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求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bù qiú yǒu gōng,dàn qiú wú guò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 不要求立功,只希望沒有錯誤。 | 《中國現在記》第二回:“總而言之,一句話,現在的情形,我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
qiú yì fǎn sǔn求益反損 | 為了得到好處,反而招來禍害。 | 宋·魏慶之《詩人玉屑·詩趣》:“不唯壞此一句,并下句亦減氣味,所謂求益反損。” |
jī běn qiú yuán積本求原 | 從根本上探求。 | 明 王守仁《與王純甫書》之三:“后世之學瑣屑支離,正所謂采摘汲引,其間亦寧無小補,然終非積本求原之學,句句是,字字合。” |
qiú jiāng dé jiǔ求漿得酒 | 漿:飲料。比喻所得過于所求。 | 唐 張鷟《朝野僉載》:“歲在申酉,求漿得酒。” |
yīng qí míng yǐ,qiú qí yǒu shēng嚶其鳴矣,求其友聲 | 嚶:鳥鳴聲。鳥兒在嚶嚶地鳴叫,尋求同伴的應聲。比喻尋求志同道合的朋友。 | 《詩經·小雅·伐木》:“嚶其鳴矣,求其友聲。相彼鳥矣,猶求友聲;矧伊人矣,不求友生。” |
cǎo jiān qiú huó草間求活 | 草間:草野之中。形容只求眼前能馬馬虎虎活下去。 | 《晉書 周顗傳》:“吾備位大臣,朝廷喪敗,寧可復草間求活,外投胡越邪!” |
yī wú suǒ qiú一無所求 | 指沒有什么要求或需要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16回:“要我給她遮掩個門戶;此外一無所求。” |
shě shí qiú xū舍實求虛 | 放棄實在的,追求虛幻的。 |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39回:“王兄本有養命金丹,今不反本求源,倒去求那服食養生之術,即使有益,何能抵得萬分之一?豈非舍實求虛么?” |
qiú fú ráng zāi求福禳災 | 禳:祈禱。祈求福運降臨,消除災害。 | 漢·荀悅《漢紀·武帝紀》:“若夫神君之類精神之異,非求請所能致也,又非可以求福禳災矣。” |
qiú shēng bù dé,qiú sǐ bù néng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 想死死不了,想活活不了。形容處境十分艱難。 | 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37回:“此時慕政弄得沒法,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
qiú míng duó lì求名奪利 | 追求名譽,爭奪財利。 | 明·沈受先《三元記·空歸》:“求名奪利夸得意,勝似狀元及第。” |
yā xuě qiú yóu壓雪求油 | 比喻難以作到的事。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二十八回:“八戒道:‘莫管,我這一去,鉆冰取火尋齋至,壓雪求油化飯來。’” |
fǎn qiú zhū jǐ反求諸己 | 諸;之于的合音;反過來從自己身上尋找原因或對自己提出要求。 | 先秦 孟軻《孟子 公孫丑上》:“射者正己而后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 |
tān qiú wú yàn貪求無厭 | 貪圖利益,無滿足的時候。 | 春秋·魯·左丘明《國語·晉語八》:“及桓子驕泰奢侈,貪欲無藝。” |
wěi qū qiú quán委曲求全 | 勉強地去將就別人;以求得保全。也形容為顧全大局而做出忍讓的姿態。委曲:曲意遷就。 | 宋 歐陽修《滁州謝上表》:“知臣幸逢主圣而敢危言,憫臣不顧身微而當眾怨,始終愛惜,委曲求全。” |
