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易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gǎi qǔ yì diào改曲易調 | 比喻改變策略或做法。 | 《三國志·魏志·蔣濟傳》:“臣竊亮陛下潛神默思,公聽并觀,若事有未盡于理而物有未周于用,將改曲易調,遠與黃唐角功,近昭武文之跡,豈近習而已哉!” |
dōng xī yì miàn東西易面 | 指東西方向顛倒。后比喻是非顛倒,視聽淆亂。 | 漢 賈誼《新書 審微》:“事之適亂,如地形之惑人也,機漸而往,俄而東西易面,人不自知也。故墨子見衢路而哭之,悲一跬而繆千里也。” |
fǎn zhǎng zhī yì反掌之易 | 反掌:反手。比喻事情十分容易辦到。 | 明·無名氏《楊家將演義》第六卷:“得了兩州,心中大喜,不勝矜夸,謂取宋天下如反掌之易耳。” |
mǎ lù yì xíng馬鹿易形 | 出自趙高指鹿為馬的故事,比喻顛倒是非、混淆黑白。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文苑傳上 崔琦》:“不能結納貞良,以救禍敗,反復欲鉗塞士口,杜蔽主聽,將欲使玄黃改色,馬鹿易形乎?” |
yì tóng fǎn zhǎng易同反掌 | 見“易如反掌”。 | 《北史·王軌傳》:“此州控帶淮南,鄰接強寇,欲為身計,易同反掌。” |
píng yuán yì yě平原易野 | 平坦而無險阻的原野。 | 宋·周密《齊東野語·張魏公三戰本末略》:“浚于是欲謀大舉,乃召端問之,端曰:‘平原易野,賊便于沖突。’” |
míng qiāng yì duǒ,àn jiàn nán fáng明槍易躲,暗箭難防 | 比喻公開的攻擊容易躲避,暗地里的攻擊難以防備。 | 元 無名氏《獨角牛》:“孩兒也,一了說明槍好躲,暗箭難防。” |
bīng shān yì dǎo冰山易倒 | 冰山遇到太陽就消溶,容易倒塌。比喻不能長久依賴的靠山。 | 《蝴蝶媒》第十三回:“那越公雖待我不薄,奈他年壽無多,冰山易倒,未可久留。” |
yì yī ér chū,bìng rì ér shí易衣而出,并日而食 | 易:換;并日:兩天并作一天。一件衣服誰外出就換上,兩天吃一天的飯。形容非常貧窮。 | 西漢·戴圣《禮記·儒行》:“篳門圭窬,蓬戶甕牖,易衣而出,并日而食。” |
tōng gōng yì shì通功易事 | 分工合作,互通有無,拿多余的換沒有的。 | 先秦 孟軻《孟子 滕文公下》:“子不通功易事,以羨補不足,則農有余粟,女有余布。” |
gǎi xián yì zhé改弦易轍 | 易:更換;轍;車輪壓過的痕跡。琴換了弦;車子換了路。比喻改變不適宜的或錯誤的方法或態度等。 | 宋 王楙《野客叢書 張杜皆有后》:“使其子孫改弦易轍,務從寬厚,亦足以蓋其父之愆。” |
qì yì qiú nán棄易求難 | 丟掉容易的而尋求困難的。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伏湛傳》:“陛下舍近務遠,棄易求難,四方疑怪,百姓恐懼,誠臣之所惑也。” |
zhī yì xíng nán知易行難 | 知:懂得。認識事情的道理較易,實行其事較難。 | 《尚書 說命中》:“說拜稽首曰:‘非知之艱,行之惟艱。’”孔傳:“言知之易,行之難。” |
gǎi xián yì diào改弦易調 | 猶改張易調。 | 《隋書·梁彥光傳》:“請復為相州,改弦易調,庶有以變其風俗,上答隆恩。” |
zhì dàng bù yì至當不易 | 至:極;當:恰當;易:改變。形容極為恰當,不能改變。 | 明·李贄《焚書·讀史·孔明為后主寫申韓管子六韜》:“故汲長孺謂其內多欲而外施仁義,而論六家要指者,又以‘博而寡要,勞而少功’八字概之,可謂至當不易之定論。” |
yì zǐ ér jiào易子而教 | 易:交換。交換孩子進行教育。 | |
