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成語詞典鼓的成語
      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鼓的成語
      成語解釋出處
      xuán gǔ dài zhuī懸鼓待椎《淵鑒類函·樂·鼓二》引明陳耀文《天中記》:“宋范仲淹一日攜子純仁訪民家。民舍有鼓為妖。坐未幾,鼓自風滾至庭不已,民舍皆股栗。仲淹徐謂純仁曰:‘此鼓久不擊,見好客至,故自來庭以尋槌耳。’令純仁削槌以副之,其鼓立碎。”因以“懸鼓待椎”喻急不可待。《淵鑒類函·樂·鼓二》引明陳耀文《天中記》:“宋范仲淹一日攜子純仁訪民家。民舍有鼓為妖。坐未幾,鼓自風滾至庭不已,民舍皆股栗。仲淹徐謂純仁曰:‘此鼓久不擊,見好客至,故自來庭以尋槌耳。’令純仁削槌以副之,其鼓立碎。”
      yāo gǔ xiōng dì腰鼓兄弟腰鼓:古樂器,兩頭粗,中間細。比喻兄弟輩里居中的的那一個較差。《齊書·沈沖傳》:“沖與兄淡淵,名譽有優劣,世號為腰鼓兄弟。”
      táo róng gǔ zhù陶熔鼓鑄比喻給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響。
      shī cháng gǔ chuī詩腸鼓吹鼓吹:樂器合奏。特指聽到黃鸝鳴聲,可以引起詩興。唐·馮贄《云仙雜記》卷二:“戴颙春攜雙柑斗酒,人問何之,曰:‘往聽黃鸝聲,此俗耳針砭,詩腸鼓吹,汝知之乎!’”
      jǐn luó mì gǔ緊鑼密鼓鑼鼓點敲得很密。比喻公開活動前的緊張的輿論準備。劉紹棠《狼煙》:“綠樹蔥蘢的太子鎮里,傳出一陣陣緊鑼密鼓的喧響。”
      dà luó dà gǔ大鑼大鼓形容大肆宣揚。鄒韜奮《萍蹤憶語》:“我們一方面看著有些人替羅斯福‘復興計劃’大鑼大鼓地吹著,一方面再看看所謂‘御用工會’的潛勢力。”
      jī gǔ míng jīn擊鼓鳴金古時兩軍作戰時用鼓和金發號施令,擊鼓則進,鳴金則退。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十三回:“張遼可使擊鼓鳴金,許褚可使牧羊放馬。”
      gǔ chuī xuān tián鼓吹喧闐形容音樂演奏的聲音嘈雜熱鬧。《醒世姻緣傳》第九三回:“離店家不上五六里之地,只是后面鼓吹喧闐,回頭觀看,燈火燭天。”
      yǎn qí pú gǔ偃旗仆鼓見“偃旗息鼓”。宋·蘇洵《權書·法制》:“偃旗仆鼓,寂若無氣,嚴戢兵士,敢嘩者斬。”
      yǎn qí wò gǔ偃旗臥鼓見“偃旗息鼓”。《梁書·王僧辯傳》:“及賊前鋒次江口,僧辯乃命眾軍,乘城固守,偃旗臥鼓,安若無人。”
      yáo chún gǔ shé搖唇鼓舌鼓舌:嚼舌頭;指詭辨。搖動嘴唇;鼓動舌頭。形容利用口才進行煽動或游說。先秦 莊周《莊子 盜跖》:“不耕而食,不織而衣,搖唇鼓舌,擅生是非。”
      yī gǔ yī bǎn一鼓一板鼓、板都是演唱時用以調和節奏的,兩者不可分離,因以喻互相幫襯。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二:“公子身邊最講得話、像心稱意的,有兩個門客……大小事多要串通得這兩個,方才弄得成。這兩個一鼓一板,只要公子出脫得些,大家有味。”
