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打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dǎ xuán mò ér打旋磨兒 | 旋:轉動。轉動磨子,反復不停。比喻向人有所要求,一再糾纏。 |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26回:“雪娥恐怕西門來家,拔樹尋根,歸罪于己,在上房打旋磨兒。” |
shí dǎ shí實打實 | 結實對結實。指實實在在。 | 明·伏雌教主《醋葫蘆》第12回:“內中也有游花僧人,只道成員外的小老婆出家,不知怎生豐彩,往往走來摩揣,又從人頭討著了個實打實的風聲,都不來了。” |
shū zhuāng dǎ bàn梳妝打扮 | 見“梳妝打扮”。 | 元·關漢卿《魯齋郎》第二折:“張龍,將那李四的渾家,梳妝打扮的賞與張珪便了。” |
qíng tiān dǎ pī lì晴天打霹靂 | 晴天打響雷。比喻突然發生意外的令人震驚的事件。 | 賀敬之《白毛女》:“猛聽叫喜兒頂租子,好比晴天打霹靂!” |
yī wǎng dǎ jìn一網打盡 | 比喻一個不漏地全部抓住或徹底肅清。 | 宋 魏泰《東軒筆錄》第四卷:“聊為相公一網打盡。” |
shí zì dǎ kāi十字打開 | 比喻說話明白無隱,開門見山。 | 宋·陸九淵《象山集·象山語錄》:“孟子十字打開更無隱遁,蓋時不同也。” |
fēng chuī làng dǎ風吹浪打 | 狂風猛吹;巨浪拍打。比喻惡劣的環境;險要的遭遇或嚴峻的考驗磨難。 | 清 洪昇《長生殿 埋玉》:“可憐一對鴛鴦,風吹浪打,直恁的遭強霸。” |
dǎ dé huǒ rè打得火熱 | 形容十分親密。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64回:“原來安道全新和建康府一個煙花娼妓,喚做李巧奴,時常往來,正是打得火熱。” |
dǎ yuán chǎng打圓場 | 出面替雙方調解糾紛、處理尷尬局面。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22回:“現在是你出來打圓場,我決不敲他的竹杠,只要他把從前七八年的用度算還了我,另外再找補我幾吊銀子。” |
míng dǎ míng qiāo明打明敲 | 指人說話直接與做事率直。 | |
yī gùn dǎ yī chuán一棍打一船 | 指不分好壞,全盤否定。 | 梁啟超《新中國未來記》第三回:“哥哥的話雖是不錯,但俗語說的,樹大有枯枝,一國之大,自然是有好的有壞的,何必一棍打一船呢?” |
méi jīng dǎ cǎi沒精打彩 | 形容精神不振,情緒低落。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31回:“王夫人見寶玉沒精打彩,也只當是金釧兒昨日之事,他好沒意思的。” |
wú jīng dǎ cǎi無精打采 | 打:打消;采:興致。形容精神不振;提不起勁頭。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25回:“小紅待要過去,又不敢過去,只得悄悄向瀟湘館,取了噴壺而回;無精打采,自向房內躺著。” |
fēng chuī yǔ dǎ風吹雨打 | 風雨侵襲。原指風雨對花木的摧殘或建筑物侵蝕。比喻某種力量的打擊或鍛煉考驗。 | 唐 杜甫《三絕句》:“不如醉里風吹盡,何忍醒時雨打稀。” |
dǎ qíng mài xiào打情賣笑 | 打情罵俏,指男女調情。 | 曹禺《日出》第三幕:“在地獄一般的寶和下處,充滿著各種叫賣、喧囂、女人詬罵、打情賣笑的聲浪。” |
qiān chuí dǎ luó,yī chuí dìng yīn千錘打鑼,一錘定音 | 比喻在眾說紛紜的情況下發表決定性的意見。 | 郭澄清《大刀記》第十章:“千錘打鑼,一錘定音——隊長,你就決定吧。” |
wù dǎ wù zhuàng誤打誤撞 | 謂事先未經周密考慮。 | 元·關漢卿《雙赴夢》第二折:“[牧羊關]板筑的商傅說,釣魚兒姜呂望,這兩個夢善感動歷代君王,這夢先應先知,臣則是誤打誤撞。” |
