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guān)系,只列出前 100 個足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gǔ zú gàn jìn鼓足干勁 | 鼓:鼓動,振作。把勁頭鼓足,準(zhǔn)備做事。 | 朱德《上黔靈山》:“青年子弟多豪俊,鼓足干勁建家鄉(xiāng)。” |
xié jiān lěi zú脅肩累足 | 脅肩:聳起肩膀;累足:并著雙腳。縮著肩膀,重迭著腳(不敢正立)。形容恐懼的樣子。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吳王濞傳》:“嘗患見疑,無以自白,脅肩累足,猶懼不見釋。” |
rì jì bù zú,suì jì yǒu yú日計不足,歲計有余 | 每天算下來沒有多少,一年算下來就很多了。比喻積少成多。也比喻凡事只要持之以恒,就能有很大收獲。 | 《淮南子·真訓(xùn)》:“其道可以大美興,而難以算計舉也。是故日計之不足,而歲計之有余。” |
gǔ zú gàn jìn,lì zhēng shàng yóu鼓足干勁,力爭上游 | 鼓:鼓動,振作;上游:比喻前列或高位。把勁頭鼓足,努力爭取進入先進行列。 | 毛澤東《在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在1958年黨的八大二次會議上,通過了‘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shè)社會主義’的總路線。” |
dǐng fēn sān zú鼎分三足 | 見“鼎足三分”。 | 《水滸傳》第二十回:“今番克敵制勝,誰人及得先生良法。正是鼎分三足,缺一不可。先生不必推卻。” |
píng tóu pǐn zú評頭品足 | 評、品:評論;區(qū)分高低優(yōu)劣。原指無聊的人評論婦女的容貌;后泛指發(fā)表評論;隨意挑剔。 | 清 蒲松齡《聊齋志異 阿寶》:“女起遽去,眾情顛倒,評頭品足,紛紛如狂。” |
qiāo zú kàng shǒu蹺足抗手 | 手舞足蹈貌。 | 明·張居正《門生為師相中玄高公六十壽序》:“今天子基命宥密,孰與成王賢,其委任公不在周公下,薄海內(nèi)外皆蹺足抗手,歌頌盛德。” |
qíng ruò shǒu zú情若手足 | 手足:指兄弟。情誼深厚,如同兄弟一樣。 | 《剪燈新話·孫恭人傳》:“乃顧視其卒,周其飲食,寬其桎梏,情若手足,卒感激入骨。” |
chē chén mǎ zú車塵馬足 | ①指車馬奔波。亦喻人世俗事。②指代車騎。敬稱對方時亦用之。 | 宋 歐陽修《相州晝錦堂記》:“奔走駭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車塵馬足之間。” |
zhèn yī zhuó zú振衣濯足 | 濯足:洗腳。抖掉衣服上的灰塵,洗去腳上的污垢。形容放棄世俗生活的榮華富貴,立志在山中隱居。 | 晉·左思《詠史》詩之五:“振衣千仞岡,濯足萬里流。” |
shǒu zú wú cuò手足無措 | 措:安放。手腳不知放到哪兒好。形容舉動慌張;或無法應(yīng)付。 | 先秦 孔子《論語 子路》:“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
tóu zú yì chǔ頭足異處 | 謂被斬。 | 西漢·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漢王借兵而東下,殺成安君泯水之南,頭足異處,卒為天下笑。” |
yí yǒu zú wú移有足無 | 指用多余的部分彌補不足的部分。 | 宋 蘇舜欽《上范公參政書 諮目三》:“運動四國,權(quán)衡萬貨,平準(zhǔn)其價,移有足無,然后天下之務(wù)舉矣。” |
zhī zú zhī jì知足之計 | 指以知道滿足為處世應(yīng)變的計策。 | 東漢·班固《漢書·強德傳》:“德持老子知足之計。” |
lóng shǒu shǐ zú龍首豕足 | 猶言牛頭不對馬嘴。謂對書義的解釋與原旨相去甚遠,風(fēng)馬牛不相及。 | 南朝·梁·梁元帝《金樓子·立言》:“龍首豕足,隨時之義;牛頭馬髀,強相附會。” |
