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至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hū zhī jí zhì,huī zhī jí qù呼之即至,揮之即去 | 呼:召喚;即:就,立刻;揮:揮手。叫他來就來,叫他走就走。形容任意使喚支使。 |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59回:“潘金蓮房中,養著一只白獅子貓兒……呼之即至,揮之即去,婦人常叫他雪賊。” |
zhì chéng wú mèi至誠無昧 | 昧:欺瞞。極為誠實,不存有欺瞞之心。 | 唐·賈曾《唐祭汾陰樂章·雍和》:“有豆孔碩,為羞既臧。至誠無昧,精意惟芳。神其醉止,欣欣樂康。” |
zhì guān zhòng yào至關重要 | 指具有特別重大影響或后果。 | 路遙《平凡的世界》第四卷第43章:“這次命運的大決戰不僅對她是至關重要的,對所有的同學都一樣。” |
fú zhì xìng líng福至性靈 | 性靈:聰明。形容福運到來,人變得聰明了。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56回:“亦是他福至性靈,忽又想到一個絕妙計策,仍舊上來見老師。” |
xiāng jì ér zhì相繼而至 | 接連不斷地到來。 | 晉·陳壽《三國志·蜀志·王平傳》:“涪諸軍及大將軍費袆自成都相繼而至。” |
zhì yǐ jìn yǐ至矣盡矣 | 至:到。矣:語氣助詞。盡:極點。到了極點,無以復加。 | 《莊子·齊物論》:“有以為未始有物者,至矣盡矣,不可以加矣。” |
zhì dàng bù yì至當不易 | 至:極;當:恰當;易:改變。形容極為恰當,不能改變。 | 明·李贄《焚書·讀史·孔明為后主寫申韓管子六韜》:“故汲長孺謂其內多欲而外施仁義,而論六家要指者,又以‘博而寡要,勞而少功’八字概之,可謂至當不易之定論。” |
kuǎn qǔ zhōu zhì款曲周至 | 款曲:殷勤。待人殷勤,照顧周到細致。 | 晉·陳壽《三國志·魏志·郭淮傳》:“淮輒先使人推問其親理,男女多少,年歲長幼;及見,一一知其款曲,訊問周至。” |
rú cháo yǒng zhì如潮涌至 | 像潮涌一樣,比喻某種事物來勢甚猛。 | |
wú jìng ér zhì無脛而至 | 猶無脛而行。常以喻良才不招而自至愛賢者之門。 | 漢·孔融《論盛孝章書》:“珠玉無脛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況賢者之有卒乎!” |
zhì qī shì jiāo至戚世交 | 至戚:關系很近的親戚;世交:兩代以上的交誼。形容彼此關系密切。 |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46回:“愚兄老拙株守,兩家至戚世交,只和老弟氣味還投合的來。老弟的兒子,就是我的兒子一般,我怎不盡心教導?” |
zhāo fā xī zhì朝發夕至 | 早上出發;晚上到達。 | 唐 韓愈《鱷魚文》:“潮之州,大海在其南……鱷魚朝發而夕至也。” |
jiē zhǒng ér zhì接踵而至 | 踵:腳后跟;接踵:足跟相接。后頭的人腳尖挨上前頭人的腳跟;一個跟著一個來到。形容人特別多;絡繹不絕。或事情連續不斷地發生。也作“繼踵而至”、“接踵而來”。 | 《新編五代史平話 唐史下》:“是日唐主大軍接踵而至。” |
zhì sǐ mí tā至死靡他 | 至:到;靡:沒有;它:別的。到死也不變心。形容愛情專一,致死不變。 | 《詩經·鄘風·柏舟》:“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諒人只。” |
zhāo fā mù zhì朝發暮至 | 指早晨出發晚上就到達。形容路程很近或交通方便。 | 語出《后漢書 烏桓傳》:“居止近塞,朝發穹廬,暮至城郭,五郡民庶,家受其辜。” |
