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天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gōng jūn tiān dì功均天地 | 均:同。功績與天地等同。形容功勞極大。 | 南朝·梁·陸倕《石闕銘》:“功均天地,明并日月。” |
nì lǐ wéi tiān逆理違天 | 逆:違反;悖:違背。違背天道常理。 | 明·胡文煥《群音類選·寶劍記·避難遇義》:“我存仁義,肯從他逆理違天。” |
tiān chóu dì cǎn天愁地慘 | 天地都感到愁苦、凄慘。形容極其悲慘(多用作渲染氣氛)。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百四回:“是夜,天愁地慘,月色無光,孔明奄然歸天。” |
jiē dì xiān tiān揭地掀天 | 指翻天覆地。 | 清 蔣漣《<于忠肅公集>序》:“公乃以一身支柱其間,扶危定傾,使揭地掀天之日,為苞桑磐石之安。” |
chéng tiān zhī hù承天之祜 | 承:蒙受;祜:福。蒙受老天的賜福。 | 《詩經·小雅·信南山》:“受天之祜。” |
tiān dào wú sī天道無私 | 天道:天理。指上天公正,不偏袒親舊。 | 宋·王禹偁《謝歷日表》:“臣聞天道無私,所以運行寒暑;圣人有作,所以恭授民時。” |
āi tiān jiào dì哀天叫地 | 哀:悲哀。悲哀地呼天喊地。形容悲痛至極。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25回:“平兒、豐兒等哭的哀天叫地,賈政心中也有些煩難,顧了這里,丟不下那里。” |
tiān lǐ rén qíng天理人情 | 天然的道理和人的常情。 | 西漢 韓嬰《韓詩外傳》第五卷:“逍遙乎無形之鄉,倚天理,觀人情,明始終,知得失。” |
jiāng tiān jiù dì將天就地 | 謂以高就低。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三卷:“小娘子休得悲傷,小可承娘子錯愛,將天就地,求之不得,豈敢推托?” |
bái bǎn tiān zǐ白板天子 | 沒有國璽的皇帝 | 《南齊書·輿服志》:“晉中原亂沒胡,江左初無之,北方人呼晉家‘白板天子’。” |
zhù tiān tà dì柱天踏地 | 指頂天立地的事物。 | 宋 朱熹《朱子語類》第130卷:“若盡得這道理,方成個人,方可以柱天踏地,方不負此生。” |
pǔ tiān tóng qìng溥天同慶 | 遍天下的人一同歡慶。 | 晉·陳壽《三國志·魏志·郭淮傳》:“今溥天同慶而卿最留遲,何也?” |
bié yǒu tiān dì fēi rén jiān別有天地非人間 | 別:另外;天地:風格或境界。另有一番新的境界,不是人間所有的。 | 唐·李白詩《答山中人》詩:“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
mí tiān dà huǎng彌天大謊 | 彌:充滿。天大的謊話。 | 元 王伯成《李太白貶夜郎》:“那廝主置定亂宮心,醞釀著漫天謊。” |
nì tiān bèi lǐ逆天背理 | 逆:違背。違背天道常理。 | 元·無名氏《陳倉路》頭折:“則他那逆天背理可釤殺,我則待要剿除亂掠扶家國。” |
jǐn tiān xiù dì錦天繡地 | 形容房屋或其他環境布置得十分美觀華麗。 | 宋·范成大《清明日試新火作牡丹會》:“那得青煙穿御柳,且將銀燭照京花……錦天繡地春不散,任教檐雨卷泥沙。” |
chéng tiān chì dì熯天熾地 | 形容火勢極猛。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41回:“只見那紅焰焰大火燒空,把一座火云洞,被那煙火迷漫,真是個熯天熾地。” |
