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足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qí zú bìng qū齊足并驅 | 謂齊頭并進,不分高下。 | 晉·陳壽《三國志·蜀志·彭羕傳》:“卿才具秀拔,主公相待至重,謂卿當與孔明、孝直諸人齊足并驅。” |
bīng jīng liáng zú兵精糧足 | 兵:兵士。指兵士精銳,糧草充足。形容軍隊十分強盛。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43回:“今江東兵精糧足,且有長江之險?!?/td> |
yù guó zú mín裕國足民 | 裕:富饒。使人民富裕,國家豐足。 | 明·張居正《答應天巡撫論大政大典》:“且此項錢糧,貯積甚多,將來裕國足民,更不外索?!?/td> |
xué rán hòu zhī bù zú,jiāo rán hòu zhī kùn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之困 | 學習之后,才知道自己的缺點;教學以后,才知道自己的知識貧乏。 | 《禮記·學記》:“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然后能自強也?!?/td> |
kè zú shì jù刻足適屨 | 屨:麻制的單底鞋。按照鞋的大小來削自己的腳。比喻主次顛倒。 | 宋·陸游《讀何斯舉黃州秋居雜詠次其韻》:“昔人亦有言,刻足以適屨?!?/td> |
chì shéng wǎn zú赤繩綰足 | 赤繩:紅繩;綰:系。指男女結成婚姻。 | 明·張景《飛丸記·盟尋泉石》:“想赤繩綰足再難逃,只愿得同諧到老,歷天長地久,永把琴瑟調。” |
tuō zú wú mén托足無門 | 托足:立足。指沒有落腳安身之處。 | 明·袁宏道《徐文長傳》:“其胸中又有勃然不可磨滅之氣,英雄失路托足無門之悲?!?/td> |
sān zú dǐng lì三足鼎立 | 鼎:古代烹煮的炊器;圓形;三足;兩耳。像三條腿的鼎那樣立著。比喻三方分立的局面。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竇融傳》:“欲三分鼎,連衡合從,也宜以時定?!?/td> |
pǐn tóu lùn zú品頭論足 | 見“品頭題足”。 | 郭澄清《大刀記》開篇十二:“他們指手劃腳,品頭論足?!?/td> |
hé zú wéi qí何足為奇 | 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表示不值得奇怪。 | 元·無名氏《馬陵道》第一折:“孫先生,恰才你擺的陣勢,都是可破的,何足為奇?!?/td> |
tān xīn bù zú貪心不足 | 貪得無厭,永不滿足。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十五回:“汝貪心不足!既得吳郡,而又強并吾界!” |
bù zú wéi yì不足為意 | 足:值得。不值得介意。 | 明 張居正《答鄭范溪》:“公但自信此心,秉公任直,紛紛之言,不足為意?!?/td> |
jì huò shì zú計獲事足 | 猶言如愿以償。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應劭傳》:“茍欲中國珍貨,計獲事足,旋踵為害,非為畏威懷德?!?/td> |
chéng shì bù zú,huài shì yǒu yú成事不足,壞事有余 | 成:成就;足:足夠。指事情不但辦不好,反而把事情弄壞。用于指責辦事拙劣或故意不讓事情辦成的人。 |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105回:“部里書辦們,成事不足,壞事有余;勝之不武,不勝為笑?!?/td> |
dǐng zú ér lì鼎足而立 | 鼎;古代烹煮用的炊具;多為圓形;三足兩耳。像鼎那樣三只腳并立。比喻事物三方面并立;常指政治局勢或力量三方面相持。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淮陰侯列傳》:“莫若兩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td> |