qiān lǐ zhī zú千里之足 | 原指千里馬。后也用以比喻英俊的人才。 | 漢·韓嬰《韓詩外傳》卷七:“使驥不得伯樂,安得千里之足。造父亦無千里之手矣。” |
bù zú chǐ shǔ不足齒數(shù) | 足:值得。表示數(shù)不上,不值得一提。 | 魯迅《墳 未有天才之前》:“泥土和天才比,當(dāng)然是不足齒數(shù)的。” |
bù zú qīng zhòng不足輕重 | 猶言無關(guān)緊要。 | 清 陳康祺《郎潛紀(jì)聞》卷五:“筆帖式為滿洲進身之一途,今各衙門皆有,額設(shè)候補者又盈千累萬,視為不足輕重矣。” |
měi zhōng bù zú美中不足 | 美:好;不足:不夠;缺欠。總的方面雖然很好;但局部不夠完善、理想的地方。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破鏡重圓,離而復(fù)合,固是好事;但王夫人所遭不幸,失身為妾,又不曾根究奸人,報仇雪恨,尚為美中不足。” |
sǔn yǒu yú bǔ bù zú損有余補不足 | 減少多余的,補充欠缺的。 | 《漢書 食貨志上》:“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則貧民之賦可損,所謂損有余補不足。” |
dùn zú zhuī xiōng頓足椎胸 | 同“頓足搥胸”。 | 劉立凱《五四——六三愛國運動大事日錄·廣州眾搗毀日貨》:“社會人心異常興奮,甚至婦人、孺子、車夫、苦力,風(fēng)元不口談抵制,戟批痛罵,握拳怒目,頓足椎胸。” |
cuō shǒu dùn zú搓手頓足 | 形容焦急不安的樣子。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14回:“‘你要把老爺?shù)拇笫抡`了那可怎么好!’說著急得搓手頓足。” |
zhuī xīn dùn zú椎心頓足 | 同“椎胸頓足”。 | 梁啟超《中國積弱溯源論》第四節(jié):“每一循省未嘗不椎心頓足,仰天長慟也。” |
mò cuò shǒu zú莫措手足 | 措:安放。手腳不知放到哪兒好。形容舉動慌張,或無法應(yīng)付。 | 《明史·楊守隨傳》:“天下嗷嗷,莫措手足。” |
dǐng zú sān fēn鼎足三分 | 鼎:古代炊具,三足兩耳。比喻三方分立,互相抗衡。 | 《史記·淮陰侯列傳》:“臣愿披腹心,輸肝膽,效愚計,恐足下不能用也。誠能聽臣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勢莫敢先動。” |
shǒu wǔ zú dǎo手舞足蹈 | 蹈:跳動。兩手舞動;兩只腳也跳起來。形容高興到了極點。 | 先秦 孟軻《孟子 離婁上》:“樂則生矣,全則惡可已也。惡可已,則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
jì huò shì zú計獲事足 | 猶言如愿以償。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應(yīng)劭傳》:“茍欲中國珍貨,計獲事足,旋踵為害,非為畏威懷德。” |
zú bù chū mén足不出門 | 同“足不出戶”。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五:“卻說蘇盼奴自趙司戶去后,足不出門,一客不見,只等襄陽來音。” |
mǎ zú lóng shā馬足龍沙 | 指馳騁邊疆,揚威域外。龍沙,塞北沙漠地方。 | 曼殊室主人《班定遠平西域》第一幕:“虎頭燕頷,人言萬里之侯;馬足龍沙,胸有千秋之業(yè)。” |
gāo zú dì zǐ高足弟子 | 高足:高才,稱呼別人學(xué)生的敬辭。成績優(yōu)異的學(xué)生。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文學(xué)》:“鄭玄在馬融門下,三年不得相見,高足弟子傳授而已。” |
bǎi zú zhī chóng,duàn ér bù jué百足之蟲,斷而不蹶 | 比喻勢力雄厚的集體或個人一時不易垮臺。同“百足之蟲,至死不僵”。 | 唐 馬總《意林》卷一:“百足之蟲,斷而不蹶。” |