dùn tiān bèi qíng遁天倍情 | 謂違背天然之性而加添流俗之情。一說,違背天性與真情。倍,通“背”。 | 《莊子·養生主》:“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謂之遁天之刑。”成玄英疏:“言逃遁天理,倍加俗情。” |
pǔ tiān zhī xià普天之下 | 指整個天下;遍天下。 | 《詩經 小雅 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
tiān suí rén yuàn天隨人愿 | 上天順從人的意愿。指事物的發展正合自己的心愿。 | 元·張國賓《合汗衫》第二折:“誰知天從人愿,到得我家,不上三日,添了一個滿抱兒小廝。” |
tiǎn yán tiān rǎng靦顏天壤 | 靦顏:臉上表現慚愧;天壤:天地,指人世間。形容喪失氣節的人厚著臉皮活在世上。 | 《晉書·郗鑒傳》:“豈可偷生屈節,靦顏天壤邪!” |
quán qīng tiān xià權傾天下 | 權勢壓倒天下。形容權勢極大。 | 宋·魏泰《東軒筆錄·呂惠卿》:“熙寧八年,呂惠卿為參知政事,權傾天下。” |
xié tiān zǐ yǐ lìng tiān xià挾天子以令天下 | 挾制著皇帝,用皇帝的名義發號施令。現比喻用領導的名義按自己的意思去指揮別人。同“挾天子以令諸侯”。 | 西漢·劉向《戰國策·秦策》:“據九鼎,按圖籍,挾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從。” |
yī kuāng tiān xià一匡天下 | 匡:糾正;天下:原指周天子統治所及的地方,即整個中國。糾正混亂局勢,使天下安定下來。 | 《論語·憲問》:“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左祍矣。” |
huái róu tiān xià懷柔天下 | 使天下歸服。懷柔:舊指統治者用政治手腕籠絡人心,使之歸服。 | |
gǎ dài èr tiān感戴二天 | 形容那些把人從危險、艱難、疾病當中挽救出來的人。 | |
xǐ cóng tiān jiàng喜從天降 | 喜事從天上掉下來。形容突然遇到意想不到的好事;也指為此特別高興。 | 元 馬致遠《青衫淚》:“貴腳踏賤地,使下官喜從天降。” |
chéng tiān zhī yòu承天之佑 | 承:受;佑:保佑。蒙受老天的保佑。 | 《周易 大有》:“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
zhǐ tiān shì rì指天誓日 | 指著蒼天;對著太陽發誓。表示態度堅定或忠誠。 | 唐 韓愈《柳子厚墓志銘》:“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負,其若可信。” |
mán tiān mán dì瞞天瞞地 | 指瞞上欺下。 | 元 關漢卿《哭存孝》第一折:“你便休得要瞞天瞞地,你則會帳房里閑坐的,咱可便委其實。” |
tiān gāo huáng dì yuǎn天高皇帝遠 | 原指偏僻的地方,中央的權力達不到。現泛指機構離開領導機關遠,遇事自作主張,不受約束。 | 元 無名氏《臺溫處樹旗謠》:“天高皇帝遠,民少相公多。” |
zhē dì màn tiān遮地漫天 | 同“遮天蓋地”。 | 《清平山堂話本·羊角哀死戰荊軻》:“團空攪陣,不分南北西東;遮地迷天,變盡青黃赤黑。” |
xiān tiān xià zhī yōu ér yōu,hòu tiān xià zhī lè ér lè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 憂慮在天下人之前,享受在天下人之后。比喻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 宋·范仲淹《岳陽樓記》:“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 |
lì jǐng mén tiān歷井捫天 | 井:星宿名。手能觸天,形容極高。 | 宋 蘇轍《卜居賦》:“諸子送我,歷井捫天,汝不忘我,我不忘先。” |