tán hé róng yì談何容易 | 哪里說得上容易呀!常指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 漢 東方朔《非有先生論》:“吳王曰:‘可以談矣,寡人將竦意而覽焉。’先生曰:‘於戲!可乎哉!可乎哉!談何容易?’” |
biàn fēng yì sú變風易俗 | 指改變舊的風氣和習俗。 | 《史記 平津侯主父列傳》:“向使秦緩其刑罰,薄賦倒斂……變風易俗,化于海內,則世世必安矣。” |
bá qí yì zhì拔旗易幟 | 旗:旗幟;易:換。拔掉別人的旗子,換上自己的旗子。比喻取而代之。 | 西漢·司馬遷《史記·淮陰候列傳》:“趙見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趙壁,拔趙幟,立漢赤幟。” |
yì zǐ ér shí易子而食 | 子:指兒女。原指春秋時宋國被圍,城內糧盡,百姓交換子女以當食物。后形容災民極其悲慘的生活。 | 《公羊傳·宣公十五年》:“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 |
gǎi tú yì zhé改途易轍 | 改變行車軌道,另走一條路。比喻改變方向、目標或做法。同“改轍易途”。 | 清 朱之瑜《端亭記》:“勉吾子改途易轍而合同乎世俗,則告朋友不信,將如何而可?” |
yì yú fǎn zhǎng易于反掌 | 猶易如反掌。 | 漢·枚乘《上書諫吳王》:“必若所欲為,危于累卵,難于上天;變所欲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唐·馮用之《機論上》:“一得一失,易于反掌,一興一亡,疾如旋踵,為國家者可不務乎?” |
sān xiě yì zì三寫易字 | 晉葛洪《抱樸子 遐覽》:“故諺曰:‘書三寫,魚成魯,虛成虎。’”后以“三寫易字”謂古書傳寫易致差錯。 | 晉·葛洪《抱樸子·遐覽》:“故諺曰:‘書三寫,魚成魯,虛成虎。’” |
qì xiǎo yì yíng器小易盈 | 原指酒量小。比喻才能小,容易自滿。 | 三國 魏 吳質《在元城與魏太子箋》:“小器易盈,先取沉頓。” |
míng qiāng róng yì duǒ,àn jiàn zuì nán fáng明槍容易躲,暗箭最難防 | 指公開攻擊容易對付,暗地陷害劫難于防備。同“明槍好躲,暗箭難防”。 | 明·周楫《西湖二集·覺阇黎一念錯投胎》:“‘定要廢了他,教他這太子做不成……’這是:明槍容易躲,暗劍最難防。” |
biàn gǔ yì sú變古易俗 | 改變傳統的法制和習俗。 | 《楚辭 九辯》:“變古易俗兮世衰,今之相者兮舉肥。” |
jiāng shān yì gǎi,bǐng xìng nán yí江山易改,秉性難移 | 人的秉性是極難轉變的。即言人性難以改變。 | 《元曲選·無名氏〈謝金吾〉三》:“可不的山河易改;本姓(性)難移。”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徐老仆義憤成家》:“常言道得好;江山易改;稟性難移”。《魯迅書信集·九0六·致趙家璧》:“但‘江山好改;本性難移’;無論怎么小心;總不免發一點‘不妥’的議論。” |
jiāng shān yì gǎi,běn xìng nán yí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 江山:山川,河流;移:改變。改變人的本性比改變自然面貌還困難。強調人的習性是很難改變的。 | 元·無名氏《謝金吾》第三折:“可不的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
jiāng shān yì gǎi,bǐng xìng nán yí江山易改,稟性難移 | 政體容易更改,本性難于變移,比喻生性風格或既成的事實難以改變。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35卷:“常言道得好:‘江山易改,稟性難移。’” |
