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知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qióng shén zhī huà窮神知化 | 窮:尋求到盡頭。探求事物的神妙,了解事物的變化。 | 《周易·系辭下》:“窮神知化,德之盛也。” |
wàng biǎo zhī lǐ望表知里 | 通過觀察事物的表面現(xiàn)象推知本質。 | 唐·楊炯《從甥梁锜墓志銘》:“穆天子羽陵之籍,莫不因條報葉,望表知里。” |
wén yī zhī èr聞一知二 | 聽到一點就能理解很多。形容善于類推。 | 先秦 孔子《論語 公冶長》:“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 |
xīn dào shén zhī心到神知 | 舊時指只誠心敬神,就用不到煩瑣的禮儀。比喻對人表示欽佩,不必有什么虛文浮禮。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11回:“太太們這么一說,這就叫作心到神知了。” |
tǎo lèi zhī yuán討類知原 | 謂通過類比而探知淵源。 | 章炳麟《與簡竹居書》:“稽其典禮,明其行事,令后生得以討類知原,無忘國故,斯其要也。” |
bù zhī suǒ cuò不知所厝 | 同“不知所措”。 | 晉·庚亮《讓中書令表》:“憂惶屏營,不知所厝。” |
jiàn wǎng zhī lái鑒往知來 | 鑒:仔細考察。仔細考察過去;就可以推知未來。 | 《詩經 大雅 蕩》:“殷鑒不遠,在夏后之世。” |
dǔ zhe zhī wēi睹著知微 | 從明顯的表象,推知到隱微的內情。 | |
zhī wēi zhī zhāng知微知章 | 微:細微。既能看出事物的隱微征兆,也能看清其顯著現(xiàn)象。 | 三國·魏·劉劭《人物志·九徵》:“圣人淳耀,能兼二美,知微知章。” |
bù zhī suǒ cuò不知所錯 | 同“不知所措”。 | 《管子·七臣七主》:“振主喜怒無度,嚴誅列赦,臣下振怒,不知所錯,則人反其故。” |
bù zhī dǐ xì不知底細 | 不知道人或事情的內情。 |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67回:“我也不知底細。” |
zhì xiào yī guān知效一官 | 知:同“智”,才智;效:勝任。才智能力可以勝任一官之職。 | 戰(zhàn)國·宋·莊周《莊子·逍遙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xiāng),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 |
hèn xiāng zhī wǎn恨相知晚 | 恨:懊悔;相知:互相了解,感情很深。后悔彼此建立友誼太遲了。形容新結交而感情深厚。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魏其武安侯列傳》:“兩人相引為重,其游如父子然,相得歡甚,無厭,恨相知晚也。” |
zì zhī zhī míng自知之明 | 自己了解自己這樣的明智。指對自己的(優(yōu))缺點了解得透徹。明:明智。 | 先秦 李耳《老子》第33章:“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 |
bù zhī qīng zhòng huǎn jí不知輕重緩急 | 指人辦事不知事情有主要的、次要的,急辦的和可緩辦的區(qū)別。 | 毛澤東《關于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上級機關也不要不分輕重緩急地沒有中心地同時指定下級機關做很多項工作。” |
wēn gù zhī xīn溫故知新 | 復習學過的知識;可以從中體會和發(fā)現(xiàn)新的東西。形容回顧過去;認識現(xiàn)實。溫:溫習;故:舊的。 | 先秦 孔子《論語 為政》:“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
zǎo zhī jīn rì,huǐ bù dāng chū早知今日,悔不當初 | 既然現(xiàn)在后悔,當初為什么要那樣做? | 宋 釋普濟《五燈會元 天衣懷禪師法嗣 惠林宗本禪師》:“曰:‘中下之流,如何領會?’師曰:‘伏尸萬里。’曰:‘早知今日事,悔不慎當初。’” |