chóng zú ér lì,cè mù ér shì重足而立,側(cè)目而視 | 重足:雙腳并攏;側(cè)目:斜著眼睛。形容畏懼而憤恨的樣子。 | 《史記·汲鄭列傳》:“今天下重足而立,側(cè)目而視矣。” |
yán zhī wú zuì,wén zhī zú jiè言之無罪,聞之足戒 | 言:說話;聞:聽話;足:足以,值得;戒:警惕。指進言的人沒有罪過,聽的人足以引起警戒。 | 清·汪琬《詩說序》:“詩獨主志,所為主文譎諫,與言之無罪,聞之足戒者,其詞則隱,其旨則微。” |
jǔ shǒu tóu zú舉手投足 | 投足:踏腳。一抬手一踏腳。形容輕而易舉;毫不費力。 | 唐 韓愈《應(yīng)科目時與人書》: “如有力者,哀其窮而運轉(zhuǎn)之,蓋一舉手一投足之勞也。” |
diāo bù zú,gǒu wěi xù貂不足,狗尾續(xù) | ①指授官太濫。②指美中不足或以次充好。 | 《文選 任昉<為范尚書讓吏部封侯第一表>》“華貂深不足之嘆”唐 李善注:“趙王倫篡位,時侍中、常侍九十七人,每朝,小人滿庭,貂蟬半坐,時人謠曰:‘貂不足,狗尾續(xù)。’” |
qiāo zú kàng shǒu蹺足抗首 | 踮起腳跟,仰起頭。形容熱切期望的樣子。 | 西漢·揚雄《長楊賦》:“自上仁所不化,茂德所不綏,莫不蹺足抗首,請獻厥珍。” |
gāo cái jí zú高才疾足 | 同“高才捷足”。 | 宋·陳杰《金石客》詩:“高才疾足長嘆息,御卿無權(quán)挽無力。” |
jiā jǐ mín zú家給民足 | 家家衣食充裕,人人生活富足。 | 西漢 劉安《淮南子 本經(jīng)訓(xùn)》:“衣食有余,家給人足。” |
shǒu zú zhī qíng手足之情 | 手足:比喻兄弟。比喻兄弟間血肉關(guān)系的感情。 | 宋 蘇轍《為兄蘇軾下獄上書》:“臣竊哀其志,不勝手足之情,故為冒死一言。” |
bù zú wéi wài rén dào不足為外人道 | 不必跟外面的人說。現(xiàn)多用于要求別人不要把有關(guān)的事告訴其他的人。 | 晉 陶潛《桃花源記》:“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
bù zú wéi lǜ不足為慮 | 足:值得;慮:憂。不值得憂慮擔(dān)心。 | 晉 陳壽《三國志 魏志 衛(wèi)臻傳》:“且合肥城固,不足為慮。” |
xīn yǒu yú ér lì bù zú心有余而力不足 | 心里非常想做;可是力量不夠。 | 先秦 孔子《論語 里仁》:“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
zú bù kuī hù足不窺戶 | 同“足不出戶”。 | 茅盾《子夜》一:“他那二十多年足不窺戶的生活簡直是不折不扣的墳?zāi)股睿 ?/td> |
rén jǐ jiā zú人給家足 | 給:富裕,充足。家家戶戶豐衣足食。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平準(zhǔn)書》:“漢興七十余年,國家無事,非遇水旱之災(zāi),民則人給家足。” |
bù zú wéi guài不足為怪 | 不足:不值得。不值得認(rèn)為奇怪。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112回:“主帥差矣!輸贏勝敗,兵家常事,不足為怪。” |
zú bù yú hù足不逾戶 | 見“足不出戶”。 | 《南齊書·高逸傳·何求》:“仍住吳,居波若寺,足不逾戶,人莫見其面。” |
zhī zú bù rǔ知足不辱 | 知道滿足就不會受到羞辱。表示不要有貪心。 | 先秦 李耳《老子》:“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
bù zú yǔ móu不足與謀 | 與:和。不值得和他商量。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項羽本紀(jì)》:“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 |
bù zú zhī chù不足之處 | 不完善的地方。 | 鄧小平《目前的形勢和任務(wù)》:“總的來說是好的,但是也有不足之處。” |