guāi dǎ zhuā róu摑打撾揉 | 摑:打;撾:擊;揉:搓。比喻手段狠毒,軟硬兼施,欺騙恐嚇。 | 元·秦簡夫《東堂老》第一折:“都是些綿中刺笑里刀,那一個出得他摑打撾揉。” |
shāo guān dǎ jié捎關打節 | 謂打通關節。 | 明·朱權《卓文君》第二折:“只消我移宮換羽便是我捎關打節。” |
dǎ gǒng zuò yī打拱作揖 | 見“打恭作揖”。 | 孔厥、袁靜《新兒女英雄傳》第十四回:“大老鴰嚇得直不起腰來,打拱作揖的說。” |
yī zhú gān dǎ dào dǐ一竹竿打到底 | 指一次就做成功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45回:“我爺娘當初把我嫁給王押司,只指望一竹竿打到底,不想半路相拋。” |
dà dǎ chū shǒu大打出手 | “大打出手”原是戲劇表演的術語;指以一個主要人物為中心;同時與幾個人對打;互相投擲、接踢武器的武打場面。現多形容野蠻地逞兇打人或互相爭斗毆打(大:表示程度、規模之甚)。 | 許滌新《周總理戰斗在重慶》:“國民黨反動派發現了這一情況,氣急敗壞地大打出手,警察、憲兵、便衣、特務,紛紛出動。” |
dǎ yá liào zuǐ打牙撂嘴 | 打牙:說閑話。指說閑話,相互嘲弄戲罵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65回:“這里他女人陪著這些丫鬟小廝吃酒,又和那小廝們打牙撂嘴兒的玩笑。” |
chéng rè dǎ tiě乘熱打鐵 | 比喻做事抓緊時機,加速進行。 | 老舍《四世同堂》:“他覺得老大實在有可愛的地方;于是,他決定乘熱打鐵,把話都說凈。” |
dǎ zhǒng liǎn chōng pàng zī打腫臉充胖子 | 比喻寧可付出代價而硬充作了不起。 | 李英儒《野火春風斗古城》第十章:“打腫臉充胖子,你還知道羞恥不?” |
bù dǎ bù xiāng shí不打不相識 | 指經過交手,相互了解,能更好地結交、相處。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38回:“戴宗道:‘你兩個今番卻做個至交的弟兄。常言道:不打不成相識。’” |
jiǎo tī quán dǎ腳踢拳打 | 用拳打,用腳踢。形容打得很兇。 | 清·李百川《綠野仙蹤》第33回:“遇性暴賊人,還要腳踢拳打。” |
yáo líng dǎ gǔ搖鈴打鼓 | 搖動著鈴,敲打著鼓。比喻大聲張揚,喧嘩吵鬧。 |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62回:“既是你喬親家爹主張,兌三百二十兩,抬了來罷!休要只顧搖鈴打鼓的了。” |
qiān chuí dǎ luó,yī chuí dìng shēng千錘打鑼,一錘定聲 | 比喻在眾說紛紜的情況下發表決定性的意見 | 李文亢《婚事》:“千錘打鑼,一錘定聲,最后還是中祥開了腔。” |
tiě dǎ tóng zhù鐵打銅鑄 | 鐵打成的,用銅澆鑄的。形容非常堅固。 |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十四章:“請老兄放心,并非愚弟酒后亂吹,敝寨確是像鐵打銅鑄的一般。” |
guān mén dǎ gǒu關門打狗 | 比喻將對方控制在自己勢力范圍內,然后進行有效打擊。 | 王朔《千萬別把我當人》:“‘就是這個意思。’趙航宇說,‘誘敵深入,關門打狗。’” |
léi dǎ bù dòng雷打不動 | 形容決心和意志堅定;在任何情況下也不能動搖;或形容不可改變的規定和制度。 | 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二章:“每天的勞動可是雷打不動的,從下午兩點一直要干到吃晚飯。” |
dǎ lǐ dǎ wài打里打外 | 比喻又要管家里的事,又要對付外面的事。 | 浩然《浮云》:“娶了媳婦,就有了個打里打外的幫手。” |
gāng dǎ tiě zhù鋼打鐵鑄 | 鑄:鑄造。形容物體堅固或人性格剛毅。 | 宋·釋惟白《續傳燈錄·法秀圓通禪師》:“任是純鋼打就生鐵鑄成,也須額頭汗出。” |