yī kuí yǐ zú一夔已足 | 夔:古賢臣名,為舜時的典樂官。夔一人已足制樂。指只要是真正的人才,有一個就足夠了。 | 《韓非子·外儲說左下》:“不也,夔非一足也,……一而足也?!薄秴问洗呵铩げ靷鳌罚骸胺驑罚斓刂?,得失之節也,故唯圣人為能和,樂之本也。楚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 |
dǐng fēn sān zú鼎分三足 | 見“鼎足三分”。 | 《水滸傳》第二十回:“今番克敵制勝,誰人及得先生良法。正是鼎分三足,缺一不可。先生不必推卻?!?/td> |
shuāng zú chóng jiǎn雙足重繭 | 形容奔走勞苦。 | 《淮南子 修務訓》:“昔者楚欲攻宋。墨子聞而悼之,自魯趨而十日十夜,足重繭而不休息?!?/td> |
chuí xiōng diē zú捶胸跌足 | 表示極為悲傷或悲憤。 | 《二刻拍案驚奇》卷十八:“老翁捶胸跌足道:‘眼面前錯過了仙緣,悔之何及!’” |
mǎ zú chē chén馬足車塵 | 喻四處奔波,生活動蕩不定。 | 秋瑾《申江題壁》:“馬足車塵知己少,繁弦急管正聲稀?!?/td> |
tóu tòng zhì tóu,zú tòng zhì zú頭痛治頭,足痛治足 | 比喻只解決具體問題,不深究產生問題的根源。同“頭痛灸頭,腳痛灸腳”。 | 明·張居正《與張心齋計不許東虜款貢》:“語曰:‘頭痛治頭,足痛治足’。今虜禍方中于遼,遼以一鎮當全虜之勢,病在足之時矣?!?/td> |
zhòng zú yī jì重足一跡 | 見“重足一跡”。 | 《漢書·佞幸傳·石顯》:“自是公聊以下畏顯,重足一跡。”顏師古注:“言極恐懼,不敢自寬縱?!?/td> |
yán zhě wú zuì,wén zhě zú jiè言者無罪,聞者足戒 | 指提意見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確,也是無罪的。聽取意見的人即使沒有對方所提的缺點錯誤,也值得引以為戒。 | 《詩經 大序》:“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td> |
shǒu wǔ zú dǎo手舞足蹈 | 蹈:跳動。兩手舞動;兩只腳也跳起來。形容高興到了極點。 | 先秦 孟軻《孟子 離婁上》:“樂則生矣,全則惡可已也。惡可已,則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td> |
mǎ zú lóng shā馬足龍沙 | 指馳騁邊疆,揚威域外。龍沙,塞北沙漠地方。 | 曼殊室主人《班定遠平西域》第一幕:“虎頭燕頷,人言萬里之侯;馬足龍沙,胸有千秋之業。” |
zhòng zú píng qì重足屏氣 | 謂畏懼之甚。 | 《宋書·柳元景傳》:“師祖嚴暴無常,元景雖荷寵遇,恒慮及禍。太宰江夏王義恭及諸大臣,莫不重足屏氣,未嘗敢私往來?!?/td> |
qiāo zú kàng shǒu蹺足抗手 | 手舞足蹈貌。 | 明·張居正《門生為師相中玄高公六十壽序》:“今天子基命宥密,孰與成王賢,其委任公不在周公下,薄海內外皆蹺足抗手,歌頌盛德?!?/td> |
shǒu zú shī cuò手足失措 | 手足失去安放的地方。形容極其驚慌。 | 唐·韓愈《為韋相公讓官表》:“心神靡寧,顧已慚觍,手足失措?!?/td> |
rén jǐ jiā zú人給家足 | 給:富裕,充足。家家戶戶豐衣足食。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平準書》:“漢興七十余年,國家無事,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td> |
hé zú dào zāi何足道哉 | 足:值得。哪里值得談起呢?表示不值一提,帶有輕蔑之意。 |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語·杜牡之》:“意在言外,而幽怨之情自見,不待明言之也,詩貴夫如此。若使人一覽而意盡,亦何足道哉。” |
zú shí fēng yī足食豐衣 | 豐衣足食。形容生活富裕。 | 清·嬴宗季女《六月霜·恤緯》:“勸夫人省可閑愁緒,足食豐衣無所慮,何況俺爺貴胄都時譽。” |