yí wù tiān xià疑誤天下 | 疑:懷疑。令天下迷惑不解。 | |
zhān tiān liàn què瞻天戀闕 | 瞻:視,望;闕:古代宮殿外的高建筑物;天、闕:借指帝王。仰望、依戀帝王,形容臣下留戀朝廷。 | 清·洪楝園《警黃鐘》第五出:“臣無任瞻天戀闕,激切屏營之至。” |
zhàn tiān dòu dì戰天斗地 | 戰、斗:泛指斗爭。形容征服和改造大自然的英雄氣慨。 | |
pǔ tiān zā dì普天匝地 | 滿天遍地,普天下。 | 元·耶律楚材《和南質張學士敏之見贈》詩:“百尺竿頭更移步,普天匝地生清風。” |
miǎn yán tiān rǎng靦顏天壤 | 靦顏:厚著臉面。天壤:天地,指人世間。形容厚著臉皮活在人世間。 | |
wéi tiān bèi lǐ違天悖理 | 見“違天逆理”。 | 《明史·王直傳》:“今敵肆猖獗,違天悖理,陛下但宜固封疆,申號令,堅壁清野。” |
chóng dǔ tiān rì重睹天日 | 比喻脫離黑暗,重見光明。 | 清 蒲松齡《聊齋志異 龍飛相公》:“但深在九地,安望重睹天日乎!” |
tiān nián bù qí天年不齊 | 謂命運和流年不相配合,以致運道不好。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八回:“張教頭道:‘賢婿,甚么言語!你是天年不齊,遭了橫事,又不是你作將出來的。’” |
mán tiān mèi dì瞞天昧地 | 指瞞上欺下,沒有一句真話 | 元 無名氏《鬧銅臺》第一折:“我那日離山營,到銅城見倉官壞法胡行徑,專瞞天昧地不公平。” |
màn tiān yào jià漫天要價 | 無限度地亂要價。形容所提出的條件、要求過高。 | 《人民日報》1981.2.11:“這個計劃,也是精打細算搞出來的,并非漫天要價之作。” |
bí kǒng liáo tiān鼻孔撩天 | 仰起頭來鼻孔朝天。形容高傲自大。 | 宋陸游《入蜀記》卷五:“荊州絕無禪林,惟二圣而已。然蜀僧出關,必走江浙,回者又已自謂有得,不復參叩。故語云:‘下江者疾走如煙,上江者鼻孔撩天。徒勞他二佛打供,了不見一僧坐禪。’” |
bá dì cān tiān拔地參天 | 拔地:從地面上陡然聳立。參天:高聳到空中。形容高大和氣勢雄偉。同“拔地倚天”。 | 郭沫若《春天的信號》:“雖然只是一根嫩苗,只要它不遭遇斧斤,我們可以預言,它一定會拔地參天。” |
lài xiā má xiǎng chī tiān é ròu癩蝦蟆想吃天鵝肉 | 比喻人沒有自知之明,一心想得到不能到手的東西。癡心妄想。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11回:“平兒說道:‘癩蝦蟆想吃天鵝肉,沒人倫的混帳東西,起這樣念頭,叫他不得好死。’” |
qióng tiān jí dì窮天極地 | 比喻極邊遠之處。 | 明·謝肇淛《五雜俎·地部》:“元之盛時,外夷朝貢者千余國,可謂窮天極地,罔不賓服。” |
zhù tiān wéi nüè助天為虐 | 趁有天災的時候害人。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昭公二年》:“死在朝夕,無助天為虐。” |
hōng tiān liè dì轟天震地 | 轟:帶有巨大響聲的爆炸崩裂。形容聲威巨大。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66回:“只聽得城隍廟里火炮齊鳴,轟天震地。” |
tiān wáng xià jiè天王下界 | 天王:天神;下界:下凡。比喻威嚴的吏役。 |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95回:“若到鄉里愚百姓家,便是天王下界,黑煞神臨凡一般。” |
tīng tiān rèn mìng聽天任命 | 聽:任憑;任:聽憑;命:命運。聽任事態自然發展變化,不做主觀努力。 | 《孔叢子·鶚賦》:“聽天任命,填厥所修。” |
