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魂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shén hún dàng yáng神魂蕩揚 | 蕩:搖動;揚:飛起。形容精神飄忽不定。 | 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第一卷:“添香侍者似風狂,執磐的頭陀呆了半晌,作法的者黎神魂蕩揚,不顧那本師和尚,聒起那法堂。” |
shén hún shī jù神魂失據 | 神魂:神志;據:依托。形容神志失去常態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21回:“是夜多渾蟲醉倒在坑,二鼓人定,賈璉便溜進來相會,一見面早已神魂失據!” |
hún sàng shén duó魂喪神奪 | 同“魂飛魄散”。 | 清·無名氏《燕京雜記》:“妖態艷妝,逾于秦樓楚館,初入都者,莫不魂喪神奪。” |
shén hún piāo dàng神魂飄蕩 | 形容精神飄忽。 |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七十四回:“黃天祥不知所以,抬頭看時,不覺神魂飄蕩,一會兒不知南北,昏昏慘慘,被步下軍卒生擒下馬。” |
hún jīng pò tì魂驚魄惕 | 形容十分震驚。 | 清·劉獻廷《廣陽雜記》第三卷:“予見之而魂驚魄惕,此予向者意地中固有之局,何斯人之先得我心邪?” |
mèng duàn hún láo夢斷魂勞 | 睡夢中也在思想著,弄得神魂不寧。亦作“夢斷魂消”。 | 元·王元和《小桃紅·題情》:“又不敢對著人明明道,只落的夢斷魂勞。” |
yí hún wáng pò遺魂亡魄 | 謂拋棄思慮,停止精神活動。 | 漢·嚴遵《道德指歸論·大成若缺》:“遺魂亡魄,休精息神。” |
diū hún shī pò丟魂失魄 | 形容非常驚慌,沒頭腦,無主見 | 俞林《在太行山上》:“小范首先從樹叢后面猛跳出來,那家伙嚇得丟魂失魄,尖叫一聲,返身就跑。” |
hún piāo shén dàng魂飄神蕩 | 同“魂飛魄散”。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28卷:“吳衙內看了,不覺魂飄神蕩,恨不得就飛到他身邊,樓在懷中。” |
lí hún qiàn nǚ離魂倩女 | 倩女:美麗的少女。舊時指少女為愛情而死。 | 元 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二折:“看你個離魂倩女,怎發付擲果潘安。” |
hún fēi dǎn chàn魂飛膽顫 | 同“魂飛魄散”。 | 明·方汝浩《禪真逸史》第22回:“正有些心虛,忽然見床下鉆出一個披頭黑鬼來,二人驚得毛骨悚然,魂飛膽顫,大叫有鬼,戒尺亂打。” |
xīn zuì hún mí心醉魂迷 | 形容佩服愛幕到極點。 | 北齊 顏之推《顏氏家訓 慕賢》:“所值名賢,未嘗不心醉神迷,向慕之也。” |
mèng hún diān dǎo夢魂顛倒 | 比喻心神恍惚,失去常態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19卷:“只因財利迷心,身家念重,時時防賊發火起,自然夢魂顛倒。” |
qiàn nǚ lí hún倩女離魂 | 舊指少女為愛情而死。 | 唐·陳玄祐《離魂記》 |
hún cán sè chǐ魂慚色褫 | 惶愧失色,驚恐不安。 | 唐·司空圖《釋怨》:“二子魂慚色褫,跼聽玉音。” |
hún wáng pò shī魂亡魄失 | 魂、魄:即迷信所說的靈魂。形容萬分驚恐,不知所措;有時也指受到了極大誘惑而不能自持。 | 漢·楊雄《羽獵賦》:“魂亡魄失。” |