zhì zú yǐ shì fēi,biàn zú yǐ xíng shuì智足以飾非,辯足以行說 | 智:智謀,指巧詐,詭辯。巧詐足夠拒絕別人的規勸,言辭足夠掩飾自己的過失。 | 漢·劉向《說苑·臣術》:“四曰智足以飾非,辯足以行說,反言易辭而成文章,內離骨肉之親,外妒亂朝廷,如此者讒臣也。” |
rén zú jiā gěi人足家給 | 同“人給家足”。 | 宋·曽鞏《監司制》:“人足家給,富饒洽于公私?!?/td> |
qǐ zú ér dài企足而待 | 抬起腳后跟等著。比喻盼望在不久的將來實現。 | |
dùn zú zhuī xiōng頓足椎胸 | 同“頓足搥胸”。 | 劉立凱《五四——六三愛國運動大事日錄·廣州眾搗毀日貨》:“社會人心異常興奮,甚至婦人、孺子、車夫、苦力,風元不口談抵制,戟批痛罵,握拳怒目,頓足椎胸?!?/td> |
shén wán qì zú神完氣足 | 精神飽滿,氣息充足。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九回:“文字不相上下,神完氣足,俱是作家。” |
zhī jiān jiǎn zú胝肩繭足 | 指艱辛勞作。 | 明宋濂《瞿員外墓志銘》:“凡負販者必多給其直,家人怪問其故,府君曰:‘彼人胝肩繭足以求升合利,吾忍與之較耶?” |
zú tà shí dì足踏實地 | 猶言腳踏實地。 | 徐鑄成《報海舊聞》五一:“所有有靈魂的人,都應足踏實地,奮發自雄?!?/td> |
kē tóu xiǎn zú科頭跣足 | 光著頭赤著腳。 | 宋 田晝《筑長堤》:“科頭跣足不得稽,要與官長修長堤。” |
jiā jǐ mín zú家給民足 | 家家衣食充裕,人人生活富足。 | 西漢 劉安《淮南子 本經訓》:“衣食有余,家給人足?!?/td> |
yàn zú jì shī燕足系詩 | 把詩系在燕子的腿上,讓它傳遞給親人。 |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傳書燕》:“爾海東來,必經湘中……欲憑爾附書,投于我婿?!?/td> |
dǐng zú sān fēn鼎足三分 | 鼎:古代炊具,三足兩耳。比喻三方分立,互相抗衡。 | 《史記·淮陰侯列傳》:“臣愿披腹心,輸肝膽,效愚計,恐足下不能用也。誠能聽臣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勢莫敢先動。” |
rú shǒu rú zú如手如足 | 手足:比喻兄弟。比喻兄弟的感情。 | 唐·李華《吊古戰場文》:“誰無兄弟,如足如手?!?/td> |
jīn wú zú chì金無足赤 | 足赤:成色十足的金子。沒有純而又純的金子。比喻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事物。 | 宋 戴復古《寄興》:“黃金無足色,白璧有微瑕。求人不求備,妾愿老君家?!?/td> |
zú bù kuī hù足不窺戶 | 同“足不出戶”。 | 茅盾《子夜》一:“他那二十多年足不窺戶的生活簡直是不折不扣的墳墓生活!” |
hù jǐ rén zú戶給人足 | 給:豐足,富裕。家家衣食充裕,人人生活富足。 | 《晉書·顏含傳》:“且當征之勢門,使反田桑,數年之間,欲令戶給人足,如其禮樂,俟之明宰?!?/td> |
zú shí zú bīng足食足兵 | 食:糧食;兵:武器。糧食充足,武備修整。 | 《論語·顏淵》:“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
bù zú wéi fǎ不足為法 | 足:值得;法:效法。不值得學習、效法。 | 清 趙翼《甌北詩話 李青蓮詩》:“騷人斯起,然詞多哀怨,已非正聲;至楊、馬益流宕。建安以后更綺麗,不足為法。” |
shòu zhī zú zhī yào售胝足之藥 | 胝:手掌或腳掌上的老繭。指賣狗皮膏藥騙人。 | 《廳史》:“昔人有以胝足之藥售于市者,輒揭扁于門曰:‘供御。’” |
niè zú bǐng xī躡足屏息 | 躡足:放輕腳步;屏息:忍住呼吸。指放輕腳步,隱蔽行蹤。形容行動小心隱秘。 | 老舍《趙子曰》:“趙子曰似乎昏昏的睡去,他躡足屏息的想往外走?!?/td> |
tóu zú dào zhì頭足倒置 | 比喻顛倒事物的主次關系。 | |