zhì sǐ bù wù至死不悟 | 到死都不覺悟。形容頑固不化。悟:醒悟。 | 晉 葛洪《抱樸子》:“求乞福愿,冀其必得,至死不悟,不亦哀哉?” |
zhì zài zhì sān至再至三 | 指一而再,再而三。 | 《尚書·多方》:“我惟時其教告之,我惟時其戰要囚之,至于再,至于三,乃有不用我降爾命,我乃其大罰殛之!”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十二:“妾隔簾故邀其滿引,至再至三,終不肯出。” |
wén fēng ér zhì聞風而至 | 一聽到消息就來。形容行動迅速。 |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21回:“舅兄只顧要將細鳥帶回船去,剛才被他這陣亂叫,以致眾獸聞風而至,幾乎性命不保。” |
zhì xīn cháo lǐ至心朝禮 | 至心:誠心。指誠心誠意地朝拜禮敬。 | 孫錦標《通俗常言疏證·釋道》:“《晉書·王嘉傳》:‘人候之者,至心則見之,不至心則隱形不見。’按,道經云‘至心朝禮’,本此。” |
zhì gāo zhì shàng至高至上 | 至:最。最高,無可再高。 | 茅盾《子夜》:“吳蓀甫忍不住笑了。范博文向來的議論——傖俗的布爾喬亞不懂得至高至上神圣的藝術云云。” |
zhì zhī bù móu至知不謀 | 至知:極聰明的人;謀:謀略,計謀。極聰明的人可以不用謀慮。 | 戰國·宋·莊周《莊子·庚桑楚》:“故曰,至禮有不人,至義不物,至知不謀,至仁無親,至信辟全。” |
chéng zhì jīn kāi誠至金開 |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 楊靖宇《中朝民族聯合抗日歌》:“事在人為,誠至金開,自有曙光逢。” |
sì zhì bā dào四至八道 | 舊時標志土地界域的用語。表示四面八方所到之處及通往的道路。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95回:“安營既畢,便畫四至八道地理形狀圖本來我看。” |
zhì shàn zhì měi至善至美 | 至:最。最完善,最美好。 | 茅盾《三人行》七:“他渴望著震撼著宇宙的大風暴,而且他又把這個理解作為翻掌間便立現了至善至美世界的‘奇跡’,因而對于生活的實際的轉變——在矛盾混亂中所產生的向前進展,他就不能了解,而且反感到丑惡。” |
suí zhǒng ér zhì隨踵而至 | 踵:腳后跟。一個跟著一個前來。形容人來得多,接連不斷。 | 《戰國策·齊策三》:“子來,寡人聞之,千里而一士,是比肩而立,百世而一圣,若隨踵而至也,今子一朝而見七士,則士不亦眾乎!” |
dà zhōng zhì zhèng大中至正 | 極為公正,不偏不倚。 | 明 王守仁《傳習錄》上卷:“不知先生居夷三載,處困養靜,精一之功,固已超入圣城,粹然大中至正之歸矣。 |
mó dǐng zhì zú摩頂至足 | 猶摩頂放踵。 | 南朝·梁·吳均《行路難》:“摩頂至足買片言,開胸瀝膽取一顧。” |
yuǎn zhì ěr ān遠至邇安 | 遠方來歸附,近民安居樂業。形容政治清明,國家大治。 |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恕思以明德,則令名載而行之,是以遠至邇安。” |
bǎi zú zhī chóng,zhì duàn bù jué百足之蟲,至斷不蹶 | 比喻勢力雄厚的集體或個人一時不易垮臺。同“百足之蟲,至死不僵”。 | 《文選 曹冏〈六代論〉》:“百足之蟲,至死不僵。”李善注引《魯連子》:“百足之蟲,至斷不蹶者,持之者眾也。” |
biāo jǔ diàn zhì飆舉電至 | 飆:疾風、暴風。風起云涌閃電到。形容聲勢猛烈。 | 漢 桓寬《鹽鐵論 世務》:“匈奴貪狼,因時而動,乘可而發,飆舉電至。” |
shí zhì yùn lái時至運來 | 時機來了,運氣也有了轉機。指由逆境轉為順境。 | 南朝 宋 顏延之《大筮箴》:“時至運來,當在三五。” |
yī zhì yú sī一至于斯 | 同“一至于此”。 | 南朝·梁·任昉《為齊明帝讓宣城郡公表》:“家國之事,一至于斯。非臣之尤,誰任其咎!” |