hún xiāo pò sàng魂消魄喪 | 同“魂飛魄散”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117回:“那火炮飛將起去,震的天崩地動,岳撼山搖,城中軍馬,驚得魂消魄喪,不殺自亂。” |
wáng hún shī pò亡魂失魄 | 魂、魄:舊指人身中離開形體能存在的精神為魂,依附形體而顯現的精神為魄。形容驚慌憂慮、心神不定、行動失常的樣子。 | 元·無名氏《看錢奴》第二折:“餓的我肚里饑失魂喪魄,凍的我身上冷無顏落色。” |
sān hún chū qiào三魂出竅 | 形容害怕得不知所措。 | |
hún bù shǒu zhái魂不守宅 | 見“魂不守舍”。 | 三國·魏·管辰《管輅別傳》:“何之視侯,則魂不守宅,血不華色,精爽煙浮,容若槁木,謂之鬼幽。” |
pò dǎn sàng hún破膽喪魂 | 喪魂:喪失了魂魄。形容恐懼到極點。 | 《太平廣記·張和思》:“北齊張和思,斷獄囚,無問善惡貴賤,必被枷鎖杻械,困苦備極。囚徒見者,破膽喪魂,號生羅剎。” |
diū hún diū pò丟魂丟魄 | 見“丟魂失魄”。 | 馬烽、西戎《呂梁英雄傳》第十九回:“有一個狼撲上來,爪子搭在了他的身上,正嚇得他丟魂丟魄的時候,山上過來一群鋤地的,才把狼趕走。” |
hún xiāo pò sàn魂消魄散 | 魂:靈魂;魄:氣魄,精神。形容驚恐萬分,極端害怕。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77回:“李明見先折了一個,卻待也要撥馬回走時,被楊志大喝一聲,驚得魂消魄散,膽顫心寒,手中那條槍,不知顛倒。” |
hún jīng pò luò魂驚魄落 | 形容極度驚恐。 | 明·陳汝元《金蓮記·詩案》:“此本一上,這廝不獨削籍清朝,抑且置身圜土,使眾人魂驚魄落,舌結口鉗。” |
hún xiāo mù duàn魂銷目斷 | 謂情思凄苦。 | 唐·嚴休復《唐昌觀玉蕊花折有心人游悵然成二絕》詩:“終日齋心禱玉宸,魂銷目斷未逢真。” |
hún jīng dǎn luò魂驚膽落 | 形容驚恐萬分。 | 《敦煌變文集·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目連雖是圣人,亦得魂驚膽落。” |
jīng hún luò pò驚魂落魄 | 同“驚魂喪魄”。 |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23章:“左昆山久歷戎行,也知道勝敗乃兵家常事,斷不會因吃了一次敗仗就驚魂落魄,不敢再戰。” |
dàng hún shè pò蕩魂攝魄 | 震撼心神。 | 葉圣陶《倪煥之》十:“燈會自然搞得異常熱烈,煊赫,每夜有新的名色,每夜有麻醉觀眾的蕩魂攝魄的景象。” |
pò dàng hún yáo魄蕩魂搖 | 形容受外界刺激、誘惑而精神不能集中。 | 《雪巖外傳》第六回:“雪巖左顧右盼的賞鑒了一回,想起隋煬帝的烏銅鏡屏的艷事,便不禁魄蕩魂搖起來。” |
xiāo hún dàng pò銷魂蕩魄 | 見“銷魂奪魄”。 | 清·彭養鷗《黑籍冤魂》第15回:“這都是風俗奢靡,處處使人銷魂蕩魄。” |
pò dàng hún fēi魄蕩魂飛 | 形容驚恐萬狀。 | 《黑籍冤魂》第三回:“到如今煙鬼滿天下,聞得國家要行禁煙的命令,都嚇得魄蕩魂飛。” |
hún fēi pò dàng魂飛魄蕩 | 同“魂飛魄散”。 | 《后水滸傳》第六回:“那馬上的官人,忽見樓窗中一位美貌婦人,生得標致非凡,不勝驚喜……那官人在馬上,一時看得魂飛魄蕩。”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二十三卷:“說不盡百媚千嬌,魂飛魄蕩。 ” |
shén hún dàng chén神魂蕩飏 | 形容精神飄忽。 | |