      gǔ shuāi lì jìn鼓衰力盡鼓:戰鼓聲。衰:微弱。戰鼓聲音微弱,力量已經用盡。形容戰爭接近失敗時的慘狀,也形容文章的末尾松懈無力。
      huān xīn gǔ wǔ歡欣鼓舞歡欣:快樂而興奮;鼓舞:振奮。指快樂得歡舞跳躍。形容非常高興;非常振奮。宋 蘇軾《上知府王龍圖書》:“自公始至,釋其重荷……是故莫不歡欣鼓舞之至。”
      gǔ nǎo zhēng tóu鼓腦爭頭爭著出頭;要冒尖,強出頭。《全元散曲·柳營曲·風月擔》:“勤兒每正鼓腦爭頭,斗喧呼謝館秦樓。”
      bài gǔ zhī pí敗鼓之皮敗:破舊。破鼓皮可作藥材。比喻雖微賤,卻是有用的東西。唐 韓愈《進學解》:“牛溲馬勃,敗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無遺者,醫師之良也。”
      gǔ wǔ huān xīn鼓舞歡忻同“歡欣鼓舞”。
      gǔ shé yáo chún鼓舌搖唇同“鼓唇搖舌”。元·高文秀《誶范叔》第二折:“幾時行通利方,憑著咱鼓舌搖唇,立取他封侯拜將。”
      yǔ yáng pí gǔ漁陽鞞鼓見“漁陽鼙鼓”。唐·白居易《長恨歌》:“漁陽鞞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
      wò qí xī gǔ臥旗息鼓息鼓:停止敲鼓。放倒旗子,停止敲鼓。指隱蔽行軍,不暴露目標。晉·陳壽《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引郭沖三事曰:“亮意氣自若,敕軍中皆臥旗息鼓,不得妄出庵幔,又令大開四城門,掃地卻酒。”
      jié gǔ cuī huā羯鼓催花羯鼓:兩面蒙皮,腰部較細的一種鼓。敲擊羯鼓,使杏花早開。唐·南卓《羯鼓錄》載:唐玄宗喜好羯鼓,曾經在內庭擊鼓,并且自己做了一曲《春光好》。當時正趕上庭中杏花開放,唐玄宗笑著說:“此一事,不喚我作天公可乎?”
      zhāo zhōng mù gǔ朝鐘暮鼓佛寺晨撞鐘,暮擊鼓以報時。唐 李咸用《山中》詩:“朝鐘暮鼓不到耳,明月孤云長掛情。”
      léi gǔ míng jīn擂鼓鳴金金:指鑼。指戰場上擊鼓打鑼,以壯聲勢。元·無名氏《午時牌》第二折:“我今日傳了將令,則要您記的叮嚀:也不許搖旗吶喊,也不許擂鼓鳴金。”
      yǎn qí xī gǔ偃旗息鼓偃:放倒;息:停止。原指秘密行軍;不暴露目標。后用以指休戰或不聲不響停止行動。晉 陳壽《三國志 蜀志 趙云傳》:“成都既定,以云為翊軍將軍。”裴松之注引《趙云別傳》:“云入營,更大開門,偃旗息鼓,公軍疑云有伏兵,引去。”
      pò gǔ luàn rén chuí破鼓亂人捶比喻人失勢受到大家的欺侮。馮驥才《神鞭》:“好啊!破鼓亂人捶呀!等三爺把傻巴兒的辮子揪下來,就砸你的鋪子!”
      cháo zhōng mù gǔ朝鍾暮鼓見“朝鐘暮鼓”。
      gǔ wǔ rén xīn鼓舞人心鼓舞:振作,奮發。振奮人們的信心。增強人們的勇氣。漢·揚雄《法言·先知》:“鼓舞萬物者,雷風乎?鼓舞萬從者,號令乎?”