bù zhī qǐn shí不知寢食 | 猶言廢寢忘食。形容異常專心、努力。 | |
tā xiāng gù zhī他鄉(xiāng)故知 | 故知:老朋友,熟人。在異地遇到老朋友或熟人。 | 明 天然智叟《石頭點 貪婪漢六院賣風流》:“他鄉(xiāng)故知,分外親熱。” |
jìn rén jiē zhī盡人皆知 | 盡:全部。所有的人都知道。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51回:“老少男女,俗語口頭,人人皆知皆說的。” |
bù zhī qīng zhòng不知輕重 | 輕重:分量大小。不明事理,行事冒昧。 | 戰(zhàn)國 秦 呂不韋《呂氏春秋 本生》:“今世之人,惑者多以性養(yǎng)物,則不知輕重也。不知輕重,則重者為輕,輕者為重矣。” |
zhī téng zháo yǎng知疼著癢 | 形容對親人的關懷、體貼。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65回:“無奈二姐倒是個多情的人,以為賈璉是終身之主了,凡事倒還知疼著癢。” |
zhī guò néng gǎi知過能改 | 認識到自己錯了就能夠改正。 | 《論語 子罕》:“過則勿憚改。”南朝 梁 周興嗣《千字文》:“知過必改,得能莫忘。” |
zhī jīn bó gǔ知今博古 | 貫通古今。知識淵博。 | 元·趙彥暉《點絳唇·席上詠妓》曲:“知今博古通三教,鐵石人一見了也魂銷。” |
zūn wén xíng zhī尊聞行知 | 尊:尊重。重視聽到的意見,實行已懂的道理。 | 東漢·班固《漢書·董仲舒?zhèn)鳌罚骸霸釉唬骸鹌渌劊瑒t高明矣;行其所知,則光大矣。’” |
zhī lái cáng wǎng知來藏往 | 指對未來有所預見,對已往心中了然。 | 《周易 系辭上》:“神以知來,知以藏往。” |
dǔ yǐng zhī gān睹影知竿 | 睹:見;竿:竹竿。看見竹竿的影子就知道竹竿的長短曲直。比喻從側面烘托可以顯示事物。 | 清·劉熙載《藝概·詩概》:“正面不寫寫反面,本面不寫寫對面、旁面,須睹影知竿乃妙。” |
zhī shū zhī lǐ知書知禮 | 有才學,懂禮儀。 | 明·高明《琵琶記·牛氏規(guī)奴》:“更羨他知書知禮,是一個不趨蹌的秀才。” |
shí lǐ zhī shū識禮知書 | 懂得禮儀,熟知詩書。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58回:“此乃罪臣家屬,寂沒入官,姓木名難兒,溫柔賢淑,識禮知書,兼通數學。” |
zhī shū shí lǐ知書識禮 | 有文化,懂禮貌。 |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91回:“媳婦雖不敢說知書識禮,然而‘嫁雞隨雞,嫁狗隨狗’這句俗話,是從小兒聽到大的。” |
zhī shū tōng lǐ知書通禮 | 有才學,懂禮儀。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116回:“看了柴進、燕青出言不俗,知書通禮,先自有八分歡喜。” |
zhī wén dá lǐ知文達禮 | 達:懂得。有才學,懂禮儀。 | 清·張南莊《何典》第十回:“你既這等知文達禮,曉得敬重我……便饒你性命。” |
bù zhī gāo xià不知高下 | 指說話做事不知輕重。 | 明 康海《中山狼》第三折:“先生,謝得您救俺也,只俺有句不知高下的話兒敢說幺?” |
cōng míng ruì zhī聰明睿知 | 聰明:聰敏有智慧。形容洞察力強,見識卓越。 | 《周易·系辭》:“古之聰明睿知,神武而不殺者夫。” |
zhī qíng dá lǐ知情達理 | 懂人情,明事理。 | 菡子《致江幼農》:“我想這也是你知情達理,在事業(yè)上有所成就的緣故。” |
bù zhī ròu wèi不知肉味 | 原指被美妙的音樂所陶醉,因而辨不出肉味。后形容專心學習,吃東西辨不出味道。也形容生活困難,無肉可吃。 | 春秋 孔子《論語 述而》:“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 |
shí bù zhī wèi食不知味 | 同“食不甘味”。 | 唐·白居易《初授給遺獻書》:“臣所以授官已來,僅將十日;食不知味,寢不遑安;唯思粉身,以答殊寵,但未獲粉身之所耳。” |