qíng zhì yì jìn情至意盡 | 指對人的情誼已經到極點。 | 唐 孔穎達疏《詩 大雅 板》:“我老夫教諫汝,其意乃款款然,情至意盡,何為汝等而未知?” |
shuǐ zhì qīng zé wú yú水至清則無魚 | 水太清,魚就存不住身,對人要求太苛刻,就沒有人能當他的伙伴。比喻過分計較人的小缺點,就不能團結人。 | 西漢 戴圣《大戴禮記 子張問入官》:“故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
zhǐ yú zhì shàn止于至善 | 達到最完善的境界。 | 西漢 戴圣《禮記 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
huò zhì wú rì禍至無日 | 無日:沒有多少日子。指災禍很快就會來到。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宣公十二年》:“楚自克庸以來,其君無日不討國人而訓之于民生之不易,禍至無日、戒懼之不可以怠。” |
zhì xiān zhì xī至孅至悉 | 孅:通“纖”;悉:詳盡。形容極其細致周密。 | 東漢·班固《漢書·食貨志》:“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 |
bīn zhì rú guī賓至如歸 | 賓:來賓;客人;至:到;歸:回家。客人來到這里;就如同回到自己家一樣。形容旅店、飯店等招待周到;起居飲食舒適;來客感到滿意。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襄公三十一年》:“賓至如歸,無寧災患,不畏寇盜,而亦不患燥濕。” |
chè lǐ zhì wài徹里至外 | 見“徹里徹外”。 | 《水滸傳》第十一回:“[柴進]叫莊客取一籠衣裳出來,叫林沖徹里至外都換了。” |
zhì sǐ bù qū至死不屈 | 至:到。到死也不屈服。形容英勇頑強,視死如歸。 | 宋·周密《齊東野語·二張援襄》:“貴身被數十創,力不支,遂為生得,至死不屈。” |
zhì rén wú qīn至仁無親 | 道德高尚仁慈的人對待萬物一視同仁,無親疏之別。 | 戰國·宋·莊周《莊子·天運》:“請問至仁?莊子曰:‘至仁無親。’” |
jiā zhì rén shuō家至人說 | 傳到每一家,人人都知道。 | 《漢書 匡衡傳》:“臣聞教化之流之流,非家至而人說之也。” |
tōng qián zhì hòu通前至后 | 見“通前徹后”。 | 《平妖傳》第十一回:“先從左壁上起,將手捻定,通前至后,凡有字處,次等拂過,共一十三張。” |
jiā zhì hù xiǎo家至戶曉 | 曉:告知。到每家每戶宣傳,使每家每戶都知道。 | 《舊唐書 魏漠傳》:“雖然,疑似之間,不可家至而戶曉。” |
tà lái zhǒng zhì沓來踵至 | 指紛紛到來。亦作“踏來麕至”。 | 清林則徐《札南澳鎮飭嚴辦東路販煙外國船只》:“倘敢抗違不遵,即照前札或用炮轟擊,或用火燒,務使創巨痛深,始免沓來踵至。” |
lián piān ér zhì聯翩而至 | 形容人接連來到。 | |
rú huò zhì bǎo如獲至寶 | 最珍貴的東西。形容對于所得到的東西非常珍視喜愛。 | 宋 李光《與胡邦衡書》:“忽蜀僧行密至,袖出‘寂照庵’三字,如獲至寶。” |
lián mèi ér zhì聯袂而至 | 比喻一同來到。 | |
zhì sǐ mí tā至死靡它 | 至:到;靡:沒有;它:別的。到死也不變心。形容愛情專一,致死不變。現也形容立場堅定。 | 《詩經 墉風 柏舟》:“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諒人只。” |
zhì gōng wú wǒ至公無我 | 至:極,最;公:無私。公正到極點,絲毫沒有私心。 | 元·劉祁《歸潛志》第七卷:“士大夫為吏者,當以至公無我處之,事自理,民自服。” |