shén hún yáo dàng神魂搖蕩 | 形容心神恍惚,難以把握。亦作“神搖魂蕩”、“神魂蕩揚”、“神魂飄蕩”。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八卷:“沈將仕看見李三情狀,一發神魂搖蕩。” |
shī hún dàng pò失魂蕩魄 | 形容心意煩亂,精神恍惚。 | 《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二:“[嚴蕊]乃是個絕色的女子。一應琴、棋、書、畫、歌舞、管弦之類,無所不通……所以人見了的,沒一個不失魂蕩魄在他身上。” |
shén yáo hún dàng神搖魂蕩 | 搖:搖動;蕩:飄蕩。心神恍惚,難以把握。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99回:“喜得公孫乾和異人目亂心迷,神搖魂蕩,口中贊嘆不已。” |
hún hào shén sàng魂耗神喪 | 耗:減損,消耗;喪:喪失。嚇得魂魄都飛散了。形容極為驚恐,不知所措。 | 明·沈德符《野獲編·府縣·邑令輕重》:“其視州縣守令,若鹓鸞之視腐鼠,一或得之,魂耗神喪,對妻子失色,甚至昏夜乞哀以求免。” |
hún fēi pò sàn魂飛魄散 | 魂:靈魂;魄:是指所謂依附形體而顯現的精神。指魂飛了;魄也散了。形容極度驚恐。 | 左丘明《左傳 昭公二十五年》:“心之精爽,是謂魂魄;魂魄去之,何以能久?” |
mèng láo hún xiǎng夢勞魂想 | 勞:煩。在夢中也思念,思想上不得平靜。 | 明·高濂《玉簪記·依親》:“我媳婦孤身在那方?痛殺我夢勞魂想。” |
hún láo mèng duàn魂勞夢斷 | 形容日夜思念,精神困乏。 | 明·賈仲名《蕭淑蘭》第二折:“不料東人妹淑蘭留心于那生身上,終日魂勞夢斷。” |
sàng hún xiāo hún喪膽消魂 | 喪:喪失;消:失去。形容驚恐到極點。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41回:“今日路當險處,遇此勁敵,那殘兵又都是個傷弓之鳥,誰人不喪膽消魂!” |
sàng hún shī pò喪魂失魄 | 原義為失去了魂魄。形容極度驚慌、恐懼。 | 魯迅《墳 未有天才之前》:“自從新思潮來到中國以后,其實何嘗有力,而一群老頭子,還有少年,卻已喪魂失魄的來講國故了。” |
bīng hún sù pò冰魂素魄 | 形容清白純潔的品質。 | 元 吳昌齡《張天師》第四折:“俺本是廣寒宮冰魂素魄,怎比那閻浮世濁骨凡胎。” |
hún bù fù tǐ魂不赴體 | 同“魂不附體”。 | 明·洪楩《清平山堂話本·西湖三塔記》:“霎時間把刀破開肚皮,取出心肝,呈上娘娘,驚得宣贊魂不赴體。” |
mèng duàn hún xiāo夢斷魂消 | 在夢中也思念,思想上不得平靜。 | 明·高濂《玉簪記·擢第》:“滿目新紅驚樹杪,鶯啼處夢斷魂消。” |
hún fēi dǎn liè魂飛膽裂 | 同“魂飛魄散”。 | 向春《煤城怒火》第二十章:“小島左堵右擋支持不住,看到劉鐵沖在前邊直取他來,嚇的他魂飛膽裂,關山一群保護著小島狂跑猛竄!” |
hún chí mèng xiǎng魂馳夢想 | 形容思念萬分。 | 元·馬致遠《青衫淚》第二折:“向在宅上憂聒,自別來魂馳夢想,此心無時無刻得離左右也。” |
yīn hún bù sàn陰魂不散 | 比喻壞人、壞事雖已清除,但不良的影響還在起作用。 | 李曉明《平原槍聲》:“我一合眼就看見周大貴,大概是他陰魂不散,咱們要替他……” |
hún diān mèng dǎo魂顛夢倒 | 猶言神魂顛倒。 | 明·馮夢龍《錦堂月·金閶紀遇》套曲:“魂顛夢倒神未定,忽聽得雨驟風狂鬧五更。” |
chí hún dàng pò馳魂宕魄 | 形容振撼心靈。 | 聞一多《李白之死》詩:“還有吹不滿旗的靈風推著云車,滿載霓裳縹緲、彩佩玲瓏的仙娥,給人們頌送著馳魂宕魄的天樂。” |