qiú míng qiú lì求名求利 | 追求名利。 | 宋·孫惟信《水龍呤·除夕》:“禱告些兒,也都不是,求名求利。” |
huò qū qiú shēn蠖屈求伸 | 蠖:昆蟲名,行時屈伸其體。比喻人不遇時,則屈身求隱,待來日再展宏圖。 | 《周易·系辭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伸)也。” |
qū xī qiú hé屈膝求和 | 屈:彎曲;屈膝:下跪。下跪降服,請求和解。 | 蔡東藩《宋史演義》第76回:“屈膝求和母后返駕,刺奸被執義士喪生。” |
qì chuán qiú jiàn契船求劍 | 比喻拘泥成法,不知變通。 | 語本《呂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
lì jīng qiú zhì厲精求治 | 厲:振作,振奮;治:治理國家。振奮精神,想辦法治理好國家。 | 《新唐書·魏知古等傳贊》:“觀玄宗開元時,厲精求治,元老魁舊,動所尊悼。” |
kè zhōu qiú jiàn刻舟求劍 | 舟:船;求:尋找;尋求。在船上刻記號;尋找失落水中的劍。比喻辦事方法不對頭;死守教條;拘泥固執;不知道隨著情勢的變化而變化。 | 戰國 呂不韋《呂氏春秋 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
shàng qiú xià gào上求下告 | 告:請求。指到處請求 | 《朱子語類輯略》第七卷:“不自反躬窮究,只管上求下告,問他討禪,被他恣意相簿。” |
bù qiú wén dá不求聞達 | 聞:有名望;達:顯達。不追求名譽和地位。 | 三國 蜀 諸葛亮《前出師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候。” |
qiú quán zé bèi求全責備 | 責:要求。備:完備;齊全。對人或事要求過分嚴格;必須十全十美;完美無缺才行。 | 宋 劉克莊《后村全集》:“竊謂天下不能皆絕類離倫之材,君子未嘗持求全責備之論。” |
jiāng běn qiú cái將本求財 | 見“將本求利”。 | 元·武漢臣《老生兒》第一折:“將本求財,在家出外,諸般兒快。” |
xié bīng qiú wēn挾冰求溫 | 挾:夾持。比喻行動跟目的截然相反,事情根本沒有成功的可能。 | 晉·陳壽《三國志·魏志·高柔傳》:“何異挾冰求溫,抱炭希涼者哉!” |
chuī máo qiú bān吹毛求瘢 | 求:尋找;瘢:疤痕。吹開皮上的毛,尋找里面的毛病。比喻故意挑剔別人的毛病、缺點,尋找差錯。 | 蔡東藩《民國通俗演義》第79回:“凡遇院中公牘,送府用印,孔輒吹毛求瘢,見有瑕疵可指,當即駁還。” |
zī zī yǐ qiú孜孜以求 | 不知疲倦地探求(孜孜:勤勉的樣子)。 | 孫犁《蕓齋瑣談》:“因為他那種孜孜以求、有根有據、博大精深的治學方法,也為人所熟知了。” |
qiú tóng cún yì求同存異 | 尋求彼此的共同處;保留彼此的分歧處。 | 《人民日報》1965.3.23:“共同點是基本的,分歧是局部的,可以求同存異。” |
sǐ qiú bǎi lài死求百賴 | 見“死乞白賴”。 | 袁靜《新兒女英雄傳》第四回:“你死求百賴的叫我出去,出去干什么呀?” |
bù zhì bù qiú不忮不求 | 忮:嫉妒;求:貪求。指不妒忌,不貪得無厭。 | 《詩經 邶風 雄雉》:“不忮不求,何用不臧。”鄭玄箋:“我君子之行,不疾害,不求備于一人,其行何用為不善。” |
zhū qiú wú yǐ誅求無已 | 勒索榨取;沒有止境。(誅求:苛求;勒索;已:停止)。 | 漢 董仲舒《春秋繁露》:“誅求無已,天下空虛,群臣畏恐,莫敢盡忠。” |
wò bīng qiú lǐ臥冰求鯉 | 臥在冰上以求得鯉魚。指忍苦孝親。 | 晉·干寶《搜神記》第11卷:“母常欲生魚,時天寒冰凍,祥解衣,將剖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 |
bù yàn qiú xiáng不厭求詳 | 厭:嫌;詳:詳細。不嫌過于詳細。指越詳細越好。 | 茅盾《蝕·追求》:“徐子材不厭求詳地詢問史循自殺的感覺,幾次把龍飛的已經到了嘴唇邊的話打了回去。” |