bǐ shàng bù zú,bǐ xià yǒu y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 趕不上前面的,卻超過了后面的。這是滿足現狀,不努力進取的人安慰自己的話。有時也用來勸人要知足。 | 晉 張華《鷦鷯賦》:“鷦螟巢于蚊睫,大鵬彌乎天隅,將以上方不足,而下比有余。普天壤以遐觀,吾又安知大小之所如。” |
fāng zú yuán lú方足圓顱 | 方形腳、圓形頭為人的特征,因以指人類。同“方趾圓顱”。 | 《陳書 高祖紀上》:“茫茫宇宙,惵惵黎元,方足圓顱,萬不遺一?!?/td> |
zhòng zú lèi xī重足累息 | 同“重足屏氣”。 | 《梁書·柳忱傳》:“朝遷狂悖,為惡日滋,頃聞京師長者,莫不重足累息。”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七十三:“于是內外恐怖,人不自安,皆求茍免,莫有固志,重足累息,以逮于終?!?/td> |
yí rán zì zú怡然自足 | 怡然:安閑、愉快的樣子。形容高興而滿足的樣子。 | 《西湖佳話·孤山隱跡》:“三十余年,而從無一日不怡然自足,誠心甘心于隱,而非假借也?!?/td> |
zhuī xīn dùn zú椎心頓足 | 同“椎胸頓足”。 | 梁啟超《中國積弱溯源論》第四節:“每一循省未嘗不椎心頓足,仰天長慟也?!?/td> |
cuō shǒu dùn zú搓手頓足 | 形容焦急不安的樣子。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14回:“‘你要把老爺的大事誤了那可怎么好!’說著急得搓手頓足?!?/td> |
zhī zú bù rǔ,zhī zhǐ bù dài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 殆:危險。知道滿足就不會遭受侮辱,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遇到危險。 | 春秋·楚·李耳《老子》:“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td> |
mó dǐng zhì zú摩頂至足 | 猶摩頂放踵。 | 南朝·梁·吳均《行路難》:“摩頂至足買片言,開胸瀝膽取一顧?!?/td> |
tóu zú yì suǒ頭足異所 | 見“頭足異處”。 | 漢·劉向《說苑·雜言》:“欲合人心,恐有頭足異所之患?!?/td> |
wú zú qīng zhòng無足輕重 | 足:足以。沒有它并不輕些;有它也并不重些。指無關緊要。 | 宋 歐陽修《答吳充秀才書》:“修材不足用于時,仕不足榮于世,其毀譽不足輕重,氣力不足動人?!?/td> |
jiù jīng yǐn zú救經引足 | 經:自縊,上吊;引:拉;救上吊的人卻去拉他的腳。比喻做的事與愿望相違背。 | 荀況《荀子 仲尼》:“志不免乎奸心,行不免乎奸道,而求有君子圣人之名,辟之是猶伏而咶天,救經而引其足也?!?/td> |
chē chén mǎ zú車塵馬足 | ①指車馬奔波。亦喻人世俗事。②指代車騎。敬稱對方時亦用之。 | 宋 歐陽修《相州晝錦堂記》:“奔走駭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車塵馬足之間?!?/td> |
zú lǚ shí dì足履實地 | 履:踩踏。腳踏實地。比喻實事求是,平實而不虛浮。 | 《宋史·劉甲傳》:“生平常謂:吾無他長,惟足履實地?!?/td> |
jǔ zú qīng zhòng舉足輕重 | 一挪動腳;就會影響兩邊的分量。原指一個實力強的人處于兩方之間;只要稍微偏向一方;就會打破均勢。比喻地位極其重要;足以左右全局。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竇融傳》:“方蜀漢相攻,權在將軍,舉足左右,便有輕重。” |
zú bù chū mén足不出門 | 同“足不出戶”。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五:“卻說蘇盼奴自趙司戶去后,足不出門,一客不見,只等襄陽來音?!?/td> |