yí fēng yì sú移風易俗 | 移、易:改變;俗:長期積累、沿襲下來的民俗習慣等的總和。指改變舊的風俗習慣。 | 西漢 戴圣《禮記 樂記》:“故樂行而倫清,耳目聰明,血氣和平,移風易俗,天下皆寧。” |
yī zì bù yi一字不易 | 文字精醇,一個字也不能更改。也用于指抄襲者一字不改地照抄別人的文章。 | 《新唐書 文藝傳中 孫逖》:“而逖尤精密,張九齡視其草,欲易一字,卒不能也。” |
lín dí yì jiàng臨敵易將 | 易:改變,變換。臨到作戰之前調換將領。 | 《隋書·李德林傳》:“且臨敵代將,自古所難,樂毅所以辭燕,趙括以之敗趙。” |
yǐ bào yì luàn以暴易亂 | 用殘暴者代替殘暴者。指統治者換了,暴虐的統治沒有改變。 | 南朝·宋·范曄《宦者傳論》:“雖袁紹龔行,芟夷余,然以暴易亂,亦何云及。” |
jīng shī yì yù,rén shī nán zāo經師易遇,人師難遭 | 經師:古代教官;人師:為人師表的人;遭:遇到。單純傳授知識的老師容易遇到,為人師表的人不容易的人難遇到。 | 晉·袁宏《后漢紀·靈帝紀》:“昭曰:‘蓋聞經師易遇,人師難遭。’” |
ān wēi xiāng yì安危相易 | 易:變易,轉變。平安與危難互為因果,相互轉換。 | 先秦 莊周《莊子 則陽》:“安危相易,禍福相生,緩急相摩,聚散以成。” |
zhī zhī fēi nán,xíng zhī bù yì知之非難,行之不易 | 知道它并不難,去做它就難了。 | 唐·徐賢妃《諫太宗息兵罷役疏》:“唯恐知之非難,行之不易,志驕于業泰,體逸于時安。” |
bá zhào yì hàn拔趙易漢 | 用以比喻偷換取勝或戰勝、勝利之典。 | 見“拔趙幟易漢幟”。 |
gǎi yuán yì zhé改轅易轍 | 轅:車轅;轍:車走過的痕跡,借指道路。改變車轅的方向,走新的路。比喻改變原來的態度和做法。 | 宋·魏慶之《詩人玉屑·張秦》:“其初改轅易轍,如枯弦敝軫,雖成聲而跌宕不滿人耳;少焉遂使師曠忘味,鐘期改容也。” |
yì yú fǎn shǒu易于反手 | 猶易如反掌。比喻事情非常容易做。 | 晉 楊泉《物理論》:“夫清忠之士,乃千人之表,萬人之英。得其人則事易于反手;不得其人,則難于拔筋。” |
gǎi míng yì xìng改名易姓 | 改換原來的姓名。多指為了隱瞞原來的身分。同“改名換姓”。 | 明 余繼登《典故紀聞》卷十三:“其后往往私創庵院,濫將無籍之徒收充,亦有逃軍囚匠改名易姓,削發頂冠,人莫之識。” |
zhōng xìn lè yì忠信樂易 | 忠信:忠誠信實;樂易:和樂,平易。待人誠實、和藹,平易近人。 | 《周易·乾》:“忠信,所以進德也。” |
gǎi jié yì cāo改節易操 | 改變原來的操行和志向。多指喪失應當堅守的節操;也指去惡為善。同“改操易節”。 | 明 歸有光《上王都御史書》:“故以為人之賢不肖有定,而古之知人者,決于一見,而終其身不易。彼有改節易操者,必其始非本性,有矯而為之者。” |
bēi gē yì shuǐ悲歌易水 | 抒寫悲壯蒼涼的氣氛。 | 見“悲歌擊筑”。 |
yùn yí shí yì運移時易 | 謂運數終盡,時勢變易。 | 《明史·金國鳳曹變蛟傳贊》:“金國鳳之善守,曹變蛟之力戰,均無愧良將材,然而運移時易,難于建功而易于挫敗。” |
yì yú shí yí易于拾遺 | 猶易如反掌。 | 晉·陸機《五等諸侯論》:“新都襲漢,易于拾遺也。” |
jū dà bù yì居大不易 | 本為唐代詩人顧況以白居易的名字開玩笑。后比喻居住在大城市,生活不容易維持。 | 唐 張固《幽閑鼓吹》:“白尚書應舉,初至京,以詩謁著作顧況,顧睹姓名,熟視白公曰:\'米價方貴,居亦弗易。\'” |
shí yì shì biàn時易世變 | 時代變遷,世事也不一樣。 | 晉 魯褒《錢神論》:“當今之急,何用清談?時易世變,古今異俗。” |
guān lǚ dào yì冠履倒易 | 比喻上下位置顛倒,尊卑不分。 | 《東觀漢記 楊賜傳》:“亡損溝壑,不見逮及,冠履倒易,陵谷代處。” |
