,記憶力很強。晉·陳壽《三國志·蜀志·許慈傳》:“雖學不沾洽,然卓犖強識。”
      shí shí dá wù識時達務認清時勢,通達事務。清·曹雪芹《紅樓夢》第99回:“他不多幾年,已巴到極頂的分兒,也只為識時達務,能夠上和下睦罷了。”
      qiǎn jiàn guǎ shí淺見寡識淺見:膚淺的見解;寡識:見識很少。形容見聞不廣,知識貧乏。宋·蘇舜欽《上范公參政書》:“今輒條數事,布于左右,非出于淺見寡識。”
      fū jiàn guǎng shí膚見謭識淺陋的見識。
      bó wén duō shí博聞多識博:廣博;聞:見聞;識:學識。知識豐富,見聞廣博。《魏書 李業興傳》:“博聞多識,萬門千戶,所宜訪詢。”
      shí míng zhì shěn識明智審識見明敏,智慮周詳。宋·張琰《<洛陽名園記>序》:“且夫識明智審,則慮事精而信道焉。”
      shí shí wù zhě wéi jùn jié識時務者為俊杰意思是能認清時代潮流的,是聰明能干的人。認清時代潮流勢,才能成為出色的人物。晉 習鑿齒《襄陽記》:“識時務者在乎俊杰。此間自有伏龍、鳳雛。”
      qiǎn jiàn bó shí淺見薄識淺見:膚淺的見解。形容見聞不廣,知識貧乏。明·羅貫中《平妖傳》第二回:“此詩淺見薄識,乃荒唐之說,不知此乃坐井觀天,淺見薄識之輩。”
      shí zì zhī shū識字知書謂有文化知識。清·李漁《奈何天·慮婚》:“莫說別個,就是闕忠輩呵,一般也貌昂藏,識字知書,怎奈這命低微,執鐙隨鞭。”
      pú yuán shí shuǐ蒲元識水蒲元:人名。指實踐經驗十分豐富。《太平御覽》:“君以淬刀,言雜涪水,不可用。取水者捍言不雜。君以刀畫水,言雜八升。”
      lǎo mǎ shí tú老馬識途識:認得;途:路。老馬能認識走過的道路。比喻年紀大的人;富有經驗。先秦 韓非《韓非子 說林上》:“管仲、隰朋從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
      shí wén duàn zì識文斷字知曉文字。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38回:“當著人家識文斷字的人兒呢?別掄葷,看人家笑話。”
      jiàn duō shí guǎng見多識廣識:知道。看到的多;知道的廣。形容資格較老;經驗豐富;知識廣博。明 馮夢龍《古今小說 蔣興哥重會珍珠衫》:“還是大家寶眷,見多識廣,比男子漢眼力,到勝十倍。”
      shí wēi zhī zhuó識微知著看到事物的苗頭而能察知它的發展趨向或問題的實質。《新唐書·杜佑傳》:“管仲有言:‘國家無使勇猛者為邊境。’此誠圣哲識微知著之略也。”
      shí wēi jiàn jǐ識微見幾謂看到事物的苗頭而能認識和察見事物的本質和發展。《宋史·常安民傳》:“惟識微見幾之士,然后能逆知其漸。”
      shí shí tōng biàn識時通變見“識時達變”。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69回:“爾祖子文,為楚名臣,識時通變。”
      bù shí tài shān不識泰山不認識泰山。比喻見聞太窄,認不出地位高或本領大的人。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回:“師父如此高強,必是個教頭。小兒有眼不識泰山。”
      zhī jī shí biàn知機識變機:時機。指能了解、掌握時機,識別、適應時局的變化。《舊唐書·尉遲敬德等傳》:“史臣曰:‘皆謂猛將謀臣,知機識變,有唐之盛,斯實賴焉。’”
      gù fēng shí故封識原來封存的標記。
      lüè shí zhī wú略識之無之、無:指最簡單的字。形容識字不多。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九回:“最可笑的,還有一班市儈,不過略識之無……出了錢叫人代作了來,也送去登報。”
      sì céng xiāng shí似曾相識好象曾經見過。形容見過的事物再度出現。宋 晏殊《浣溪沙》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bù shí zhī wú不識之無識:認識。形容人不識字,文化水平很低。唐 白居易《與元九書》:“仆始生六七月時,乳母抱弄于書屏下,有指‘無’字、‘之’字示仆者,仆雖口未能言,心已默識。”
      shí shí dá biàn識時達變認清時勢,通達權變。明·陶宗儀《輟耕錄·漢兒字圣旨》:“若蒙圣慈,特發使命,宣示德音,開其生路,彼亦識時達變之士也,寧不以數萬生靈為念乎!”