      chóng zhāng qí gǔ重張旗鼓重:重新;旗鼓:古時作戰用的旌旗與戰鼓。比喻失敗或受挫折后,重新整頓與組織力量,準備再干。蔡東藩《民國通俗演義》第48回:“圣清室已覆,袁為總統,他自然重張旗鼓,又復上臺。”
      yáo wěn gǔ shé搖吻鼓舌耍嘴皮,嚼舌頭。形容耍弄嘴皮進行挑撥煽動,泛指賣弄口才。宋·陳亮《辯士傳序》:“一時鮮廉寡恥之徒往來乎其間,搖吻鼓舌,劫之以勢,誘之以利。”
      zhōng gǔ zhuàn yù鐘鼓饌玉謂鳴鐘鼓,食珍饈。形容富貴豪華的生活。唐·李白《將進酒》詩:“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愿醒。”
      yī gǔ zuò qì一鼓作氣一鼓:第一次擊鼓;作:振作;氣:士氣。作戰時第一次敲鼓可以鼓起戰士的銳氣。比喻趁勁足時一下子把事情完成。先秦 左丘明《左傳 莊公十年》:“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gǔ jīng bào yǎn鼓睛暴眼眼睛突出的樣子。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自序》:“中國的鼓睛暴眼的文字實在是比穿山甲、比猬毛還要難于接近的逆鱗。”
      juǎn qí xī gǔ卷旗息鼓猶偃旗息鼓。原指行軍時隱蔽行蹤,不讓敵人覺察。現比喻事情終止或聲勢減弱。清 孫郁《繡幃燈 公討》:“須等那不賢之婦親口道允,我等才卷旗息鼓,暫寬一時。”
      hán bǔ ér xī,gǔ fù ér yóu含哺而熙,鼓腹而游含哺:口含食物;鼓腹:手拍肚皮。口含食物,飽食挺腹。形容人過著安樂的生活。戰國·宋·莊周《莊子·馬蹄》:“夫赫胥氏之時,民居不知所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民能以此矣。”
      léi gǔ shāi luó擂鼓篩鑼擂鼓:急擊鼓。篩鑼:敲鑼。敲鑼打鼓。形容大聲吵鬧。也比喻竭力把事情夸大。元 杜仁杰《耍孩兒 莊家不識構闌》曲:“抬頭覷是個鐘樓模樣,往下覷卻是人旋窩。見幾個婦女向臺兒上坐,又不是迎神賽社,不住的擂鼓篩鑼。”
      gǔ fù hán hé鼓腹含和吃飽肚子,和樂相處。形容太平歡樂。嚴復《主客平議》:“煕皞之民,耕三馀一,鼓腹含和,無過庶過富之通患。”
      jīn gǔ lián tiān金鼓連天金鼓:古時作戰,用金鉦和戰鼓指揮士兵,擊鼓表示前進,鳴金表示后退;連天:響徹云霄。形容軍威盛大或戰斗激烈。明 陳汝元《金蓮記 焚券》:“金鼓連天,喊聲震地,不是赤眉嘯聚,定為碧眼橫行,待我出門一看,便知端的。”
      jī rǎng gǔ fù擊壤鼓腹原謂人民吃得飽,有余閑游戲。后用為稱頌太平盛世之典。《莊子 馬蹄》:“夫赫胥氏之時,民居不知所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
      yáng fān léi gǔ揚幡擂鼓幡:垂直的長條旗子。舞動著幡,敲打著鼓。形容熱熱鬧鬧地大事張揚。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28回:“如今是揚幡擂鼓,弄至大家都知道了,都看見了。”
      gǔ shé yáng chún鼓舌揚唇轉動舌頭,張開嘴唇。形容開口說唱。元·張國賓《合汗衫》第一折:“鼓舌揚唇,唱一年家春盡一年家春。”
      gǔ zào sì qǐ鼓噪四起鼓噪:鳴鼓喧嘩。四面戰鼓響起,聲勢浩大。明·羅貫中《三國演義》:“如遇魏兵,不可大擊,只鼓噪吶喊,以疑兵驚之。”
      pū qí xī gǔ仆旗息鼓息:停止。放倒旗子,停止敲鼓。指隱蔽行軍,不暴露目標。比喻無聲無息地停止運動。《新唐書·南蠻傳》:“會蠻踵來,還攻大度河,仆旗息鼓。”