rèn zhòng zhì yuǎn任重至遠 | 愿意指負載沉重而可以到達遠方。后比喻抱負遠大,能闖出新的天地,做出宏偉的業績。 | 《易·擊辭下》:“服牛乘馬,引重致遠。” |
zhì rén wú jǐ至人無己 | 至人:指道德修養極高的人。道德高尚的人能忘掉自己,適應客觀 | 戰國·宋·莊周《莊子·逍遙游》:“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
jì zhǒng ér zhì繼踵而至 | 踵:腳后跟;接踵:足跟相接;至:到,來。指人們前腳跟著后腳,接連不斷地來。形容來者很多,絡繹不絕 | 《晉書·段灼傳》:“由是四方雄俊繼踵而至,故能世為強國,吞滅諸侯,奄有天下。” |
qún xián bì zhì,shào zhǎng xián jí群賢畢至,少長咸集 | 畢:全。各種賢人、老少聚集在一起。 | 晉·王羲之《蘭亭集序》:“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 |
zhì dà zhì gāng至大至剛 | 至:最,極。極其正大、剛強。 | 《孟子·公孫丑上》:“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 |
wú suǒ bù zhì無所不至 | 至:到。指沒有不到的地方。也指什么壞事都做絕了。 | 先秦 孔子《論語 陽貨》:“既得之,患失之。茍患失之,無所不至矣。” |
ěr ān yuǎn zhì邇安遠至 | 邇:近處。指近處的人安樂,遠處的人來歸附。形容政治清明。 | 先秦 孔子《論語 子路》:“葉公問政,子曰:‘近者說,遠者來。’” |
zhì yì chéng xīn至意誠心 | 至意:誠意。誠心誠意。 | 明·闕名《萬國來朝》第二折:“則為我至意誠心,忠肝義膽,我也并無偏背。” |
zhì rén wàng rén至仁忘仁 | 至仁:最大的仁德。指仁到了極點反而忘掉了仁。比喻事物到達頂點容易被忽略掉。 | 戰國·衛·呂不韋《呂氏春秋·任數》:“故至德棄智,至仁忘仁,至德不德,無言無思,靜以待時,時至而應,心暇者勝。” |
jīng chéng suǒ zhì,jīn shí wéi kāi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 人的誠心所到,能感動天地,使金石為之開裂。比喻只要專心誠意去做,什么疑難問題都能解決。 | 戰國·宋·莊周《莊子·漁父》:“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 |
huàn zhì hū tiān患至呼天 | 患:禍患;呼:喊。形容事前不作準備,災禍臨頭,求天救助。 | 漢·韓嬰《韓詩外傳》卷二:“患至而后呼天,不亦晚乎!” |
jiā zhì hù dào家至戶到 | 到每家每戶;遍及每家每戶。 | 唐·韓愈《論變鹽法事宜狀》:“臣以為鄉村遠處,或三家五家山谷居住,不可令人吏將鹽家至戶到。” |
jīng chéng suǒ zhì精誠所至 | 人的真誠的意志所到。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九卷:“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貞心不寐,死后重諧。” |
zhì jìng wú wén至敬無文 | 至敬:極高的敬意;文:文飾,虛偽無用的舉動。最高的敬意是不用文飾的。 | 西漢·戴圣《禮記·禮器》:“至敬無文,父黨無容。” |
yī zhì yú cǐ一至于此 | 竟到如此地步。 | 南朝·梁·簡文帝《與湘東王書》:“筆札無情,任其搖礕。甚矣哉!文之橫流,一至于此!” |
zhì shèng zhì míng至圣至明 | 至:極。最神圣最賢明。舊時用以稱頌帝王。 | 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一:“臣等聞玄祖之道,用慈儉為先;素王之風,以仁義是首,相沿百世,作則千年,至圣至明,不可易也。” |