shí wǔ gè diào tǒng dǎ shuǐ,qī shàng bā xià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 比喻心情不安。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26回:“那胡正卿心頭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暗暗地尋思道:‘既是好意請我們吃酒,如何這般相待,不許人動身?’” |
bān qǐ shí tóu dǎ zì jǐ de jiǎo搬起石頭打自己的腳 | 搬:移動。比喻本來想害別人,結果害了自己。自食其果。 | 毛澤東《關于國際新形勢對新華日報記者的談話》:“我在1938年十月的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曾經說過:‘搬起石頭打自己的腳,這就是張伯倫政策的必然結果。’” |
pò wū gēng zāo lián yè yǔ,lòu chuán yòu zāo dǎ tóu fēng破屋更遭連夜雨,漏船又遭打頭風 | 打頭風:逆風。比喻禍不單行,接連遭受意外打擊。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45回:“禍從天降,災向地上。恰似破屋更遭連夜雨,漏船又遭打頭風。” |
dǎ biān gǔ打邊鼓 | 指從旁鼓吹、協助。 | 魯迅《集外集 序言》:“只因為那時詩壇寂寞,所以打打邊鼓,湊些熱鬧。” |
xiǎo dǎ xiǎo nào小打小鬧 | 形容小規模地開展工作。 | 鄧小平《和平和發展是當代世界的兩大問題》:“因為我們講的戰爭不是小打小鬧,是世界戰爭。” |
dǎ shé dǎ qī cùn打蛇打七寸 | 比喻說話做事必須抓住主要環節。 | 清 吳敬梓《儒林外史》第14回:“我也只愿得無事,落得‘河水不洗船’,但做事也要‘打蛇打七寸’才妙。” |
bàng dǎ yuān yāng棒打鴛鴦 | 比喻拆散恩愛的夫妻或情侶。 | 明 孟稱舜《鸚鵡墓貞文記 死要》:“他一雙兒女兩情堅,休得棒打鴛鴦作話傳。” |
dǎ mèn hú lu打悶葫蘆 | 悶葫蘆:比喻難猜解而令人納悶的話或事情。指猜測令人納悶的話事事情。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回:“恐把仙機泄漏,遂掩了卷冊,笑向寶玉道:‘且隨我去游玩奇景,何必在此打這悶葫蘆。’” |
dǎ tuì táng gǔ打退堂鼓 | 退堂:指古代封建官吏坐堂問事完畢。封建官吏在退堂前;差役要打退堂鼓;表示停止辦公或審理案件結束。現比喻跟人共同做事時中途退出。也比喻遇到困難或問題時;向后退縮。 | 元 關漢卿《竇娥冤》第二折:“左右,打散堂鼓,將馬來,回私宅去也。” |
shí wǔ gè diào tǒng dǎ shuǐ,qī shàng bā luò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落 | 落:下降。比喻心情不安。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24卷:“自實心里好像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落似的,身子好像墽盤上螞蟻,一霎也站腳不住。” |
dǎ dāng miàn gǔ打當面鼓 | 比喻有話當面說,不背后議論。 | 羅旋《南國峰煙》:“你怎么想就怎么說,噼哩啪拉,把什么都擺出來,打當面鼓,不敲背后鑼,我就是喜歡這樣的同志。” |
yáng líng dǎ gǔ揚鈴打鼓 | 比喻大聲張揚。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62回:“要是一點子小事便揚鈴打鼓,亂折騰起來,不成道理。” |
qiáo zhuāng dǎ bàn喬妝打扮 | 見“喬裝打扮”。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回:“串店的妓女,喬妝打扮的來給強盜作眼線兒看道兒,不可不防。” |