zú yī zú shí足衣足食 | 衣食豐足。指生活富裕。 | 《敦煌變文集 丑女緣起》:“我佛當日為救門徒六道輪回,猶如舟船,般運眾生,達于彼岸。此時總得見佛,今世足衣足食。” |
dé mǎ shé zú得馬折足 | 見“得馬生災”。 | 典出《淮南子·人間訓》。見“得馬生災”。 |
jǔ shǒu tóu zú舉手投足 | 投足:踏腳。一抬手一踏腳。形容輕而易舉;毫不費力。 | 唐 韓愈《應科目時與人書》: “如有力者,哀其窮而運轉之,蓋一舉手一投足之勞也?!?/td> |
dǐng zú ér sān鼎足而三 | 比喻三方面對立的局勢。也泛指三個方面。 | 清 和邦額《夜譚隨錄 崔秀才》:“內則一妻一女一子,鼎足而三焉?!?/td> |
shǒu zú wú cuò手足無措 | 措:安放。手腳不知放到哪兒好。形容舉動慌張;或無法應付。 | 先秦 孔子《論語 子路》:“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
bù zú wéi qí不足為奇 | 不足:不值得。不值得認為奇怪。多指某種事物或現象很平常;沒有新奇之處。也作“不足為怪”。 | 宋 畢仲游《祭范德孺文》:“人樂其大而忘其私,不然則公不足為奇?!?/td> |
měi zhōng bù zú美中不足 | 美:好;不足:不夠;缺欠。總的方面雖然很好;但局部不夠完善、理想的地方。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破鏡重圓,離而復合,固是好事;但王夫人所遭不幸,失身為妾,又不曾根究奸人,報仇雪恨,尚為美中不足。” |
jiā jǐ rén zú家給人足 | 給:豐足、富裕。家家富裕;人人飽暖。 | 西漢 劉安《淮南子 本經訓》:“衣食有余,家給人足?!?/td> |
xiān tiān bù zú先天不足 | 先天:中醫指人或動物在母腹中的孕育時期;與“后天”相對。原指人或動物生下來體質就不好。后也指事物的根基差。 | 清 李汝珍《鏡花緣》:“小弟聞得仙人與虛合體,日中無影;又老人之子,先天不足,亦或日中無影?!?/td> |
yī shǒu yī zú一手一足 | 一個人的手足。指單薄的力量。 | 西漢 戴圣《禮記 表記》:“后稷天下之為烈也,豈一手一足哉!” |
jiǔ dǐng bù zú wéi zhòng九鼎不足為重 | 形容說話有分量,比較起來九鼎也不算重。 | 宋·傅博《邵氏聞見后錄》卷十五:“昔之所以議進退天下士大夫者,今又重之以權位,故其一言之出,則九鼎不足為重。” |
yáo shǒu dùn zú搖首頓足 | 搖著頭,跺著腳。非常懊惱或惋惜的神態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45回:“搖首頓足曰:‘此人見識勝吾十倍,今不除之,必為我國之禍!” |
kē tóu chì zú科頭赤足 | 科頭:不戴帽子。露著頭,光著腳。形容困苦或生活散漫。 | 明·唐寅《偶成》詩:“科頭赤足芝荷衣,徙倚藤床對夕暉?!?/td> |
shǒu zú chóng jiǎn手足重繭 | 手上腳上長滿了層層老繭。形容長期勞累。 | 《淮南子·修務訓》:“昔者楚欲攻宋,墨子聞而悼之,自魯趨而往,十日十夜,足重繭而不何處。” |
gǔ zú gàn jìn,lì zhēng shàng yóu鼓足干勁,力爭上游 | 鼓:鼓動,振作;上游:比喻前列或高位。把勁頭鼓足,努力爭取進入先進行列。 | 毛澤東《在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在1958年黨的八大二次會議上,通過了‘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td> |
cè zú ér lì側足而立 | 形容有所畏懼,不敢正立。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吳漢傳》:“漢性強力,每從征伐,帝未安,恒側足而立?!?/td> |
bù zú yǔ móu不足與謀 | 與:和。不值得和他商量。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項羽本紀》:“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td> |