      dǎ dāng miàn gǔ打當面鼓比喻有話當面說,不背后議論。羅旋《南國峰煙》:“你怎么想就怎么說,噼哩啪拉,把什么都擺出來,打當面鼓,不敲背后鑼,我就是喜歡這樣的同志。”
      chǔ gōng wò gǔ櫜弓臥鼓藏弓息鼓。謂戰事停息,天下太平。南朝·宋·范曄《后漢書·隗囂傳》:“馳使四夷,復其爵號。然后還師振旅,櫜弓臥鼓。申命百姓,各安其所。”
      zhōng gǔ zhī yuè鐘鼓之樂鐘鼓;鐘與鼓,樂器。指鐘鼓一類的音樂。漢·賈誼《論時政疏》:“勞智慮,苦身體,乏鐘鼓之樂。”
      luó gǔ xuān tiān鑼鼓喧天喧:聲音大。鑼鼓的聲音震天響。用敲鑼打鼓來表示喜慶的意思。元 尚仲賢《單鞭奪槊》第四折:“早來到北邙前面,猛聽的鑼鼓喧天,那軍不到三千,擁出個將一員,雄糾糾威風武藝顯。”
      luó qí gǔ bù qí鑼齊鼓不齊比喻人到不齊或條件不具備。
      qiāo luó dǎ gǔ敲鑼打鼓①謂歡慶祝賀。②形容大造聲勢,大肆進行輿論宣揚。毛澤東《做革命的促進派》:“我們取得那么大的勝利,人家服服貼貼,敲鑼打鼓。”
      gǔ chún yáo shé鼓唇搖舌耍嘴皮,嚼舌頭。形容耍弄嘴皮進行挑撥煽動。\"\"\"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十三回:“何必借我們,你鼓唇搖舌的, 自己開心作戲,卻說是稱功頌德呢。”\"\"\"
      huān hū gǔ wǔ歡呼鼓舞形容歡樂興奮之極。宋·蘇軾《繳進免五谷力勝稅錢議札子》:“去歲扈從南郊,親見百姓父老,瞻望圣顏,歡呼鼓舞。”
      dǎ biān gǔ打邊鼓指從旁鼓吹、協助。魯迅《集外集 序言》:“只因為那時詩壇寂寞,所以打打邊鼓,湊些熱鬧。”
      mèn zài gǔ lǐ悶在鼓里被包在鼓里面。比喻受人蒙蔽,對有關的事情一點兒也不知道。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18章:“坐井觀天,悶在鼓里,怎么行?”
      qí gǔ xiāng dāng旗鼓相當旗鼓:古時作戰以搖旗擊鼓指揮進退。比喻雙方力量不相上下。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隱囂傳》:“如令子陽到漢中、三輔,愿因將軍兵馬,旗鼓相當。”
      gǔ pén zhī qī鼓盆之戚舊指死了妻子。先秦 莊周《莊子 至樂》:“莊子妻死,惠子吊之,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
      yī gǔ ér xià一鼓而下一次擊鼓發動進攻就把敵人打跨了。指趁有利形勢一舉打垮敵人。明·沈采《千金記·定謀》:“昨日令人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逕截趙魏,掩其不備,一鼓而下。”
      diào shé gǔ chún掉舌鼓唇炫耀口才,夸夸其談。清·李綠園《歧路燈》第79回:“妝女的呈嬌獻媚,令人消魂;耍丑的掉舌鼓唇,令人捧腹。”
      liǎng bù gǔ chuī兩部鼓吹鼓吹:古時儀仗樂隊的器樂合奏。兩部器樂合奏。特指蛙鳴。《南齊書·孔稚珪傳》:“門庭之內,草萊不剪,中有蛙鳴,或問之曰:‘欲為陳蕃乎?’稚珪笑曰:‘我以此當兩部鼓吹,何必期效仲舉。’”
      dǎ tuì táng gǔ打退堂鼓退堂:指古代封建官吏坐堂問事完畢。封建官吏在退堂前;差役要打退堂鼓;表示停止辦公或審理案件結束。現比喻跟人共同做事時中途退出。也比喻遇到困難或問題時;向后退縮。元 關漢卿《竇娥冤》第二折:“左右,打散堂鼓,將馬來,回私宅去也。”