tōng sú yì dǒng通俗易懂 | 廣大人民群眾都能懂得。 | 鄧小平《躍進中原的勝利形勢與今后的政策策略》:“這十六個字,通俗易懂。” |
gé fēng yì sú革風易俗 | 改變風氣和習俗。 | |
qīng ér yì jǔ輕而易舉 | 輕:輕松;舉:向上托。很輕松很容易地舉起來。形容做事情毫不費力。 | 《詩經 大雅 烝民》:“人亦有言,德輶如毛,民鮮克舉之。”宋 朱熹注:“言人皆言德甚輕而易舉,然人莫能舉也。” |
yī zhōu yī fàn,dāng sī lái chù bù yì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 | 一口粥,一口飯,都應當想到來得不容易。勸告人們要尊重勞動,愛惜糧食 | 清·朱柏廬《治家格言》:“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
zuǒ jiàn wài yì左建外易 | 用不正當的手段建立威權,變革法度。 | 《史記·商君列傳》:“今君又左建外易,非所以教也。”司馬貞索隱:“左建,謂以左道建立威權也;外易,謂在外革易君命也。”王伯祥注:“左謂失正,外謂失中,故事乖常理叫‘左道’,也叫‘外道’。 |
féng táng yì lǎo馮唐易老 | 漢朝馮唐身歷三朝,到武帝時,舉為賢良,但年事已高不能為官。感慨生不逢時或表示年壽老邁。 | 唐 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嗟乎!時運不齊,命運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
yì kǒu yǐ shí易口以食 | 猶易子而食。口,丁口。 | 《新唐書·逆臣傳上·安慶緒》:“城中棧而處,糧盡,易口以食。” |
xiǎo qì yì yíng小器易盈 | 盈:滿。器物小,容易滿。原指酒量小。后比喻器量狹小,容易自滿。 | 漢 吳質《在元城與魏太子箋》:“小器易盈,先取沉頓。” |
yì dì jiē rán易地皆然 | 易:更換;皆然:都一樣。改換到別人的環境,也會像別人那樣看待問題。 | 戰國·鄒·孟軻《孟子·離婁下》:“禹、稷、顏子易地則皆然。” |
qīng qīng yì yì輕輕易易 | 毫不費力,輕而易舉。 | 清·無垢道人《八仙全傳》第12回:“似他這樣道德焉有不知老蛟被壓所在,怎能輕輕易易地被他脫逃。” |
yǐ bào yì bào以暴易暴 | 以:用;易:改變,更換;暴:殘暴。用殘暴勢力代替殘暴勢力。指統治者換了,暴虐的統治沒有改變。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伯夷列傳》:“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
yǐ yáng yì niú以羊易牛 | 易:更換。用羊來替換牛。比喻用這個代替另一個。 | 《孟子·梁惠王上》:“王坐于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 |
yīn yáng yì wèi陰陽易位 | 陰和陽交換位置。比喻君弱臣強,君為臣所制。 | 戰國·楚·屈原《楚辭·九章·涉江》:“陰陽易位,時不當兮。” |
píng xīn yì qì平心易氣 | 見“平心靜氣”。 | 宋·朱熹《朱子語類》第33卷:“橫渠論看詩,教人平心易氣求之,到他說詩,又卻不然。” |
bù yì zhī diǎn不易之典 | 不變的法則。 | 南朝 宋 顏延之《赭白馬賦》:“教敬不易之典,訓人必書之舉。” |
míng qiāng róng yì duǒ,àn jiàn zuì nán fáng明槍容易躲,暗劍最難防 | 指公開攻擊容易對付,暗地陷害劫難于防備。同“明槍容易躲,暗箭最難防”。 | 明·葉憲祖《鸞鎞記·挫權》:“待我到丞相跟前去,背他一場是非,叫他明槍容易躲,暗箭最難防。” |