wù huá tiān bǎo物華天寶 | 物華:萬物的精華;天寶:天然的寶物。指各種珍美的寶物。 |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 |
pǔ tiān zhī xià,mò fēi wáng tǔ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 溥:通“普”,普遍,全。蒼天之下都是天子的轄地。指大一統思想。 | 《詩經·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
guǎn zhōng kuī tiān管中窺天 | 管:竹管;窺:從小孔或縫隙里看。通過竹管子的孔看天。比喻見聞狹隘或看事片面。 | 《莊子 秋水》:“是直用管窺天,用錐指地也,不亦小乎?” |
míng mǎn tiān xià名滿天下 | 天下聞名。形容名聲極大。 | 先秦 管仲《管子 白心》:“名滿于天下,不若其已也。” |
cān tiān liǎng dì參天兩地 | ①為《易》卦立數之義。②引申為人之德可與天地相比。 | 《周易·說卦》:“參天兩地而倚數。” |
yān yán zhāng tiān煙炎張天 | 煙火遮滿天空。炎:同焰。 | |
zhōng qí tiān nián終其天年 | 終:結束。天年:人的自然壽命。指年老而死。 | 《莊子·山木》:“此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淮南子·精神訓》:“雖情心郁殪,形性屈竭,猶不得已自強也。故莫能終其天年。” |
jiǎo hǎi fān tiān攪海翻天 | 攪:攪拌;翻:反轉。比喻力量聲勢極其壯大。 | 明·伏雌教主《醋葫蘆》第九回:“兩人攪海翻天,只是打得高興,周智在旁只叫‘利害!’” |
tiān zhēn làn màn天真爛縵 | 天真:指人心地善良。形容思想單純、純真自然、活潑可愛,沒有做作和虛偽。 | 茅盾《虹》:“她那種搶先說話的脾氣、頑皮的舉動,處處都露出天真爛縵。” |
hǎo tiān liáng yè好天良夜 | ①美好的時節。②好時光,好日子。 | 宋·柳永《女冠子》詞:“相思不得長相聚,好天良夜,無端惹起千愁成緒。” |
mǎ shàng dé tiān xià馬上得天下 | 喻指武功建國。 | 《史記 酈生陸賈列傳》:“陸生時時前說稱《詩》《書》。高帝罵之曰:‘乃公居馬上而得之,安事《詩》《書》!’陸生曰:‘居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之乎?且湯武逆取而以順守之,文武并用,長久之術也。’” |
tiān jiǎ qí nián天假其年 | 同“天假之年”。 | 南朝·梁·沈約《與徐勉書》:“若天假其年,還得平健,才力所堪,惟思是策。” |
tiān nù mín yuàn天怒民怨 | 怒:發怒;怨:怨恨。上天震怒,人們怨恨。形容為害作惡非常嚴重,引起普遍的憤怒。 |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94回:“三綱盡絕,五倫有乖,天怒民怨,自古及今,罪惡昭著未有若此之甚者。” |
yún guò tiān kōng云過天空 | 比喻事情已經過去,一切恢復平靜。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11回:“把一樁驚風駭浪的大案,辦得來云過天空。” |
hú zhōng tiān dì壺中天地 | 指道家的生活。 | 元 劉秉忠《永遇樂》詞:“壺中天地,目前今古,今日還明日。” |
tiān cóng rén yuán天從人原 | 謂事情的發展恰如所望。 | |
gé tiān chè dì格天徹地 | 格:感通;徹:貫通,深透。感天動地。 | 清·冒襄《影梅庵憶語》:“此種精誠,格天徹地,嘔血剖心,能與龍比并忠,曾閔齊孝。” |
hǒu tiān hǎn dì吼天喊地 | 吼:大聲叫。大聲喊叫,形容極為煩躁痛苦。 | 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五卷第23章:“她甚至對吼天喊地的玉亭抱著一種嘲笑的態度。” |