jiè shī huán hún借尸還魂 | 迷信傳說;人死以后靈魂可以借別人的尸體復活。比喻已經沒落或死亡的事物又以另一種形式或名義出現。 | 元 岳伯川《鐵拐李》楔子:“岳壽,誰想你渾家將你尸骸燒化了,我如今著你借尸還魂,尸體是小李屠,魂靈是岳壽。” |
wáng hún sàng pò亡魂喪魄 | 形容非常驚慌恐懼或心神不寧。 | 《孤本元明雜居 打董達》第二折:“哥哥你寬肺腑,休間阻,我教他亡魂喪魄,認個賢。” |
mí hún duó pò迷魂奪魄 | 見“迷魂淫魄”。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68回:“既升絕頂,樂聲嘹亮,俱在天際,觥籌交錯,迷魂奪魄,不自知其在人間矣。” |
bīng hún xuě pò冰魂雪魄 | 冰、雪:如冰的透明,雪的潔白。比喻人品質高尚純潔。 | 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 海敘不遇》:“詩曰:‘忍苦為詩身到此,冰魂雪魄已難招;直教桂子落墳上,生得一枝冤始銷。’” |
yě guǐ gū hún野鬼孤魂 | 比喻沒有依靠,處境艱難的人。 | |
sàng hún luò pò喪魂落魄 | 形容非常恐懼的樣子。 | 管樺《懲罰》:“鬼子山本踉蹌了一下,岔開兩腿,喪魂落魄地瞥了一眼從死尸堆里露出半個臉的川島。” |
sàng hún xiāo hún喪膽銷魂 | 喪、銷:失去。形容驚恐到極點。 | 元·無名氏《馮玉蘭》第四折:“暗自凝睛,不由我不喪膽銷魂忽地驚。” |
jīng hún shī pò驚魂失魄 | 同“驚魂喪魄”。 | 《抗日歌謠·歌頌八路軍》:“八路,八路……賽如猛虎;敵人一見,驚魂失魄掉屁股。” |
hún wáng dǎn luò魂亡膽落 | 同“魂飛魄散”。 | 《三國演義》第四二回:“魯肅曰:‘聞皇叔用諸葛孔明之謀,兩場火燒得曹操魂亡膽落。” |
gōu hún shè pò勾魂攝魄 | 形容事物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或威嚇的力量。 | 清 彭養鷗《黑籍冤魂》第15回:“那仆人一聽,鄉音入耳,已是關心;更兼那燕語鶯聲,勾魂攝魄,要走哪里走得過去?” |
hún jīng dǎn chàn魂驚膽顫 | 形容驚恐萬分。 | 明·方汝浩《禪真逸史》第33回:“薛舉一枝畫戟神出鬼沒,若舞梨花,遍身解數。官軍看了,個個魂驚膽顫。” |
hún fēi pò sàng魂飛魄喪 | 同“魂飛魄散”。 | 元·關漢卿《蝴蝶夢》第二折:“驚的我魂飛魄喪,走的我力盡筋舒。” |
zhuī hún duó mìng追魂奪命 | 奪取魂魄性命。形容魅力極大。 | 《綠野仙蹤》第四十三回:“我活了四十多歲,才只見了這樣個伶俐俊俏、追魂奪命、愛殺人的一位小堂客。”又第七十九回:“再看香裙下面,偏又配著周周正正、瘦瘦小小、追魂奪命一對小金蓮,正是洛神臨凡,西施出世。” |
hún xiāo pò duó魂消魄奪 | 同“魂飛魄散”。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79回:“季斯看了多時,又閱其容色之美,服飾之華,不覺手麻腳軟,目睜口呆,意亂神迷,魂消魄奪。” |
jīng hún sàng pò驚魂喪魄 | 形容十分恐懼。 | 明·李贄《四書評·論語·季氏》:“使季孫聞之,不驚魂喪魄也哉!” |
àn rán xiāo hún黯然銷魂 | 黯然:心神沮喪、面色難看的樣子;銷魂:因受刺激而神思茫然;好像靈魂離開了肉體。心情沮喪;面色陰沉;好像失掉了靈魂;形容極度悲愁。 | 南朝 梁 江淹《別賦》:“黯然銷魂者,惟別而已矣。”李善注:“黯:失色將敗之貌。” |