      zhòng xīng qí gǔ重興旗鼓猶言重整旗鼓。清·新廣東武生《黃蕭養回頭》:“現下招集人才,團練軍馬,倘有機會可乘,一定重興旗鼓。”
      mù gǔ chén zhōng暮鼓晨鐘寺廟中早晚報時的鐘鼓之聲。比喻令人警覺醒悟的學說或言論。形容僧尼那樣寂寞單調的生活。南北朝 庚信《陪駕幸終南山和宇文月史》:“戍樓鳴夕鼓,山寺響晨鐘。”
      qí gǔ xiāng wàng旗鼓相望望:向遠看。隊伍很長,旗幟和戰鼓前后相接,威武雄壯。《魏書·苻堅傳》:“堅南伐司馬昌明,戎卒六七萬,騎二十七萬,前后千里,旗鼓相望。”
      jīn gǔ xuān tián金鼓喧闐金鼓:金鉦和鼓。喧闐:聲音大。形容音樂演奏的聲音嘈雜熱鬧。亦形容軍威壯盛或戰況激烈。清 金捧閶《守一齋筆記 蘆花會》:“忽金鼓喧闐,儀衛甚盛,觀者踵接肩摩。”
      mì luó jǐn gǔ密鑼緊鼓鑼聲緊,鼓點密。戲曲開臺前的一陣節奏急促的鑼鼓。比喻為配合某人的上臺或某事的推行而制造的氣氛、聲勢。陳殘云《山谷風煙》第18章:“如今村子上在密鑼緊鼓地查什么陰謀,你走路也得當心呵,要帶眼識人。”
      gǔ qí xiāng dāng鼓旗相當同“旗鼓相當”。《后漢書·隗囂傳》:“如令子陽到漢中、三輔,愿因將軍兵馬,鼓旗相當。”
      dà zhāng qí gǔ大張旗鼓大規模地搖旗擂鼓(張:展開;鋪排;旗鼓:古代作戰時傳達軍令的用具)。原形容作成的規模和聲勢大;現泛指做事規模和聲勢很大。清 張春帆《宦海》:“李參戎帶著這些人陸續出了鎮南關,便大張旗鼓,排齊隊伍,浩浩蕩蕩地向前進發。”
      gǔ chún nòng shé鼓唇弄舌鼓:撥動,振動。振動嘴唇,撥弄舌頭。形容憑口舌挑撥、煽動或進行游說。明 許仲琳《封神演義》第94回:“今已陷之于喪亡,尚不自恥,猶敢鼓唇弄舌于眾諸侯之前耶?”
      gǔ fù ér yóu鼓腹而游鼓腹:鼓起肚子,即飽食。飽食挺腹,悠閑游玩。形容太平時代人們過著安樂的生活。戰國·宋·莊周《莊子·馬蹄》:“夫赫胥氏之時,民居不知所為,行不知其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
      gǔ zú gàn jìn,lì zhēng shàng yóu鼓足干勁,力爭上游鼓:鼓動,振作;上游:比喻前列或高位。把勁頭鼓足,努力爭取進入先進行列。毛澤東《在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在1958年黨的八大二次會議上,通過了‘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
      gǔ yuè xuān tiān鼓樂喧天鼓:彈奏。喧天:聲音大而嘈雜。彈奏著各種樂器,聲響大得直沖云天。《五代史平話 漢史》:“笙歌聒地,鼓樂喧天。”
      gǔ wěn fèn zhǎo鼓吻奮爪猶言張牙舞爪。明·馬中錫《中山狼傳》:“言下狼復鼓吻奮爪以向先生。”
      yáo líng dǎ gǔ搖鈴打鼓搖動著鈴,敲打著鼓。比喻大聲張揚,喧嘩吵鬧。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62回:“既是你喬親家爹主張,兌三百二十兩,抬了來罷!休要只顧搖鈴打鼓的了。”
      gǔ dāo tú zhě鼓刀屠者鼓刀:動刀。宰殺牲畜的屠夫。指社會地位低下的人。戰國·楚·屈原《離騷》:“呂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舉。”
      gǔ fù ōu gē鼓腹謳歌拍著肚皮唱歌。指吃得飽而歌頌世道好。宋·釋普濟《五燈會元·文準禪師》:“鼓腹謳歌笑不徹。”