jīng dǎ xì suàn精打細算 | 精:精心;打:計劃;規劃;細:細密。精心地計劃;詳細地打算。指在生活或使用人力、物力上精心安排;不使其浪費。 | 冰心《咱們的五個孩子》:“教給他們記帳,看看錢都花在哪里,教給他們精打細算。” |
wú jīng dǎ cǎi無精打彩 | 形容不高興,提不起勁兒。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十七回:“言畢,只是長吁短嘆無精打彩的,不象往日高興。” |
méi jīng dǎ cǎi沒精打采 | 精:精神;采:神色。打不起精神;提不起興致。形容精神萎靡;不振作、不高興。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87回:“弄得寶玉滿肚疑團,沒精打采,歸至怡紅院中。” |
xiàn zhōng bù dǎ現鐘不打 | 比喻有現成的東西卻不加利用。 | |
chèn huǒ dǎ jié趁火打劫 | 趁:利用;乘機;劫:搶劫。趁人家失火的時候去搶人家的東西。比喻趁別人處在危難時刻從中撈一把或趁機害人。也作“乘火打劫”。 | 清 頤瑣《黃繡球》第三回:“這一天見來的很是不少,黃通理更代為躊躇,怕的是越來越多,容不下去,而且難免有趁火打劫,順手牽羊的事。” |
biǎn dān méi zā,liǎng tóu dǎ tā扁擔沒扎,兩頭打塌 | 扁擔沒有擋頭,掛在兩頭的東西都會滑落。 | 毛澤東《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他尚未計算到他的實力和他的企圖之間的不相稱,以致‘扁擔沒扎,兩頭打塌’,陷入目前的絕路。” |
zhōu yú dǎ huáng gài周瑜打黃蓋 | 兩相情愿。 | 老舍《柳屯的》:“周瑜打黃蓋,愿打愿挨。” |
bù dǎ bù chéng xiāng shí不打不成相識 | 指經過交手,彼此了解,結交起來就更投合。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38回:“你兩個今番卻做個至交的弟兄。常言道:‘不打不成相識。’” |
gè dǎ wǔ shí dà bǎn各打五十大板 | 各:各自。給雙方同樣的待遇或不分清責任,讓雙方共同承擔責任。 | 劉心武《鐘鼓樓》第五章:“七姑‘各打五十大板’地尖聲評論說:‘這是怎么回子事喲?瞧你們請來的這些個人!’” |
jī fēi dàn dǎ雞飛蛋打 | 雞飛走了;蛋也打碎了。比喻兩頭都沒顧上;造成雙重損失。 | 周驥良《吉鴻昌》:“只要他一進關抄了咱們的后路,那就雞飛蛋打,不可收拾了。” |
bì qiáng dǎ ruò避強打弱 | 軍事用語。在運動戰中避開敵人的精銳部隊而專揀疲弱的打。 | 見“避強擊惰”。 |
yī gùn zi dǎ sǐ一棍子打死 | 比喻認為沒有絲毫可取之處而全盤否定。 | 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全國宣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不許人家發表錯誤的意見,發表了就‘一棍子打死’,這不是解決矛盾的辦法。” |
dǎ kāi tiān chuāng shuō liàng huà打開天窗說亮話 | 比喻無須規避,公開說明。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27回:“‘打開天窗說亮話’,還不是等姓賈的過來盡點心,只要晚生出把力,你們老爺還有什么不明白的。” |
tóng dǎ tiě zhù銅打鐵鑄 | 形容非常牢靠、穩固。 | 張恨水《啼笑姻緣》第七回:“現在只要你把書念的好好兒的,讓大爺樂了,你的終身大事就是銅打鐵鑄的了。” |
zhú lán dǎ shuǐ yī chǎng kōng竹籃打水一場空 | 比喻費了力沒有效果。 | 清·惜陰堂主人《二度梅》第15回:“這個孩子今日被小姐看出他的面目來了,只怕老爺要將小姐許配與他,你我不是竹藍打水一場空嗎?” |
dǎ gǒu qī zhǔ打狗欺主 | 打狗也就是打擊或欺侮其主人,打擊或欺侮人。 | 熊召政《張居正》第一卷第七回:“俗話說,打狗欺主,太岳呀,我看你是成心要撕破臉皮與老夫作對了。” |