yī tǐ zhī xī一體知悉 | 一體:一律。一律知曉。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四回:“亦可傳與各洞妖王,一體知悉。” |
zhì zhī bù móu至知不謀 | 至知:極聰明的人;謀:謀略,計謀。極聰明的人可以不用謀慮。 | 戰(zhàn)國·宋·莊周《莊子·庚桑楚》:“故曰,至禮有不人,至義不物,至知不謀,至仁無親,至信辟全。” |
zhī mìng bù yōu知命不憂 | 識天命者無憂慮。 | 《周易 系辭上》:“樂天知命,故不憂。” |
yī yè luò zhī tiān xià qiū一葉落知天下秋 | 從一片樹葉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來。比喻通過個別的細微的跡象,可以看到整個形勢的發(fā)展趨向與結果。 | 《淮南子 說山訓》:“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宋 唐庚《文錄》引唐人詩:“山僧不解數甲子,一葉落知天下秋。” |
zhī wù yóu xué知物由學 | 指要認識事物、獲得知識,就必須通過不斷地學習。 | 漢·王充《論衡·實知》:“知物由學,學之乃知。” |
zhī ēn bào dé知恩報德 | 受別人的恩惠,心存感激意圖報答。 | 《群英類選·〈紅蕖記·觸身諧配〉》:“可憐見咱魂銷盡,知恩報德情難混。” |
zhī jī shí qiào知機識竅 | 竅:比喻事情的關鍵。掌握時機和關鍵。形容人機靈。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30回:“你又知機識竅,見景生情,這事大有可成。” |
zhī shū dá lǐ知書達禮 | 知、達:懂得。有文化,懂禮貌。形容有教養(yǎng)。 | 《群音類選 牧羊記 衛(wèi)律說降》:“奈何所見不同,更不知書達禮。” |
zhī zú bù rǔ知足不辱 | 知道滿足就不會受到羞辱。表示不要有貪心。 | 先秦 李耳《老子》:“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
zhī míng dāng shì知名當世 | 知名:著名、有名。在當代很著名。 | 漢·荀悅《漢紀·宣帝紀》:“圖畫相次于未央宮,第一曰大司馬大將軍博陸侯霍光,次曰衛(wèi)將軍富平侯張安世,……皆有功德,知名當世。” |
zhī jiān yì yǒu dà luó知奸亦有大羅 | 羅:捕鳥等的網。指欲治奸邪必須布下大網。比喻治理國家要靠眾人的力量。 | 戰(zhàn)國·韓·韓非《韓非子·難三》:“宋人語曰:‘一雀過,羿必得之,則羿誣矣,以天下為之羅,則雀不失矣?夫知奸亦有大羅,不失其一而已矣。’” |
zhī rén liào shì知人料事 | 能識別人才,預料事情的變化。 |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李謫仙》:“知人料事,尤其所難。” |
mí tú zhī fǎn迷涂知反 | 見“迷途知反”。 | |
tián bù zhī kuì恬不知愧 | 見“恬不知恥”。 | 清·閻爾梅《房琯論》:“軍法,大將失律者,斬。琯失律,宜斬;不斬而罷,已屬非法,尚恬不知愧,賓客盈門。” |
sài wēng shī mǎ,ān zhī fēi fú塞翁失馬,安知非福 | 比喻一時雖然受到損失,也許反而因此能得到好處。也指壞事在一定條件下可變?yōu)楹檬隆M叭淌яR”。 |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七回:“處士有志未遂,甚為可惜,然塞翁失馬,安知非福?” |
zhī zhī fēi nán,xíng zhī bù yì知之非難,行之不易 | 知道它并不難,去做它就難了。 | 唐·徐賢妃《諫太宗息兵罷役疏》:“唯恐知之非難,行之不易,志驕于業(yè)泰,體逸于時安。” |
tián bù zhī guài恬不知怪 | 謂安然處之,不以為怪。語本漢賈誼《治安策》:“至于俗流失,世壞敗,因恬而不知怪。” | 語出漢·賈誼《治安策》:“至于俗流失,世壞敗,因恬而不知怪。”宋·蘇軾《謝中書舍人表》:“既任止于訓詞,故權移于胥史,恬不知怪,習為故常。” |
lüè zhī yī èr略知一二 | 指稍微知道一些。 | 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55回:“我同駱府雖非本家,向有親誼,他家之事,也略知一二。” |