tiān yá zhǐ chǐ天涯咫尺 | 咫:古代長度單位,周制八寸,合今市尺六寸二分二厘;咫尺:比喻距離很近。比喻距離雖近,但很難相見,象是遠在天邊一樣。 | 《左傳 僖公九年》:“天威不違顏咫尺。”唐 李中《宮詞二首》:“門鎖簾垂月影斜,翠華咫尺隔天涯。” |
tiān xià wén zōng天下文宗 | 文宗:廣受宗仰的文人。指受天下人敬仰的文人。 | 《舊唐書·陳子昂傳》:“初為《感遇詩》三十首,京兆司功王適見而驚曰‘此子必為天下文宗矣!’由是知名。” |
tiān kōng hǎi kuò天空海闊 | ①謂天地廣闊。②常用以形容宏大寬闊。 | 宋·湯恢《滿江紅》詞:“酒醒香銷人自瘦,天空海闊春無極。”清·顧炎武《答子德書》:“要希馀光下被,俾暮年迂叟得自遂于天空海闊之間,尤為知己之愛也。”清·高鳳翰《硯史》:“墨鄉磅礴,天空海闊。” |
tiān shēng yī duì天生一對 | 指生來就注定為一對。 | 清·荑荻散人《玉嬌梨》第十回:“明明果是佳人才子,天生一對也,便是嫣素也覺風光。” |
tiān bǎo jiǔ rú天保九如 | 天保:《詩經·小雅》中的篇名;九如:該詩中連用了九個“如”字,有祝賀福壽延綿不絕之意。舊時祝壽的話,祝賀福壽綿長。 | 《詩經 小雅 天保》:“天保定爾,以莫不興……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如松柏之茂,無不爾或承。” |
tiān chā dì bié天差地別 | 形容差別很大,相差甚遠。 | |
tiān rǎng zhī bié天壤之別 | 天和地;一在極上;另一在極下;比喻差別極大。壤:地。 | 晉 葛洪《抱樸子 內篇 論仙》:“其為不同,已有天壤之覺,冰炭之乘矣。” |
dāng yī tiān hé shàng zhuàng yī tiān zhōng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 | 比喻做事情敷衍消極,混一天算一天,沒有積極主動的精神。 | 李國文《冬天里的春天》第二章:“我這就去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有什么不好的呢?” |
rù jǐng wàng tiān入井望天 | 比喻眼光狹小,看到的有限。 | 唐·韓愈《原道》:“坐井而觀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
tiān tā yā dà jiā天塌壓大家 | 比喻普遍性的災難或壓力,每人都得承擔。 |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103回:“真正火到咱店里,那時開開后門,咱大家逃命,行李付之一燼,這叫‘天塌壓大家’。” |
āi gǎn tiān dì哀感天地 | 形容極其哀痛,使天地都為之感動。 | 宋 釋普濟《五燈會元 卷一 二祖阿難尊者》:“王聞失聲號慟,哀感天地。” |
hū tiān huàn dì呼天喚地 | 哭天叫地,形容極為痛苦。 | 周而復《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回來說,湯富海在屋子里呼天喚地叫痛。” |
fú yǔ tiān qí福與天齊 | 齊:同,并。形容福運極佳。 | 明·無名氏《群仙朝圣》第一折:“因當今福與天齊,行仁孝神圣皆知。” |
shàng tiān rù dì上天入地 | ①升上天空,鉆入地下。形容神通廣大。②比喻為實現某種目的而四處奔走。 | 唐·李復言《續玄怪錄·盧仆射從史》:“吾已得煉形之術也,其術自無形成而煉成三尺之形,則上天入地,乘云駕鶴,千變萬化,無不可也。” |
hū tiān yào dì呼天鑰地 | 謂呼喊天地以求救助。 | |
xié tiān zǐ yǐ lìng zhū hóu挾天子以令諸侯 | 挾制著皇帝,用皇帝的名義發號施令。現比喻用領導的名義按自己的意思去指揮別人。 | 宋 張端義《貴耳集》下卷:“挾天子以令諸侯,諸侯必從,然謂之尊君則不可。” |