      fǎn yǎn bù shí反眼不識翻臉不認人。唐·韓愈《柳子厚墓志銘》:“一旦臨小利害,僅如毛發比,反眼若不相識。”
      bú shí dà tǐ不識大體識:懂得;大體:重要的道理;關系全局的道理。指不能認清大局;不懂得做事、處理問題從整體和長遠利益出發。《宋書 南郡王義宣傳》:“嘗獻世祖酒,先自酌飲,封送所馀,其不識大體如此。”
      shí tú lǎo mǎ識涂老馬見“識途老馬”。清·錢謙益《夜過磨盤嶺》詩:“攫食饑烏心未飽,識涂老馬足堪捫。”
      yǒu dǎn yǒu shí有膽有識既有膽量又有見識。清 夏敬渠《野叟曝言》第四十回:“金羽妹子,絕世聰明,有膽有識,今年也是七歲,可憐有才無命。”
      zhī shí shí wù知時識務務:事。能看清當時的大勢并了解世事,不去違背。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36卷:“這是佛天面上好看的事,況我每知時識務,正該如此。”
      shí dà tǐ,gù dà jú識大體,顧大局認識到有關大局的重要道理,照顧全局利益。鄧小平《在擴大的中央會議上的講話》:“不論工人也好,農民也好,知識分子也好,愛國民主人士也好,都是識大體、顧大局的,都是相信跟著黨走是對的。”
      bù shí dōng jiā不識東家指不識近鄰是圣賢。“不識東家丘”的略語。相傳孔子西家有愚夫,不識孔子為圣人,稱之為“東家丘”。
      jiàn jīng shí jīng見經識經形容一看便明白,十分機靈。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48回:“龍氏方才見經識經,漸漸的收了法術。”
      jiù shí xīn jiāo舊識新交識:相識;交:結交。老相識新朋友。形容朋友很多。清·黃遵憲《鄉人以余遠歸爭來詢問》詩:“舊識新交遍天下,可如親戚話依依。”
      zhī shū shí zì知書識字指有文化修養。明·馮惟敏《朝天子·自遣》曲:“海翁,命窮,百不會,千無用。知書識字總成空。”
      zhī qíng shí qù知情識趣趣:情趣。懂得人情,善體貼,通達情趣。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三卷:“難得這好人,又忠厚,又老實,又且知情識趣,隱惡揚善,千百中難遇此一人。”
      cái shí guò rén才識過人才能和見識超過一般人。元 馬致遠《薦福碑》第四折:“果然不干我事,是兄弟才識過人。”
      yǒu shí zhī shì有識之士具有才能和遠見卓識的人。漢 劉向《說苑 善說》:“天下有識之士,無不為足下寒心酸鼻者,千秋萬歲之后,廟堂必不血食矣。”
      bù shí yī dīng不識一丁形容一個字也不認識。明 胡應麟《詩藪 六朝》:“嵇喜,叔夜之兄,呂安所為題鳳,阮籍因之白眼者,疑其不識一丁。”
      bù dǎ bù chéng xiāng shí不打不成相識指經過交手,彼此了解,結交起來就更投合。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38回:“你兩個今番卻做個至交的弟兄。常言道:‘不打不成相識。’”
      bù shí hǎo dǎi不識好歹歹:壞。不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壞。明 吳承恩《西游記》第26回:“你這潑猴,不識好歹!”
      shí cái zūn xián識才尊賢能識別并尊重有才能的人。明·李贄《焚書·復麻城人書》:“以此見真正高陽酒徒之能人下士,識才尊賢又如此。”
      bù shí mǎ gān不識馬肝相傳馬肝有毒,食之能致人于死。比喻不應研討的事不去研討。
      cái duō shí guǎ才多識寡才:才識。識:見識。寡:少。天資高,但見識少。三國·魏·劉邵《人物志》:“今子才多識寡,難乎免于今之世矣?”
      duǎn jiàn bó shí短見薄識指見識短淺。元 無名氏《馬陵道》楔子:“龐涓久后得地呵!此人是個短見薄識、絕恩絕義的人。”
      jiāo yī shí bǎi教一識百形容具有特殊的才能、智慧。漢·劉向《列女傳·母儀》:“文王生而明圣,太任教之,以一而識百。”
      sù bù xiāng shí素不相識向來不認識。素:平時;識:了解。晉 陳壽《三國志 吳志 陸瑁傳》:“及同郡徐原,愛居會稽,素不相識,臨死遺書,托以孤弱。”
      jiàn jī shí biàn鑒機識變察看時機,了解動向。《晉書 皇甫真載記》:“燕朝無綱紀,實可圖之,鑒機識變,唯皇甫真耳。”
      yí wù shí xīn遺物識心謂舍棄一切外在形式而彼此心意一致。晉·陸機《贈馮文羆遷丘令》:“出自幽谷,及爾同林。雙情交映,遺物識心。”
      zhī yīn shí qù知音識趣趣:情趣。形容朋友間十分了解、意趣相投。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15卷:“你平時那一班同歡同賞,知音識趣的朋友,怎沒一個來鍥倸你一鍥倸?”