yú mín ān zhī愚民安知 | 無知的老百姓哪里會知道。 | |
yǎ zǐ màn cháng huáng bǎi wèi,zì jiā yǒu kǔ zì jiā zhī啞子漫嘗黃柏味,自家有苦自家知 | 啞子:啞巴;黃柏:黃檗,味苦。啞子嘗到黃柏的苦味,知苦說不出。比喻有苦難言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九回:“文姜深閨寂寞,懷念諸兒,病勢愈加,卻是胸中展轉,難以出口。正是‘啞子漫嘗黃柏味,自家有苦自家知。’” |
zhū bā jiè chī rén shēn guǒ,quán bù zhī zī wèi豬八戒吃人參果,全不知滋味 | 比喻吃東西狼吞虎咽,來不及細嘗。也比喻看書做事貪多務得,實則無所收獲。 | 清 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六回:“你這奴才,‘豬八戒吃人參果,全不知滋味’!” |
sān yuè bù zhī ròu wèi三月不知肉味 | 三個月之內吃肉不覺得有味道。比喻集中注意力于某一事物而忘記了其它事情。也借用來形容幾個月不吃肉。 | 《論語·述而》:“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 |
zhī wǎng jiàn jīn知往鑒今 | 鑒:借鑒。了解過去作為今天的借鑒。 | 明·無名氏《太平宴》第一折:“知往鑒今,驅曹蕩吳,非同小可也。” |
wèn niú zhī mǎ問牛知馬 | 比喻從旁推究,弄清楚事情真相。 | 《漢書·趙廣漢傳》:“鉤距者,設欲知馬賈(價),則先問狗,已問羊,又問牛,然后及馬,參伍其賈,以類相準,則知馬之貴賤,不失實矣。” |
fù zài zhī zú富在知足 | 有了財富之后,要知道滿足,不要貪得無厭。 | 漢 劉向《說苑 談叢》:“富在知足,貴在求退。” |
bù zhī hǎo dǎi不知好歹 | 不知道好壞。多指不能領會別人的好意。 | 明 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87回:“那婆子不知好歹,又奚落他,打發(fā)武松出門。” |
qīng báo wú zhī輕薄無知 | 謂輕佻浮薄,沒有知識。 | 宋·張君房《云笈七簽》第70卷:“即輕薄無知泛濫之徒,豈可見天地之心乎?” |
zhī wǒ zuì wǒ知我罪我 | 形容別人對自己的毀譽。 | 先秦 孟軻《孟子 滕文公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
zhī zhāng zhī wēi知章知微 | 微:細微。既能看出事物的隱微征兆,也能看清其顯著現(xiàn)象。 | 晉·潘岳《楊仲武誄》:“篤生吾子,誕茂淑姿。克岐克嶷,知章知微。” |
zhī nán ér tuì知難而退 | 知道困難就退卻下來。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僖公二十八年》:“軍志曰:‘允當則歸。’又曰:‘知難而退。’” |
nǐ zhī wǒ zhī你知我知 | 只有你我兩人才知道這個秘密,不能對別人說。 |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一卷:“此事你知我知,只買定了晴云、暖雪兩個丫頭,不許他多嘴,再有誰人漏泄?” |
jǔ shí zhī jiǔ舉十知九 | 列舉出的十件事情中,通曉的就有九件。比喻學識淵博。 | 唐 張說《唐故豫州刺史魏君神道碑》:“圣人之所志,聞一而反三;君子之所能,舉十而知九。” |
zhēn zhī zhuó jiàn真知灼見 | 真:真實;真知:正確的認識;灼:明白透徹;見:見解。正確透徹的認識和見解。 | 明 馮夢龍《警世通言 王安石三難蘇學士》:“真知灼見者尚且有誤,何況其他!” |
bù zhī quán biàn不知權變 | 權變:隨機應變。不能根據實際情況而改變。 | 漢·桓寬《鹽鐵論·世務》:“故雖有誠信之心,不知權變,危亡之道也。” |
bù zhī dīng dǒng不知丁董 | 比喻不懂事,缺乏知識。 | 清 趙翼《陔余叢考 成語》:“曹操既擒呂布,欲緩其縛。劉備曰:\'公不見丁建陽、董太師乎?\' |