dǎ zhǒng liǎn zhuāng pàng zǐ打腫臉裝胖子 | 比喻沒有能耐或內里空虛,卻要硬撐門面裝作了不起。 |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18章:“你也不要在我老張面前打腫臉裝胖子,硬不要朋友幫助。” |
cuō kē dǎ yù撮科打閧 | 猶言插科打諢。 | |
dǎ gè zhào miàn打個照面 | 指面對面地不期而遇。 |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折:“剛剛的打個照面,風魔了張解元。” |
dǎ zhe dēng lóng méi chù zhǎo打著燈籠沒處找 | 比喻很難得,不容易得到。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九回:“你要再找我妹妹這么一個人兒,只怕走遍天下,打著燈籠沒處找去。” |
dǎ jiā jié dào打家劫盜 | 劫:搶奪。指到人家里搶劫財物。 | 元·無名氏《杏林莊》第二折:“但凡打家劫盜,殺人奪財,都是俺兩個當先。” |
chèn rè dǎ tiě趁熱打鐵 | 趁鐵燒紅的時候錘打它;比喻不失時機抓緊去做。 | 姚雪垠《李自成》第34章:“是的,我們要趁熱打鐵,一舉攻破南陽。” |
dǎ pò shā guō打破砂鍋 | 比喻追根究底。 | 明·高明《琵琶記·幾言諫父》:“你直待要打破砂鍋,是你招災攬禍。” |
dǎ jī bào fù打擊報復 | 打擊:攻擊。用敵對的態度回擊對方。 | 《人民日報》1988.12.31:“披露了我們向上級反映我店截留利潤六十五萬元的問題后,遭受打擊報復的一些真相。” |
dǎ hùn chā kē打諢插科 | 見“撒科打諢”。 | 清·李斗《揚州畫舫錄·新城北錄下》:“小丑丁秀容打諢插科,令人絕倒。” |
cháng qī dǎ suàn長期打算 | 長遠的謀劃。 | 毛澤東《論聯合政府》:“必須十分愛惜當地的人力物力,任何地方都要作長期打算,避免濫用和浪費。” |
sā kē dǎ hùn撒科打諢 | 穿插在戲曲表演中,使觀眾發笑的動作與道白。亦泛指引人發笑的言語、動作。 | 元 李好古《張生煮海》第一折:“隨你自去的打斛斗、學踢弄、舞地鬼、喬扮神、撒科打諢、亂作胡為。” |
bù dǎ zì zhāo不打自招 | 原指還沒有用刑;就自己招供了。現比喻無意中透露了自己的過失或心計。 | 明 馮夢龍《警世通言》第13卷:“押司和押司娘不打自招。” |
ái dǎ shòu qì挨打受氣 | 挨:遭受。受人打罵與虐待。 | 老舍《駱駝祥子》:“洋車夫的命當如此,就如同一條狗必定挨打受氣,連小孩子也會無緣無故的打他兩棍子。” |
chā kē dǎ hùn插科打諢 | 科:古代戲曲用語;插科:指劇中人的表情和動作;諢:戲謔;開玩笑;打諢:用詼諧的語言相戲謔。指演劇中插入一些滑稽幽默的動作和詼諧的語言逗引觀眾發笑。現也指在鄭重場合中插入的戲謔動作或言語。也作“撒科打諢”、“攙科散諢”。 | 明 高明《琵琶記 副末開場》:“休論插科打諢,也不尋宮數調,只看子孝與妻賢。” |
dǎ yá pèi zuǐ打牙配嘴 | 指相互戲虐,閑扯說笑。 |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二十三回:“(這婦人)常和從人打牙配嘴,全無忌憚。” |
kuān dǎ zhǎi yòng寬打窄用 | 瞀打得寬裕一些,用起來節省一些。比喻作計劃要留有余地。 | 嚴明禮《我的母親》:“出門在外,窮家富路,把這些錢帶在身邊,留給你寬打窄用。” |
dǎ zuǐ xiàn shì打嘴現世 | 打嘴:打嘴巴。指丟人現眼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回:“你我這樣嘴臉,怎么好到他門上去?只怕他那門上人也不肯去通報,沒的去打嘴現世。” |
tiāo zhēn dǎ yǎn挑針打眼 | 苛評,帶有一定程度的敵意的批評或評論。 | |
àn chuí dǎ rén暗錘打人 | 比喻暗中對人進行攻擊。 | 《人民文學》1997年第7期:“哪個鬼東西敢出來跟我說說理?暗錘打人,是土行孫出身!” |