chǐ huò qiú shēn尺蠖求伸 | 尺蠖:蟲名,體長約二三寸,屈伸而行。尺蠖用彎曲來求得伸展。比喻以退為進的策略。 | 《周易·系辭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伸)也。” |
qiú zhōng chū xiào求忠出孝 | 謂尋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門。語本《后漢書·韋彪傳》:“夫國以簡賢為務,賢以孝行為首。孔子曰:‘事親孝故忠可移于君,是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門。’” | 語本《后漢書·韋彪傳》:“夫國以簡賢為務,賢以孝行為首。孔子曰:‘事親孝故忠可移于君,是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門。’” |
jīng yì qiú jīng精益求精 | 精:完美;益:更加。已經十分美好了;還要求更加美好。指對某種技能或學術的追求很高;沒有止境。 | 先秦 孔子《論語 學而》:“《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宋 朱熹注:“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復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復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 |
qiú zhī ruò kě求知若渴 | 知:知識。探求知識像口渴想喝水一樣迫切。形容求知愿望十分迫切。 | |
zuì yù qiú shòu衒玉求售 | 見“衒玉自售”。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11卷:“今日慕小妹之才,雖然衒玉求售,又怕損了自己名譽,不肯隨行逐隊,尋消問息。” |
tóng lèi xiāng qiú同類相求 | 謂物之同類者互相聚合。 | 西漢·司馬遷《史記·伯夷列傳》:“同明相照,同類相求,云從龍,風從虎。” |
qiú róng mài guó求榮賣國 | 榮:榮華富貴。出賣國家的權益,謀求個人的名利權勢。 | 清·錢彩《說岳全傳》第26回:“康王用的俱是奸臣,求榮賣國之輩,如何保守得江山?” |
pī máo qiú xiá披毛求瑕 | 見“披毛求疵”。 | 《北史·崔浩傳》:“是以妄張賊勢,披毛求疵,冀得肆心。” |
què xíng qiú qián卻行求前 | 語本《韓詩外傳》卷五:“夫明鏡者所以照形也,往古者所以知今也。夫知惡往古之所以危亡,而不襲蹈其所以安存者,則無異乎卻行而求逮于前人也。”后因以“卻行求前”謂以倒退求前進,比喻方法不對,因而不可能達到目的。 | 語出《韓詩外傳》卷五:“夫明鏡者所以照形也,往古者所以知今也。夫知惡往古之所以危亡,而不襲蹈其所以安存者,則無異乎卻行而求逮于前人也。” |
hào gǔ mǐn qiú好古敏求 | 好:喜愛,喜好。喜好古學而勉力追求 | 春秋·魯·孔丘《論語·述而》:“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
mèng mèi yǐ qiú夢寐以求 | 寐:睡著。睡覺做夢時都在追求。形容期望或追求的迫切。 | 《詩經 周南 關雎》:“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
màn yǐn zhū qiú蔓引株求 | 順著蔓尋根。比喻一網打盡。 | 清 孔尚任《桃花扇 逮社》:“奉命今將逆黨搜,須得你蔓引株求。” |
bù dé yǐ ér qiú qí cì不得已而求其次 | 次:差一點。沒有別的辦法,只好用差一些的或次品來湊合。 | 曹靖華《嘆往昔,獨木橋頭徘徊無終期!》:“凡事往往不得已而求其次。‘鴻溝’上沒有‘橋梁’,只好‘繞道東京’了。” |
páng qiú jùn yàn旁求俊彥 | 旁:廣;俊彥:才智過人的人。向各方面征求賢才。 | 《尚書·太甲上》:“旁求俊彥,啟迪后人。” |