gōng píng jiāo yì公平交易 | 公平合理的買賣。 | 明 吳承恩《西游記》第68回:“公平交易,又不化他,又不搶他,何罪之有!” |
gǎi xìng yì dài改姓易代 | 謂朝代改換。泛指政權更替。 | 《宋書·符瑞志上》:“歲星入太微,內有兵亂,人主以弱。三者,漢改姓易代之異也。” |
gǎi róng yì mào改容易貌 | 改、易:改變;容、貌:神色、相貌。變了神色或模樣。 | 《莊子·德充符》:“‘吾與夫子游十九年,而未嘗知吾兀者也。今子與我游于形骸之內,而子索我于形骸之外,不亦過乎?’子產蹴然改容更貌,曰:‘子無乃稱。’” |
zhī nán xíng yì知難行易 | 易:容易。懂得事情的道理難,而實行卻比較容易。 | 孫中山《民族主義》第五講:“諸君要知道知難行易的道理,可以參考我的學說。” |
píng yì jìn mín平易近民 | 見“平易近人”。 | 西漢·司馬遷《史記·魯周公世家》:“夫政不簡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歸之。” |
tán hé róng yì譚何容易 | 譚:同“談”;何容:豈可,怎能容許;易:輕易。指事情做起來并不像說的那樣簡單。 | 清·錢泳《履園叢話·臆論·五福》:“蓋做一富人,譚何容易,必至殫心極慮者數十年。” |
biàn xīn yì lǜ變心易慮 | 改變思想;改變打算。 | 《荀子 儒效》:“四海之內,莫不變心易慮以化順之。” |
xián xián yì sè賢賢易色 | 本指對妻子要重品德,不重容貌。后多指尊重賢德的人,不看重女色。 | 語出《論語 學而》:“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
gēng xián yì zhé更弦易轍 | 比喻改變方法或態度。 | 《明史·潘塤傳》:“今春秋已盛,更弦易轍,此其時也。” |
tōng gōng yì shì通工易事 | 見“通功易事”。 | 清·魏源《默觚·治篇》:“車馬之馳驅,衣裳之曳婁,酒食鼓瑟之愉樂,皆巨室與貧民所以通工易事,澤及三族。” |
huà guǐ róng yì huà rén nán畫鬼容易畫人難 | 比喻憑空瞎說很容易,想要有真才實學確很難。 | 戰國·韓·韓非《韓非子·外儲說左上》:“畫鬼容易畫人難。” |
biàn sú yì jiào變俗易教 | 改變原有的習俗和教化。 | 《管子七法》:“變俗易教,不知化不可。” |
biàn sè yì róng變色易容 | 變、易:改變。色、容:臉色、表情。形容驚惶失措的神情。 | 《戰國策·秦策·范睢說秦王》:“是日見范睢,見者無不變色易容。” |
míng mào shí yì名貿實易 | 貿:齊等;易:變易。指名稱相似,實質不同。 | 《商君書·開塞》:“二者名貿實易,不可不察也。” |
wén wú diǎn yì文無點易 | 點:涂改;易:改動。形容作文一氣呵成,不加改動。 | 《南史·謝脁傳》:“時荊州信去倚待,脁執筆便成,文無點易。” |
biàn gǔ yì cháng變古易常 | 改變過去的法制和習俗。 | 先秦 韓非《韓非子 南面》:“不知治者,必曰:‘無變古,毋易常。’” |
fēng yí sú yì風移俗易 | 移:改變。轉移風氣,改變習俗。 | 漢·班固《答賓戲》:“因勢合變,遇時之容,風移俗易,乖迕而不可通者,非君子之法也。” |
yáo yáo yì quē峣峣易缺 | 峣峣:高直的樣子;缺:損壞。比喻剛直不阿的人不容于世。 | 《后漢書·黃瓊傳》:“常聞語曰:‘峣峣者易缺,皦皦者易污。’” |
yì zǐ xī hái易子析骸 | 謂易子而食,析骸而爨。極言天災人禍所造成的慘狀。 | 漢·應劭《風俗通·皇霸·五伯》:“易子析骸,厥禍亦巨。” |