qīn rú shǒu zú親如手足 | 手足:指兄弟。像兄弟一樣的親密。 | 元 孟漢卿《魔合羅》第四折:“想兄弟情親如手足,怎下的生心將兄命虧?” |
bù yī ér zú不壹而足 | 見“不一而足”。 | 《漢書·陳湯傳》:“御使大夫財禹、博士匡衡以為《春秋》之義‘許夷狄者,不壹而足’,今郅支單于鄉(xiāng)化未醇,所在絕遠,宜令使者送其子至塞而還。”顏師古注:“言節(jié)制之,不皆稱其所求也。” |
zú zú yǒu yú足足有余 | 形容充足、寬裕,支用不完。 | 《新華日報》1954.10.31:“家庭生活足足有余。” |
chéng shì bù zú,bài shì yǒu yú成事不足,敗事有余 | 指辦不好事情,反而把事情弄糟。 | 周而復(fù)《上海的早晨》第三部三三:“梅廠長這個人的能力成事不足,敗事有余。” |
sān fēn dǐng zú三分鼎足 | 鼎:古代炊具,三足兩耳。比喻三方分立,互相抗衡。 | 《史記·淮陰侯列傳》:“臣愿披腹心,輸肝膽,效愚計,恐足下不能用也。誠能聽臣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勢莫敢先動。” |
mó dǐng zhì zú摩頂至足 | 猶摩頂放踵。 | 南朝·梁·吳均《行路難》:“摩頂至足買片言,開胸瀝膽取一顧。” |
liè cháng guǒ zú裂裳裹足 | 裂:破裂;裹:包裹。指奔走急切。 | 南朝 梁 劉孝標(biāo)《廣絕交論》:“是以耿介之士,疾其若斯,裂裳裹足,棄之長騖。” |
dǐ zú ér mián抵足而眠 | 腳與腳相觸地同睡在一張床上。形容雙方情誼深厚。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45回:“瑜曰:‘久不與子翼同榻,今宵抵足而眠。’” |
zhuī xiōng dùn zú椎胸頓足 | 形容人悲痛、悔恨等時的情狀。 | 梁啟超《中國積弱溯源論》第二節(jié):“無以少異于平時,乃椎胸頓足,痛恨于我國民之心既已死盡也。” |
zhòng zú lèi xī重足累息 | 同“重足屏氣”。 | 《梁書·柳忱傳》:“朝遷狂悖,為惡日滋,頃聞京師長者,莫不重足累息。”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七十三:“于是內(nèi)外恐怖,人不自安,皆求茍免,莫有固志,重足累息,以逮于終。” |
zhòng zú yī jì重足一跡 | 見“重足一跡”。 | 《漢書·佞幸傳·石顯》:“自是公聊以下畏顯,重足一跡。”顏師古注:“言極恐懼,不敢自寬縱。” |
zhòng zú píng xī重足屏息 | 同“重足屏氣”。 | 宋·葉適《法度總論二》:“魏武雖嚴(yán)科條,審律令,以重足屏息操制群下,而截然使人各得自盡以行其職守者猶在也。” |
wèi zú qīng zhòng未足輕重 | 謂無關(guān)緊要,不值得重視。 | 明·沈德符《野獲編·科楊·京考官被劾》:“王文成后日功名不必言,即楊廉亦至南禮部尚書,溢文格,則言官白簡,亦未足輕重。” |
shuāng zú chóng jiǎn雙足重繭 | 形容奔走勞苦。 | 《淮南子 修務(wù)訓(xùn)》:“昔者楚欲攻宋。墨子聞而悼之,自魯趨而十日十夜,足重繭而不休息。” |
zhòng zú píng qì重足屏氣 | 謂畏懼之甚。 | 《宋書·柳元景傳》:“師祖嚴(yán)暴無常,元景雖荷寵遇,恒慮及禍。太宰江夏王義恭及諸大臣,莫不重足屏氣,未嘗敢私往來。” |
qǐ zú ér dài企足而待 | 抬起腳后跟等著。比喻盼望在不久的將來實現(xiàn)。 | |
bǎi zú zhī chóng,sǐ ér bù jiāng百足之蟲,死而不僵 | 百足:蟲名,又名馬陸或馬蚿,有十二環(huán)節(jié),切斷后仍能蠕動。比喻勢家豪族,雖已衰敗,但因勢力大,基礎(chǔ)厚,還不致完全破產(chǎn)。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回:“古人有言:‘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如今雖說不似先年那樣興盛,較之平常仕宦人家,到底氣象不同。” |