sī mǎ zhāo zhī xīn,lù rén jiē zhī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 路人:路上的人,指所有的人。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 | 《三國志·魏書·高貴鄉(xiāng)公傳》斐松之注引《漢晉春秋》:“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
shí zì zhī shū識字知書 | 謂有文化知識。 | 清·李漁《奈何天·慮婚》:“莫說別個,就是闕忠輩呵,一般也貌昂藏,識字知書,怎奈這命低微,執(zhí)鐙隨鞭。” |
xiān zhī xiān jué先知先覺 | 覺:對事物有所認識。對哲理和社會政治等問題的認識理解比一般人更早的人。 | 先秦 孟軻《孟子 萬章上》:“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覺后知,使先覺覺后覺也。” |
yè luò zhī qiū葉落知秋 | 看到樹葉落,便知秋天到來。比喻從細微的變化可以推測事物的發(fā)展趨向。 | 宋 釋普濟《五燈會元 天童華禪師法嗣》:“動弦別曲,葉落知秋,舉一明三。” |
bù zhī suǒ cuò不知所措 | 措:安置;處理。不知道怎么辦才好。形容受窘或發(fā)慌的狀態(tài)。也作“莫知所措”、“未知所措”。 | 晉 陳壽《三國志 吳志 諸葛恪傳》:“皇太子以丁酋踐尊號,哀喜交并,不知所措。” |
zhī qí bù kě ér wéi zhī知其不可而為之 | 明知做不到卻偏要去做。表示意志堅決。有時也表示倔強固執(zhí)。 | 《論語·憲問》:“子路宿于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
yàn què ān zhī hóng hú zhì燕雀安知鴻鵠志 | 鴻鵠:天鵝。比喻庸俗的人不能理解志向遠大者的抱負。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陳涉世家》:“嗟呼,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
yàn què ān zhī hóng hú zhī zhì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 比喻平凡的人哪里知道英雄人物的志向。 | 《史記·陳涉世家》:“嗟呼,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
shí wēi zhī zhuó識微知著 | 看到事物的苗頭而能察知它的發(fā)展趨向或問題的實質。 | 《新唐書·杜佑傳》:“管仲有言:‘國家無使勇猛者為邊境。’此誠圣哲識微知著之略也。” |
miù tuō zhī jǐ謬托知己 | 謂假托為知心朋友。 | 清·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52回:“有班謬托知己的朋友,天天在一塊打牌吃酒。” |
yī bù èr shí sì shǐ,bù zhī cóng hé shuō qǐ一部二十四史,不知從何說起 | 二十四史:清乾隆時刻《史記》等24部史書。比喻情況復雜,頭緒繁多,不知從哪里說起才好。 | 清·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序:“覺世間變幻之態(tài),無有過于中國官場者……嘗苦一部二十四史,不知從何處說起。” |
bù zhī rén jiān yǒu xiū chǐ shì不知人間有羞恥事 | 形容無恥到極點。 | 宋·歐陽修《與高司諫書》:“足下猶能以面目見士大夫,出入朝中稱諫官,是足下不復知人間有羞恥事爾。” |
zhái xīn zhī xùn宅心知訓 | 宅心:居心;訓:規(guī)范,準則。心里知道規(guī)范、準則。 | 《尚書·康誥》:“汝丕遠惟商者奇成人,宅心知訓。” |
kě xiǎng ér zhī可想而知 | 想:推想。可以通過推想而了解真相。 | 宋 王楙《野客叢書 漢唐俸祿》:“而郊以吟詩廢務,上官差官以攝其職,分其半祿,酸寒之狀,可想而知。” |
shì wēi zhī zhe視微知著 | 看到細微跡象,就能知道它的發(fā)展趨勢。 | |