qiú mǎ yú táng shì求馬于唐市 | 到空無所有的市集去買馬。比喻求非所求,必無所獲。同“求馬于唐肆”。 | 蘇曼殊《與劉半農書》:“(達吐,)西域術語,或神秘之名,即查泰西字書,不啻求馬于唐市。” |
wù mèi qiú zhī寤寐求之 | 比喻迫切地希望得到某種事物。 | 《詩經·周南·關雎》:“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
shě jìn qiú yuǎn舍近求遠 | 舍:放棄;求:追求。舍棄近便的;追求遙遠的。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臧宮傳》:“舍近謀遠者,勞而無功;舍遠謀近者,逸而有終。” |
gōng guò yú qiú供過于求 | 供給的數量比需要的多。 | 梁啟超《生計學學說沿革小史》:“凡物之所在市也,供過于求,則價格下落。” |
qiú diē diē gào nǎi nǎi求爹爹告奶奶 | 比喻到處求人。 |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14回:“渾身是鐵,打得多少釘兒?替你添羞臉,到處求爹爹告奶奶。” |
qiú qí yǒu shēng求其友聲 | 朋友以意氣相投而結交,如昆蟲以同聲而相應。 | 《詩經·小雅·伐木》:“嚶其鳴矣,求其友聲。” |
zì qiú duō fú自求多福 | 求助自己比求助他人會得到更多的幸福。 | 《詩經·大雅·文王》:“無念爾祖,聿修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
zhū qiú wú dù誅求無度 | 斂取、需索財賄沒有限度。 | 《舊唐書·于頔傳》:“擅興全師,僭為正樂,侵辱中使,擅止制囚,殺戮不辜,誅求無度,臣故定謚為厲。” |
qiú sān bài sì求三拜四 | 到處求人幫忙。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100回:“媽媽和二哥哥也算不得不盡心的了;花了銀錢不算,自己還求三拜四的謀干。” |
mǎi jìng qiú ān買靜求安 | 謂息事寧人,以圖安逸。 |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21卷:“今日天飛大王在此經過,這鄉村斂錢備飯,買靜求安。” |
diào dù zhēng qiú調度征求 | 調度:征斂賦稅;征求:征斂需索。指征斂賦稅。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桓帝紀》:“其令大司農絕今歲調度征求,及前年所調未畢者,勿復收責。” |
qǐn mèi qiú xián寢寐求賢 | 寢寐:躺在床上睡覺。連睡覺做夢都在尋求賢人。形容求賢若渴。 |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35回:“十月初二日,內閣奉上諭:‘朕承祖宗鴻業,寢寐求賢,以賢治道。’” |
shēng qiú qì yìng聲求氣應 | 應:應和,共鳴;求:尋找。同類的事物相互感應。比喻志趣相投的人自然地結合在一起。 | 《周易 乾》:“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云從龍,風從虎,圣人出而萬物睹。” |
shě běn qiú mò舍本求末 | 舍:舍棄;求:追求。拋棄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節的、次要的。比喻不抓根本環節,而只在枝節問題上下功夫。 | 《關尹子 一宇》:“殊不知舍源求流,無時得源。舍本求末,無時得本。” |
qiú qiān wèn bǔ求簽問卜 | 卜:占卜。祈求于神靈,求決于占卜。 |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十回:“又常聞得官府要拿他家屬,又不知生死存亡,求簽問卜,越望越不回來。” |