zhǒng zú xiāng jiē踵足相接 | 同“踵趾相接”。 | 明·張居正《答列卿毛介川書》:“今之士大夫,冠纓相摩,踵足相接,一時號為交游者,蓋不少矣?!?/td> |
sān fēn dǐng zú三分鼎足 | 鼎:古代炊具,三足兩耳。比喻三方分立,互相抗衡。 | 《史記·淮陰侯列傳》:“臣愿披腹心,輸肝膽,效愚計,恐足下不能用也。誠能聽臣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勢莫敢先動?!?/td> |
zhǐ zú zhī jiè止足之戒 | 止:懂得適可而止;足:知道滿足;戒:戒心。指要以知止和知足為戒,不要不知滿足。 | 南朝·梁·任葷《王文憲集·序》:“安以歲暮之期,申以止足之戒?!?/td> |
qíng tóng shǒu zú情同手足 | 情:交誼;交情;手足:喻指兄弟。比喻感情很好;像親兄弟一樣。 | 明 許仲琳《封神演義》第41回:“辛環曰:‘名雖各姓,情同手足?!?/td> |
bù zú guà chǐ不足掛齒 | 不足:不值得;掛齒:說起;提到;掛在口上。不值得在口頭上一提。用于對人表示輕蔑;也用于對己表示自謙。也作“不足齒數”。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叔孫通傳》:“此皆群盜,鼠竊狗盜耳,何足置之齒牙間?” |
hé zú guà chǐ何足掛齒 | 掛齒:放在嘴里說。有什么值得說的呢?形容不值一提。原帶有輕蔑意;現表示客套的話語。 | 東漢 班固《漢書 叔孫通傳》: “此特群盜鼠竊狗盜,何足置齒牙間哉?” |
qīn ruò shǒu zú親若手足 | 手足:指兄弟。像兄弟一樣的親密。 | 《金史·謝庫德》:“歡都、冶訶及劾者、拔達、盆納五人者,不離左右,親若手足,元勛之最著者也。” |
guì guān lǚ qīng tóu zú貴冠履輕頭足 | 比喻主次或輕重顛倒。 | 《淮南子·泰族訓》:“今重法而棄義,是貴其冠而忘其頭足也?!?/td> |
shǒu zú yì chǔ手足異處 | 謂被殺。 | 西漢·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有司加法焉,手足異處?!?/td> |
pǐn tóu píng zú品頭評足 | 原指輕浮地議論婦女的容貌?,F也比喻對人對事任意挑剔。 | 清 蒲松齡《聊齋志異》:“眾情顛倒,品頭論足,紛紛如狂?!?/td> |
zhī zú zhī jì知足之計 | 指以知道滿足為處世應變的計策。 | 東漢·班固《漢書·強德傳》:“德持老子知足之計。” |
bù zú wéi wài rén dào不足為外人道 | 不必跟外面的人說。現多用于要求別人不要把有關的事告訴其他的人。 | 晉 陶潛《桃花源記》:“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td> |
dùn zú shī sè頓足失色 | 頓足:跺腳。失色:因驚恐而變以臉色。形容十分驚慌。 | 清 蒲松齡《聊齋志異 促織》:“成倉猝莫如所救,頓足失色?!?/td> |
rì jì bù zú,suì jì yǒu yú日計不足,歲計有余 | 每天算下來沒有多少,一年算下來就很多了。比喻積少成多。也比喻凡事只要持之以恒,就能有很大收獲。 | 《淮南子·真訓》:“其道可以大美興,而難以算計舉也。是故日計之不足,而歲計之有余?!?/td> |
qǐ zú jiǎo shǒu企足矯首 | 企足:踮起腳后跟;矯:通“翹”,舉起。踮起腳跟抬起頭。比喻殷切地盼望。 | 宋·呂祖謙《東萊博議》:“巍然被袞,號稱天子,顧乃企足矯首待晉之予奪以為輕重,何其衰也?!?/td> |
zhī zú cháng lè知足常樂 | 知道滿足;就總是快樂。形容安于已經得到的利益、地位等。 | 先秦 李耳《老子》:“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
tóu zú yì chǔ頭足異處 | 謂被斬。 | 西漢·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漢王借兵而東下,殺成安君泯水之南,頭足異處,卒為天下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