nián shào wú zhī年少無知 | 年紀小,不懂事。 | 明·程登吉《幼學瓊林》第二卷:“口尚乳臭,謂世人年少無知;三折其肱,謂醫(yī)士老成諳練。” |
xué rán hòu zhī bù zú,jiāo rán hòu zhī kùn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 困:貧乏。學習之后,才知道自己的缺點;教學以后,才知道自己的知識貧乏。 | 西漢·戴圣《禮記·學記》:“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 |
yī shì bù zhī一事不知 | 見“一物不知”。 | 《南史·隱逸傳·陶弘景》:“讀書萬余卷,一事不知,以為深恥。” |
zhī yī ér bù zhī èr知一而不知二 | 只了解事物的一方面,而不了解其它方面。形容對事物的了解不全面。 | |
zhī wú bù yán,yán wú bù tīng知無不言,言無不聽 | 說的人,凡是知道的無不說出,聽的人,沒有一句話不接受。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49回:“此時素臣正在得君,真?zhèn)€知無不言,言無不聽。旬月之內,把在京在外貪官污吏參劾殆盡。” |
xué rán hòu zhī bù zú,jiāo rán hòu zhī kùn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之困 | 學習之后,才知道自己的缺點;教學以后,才知道自己的知識貧乏。 | 《禮記·學記》:“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然后能自強也。” |
lù yáo zhī mǎ lì,rì jiǔ jiàn rén xīn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 路途遙遠才能知道馬的力氣大小,日子長了才能看出人心的好壞。 | 元 無名氏《爭報恩》第一折:“則愿得姐姐長命富貴,若有些兒好歹,我少不得報答姐姐之恩,可不道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
cǎo mù zhī wēi草木知威 | 連草木都知道他的威名。形容威勢極大。 | 《新唐書 張萬福傳》:“朕謂江淮木草亦知爾威名。” |
yī yè zhī qiū一葉知秋 | 看見一片落葉就知道秋天已經來臨。比喻由細微的跡象可以預料出事物的發(fā)展趨向。 | 西漢 劉安《淮南子 說山川》:“以小明大,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 |
hǎi nèi cún zhī jǐ,tiān yá ruò bǐ lín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 | 四海之內都會有知心朋友;盡管遠在天涯海角也像近鄰一樣。形容思想感情相通;再遠也親近。海內;四海之內;古時候認為中國四周都是海;把國內稱為海內;現(xiàn)泛指世界。天涯:天邊;比鄰:緊靠的邊鄰。 | 唐·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
yán zhě bù zhī言者不知 | 謂多言多語的人缺乏智能。 | 《老子》:“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河上公注:“知者貴行不貴言也。駟不及舌,多言多患。”一本作“言者弗知”。 |
zhī zhǐ wéi zhī zhī,bù zhī wéi bù zhǐ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 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 | 《論語 為政》:“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
zhī yù zhī gǎn知遇之感 | 知遇:得到賞識或重用;感:感激。對給予賞識和重用的感激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九回:“只因一時知遇之感,不覺為之一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