shī hún sàng pò失魂喪魄 | ①形容心煩意亂,精神恍惚。②形容極度驚恐不安。 | 元 劉唐卿《降桑》第二折:“您孩兒為母不安,這些時衣不解帶,寢食俱發,憂凄不止,行坐之間,猶如失魂喪魄。” |
sè shòu hún yǔ色授魂與 | 色:神色;授、與:給予。形容彼此用眉目傳情,心意投合。 | 漢 司馬相如《上林賦》:“長眉連娟,微睇綿藐,色授魂與,心愉于側。”李善注引張揖曰:“彼色來授,我魂往與接也。” |
hún fēi mù duàn魂飛目斷 | 形容十分心向往之,不能自持。 | 《敦煌變文集·維摩詰經講經文》:“遠看時意散心驚,近睹者魂飛目斷。” |
jīng hún wèi dìng驚魂未定 | 驚魂:受驚嚇的心靈。形容受驚嚇后;心情還沒有平靜下來。 | 宋 蘇軾《謝量移汝州表》:“只影自憐,命寄江湖之上;驚魂未定,夢游縲紲之中。” |
hún fēi dǎn luò魂飛膽落 | 同“魂飛魄散”。 | 清·吳趼人《痛史》第三回:“回顧元營,火光四起,愈覺得魂飛膽落。” |
gū hún yě guǐ孤魂野鬼 | 比喻沒有依靠,處境艱難的人。 | 錢鐘書《圍城》:“人家哪里有工夫夢見我們這種孤魂野鬼。” |
pò sàn hún fēi魄散魂飛 | 同“魂飛魄散”。 | 元·無名氏《百花亭》第三折:“可正是船至江心補漏遲,只著我魄散魂飛。”明·徐霖《繡襦記》第三十出:“聽說罷心悲痛,駭得我魄散魂飛似癡。” |
hún bù zhe tǐ魂不著體 | 同“魂不附體”。 | 《前漢書平話》卷上:“嚇高皇魂不著體。”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五十三回:“只見兩個黃巾力士,押著李逵,耳邊只聽得風雨之聲,不覺徑到薊州地界,嚇得魂不著體,手腳搖戰。” |
pò sàn hún piāo魄散魂飄 | 形容人臨死時神志昏迷、人事不省。 | 《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第七回:“雙手攥定了這根九環錫杖,謹照著他的腰眼骨兒,著實斷送他一下,把個孽畜打得一個星飛繚亂,魄散魂飄。” |
hún fēi shén sàng魂飛神喪 | 同“魂飛魄散”。 | 唐·裴铏《傳奇·孫恪》:“恪乃驚懼,若魂飛神喪,良久撫二子一慟。” |
hún xiāo cháng duàn魂銷腸斷 | 見“魂銷目斷”。 | 宋·劉過《賀新郎》詞:“衣袂京塵曾染處,空有香紅尚軟。料彼此,魂銷腸斷。” |
zhāo hún yáng fān招魂揚幡 | 魂:靈魂;招魂:招回靈魂;幡:一種垂直懸掛的窄長的旗子。比喻為死亡的舊事物復活進行鼓吹。 | |
mù duàn hún xiāo目斷魂消 | 因望不到而內心傷悲。形容離別的悲傷愁苦。 | 明·無名氏《精忠記·辭母》:“只今別去,山長水遙,意匆匆遠離膝下,目斷魂消。” |
shī hún luò pò失魂落魄 | 形容驚慌憂慮;心神不定、行動失常的樣子。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做子弟的,失魂落魄,不惜余生。” |
dǎn liè hún fēi膽裂魂飛 | 裂:破裂。魂:魂靈、神志。膽也破了,魂也飛了。形容極度害怕、恐慌。 |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一回:“秦鳳一聞此言,膽裂魂飛,忙忙奏知李娘娘。” |
xīn chàn hún fēi心顫魂飛 | 顫:顫動,發抖。心顫抖,魂飛散。形容驚恐不安。 | 蘇雪林《玉溪詩迷·附錄》:“是心顫魂飛時的言語,是腸回蕩氣時的哀音。” |
shén hún liáo luàn神魂撩亂 | 撩亂:同“繚亂”,紛亂。指心神紛亂不定。 | 宋·楊澤民《夜游宮》:“致得心腸轉。教令得神魂撩亂。” |
hún fēi dǎn zhàn魂飛膽戰 | 同“魂飛魄散”。 | 《敦煌變言集·難陀出家緣起》:“怕怖莫知為計,魂飛膽戰心惟。” |