      méng zài gǔ lǐ蒙在鼓里比喻受人蒙蔽,對有關的事情一點兒也不知道。清·魏秀仁《花月痕》第12回:“只可憐同秀如蒙在鼓里。”
      lóu chuán xiāo gǔ樓船簫鼓乘坐樓船,吹簫擊鼓。樓船:有樓飾的游船。
      pāo jīn qì gǔ拋金棄鼓金:鑼。拋下助戰用的鑼與鼓。形容被打敗而逃走。元·無名氏《杏林莊》第二折:“俺如今不須用刀死追復,他每都拋金棄鼓,領著殘卒,離營撇寨那廂撲。”
      yáng líng dǎ gǔ揚鈴打鼓比喻大聲張揚。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62回:“要是一點子小事便揚鈴打鼓,亂折騰起來,不成道理。”
      gǔ shé xiān huáng鼓舌掀簧掉動舌頭,掀動樂器中的簧片。謂用動人的言辭蠱惑人。清·胡泉《貂裘換酒·題〈聊齋志異〉》詞:“筆墨久拋荒,懶勞神雕蟲小技,鼓舌掀簧。”
      gǔ chún zǎ shé鼓唇咋舌同“鼓唇搖舌”。清·錢泳《履園叢話·舊聞·席氏多賢》:“而胥吏衙役輩鼓唇咋舌,欲以罔利。”
      xián ér gǔ zhī弦而鼓之弦:琴弦,裝上弦;鼓:彈。裝上弦開始彈奏音樂。明·劉基《郁離子·千里馬篇》:“斫而為琴,弦而鼓之,金聲而玉應。”
      chóng zhěng qí gǔ重整旗鼓重:重戰;整:整頓;整治;旗鼓:古代作戰時用來發號令的旌旗和戰鼓;用以代表軍事力量。比喻失敗或受挫后;重新整頓組織力量;準備再干。也作“重振旗鼓”。宋 克勤《圓悟佛果禪師語錄》第17卷:“法燈重整槍旗,再裝甲胄。”
      duì niú gǔ huáng對牛鼓簧見“對牛彈琴”。《莊子·齊物論》“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堅白之昧終”晉·郭象注:“是猶對牛鼓簧耳,彼竟不明,故己之道術終于昧然也。”
      zhuàng zhōng jī gǔ撞鐘擊鼓奏樂,指寺院的晨鐘暮鼓。戰國·鄭·墨翟《墨子·非樂上》:“撞巨鐘,擊鳴鼓。”
      shāi luó léi gǔ篩鑼擂鼓敲鑼打鼓。形容大聲吵鬧。也比喻竭力把事情夸大。明·吳承恩《西游記》第28回:“翻筋斗,豎蜻蜓當街上篩鑼擂鼓,無所不為的玩耍。”
      gǔ zào ér jìn鼓噪而進鼓噪:擂鼓和吶喊。擂鼓吶喊,大張聲勢地向前沖去。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哀公十七年》:“越子為左右句舉,使夜或左或右,鼓噪而進。”
      gǔ gǔ nāng nāng鼓鼓囊囊軟外皮中塞得圓鼓鼓的;藏物凸起的樣子。清 李寶嘉《文明小史》第四十九回:“看見皮瓠藤籃之類,鼓鼓囊囊的裝著許多東西。”
      gǔ wěn nòng shé鼓吻弄舌鼓弄唇舌。《花月痕》第四四回:“又有一個梟鳥,在秋心院上,鼓吻弄舌,叫得跛腳毛發森豎!”
      chén zhōng mù gǔ晨鐘暮鼓暮:傍晚。佛教規矩,寺里晚上打鼓,晚上敲鐘。比喻可以使人警覺醒悟的話。宋 陸游《短歌行》:“百年鼎鼎世共悲,晨鐘暮鼓無休時。”
      chě gǔ duó qí扯鼓奪旗形容作戰勇敢。元 鄭光祖《伊尹耕莘》第三折:“統雄兵劈面相持,驅貔虎扯鼓奪旗。”
      xiān fēng gǔ làng掀風鼓浪比喻煽動情緒,挑起事端。毛澤東《蘇聯利益和人類利益的一致》:“借著諾蒙坎停戰協定的訂立和日蘇互不侵犯條約的傳聞,掀風鼓浪,挑撥中蘇兩大民族間的感情。”
      dāng miàn luó,duì miàn gǔ當面鑼,對面鼓比喻面對面地商量、對證或爭論。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51回:“他聽見俺娘說不拘幾時要對這話,他如何就慌了。要是我,你兩個當面鑼、對面鼓的對不是!”