sān rì dǎ yú,liǎng rì shài wǎng三日打魚,兩日曬網 | 比喻對學習、工作沒有恒心,經常中斷,不能長期堅持。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九回:“因此也假說來上學,不過是三日打魚,兩日曬網,白送些束修禮物與賈代儒。” |
chèn hōng dǎ jié趁哄打劫 | 猶言在混亂中劫掠。 | 明 吳承恩《西游記》第十六回:“他也不救火,他也不叫水,拿著那袈裟,趁哄打劫,拽回云步,徑轉山洞而去。” |
dǎ hǔ láo lóng打虎牢龍 | 猶言打鳳牢龍。 | |
dǎ chéng píng shǒu打成平手 | 比賽中打成平局,不分勝負 | |
dǎ pò fàn wǎn打破飯碗 | 打:敲擊。比喻失業,無以為生 | 鄒韜奮《患難余生記》第二章:“不僅因入黨問題而打破飯碗,斷絕生路,往往因‘異黨分子’問題而被綁入獄,斷送生命。” |
fā kē dǎ qù發科打趣 | 科:古戲曲用語;打趣:用詼諧的言語湊趣助興。以滑稽的動作和詼諧的語言逗人發笑或拿人開玩笑。 | 清·頤瑣《黃繡球》第15回:“那稿子是同黃通理大家參酌,中間也有發科打趣的處在。” |
dǎ rù lěng gōng打入冷宮 | 打:與某些動詞結合成為一個詞,表示進行的意思;冷宮:古代皇帝把失寵的后妃軟禁于冷僻宮內。比喻人不被重視或把事情擱置一邊。 | 清·唐蕓洲《七劍十三俠》第173回:“因問道:‘爾為宸濠打入冷宮幾年了?’” |
chèn huǒ dǎ jié趁夥打劫 | 趁火打劫。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八卷:“我曉得,都是那褚敬橋寄個甚么鳥信!是他趁夥打劫,用計拐去了。” |
dǎ yā jīng yuān打鴨驚鴛 | 見“打鴨驚鴛鴦”。 | 明·梅鼎祚《昆化奴》第二折:“我不是要害你性命也,則怕打鴨驚鴛,打草驚蛇。” |
dǎ cǎo shé jīng打草蛇驚 | 見“打草驚蛇”。 | 《景德傳燈錄·省念禪師》:“問:‘四眾圍觀,師說何法?’師曰:‘打草蛇驚’” |
dǎ rén mà gǒu打人罵狗 | 對人濫打亂罵,擺盡威風。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69回:“秋桐見賈璉請醫調治,打人罵狗,為二姐十分盡心,他心中早浸了一缸醋在內了。” |
dǎ tiě chèn rè打鐵趁熱 | 比喻做事要抓緊時機,加速進行。 | 張恨水《夜深沉》第22回:“我粗人只望說粗話,有道是打鐵趁熱。” |
yǔ dǎ fēng chuī雨打風吹 | 原指花木遭受風雨摧殘。比喻惡勢力對弱小者的迫害。也比喻嚴峻的考驗。 | 唐·杜甫《三絕句》:“不如醉里風吹盡,可忍醒時雨打稀。” |
dǎ sǐ lǎo hǔ打死老虎 | 比喻抨擊已失威勢的人。 | 魯迅《墳 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我以為‘打死老虎’者,裝怯作勇,頗含滑稽,雖然不免有卑怯之嫌,卻怯得令人可愛。” |
dǎ dǎ nào nào打打鬧鬧 | 指喧嚷地爭吵和打架或用語言和行動來開玩笑。 | 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九章:“另外人家的婦女就不受這種約束了,說說笑笑,打打鬧鬧,跟趕集上會一般。” |
dào dǎ yī pá倒打一耙 | 比喻犯了錯誤或干了壞事不承認;反咬對方一口。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我輸了理可不輸氣,輸了氣也不輸嘴。且翻打他一耙,倒問他!” |
dǎ xià mǎ wēi打下馬威 | 官吏初到任時,嚴厲對待屬員,并加以責打,以顯示威風。后也指初見面時借故給人出難題,以顯示自己的權威 | 清·黃六鴻《福惠全書》:“執所攜巴棍而毒毆之,名曰打下馬威。” |
ái dǎ shòu mà挨打受罵 | 挨:遭受。受人打罵與虐待。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九回:“我們這些奴才白陪著挨打受罵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