pò zhù qiú jiān破柱求奸 | 《后漢書·黨錮傳·李膺》:“時張讓弟朔為野王令,貪殘無道,至乃殺孕婦,聞膺厲威嚴,懼罪逃還京師,因匿兄讓弟舍,藏于合柱中。膺知其狀,率將吏卒破柱取朔,付洛陽獄。受辭畢,即殺之。”后以“破柱求奸”為不畏權貴,搜索壞人,以正國法的典故。 | 《后漢書·黨錮傳·李膺》:“時張讓弟朔為野王令,貪殘無道,至乃殺孕婦,聞膺厲威嚴,懼罪逃還京師,因匿兄讓弟舍,藏于合柱中。膺知其狀,率將吏卒破柱取朔,付洛陽獄。受辭畢,即殺之。” |
qiú xīn lì yì求新立異 | 立:豎立。追求新奇,以顯示與眾不同。 |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34回:“眾美人亦因煬帝留心裙帶,便個個求新立異蠱惑他,博片刻之歡。” |
yīng míng qiú yǒu嚶鳴求友 | 嚶:鳥鳴聲。鳥兒在嚶嚶地鳴叫,尋求同伴的回聲。比喻尋求志同道合的朋友。 | 茅盾《<新綠叢輯>旨趣》:“本為人人所同,而脫稿后求能與世相見,嚶鳴求友之心,亦人人所共有。” |
pī máo qiú cī披毛求疵 | 故意挑剔毛病,尋找差錯。 | 《舊唐書·崔元綜傳》:“雖外示謹厚,而情深刻薄,每受制鞠獄,必披毛求疵,陷于重辟。” |
shí bù qiú gān食不求甘 | 飲食不求甘美。形容生活節儉。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明德馬皇后紀》:“吾為天下母,而身服大練,食不求甘,左右但著帛布。” |
bì huò qiú fú避禍求福 | 指避開災禍而求取幸福。 | 《后漢書 袁紹傳》:“臣不敢畏憚強御,避禍求福,與進(何進)合圖,事無違異。” |
yǐ qiú yī chěng以求一逞 | 逞:如愿;稱心如意。企圖一下達到罪惡的目的。 | |
sǐ qiú bái lài死求白賴 | 指不停地糾纏。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16回:“俗話說的:‘天下無難事’,只怕死求白賴,或者竟攔住他也不可知。” |
xuàn yù qiú shòu炫玉求售 | 自詡有才,以求施展。 | 明·程登吉《幼學瓊林》第三卷:“求教于愚人是問道于盲;枉道以干主是炫玉求售。” |
shēng yìng qì qiú聲應氣求 | 應:應和,共鳴;求:尋找。同類的事物相互感應。比喻志趣相投的人自然地結合在一起。 | 《周易 乾》:“同聲相應,同氣相求。” |
qiú shén wèn bǔ求神問卜 | 迷信的人遇有疑難,求神鬼幫助,或靠卜卦解決。 | 《群音類選 <南西廂記 鶯鶯探病>》:“我與你求神問卜,且自寬心,將息守己。” |
wéi lì shì qiú惟利是求 | 見“惟利是圖”。 | 《通典·食貨五》:“工部尚書蘇孝慈等以為所在官司因循往昔,皆以公廨錢物出舉興生,惟利是求,煩擾百姓。” |
qiú xián ruò kě求賢若渴 | 賢:有才能的人。形容尋求優秀人才心情十分迫切;就像口渴想喝水一樣。 | 《隋書 韋世康傳》:“朕夙夜庶幾,求賢若渴,冀與公共治天下,以致太平。” |
sǐ lǐ qiú shēng死里求生 | 同“死中求生”。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25回:“合我師傅父女兩人,費了無限精神,成全得我轉禍為福,死里求生,重歸故里。” |
mǎi cài qiú yì買菜求益 | 比喻爭多嫌少。 | 《高士傳·嚴光》:“買菜乎?求益也。” |
liǎn yuàn qiú mèi斂怨求媚 | 謂因向上獻媚,不顧人民怨恨而征收錢物。 |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唐代宗大歷元年》:“節度使非能男耕女織,必取之于人,斂怨求媚,不可長也。” |
měi yì qiú měi美益求美 | 益:更。美上更加求美。 | 清·陳天華《警世鐘》:“一切陸軍、海軍、政治、工藝,無不美益求美,精益求精。” |
mì yī qiú shí覓衣求食 | 覓:尋找。尋找穿的和吃的。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五回:“看你既不是官員赴任,又不是買賣經商,更不是覓衣求食,究竟有什么要緊的勾當?” |