yí rán zì zú怡然自足 | 怡然:安閑、愉快的樣子。形容高興而滿足的樣子。 | 《西湖佳話·孤山隱跡》:“三十余年,而從無一日不怡然自足,誠心甘心于隱,而非假借也。” |
shǒu zú yì chǔ首足異處 | 頭和腳分開在不同的地方。謂受殺戮而死亡。 | 春秋·越·勾踐《屬諸大夫告》:“首足異處,四枝布裂,為天下戮。” |
bǎi zú zhī chóng,zhì duàn bù jué百足之蟲,至斷不蹶 | 比喻勢力雄厚的集體或個人一時不易垮臺。同“百足之蟲,至死不僵”。 | 《文選 曹冏〈六代論〉》:“百足之蟲,至死不僵。”李善注引《魯連子》:“百足之蟲,至斷不蹶者,持之者眾也。” |
ài zú ài shǒu礙足礙手 | 同“礙手礙腳”。 | |
fù zài zhī zú富在知足 | 有了財富之后,要知道滿足,不要貪得無厭。 | 漢 劉向《說苑 談叢》:“富在知足,貴在求退。” |
jiǔ zú fàn bǎo酒足飯飽 | 酒喝個足;飯吃個飽。 | 元·高文秀《襄陽會》第一折:“俺這里安排一席好酒……,我著他酒醉抉飯飽,走不動。” |
dùn zú chuí xiōng頓足捶胸 | 用腳跺地,以拳捶胸。形容極度悲痛或惱怒,到了極點。 | 明·吳元泰《東游記》第七回:“只見楊子哀號哽咽,頓足捶胸,撫棺長恨,欲拔劍自刎。” |
sān zú dǐng lì三足鼎立 | 鼎:古代烹煮的炊器;圓形;三足;兩耳。像三條腿的鼎那樣立著。比喻三方分立的局面。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竇融傳》:“欲三分鼎,連衡合從,也宜以時定。” |
shěng yòng zú cái省用足財 | 省:減少,節(jié)約;足:充實。減省費用,積聚財富。 | 春秋·魯·左丘明《國語·晉語》:“輕關(guān)易道,通商寬衣,懋穡勸分,省用足財。” |
zú dǎo shǒu wǔ足蹈手舞 | 猶言手舞足蹈。形容喜悅到極點時的樣子。 | 唐·陸贄《圣人苑中射落飛雁賦》:“聞之者足蹈手舞,睹之者目駭心惕。” |
pī tóu xiǎn zú披頭跣足 | 跣足:光腳。頭發(fā)散亂,打著赤腳。形容十分狼狽或窮困潦倒的樣子。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41回:“軍士曰:‘恰才見甘夫人披頭跣足,相隨一伙百姓婦女,投南而走。’” |
xīn mǎn yuán zú心滿原足 | 見“心滿意足”。 | |
wēi bù zú dào微不足道 | 指意義、價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微:小;足:值得;道:談。 | 清 閻爾梅《白耷山人文集》:“又好讀古人書,遇古人有氣誼、事功、文章者,輒慨然欣慕,其卑不足值者,心鄙夷之。” |
dǐng zú zhī shì鼎足之勢 | 比喻三方面并立的局面。 | 晉 孫楚《為石仲容與孫皓書》:“自謂三分鼎足之勢。可以與泰山共相始終。” |
zú lǚ shí dì足履實地 | 履:踩踏。腳踏實地。比喻實事求是,平實而不虛浮。 | 《宋史·劉甲傳》:“生平常謂:吾無他長,惟足履實地。” |
yī shī zú chéng qiān gǔ hèn一失足成千古恨 | 比喻一旦犯下嚴(yán)重錯誤或墮落,就成為終身的憾事。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89回:“這件事本來是我錯在前頭,此刻悔也來不及了。古人說的:‘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頭是百年身。’” |
dǐ zú tán xīn抵足談心 | 抵足:指同床安睡。謂抵足而眠,徹夜長談。形容親切深厚的情誼。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48回:“此荒港又不知離城多遠……不如竟在弟船過夜,抵足談心。” |
jūn shǒu jiǎn zú皸手繭足 | 手皸裂,足生繭。形容竭盡全力。 | 清 嚴(yán)復(fù)《與<外交報>主人論教育書》:“凡可以愈愚者,將竭力近氣、皸手繭足以求之。” |