cóng tóu zhì wěi從頭至尾 | 由開頭到末尾。指事情發展的全過程。也作“從頭到底”、“從頭到尾”。 | 宋 朱熹《答呂伯恭(其三三)》:“不免索性說了,從頭徹尾,只是此一個病根也。” |
fēn zhì tà lái紛至沓來 | 紛:多;雜亂;沓:重復;多。形容接連不斷地到來。 | 宋 樓鑰《<洪文安公小隱集>序》:“禪位之詔,登極之赦,尊號改元等文,皆出公手,紛至沓來,從容應之,動合體制。” |
bù zhī lǎo zhī jiāng zhì不知老之將至 | 不知道老年即將來臨。形容人專心工作,心懷愉快,忘掉自己的衰老。 | 《論語 述而》:“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
rén jì hǎn zhì人跡罕至 | 罕:少。人的足跡很少到達。指荒涼偏辟的地方很少有人來過。 | 漢 荀悅《漢紀 孝武紀二》:“而夷狄殊俗之國,遼絕異黨之地,舟車不通,人跡罕至。” |
dà gōng zhì zhèng大公至正 | 至:最;正:公正。完全秉公辦理,毫不偏心。 | 范文瀾《中國近代史》上冊第一章:“來懲辦林、鄧,表示自己的‘大公至正’。” |
tōng shǒu zhì wěi通首至尾 | 從開始到結尾。猶言原原本本。 | 清·李百川《綠野仙蹤》第83回:“蕙娘將前前后后,通首至尾,說了一遍。” |
zhì xiān zhì xī至纖至悉 | 纖:細微;悉:詳盡。形容極其細致周密。 | 漢·賈誼《論積貯疏》:“古之治天下,至纖至悉也,故其畜積足恃。” |
hàn liú zhì zhǒng汗流至踵 | 汗出得多,流到腳跟。常形容極端恐懼或慚愧。 | 《莊子·田子方》:“御寇伏地,汗流至踵。” |
dīng níng zhōu zhì丁寧周至 | 丁寧:再三囑咐;周至:周到,細致。反復周詳地再三囑咐。形容辦事周到。 | 晉·陳壽《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論者或怪亮文采不艷,而過于丁寧周至。” |
zhì jiāo qì yǒu至交契友 | 至:極,最;契:投合。交誼最深而又情投意合的朋友。 | 元·馬致遠《青衫淚》第三折:“我想此處司馬白樂天,及某至交契友,不免上岸探望他一遭。” |
zì shǐ zhì zhōng自始至終 | 從開始到末了。也指一貫。 | 《宋書 謝靈運傳》:“以晉氏一代,自始至終,竟無一家之史,令靈運撰《晉書》,粗立條流,書竟不就。” |
zhì yán qù yán至言去言 | 至言:至理明言。至理明言,不以平常的語言表達。 | 戰國·宋·莊周《莊子·知北游》:“至言去言,至為去為,齊知之所知,則淺矣。” |
yǐ lí zhì shǔ以貍至鼠 | 見“以貍餌鼠”。 | |
chōng lèi zhì jìn充類至盡 | 充類:推究同類事理;至盡:到極精密處。指就事理作充分的推論。 | 先秦 孟軻《孟子 萬章下》:“夫謂非其有而取之者,盜也。充類至義之盡也。” |
shì yǒu bì zhì,lǐ yǒu gù rán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 事情是必然要發生的,道理本來就該這樣。指某些事情無論怎樣防止,還是要出現,這是按照事物固有的規律發生發展的,是無法改變的。 | 清 吳璿《飛龍全傳》第二十九回:“看官們有所未知,從來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
bǎi zú zhī chóng,zhì sǐ bù jiāng百足之蟲,至死不僵 | 百足:蟲名,軀干計二十節,切斷后仍能蠕動。僵:肢體僵硬不能活動。比喻勢力雄厚的集體或個人一時不易垮臺。 | 三國 魏 曹冏《六代論》:“故語曰:‘百足之蟲,至死不僵’,以扶之者眾也。此言雖小,可以譬大。” |
tuī chóng bèi zhì推崇備至 | 推崇:推重,敬佩。極其推重和敬佩。 | 清 曾樸《孽海花》第八回:“所談西國政治、藝術,石破天驚,推崇備至,私心竊以為過當。” |