      bù gǔ léi mén布鼓雷門布鼓:用布蒙的鼓;雷門:古代會稽的城門名。在雷門前擊布鼓。比喻在能手面前賣弄本領。東漢 班固《漢書 王尊傳》:“毋持布鼓過雷門。”顏師古注:“雷門,會稽城門也,有大鼓,越擊此鼓,聲聞洛陽,故尊引之也。布鼓,謂以布為鼓,故無聲。”
      gǔ jiǎo qí míng鼓角齊鳴鼓:戰鼓;角:古代軍隊中的樂器,即號角。戰鼓響,號角鳴。形容軍隊出擊時的雄壯陣勢。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七十九回:“前面鼓角齊鳴,一彪軍出,放過馬謖,攔住張郃。”
      shōu luó bà gǔ收鑼罷鼓停止敲擊鑼鼓。比喻結束,結尾。清·李漁《閑情偶寄·詞曲·格局》:“骨肉團聚,不過歡笑一場,以此收鑼罷鼓,有何趣味。”
      bì gǔ sàng tún敝鼓喪豚敝:破,壞;喪:失去;豚:豬。指擊破鼓、烹掉豬以求神治病,病仍未治好。形容費而無益。先秦 荀況《荀子 解蔽》:“故傷于濕而擊鼓鼓痹,則必有敝鼓喪豚之費矣,而未有俞疾之福也。”
      gǔ zào ér qǐ鼓噪而起鼓噪:起哄。喧擾哄鬧起來。《谷梁傳·定公十年》:“兩君就壇,兩相相揖,齊人鼓噪而起,欲以執魯君。”
      gǔ yǎn nǔ jīng鼓眼努睛眼睛張大、凸起的樣子。謂使眼色。周立波《山鄉巨變》上七:“‘你跟我來,有句話問你。’他鼓眼努睛,對她這樣說。”
      fú gǔ xiāng yìng桴鼓相應用鼓槌擊鼓,鼓就發聲。比喻相互應和,配合緊密。東漢 班固《漢書 李尋傳》:“順之以善政,則和氣可立致,猶桴鼓之相應也。”
      chóng dǎ gǔ,lìng kāi zhāng重打鼓,另開張重:重新。比喻重新開始,另起爐灶。老舍《二馬》第四段:“搬家,跟父親痛痛快快的說一回,或者甚至鬧一回,鬧完了,重打鼓,另開張,干!”
      gǔ pò zhòng rén chuí鼓破眾人捶指眾人群起攻擊落魄失勢之人。馬烽《呂梁英雄傳》第32回:“人常說:墻倒眾人推,鼓破亂人捶。”

      亚洲日韩精品射精日| 日本亚洲中午字幕乱码| 亚洲AV伊人久久青青草原| 亚洲一卡一卡二新区无人区| 亚洲午夜久久久久久尤物| 亚洲男女性高爱潮网站| 久久丫精品国产亚洲av|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V红樱桃| 亚洲大片在线观看| 亚洲午夜免费视频| 亚洲精品韩国美女在线| 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 亚洲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在观| 亚洲喷奶水中文字幕电影|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网站| 亚洲粉嫩美白在线| 亚洲精品天堂无码中文字幕| 亚洲av成人中文无码专区| 国产亚洲午夜精品| 国产a v无码专区亚洲av| 亚洲综合伊人久久综合| 亚洲av综合色区| 亚洲精品私拍国产福利在线| 亚洲色图综合网站| 亚洲精品福利你懂| 亚洲成在人线aⅴ免费毛片| 相泽南亚洲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青草 | 亚洲色欲www综合网| 亚洲午夜久久久久久尤物| 亚洲日韩乱码中文字幕| www亚洲精品久久久乳| 国产偷国产偷亚洲高清日韩| 亚洲精品国产品国语在线| 亚洲国产精品国自产拍电影| 亚洲理论片在线观看| 亚洲色精品VR一区区三区| 久久久亚洲精华液精华液精华液| 亚洲精品国产V片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色777777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亚洲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