yú qǔ yú qiú予取予求 | 予:我。原指從我這里取,從我這里求(財物)。后指任意索取。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僖公七年》:“唯我知女,女專利而不厭,予取予求,不女疵瑕也。” |
bù qiú shèn jiě不求甚解 | 甚:很;解:了解;理解。原指讀書時不求深入;只求了解一個大概。現多指學習、辦事等不認真;不求深入了解。 | 晉 陶潛《五柳先生傳》:“不慕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
jiāng běn qiú lì將本求利 | 用本錢謀求利潤。 | 元·無名氏《朱砂擔》楔子:“孩兒待將些小本錢到江西南昌地面做些買賣,一來是躲避逃災,二來是將本求利。” |
tóng shēng xiāng qiú同聲相求 | 謂志趣相同者互相吸引、聚合。 | 唐·蕭穎士《江有歸舟》:“同聲相求,爾后我先,安得而不問哉?” |
yāo gōng qiú shǎng邀功求賞 | 求取功勞和獎賞。 | 唐 韓愈《黃家賊事宜狀》:“本無運慮深謀,意在邀功求賞。” |
páng qiú bó kǎo旁求博考 | 多方搜求,廣泛考證。 | 魯迅《“皇漢醫學”》:“引用書目多至一百余種,旁求博考,洵大觀也。” |
chuī máo qiú cī吹毛求疵 | 求:尋找;疵:缺點;小毛病。吹開皮上的毛;尋找里面的疤痕。比喻故意挑剔毛病;尋找差錯。 | 韓非《韓非子 大體》:“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難知。” |
bài guǐ qiú shén拜鬼求神 | 拜:叩拜,指下跪叩頭,打躬作揖。向鬼神叩拜祈禱,求其保佑。 | 唐 王建《三臺》詩:“揚州橋邊小婦,長于市里商人,三年不得消息,各自拜鬼求神。” |
lì jīng qiú zhì勵精求治 | 振奮精神,盡力設法治好國家。 | 宋·邵伯溫《聞見前錄》第十卷:“擢御史中丞,帝方勵精求治。” |
qì běn qiú mò棄本求末 | 見“棄本逐末”。 | 清·惲敬《答鄧鹿耕書》:“惟小人棄本求末,不務修德,止求吉葬。” |
kè yì qiú gōng刻意求工 | 刻意:用盡心思;工:精致、完好。用盡心思使文章或工藝品更精巧。 | 清 況周頤《蕙風詞話》第二卷:“此等詞語淺情深,妙在字句之表,便覺刻意求工,是無端多費氣力。” |
niǎo chāo qiú bǎo鳥鈔求飽 | 鈔:強取,掠奪。如同飛鳥掠奪食物一樣求飽腹。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劉陶傳》:“群小競起,進秉國之位,鷹揚天下,鳥鈔求飽,吞肌及骨。” |
shí bù qiú bǎo食不求飽 | 飽:吃足。飲食不要求飽,指飲食要有節制。 | 東漢·班固《漢書·蓋寬饒傳》:“寬饒居不求安,食不求飽,進有憂國之心,退有死節之義。” |
sǐ zhōng qiú shēng死中求生 | 在極危險的境地中努力掙扎以求生路。 | 《后漢書·公孫述傳》:“述謂延岑曰:‘事當奈何?’岑曰:‘男兒當死中求生,可坐窮乎?’” |
qiú zhī bù dé求之不得 | 原指十分想往追求可是得不到。現多用來突出渴求想往的感情。 | 《詩經 周南 關雎》:“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
zhū qiú bù yǐ誅求不已 | 見“誅求無已”。 | 清·張廷玉《明史·范濟傳》:“無丁之家,誅求不已;有丁之戶,詐稱死亡。” |
shí wú qiú bǎo食無求飽 | 飽:吃足。飲食不要求飽,指飲食要有節制。 | 春秋·魯·孔丘《論語·學而》:“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 |
guī qiú wú dù規求無度 | 規求:貪求;度:限度。一味貪求,沒有限度。形容貪得無厭。 | 《左傳·昭公二十六年》:“侵欲無厭,規求無度。” |
kè chuán qiú jiàn刻船求劍 | 死守教條,比喻拘泥成法,固執不知變通。 | 唐·劉知畿《史通·因習》:“夫事有貿遷,而言無變革,此所謂膠柱而調瑟,刻船以求劍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