àn rán hún xiāo黯然魂銷 | 黯然:心神沮喪的樣子;魂銷:靈魂離開了軀殼。形容心情極其沮喪、哀痛,以致心神無主的樣子。 | 清 李漁《閑情偶寄 授曲第三》:“悲者黯然魂銷而不致反有喜色,歡者怡然自得而不見稍有瘁容。” |
yáng fān zhāo hún揚幡招魂 | 掛幡招回死者的靈魂(迷信)。比喻想使已經被清除的的壞人再恢復活動。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91回:“設香案,鋪祭物,列燈四十九盞,揚幡招魂。” |
chí hún duó pò馳魂奪魄 | 形容震撼心靈。 | 徐遲《地質之光》:“各種印象,新鮮而又莊嚴,使他目不暇給,馳魂奪魄。” |
mí hún tāng迷魂湯 | 比喻迷惑人的語言或行為。 | 《全元散曲 點絳唇 贈妓》:“使了些巧心機,那里有真情實意。迷魂湯滋味美,紙湯瓶熱火猥。” |
hún shè sè jǔ魂慴色沮 | 形容驚恐萬狀。 | |
hún bù fù tǐ魂不負體 | 同“魂不附體”。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17卷:“這里知觀正待進房,又聽得本家門首鑼響……驚得魂不負體,掇轉身望外就走。” |
mù duàn hún xiāo目斷魂銷 | 目斷:竭盡目力所見。指竭盡目力也看不見,因而內心十分悲痛。形容因離別而十分傷心。亦作“目斷魂消”。 | 唐·元稹《同州刺史謝上表》:“臣自離京國,目斷魂銷,每至五更朝謁之時,臣實制淚不得。” |
ān hún dìng pò安魂定魄 | 魂、魄:人的靈氣、精神。指使人心安定。 | 明·湯顯祖《牡丹亭》第三十四出:“不尋常,安魂定魄賽過反精香。” |
shén hún diān dǎo神魂顛倒 | 神魂:精神。精神恍惚;顛三倒四;失去常態。形容對某人或某事著了迷;以致心神不定;失去常態。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 陸五漢硬留合色鞋》:“神魂顛倒,連家里也不思想。” |
liǎn gǔ chuí hún斂骨吹魂 | 謂再造生靈,使死者復生。斂骨,使散掉的骨骼集結起來。吹魂,把散走的魂魄吹送回體。 | 《南史·袁昂傳》:“幸因約法之弘,承解網之宥,猶當降等薪粲,遂乃頓釋鉗赫,斂骨吹魂,還編黔庶。” |
hún fēi dǎn sàng魂飛膽喪 | 同“魂飛魄散”。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114回:“使人探知大軍離城不遠,遙望水陸路上,旌旗蔽日,船馬相連,嚇得魂消膽喪。” |
chū mài líng hún出賣靈魂 | 比喻以一個人的靈魂去換取榮譽、地位等。 | 馬識途《清江壯歌》第七章:“他們竟妄想用這一張紙充當賀國威的賣身文契,要他出賣靈魂,出賣自己終生信仰的馬克思列寧主義和自己的母親——中國共產黨。” |
zhuī hún duó pò追魂奪魄 | 見“追魂攝魄”。 | 明·郭勛《英烈傳》第五十二回:“文忠凜然端坐,價前如狼如虎的將官,排列兩行,就如追魂奪魄的一般,甚是畏懼。” |
pò sàn hún xiāo魄散魂消 | 同“魂飛魄散”。 | 元·張鳴善《普天樂·贈妓》:“口兒甜,龐兒俏……引的人魄散魂消。” |
wáng hún sàng dǎn亡魂喪膽 | 形容驚慌恐懼到極點。 | 明 無名氏《破天陣》:“殺匈奴亡魂喪膽,保家邦萬載咸寧。” |
hún piāo pò sàn魂飄魄散 | 同“魂飛魄散”。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三十八回:“娘娘見說,魂飄魄散,急下亭抱起,緊摟在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