jī zhě yì wéi shí,kě zhě yì wéi yǐng饑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 | 饑餓的人什么食物都可以吃,口渴的人什么飲品都可以喝。比喻需要急迫的人容易滿足。 | 《孟子 公孫丑上》:“饑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 |
yí yì qiān biàn移易遷變 | 指遷移變化。 | 明 張居正《答中溪李尊師論禪》:“意生分段之身,剎那移易遷變,人烏得而知之。” |
màn yì shēng yōu慢易生憂 | 慢:疏慢;易:輕易;憂:憂愁。疏慢輕易必然壞事,因而產生憂愁。 | 《管子·內業》:“思索生知,慢易生憂,暴傲生怨,憂郁生疾。” |
bì nán qiù yì避難趨易 | 指避開困難的而揀容易的做。 | 見“避難就易”。 |
gǎi zhāng yì diào改張易調 | 更換琴弦,變換聲調。比喻改變方針、做法或態度。 | 《晉書·瑯邪悼王煥傳》:“正是匡矯末俗,改張易調之時,而猶當竭已罷之人,營無益之事,殫已困之財,修無用之費,此固臣之所不敢安也。” |
zhòng qíng yì jǔ眾擎易舉 | 比喻大家齊心協力;就容易把事情辦好。擎:往上托舉。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13回:“現在我們大家替他打算,眾擎易舉,已有個成數了,不日便可奉請開復。” |
shēng sǐ bù yì生死不易 | 易:改變。活著還是死了都不改變。形容對理想、情誼等的忠貞不移。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82回:“權曰:‘孤與子渝,有生死不易之盟。’” |
shēn gēng yì nòu深耕易耨 | 易耨:勤于除草。深耕細做,及時除草。比喻精心耕種。 | 先秦 孟軻《孟子 梁惠王上》:“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 |
gǎi cāo yì jié改操易節 | 改、易:改變。改變原來的操行和志向。 | 《三國志·吳志·黃蓋傳》:“自春訖夏,寇亂盡平,諸幽邃巴、醴、由、誕邑侯君長,皆改操易節,奉禮請見,郡境遂清。” |
bù yì yī zì不易一字 | 不更動一個字。形容文章寫得又快又好。 | 《新唐書 王勃傳》:“及寤援筆成篇,不易一字。” |
gǎi xián yì zhāng改弦易張 | 猶改弦更張。 | 《三國志·吳志·孫休傳論》:“休以舊愛宿恩,任用興布,不能拔進良才,改弦易張,雖志善好學,何益救知己乎?” |
gǎi kē yì jié改柯易節 | 指枝葉凋敗。比喻人品蛻變。同“改柯易葉” | 李盤《與李仲休》:“凡立身行己,利物濟人,皆吾本分內事,即使磨蝎終身,必不改柯易節。” |
bì nán jiù yì避難就易 | 避:躲開,回避。避開困難的揀容易的做。 | 《元史 文宗紀四》:“大都總管劉原仁稱疾,久不視事,及遷同知儲政院事,即就職,僥幸巧宦,避難就易。” |
bá zhì yì zhì拔幟易幟 | 幟:旗幟;易:換。比喻推翻別人,自己占有。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淮陰候列傳》:“趙見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趙壁,拔趙幟,立漢赤幟。” |
yí tiān yì rì移天易日 | 易:更換。比喻野心家篡奪政權。 | 《晉書 齊王冏傳》:“趙庶人聽任孫秀,移天易日。” |
biàn gù yì cháng變故易常 | 改變傳統的法制和準則。 | 《逸周書 史記》:“好變故易常者亡,昔陽氏之君,自伐而好變,事無故業,官無定位,民運于下,陽氏以亡。” |
jiāo néng yì zuò交能易作 | 謂交換各業的勞動成果而互相獲益。 | 春秋·齊·管仲《管子·治國》:“故先王使農、土、商、工四民交能易作,終歲之利無道相過也,是以民作一而得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