tiān huá luàn zhuì天華亂墜 | 見“天花亂墜”。 |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令遵禪師》:“聚徒一千二千,說法如云如雨,講得天華亂墜,只成個邪說爭競是非。” |
jiǔ tiān xiān nǚ九天仙女 | 指天上的仙女,比喻絕色美女。 | 元 喬吉《金錢記》第一折:“你看此女非凡,真乃九天仙女也。” |
tiān shàng rén jiān天上人間 | 一個在天上,一個在人間。多比喻境遇完全不同。 | 南唐·李煜《浪淘沙》詞:“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
yī zǐ wù dào,jiǔ zú shēng tiān一子悟道,九族生天 | 猶言一子出家,九祖升天。借喻一人得勢,全家沾光。 | 元 馬致遠《黃粱夢》第一折:“你自不知,你不是個做官的,天生下這等道貌,是個神仙中人。常言道:‘一子悟道,九族生天’,不要錯過了。” |
shùn tiān zhě yì,nì tiān zhě láo順天者逸,逆天者勞 | 順:順從;逸:安逸;逆:違背。順從天理的能夠得到安逸,違背天理的就會遭受勞苦。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37回:“豈不聞‘順天者逸,逆天者勞’,‘數之所在,理不得而奪之;命之所在,人不得而強之’乎?” |
yún jìng tiān kōng云凈天空 | 見“云過天空”。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十七回:“一切了當,覺得這事作得來海枯石爛,云凈天空,何等干凈解脫,胸中十分的痛快。” |
màn tiān dà huǎng漫天大謊 | 彌天大謊,沒有邊際的假話 | 魯迅《南腔北調集 諺語》:“古之秀才,自以為無所不曉,于是有‘秀才不出門,而知天下事’這自負的漫天大謊,小百姓信以為真,也就漸漸的成了諺語,流行開來。” |
tiān wǎng huī huī,shū ér bù lòu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 意思是天道公平,作惡就要受懲罰,它看起來似乎很不周密,但最終不會放過一個壞人。比喻作惡的人逃脫不了國法的懲處。 | 先秦 李耳《老子》第73章:“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
yuān fēi lì tiān鳶飛戾天 | 鳶:又名黑耳鳶,一種兇猛的鳥;戾:至,到。比喻為功名利祿而極力高攀 | 《詩經·大雅·旱麓》:“鳶飛戾天,魚躍于淵。” |
pǔ tiān shuài tǔ普天率土 | 普天:整個天下;率土:指四海之內。指全中國或全世界。 | 《詩·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
tiān sù mǎ jiǎo天粟馬角 | 天雨粟,馬生角。謂不可能實現的事。 | 《史記·刺客列傳論》:“世言荊軻,其稱太子丹之命,‘天雨粟,馬生角’也,太過。” |
shēng tiān rù dì升天入地 | 升:上升。上到天上,鉆入地下。 | 唐·白居易《長恨歌》:“排空馭氣奔如電,升天入地求之遍。” |
màn tiān guò hǎi漫天過海 | 形容沒有邊際。 | 孫犁《秀露集·耕堂讀書記》:“文學的特點之一是夸張,而夸張有時是漫天過海,無止無休的。” |
tiān táng dì yù天堂地獄 | 原為佛家語。指善人死后升入天堂,惡人死后墮入地獄。佛家用以勸善懲惡。后常用以比喻幸福和凄苦兩種截然相反的生活境遇。 | 《宋書·天竺迦毘黎國傳》:“且要天堂以就善,曷若服義而蹈道;懼地獄以敕身,孰與從理以端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