      shí èr wǔ ér bù zhī shí識二五而不知十只知道一個方面,而不懂得全面地觀察問題。西漢 司馬遷《史記 越王勾踐世家》:“且王之所求者,斗晉楚也;晉楚不斗,越兵不起,是知二五而不知十也。”
      shēn hòu shí fāng gān身后識方干比喻一個人才,生前無人賞識,死后才被重視。清·袁枚《隨園詩話》:“放眼古今多少恨,可憐識后識方干。”
      jiàn jīng shí jīng見精識精同“見經識經”。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11回:“卻被院中婆娘見精識精,看破了八九分。”
      hóng shí gū huái閎識孤懷遠大的見解,獨特的情操。清 曾國藩《圣哲畫像記》:“班氏閎識孤懷,不逮子長遠甚。”
      shí mèi gāo bēi識昧高卑識:見識;昧:昏暗。不懂得高下尊卑。唐·陸贄《奉天請罷瓊林,大盈二庫狀》:“是知牤俗昏鄙,識昧高下,不可以磨極臨,而可以誠義感。”
      ài kǒu shí xiū礙口識羞礙口:說不出口。指怕羞而不說話。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文若虛終是礙口識羞,待說又止。”
      shí wén tán zì識文談字見“識文斷字”。明·無名氏《薛苞認母》第二折:“孩兒也,你是個識文談字的人。”
      tōng yuán shí wēi通元識微通曉玄奧微妙的道理。明·張居正《禮樂記》:“孔子睹廟器而知持盈之理,聆琴音而思文王之德,倘有通元識微之士,能于器數之間,仰溯圣人之蘊者,則有司存焉。”
      gù dà jú,shí dà tǐ顧大局,識大體指從整體的利益著想,使不受損害。鄧小平《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我們相信,我們的人民是顧大局、識大體、守紀律的。”
      xué shí yuān bó學識淵博指學識深而且廣。孫犁《小說雜談》:“我們可以說作者的學識淵博,但不會說他是在賣弄。”
      tōng cái liàn shí通才練識博學多才,見識練達。唐·崔尚《唐天臺山新桐柏觀之頌序》:“夫其通才練識,贍學多聞,翰墨之工,文章之美,皆忘其所能也。”
      fū jiàn jiǎn shí膚見谫識淺陋的見識。明 李東陽《〈瓊臺吟稿〉序》;“彼膚見谫識,管窺蠡測,豈復能盡其妙哉?”
      zhuó shí yuǎn jiàn卓識遠見卓:高超;識:見識。有遠大的眼光和卓越的見解。鄧小平《發展中日關系要看得遠些》:“去年我們兩國領導人在東京作出了一個具有卓識遠見的決策,就是把中日關系放在長遠的角度來考慮,來發展。”
      shí wēi zhī zhe識微知著謂看到事物的苗頭而能察知它的發展趨向或問題的實質。
      bù shí lú shān zhēn miàn mù不識廬山真面目廬山:山名,江西九江市南面的一座山。比喻認不清事物的真相和本質。宋 蘇軾《題西林壁》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zhī èr wǔ ér wèi shí yú shí知二五而未識于十形容只知道某一方面,而不知道綜合全面地看。南朝·梁·劉峻《辯命論》:“同知三者,定乎造化,榮辱之境,獨曰由人。是知二五而未識于十。”
      dài tóu shí liǎn戴頭識臉比喻有面子有身分。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16回:“你這客人好不君子相!戴頭識臉的,也這般啰唣!”

      亚洲人成影院77777| 亚洲免费观看网站| 亚洲人成在线精品| 亚洲嫩模在线观看| 亚洲AV午夜福利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日本一区二区一本一道| 亚洲精品动漫免费二区| 亚洲熟妇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 欧洲 自拍 另类 校园|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蜜芽 | 亚洲综合激情另类小说区|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不卡青青草原| 狠狠色伊人亚洲综合成人| 亚洲第一AAAAA片| 亚洲AV日韩AV天堂久久| 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久久亚洲精品视频| 亚洲av之男人的天堂网站| 久久久亚洲精品视频| 水蜜桃亚洲一二三四在线| 亚洲专区先锋影音| 亚洲成a人片77777老司机| 亚洲VA中文字幕无码一二三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V欧洲精品V日韩精品|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自慰| 亚洲精品无码av人在线观看| 亚洲色精品vr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婷婷六月丁香| 国产成人A人亚洲精品无码| 亚洲av无码不卡| 亚洲天天在线日亚洲洲精| 亚洲一区二区成人| 亚洲熟妇色自偷自拍另类|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播放动漫| 亚洲欧洲在线播放| 2020天堂在线亚洲精品专区| 精品国产日韩久久亚洲|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天堂| 在线观看亚洲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