bēi xǐ jiāo zhì悲喜交至 | 悲傷和喜悅的心情交織在一起來到。 |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蓮香》:“共話前生,悲喜交至。” |
huò bù wàng zhì禍不妄至 | 妄:胡亂。禍患不會無緣無故而來。 | 西漢·司馬遷《史記·龜策列傳》:“雖然,禍不妄至,福無徒來。” |
zhì chéng gāo jié至誠高節 | 至:最。最忠誠,最高尚的節操。形容人品高尚。 | 《魏書·儒林傳·徐遵明傳》:“至誠高節,堙沒無聞,朝野人士,相與嗟悼。” |
jiā zhì hù chá家至戶察 | 到每家每戶去察看。 | 宋·曾鞏《洪范傳》:“夫天下至廣,不可以家至戶察,而能用其聰明于大且遠者,蓋得其要也。” |
fú bù chóng zhì,huò bì chóng lái福不重至,禍必重來 | 福不會接連而來,禍災卻會接踵而至。 | 漢·劉向《說苑·權謀》:“往年秦拔宜陽,明年大旱,民饑。不以此時恤民之急也,而顧反益奢。此所謂福不重至,禍必重來也。” |
kǒu huì ér shí bù zhì口惠而實不至 | 惠:給人以好處;至:到。只在口頭上答應給別人好處;而實際的利益卻到不了別人身上。 | 西漢 戴圣《禮記 表記》:“口惠而實不至,怨災及其身。” |
zhì dé yào dào至德要道 | 至:極,最。最美好的品德和最精要的道理。 | 《孝經·開宗明義》:“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 |
zhì shèng xiān shī至圣先師 | 至:最。舊時特指孔子。 | 《禮記 中庸》:“唯天下至圣,為能聯盟睿知,足以有臨也。《禮記 文王世子》:“凡始立學者,必釋奠于先圣先師。” |
rén zhì yì jìn仁至義盡 | 仁愛和正義的行動到了頭。舊指誠心報答有助于農事的神靈。對人的愛護、容忍、原諒與幫助;達到盡心盡力的最大限度。 | 西漢 戴圣《禮記 郊特牲》:“蠟之祭,仁之至,義之盡也。” |
cháo lù kè zhì朝露溘至 | 形容人生短促好似朝露那樣。 | |
pǐ jí tài zhì否極泰至 | 否:壞;泰:好,順利。壞的達到極點,好的就來了。指厄運終了好運就來。指事物發展到極端就會向相反的方面轉化。 | 宋·蘇軾《量移廉州表》:“否極泰至,雖物理之常然;昔棄今收,豈罪余之敢望!” |
zhì yú cǐ jí至于此極 | 至:到。到了這般絕境。指痛苦到了極點。 | 戰國·鄒·孟軻《孟子·梁惠王下》:“吾王之好鼓樂,夫何使我至于此極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 |
bǎi zú zhī chóng,zhì duàn bù jiāng百足之蟲,至斷不僵 | 百足:蟲名,馬陸,多足蟲;僵:倒。比喻勢力雄厚的集體或個人一時不易垮臺。 | 三國·魏·曹冏《六代論》:“百足之蟲,至死不僵,以扶之者眾也。” |
zhì gōng wú sī至公無私 | 至:極,最;公:無私。公正到極點,絲毫沒有私心。 | 漢·馬融《忠經·天地神明》:“忠者,中也,至公無私。” |
yī bǐng zhì gōng一秉至公 | 秉:掌握、主持;至:極、最。辦事一切都出于公心。形容大公無私。 | 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六十回:“然而平中丞卻不以此為輕重,委差委缺,仍舊是一秉至公。” |
jiàn zhì jiā jìng漸至佳境 | 見“漸入佳境”。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顧長康啖甘蔗,先食尾,人問所以,云‘漸至佳境’。” |
zì wéi zhì shú自惟至熟 | 惟:思、想。自己考慮得已非常成熟 | 三國·魏·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朝廷有法,自惟至熟,有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