xué rán hòu zhī bù zú,jiāo rán hòu zhī kùn學(xué)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 困:貧乏。學(xué)習(xí)之后,才知道自己的缺點;教學(xué)以后,才知道自己的知識貧乏。 | 西漢·戴圣《禮記·學(xué)記》:“是故學(xué)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 |
xué rán hòu zhī bù zú,jiāo rán hòu zhī kùn學(xué)然后知不足,教然后之困 | 學(xué)習(xí)之后,才知道自己的缺點;教學(xué)以后,才知道自己的知識貧乏。 | 《禮記·學(xué)記》:“是故學(xué)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然后能自強也。” |
pǐn tóu lùn zú品頭論足 | 見“品頭題足”。 | 郭澄清《大刀記》開篇十二:“他們指手劃腳,品頭論足。” |
fēng yī zú shí豐衣足食 | 穿的吃的都很充足富裕。形容生活富足。 | 五代 齊已《病中勉送小師往清涼山禮大圣》詩:“豐衣足食處莫住,圣跡靈蹤好遍尋。” |
dé mǎ shé zú得馬折足 | 見“得馬生災(zāi)”。 | 典出《淮南子·人間訓(xùn)》。見“得馬生災(zāi)”。 |
zhuī yīng dùn zú椎膺頓足 | 同“椎胸頓足”。 | 聞一多《女神之時代精神》:“難怪個個中國青年讀《女神》,沒有不椎膺頓足,同《湘累》里的屈原同聲叫道——哦,好悲切的歌詞!” |
lì zú zhī dì立足之地 | 立足:站住腳。能夠站得住腳的地方。比喻存身的處所。 | 清 湘靈子《軒亭冤》:“你們這班狂妄之徒,還有立足之地么?” |
jiǔ dǐng bù zú wéi zhòng九鼎不足為重 | 形容說話有分量,比較起來九鼎也不算重。 | 宋·傅博《邵氏聞見后錄》卷十五:“昔之所以議進退天下士大夫者,今又重之以權(quán)位,故其一言之出,則九鼎不足為重。” |
zhì zú yǐ shì fēi,biàn zú yǐ xíng shuì智足以飾非,辯足以行說 | 智:智謀,指巧詐,詭辯。巧詐足夠拒絕別人的規(guī)勸,言辭足夠掩飾自己的過失。 | 漢·劉向《說苑·臣術(shù)》:“四曰智足以飾非,辯足以行說,反言易辭而成文章,內(nèi)離骨肉之親,外妒亂朝廷,如此者讒臣也。” |
zhān tǐ tú zú沾體涂足 | 沾:浸濕、浸染;涂:泥。身體被沾濕,腳被沾上了泥土。形容耕作的勞苦。 | 春秋·魯·左丘明《國語·齊語》:“沾體涂足,暴其發(fā)膚,盡其四肢之敏,以從事于田野。” |
zú bīng zú shí足兵足食 | 見“足食足兵”。 | 宋·胡錡《耕祿稿·代田萬頃到任謝表》:“秉戈執(zhí)耒,宜為足兵足食之思;牧馬飯牛,盍講且戰(zhàn)且耕之政。” |
dǐ zú ér wò抵足而臥 | 抵:碰撞,相觸;抵足:腳挨著腳。腳與腳相觸地同睡一張床上。形容雙方情誼深厚。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29回:“一日,眾官皆散,權(quán)留魯肅共飲,至晚同榻抵足而臥。” |
niè zú qián zōng躡足潛蹤 | 指放輕腳步,隱住身體。 | 元 李好古《張生煮海》第一折:“我躡足潛蹤,他換羽移宮。” |
chā zú zì xǐ差足自喜 | 差:略;足:可。指自己覺得尚可自慰。 | 魯迅《書信集·致蔣抑卮》:“即歸寓大嚙,健飯如恒,差足自喜。” |
huà shé zhuó zú畫蛇著足 | 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無益,反而不合適。同“畫蛇添足”。 | 唐 韓愈《感春》詩之四:“畫蛇著足無處用,兩鬢雪白趨埃塵。” |
yù guó zú mín裕國足民 | 裕:富饒。使人民富裕,國家豐足。 | 明·張居正《答應(yīng)天巡撫論大政大典》:“且此項錢糧,貯積甚多,將來裕國足民,更不外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