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明公正的成語故事
拼音lián míng gōng zhèng
基本解釋廉明:清廉,不貪污受賄。不貪污受賄,清明公正。
出處明·余繼登《典故紀(jì)聞》第十一卷:“以爾廉平公正,命長郡治。”
暫未找到成語廉明公正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廉明公正)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了千明 | 宋·釋普濟(jì)《五燈會元·清涼益禪師法嗣》:“百千諸佛方便一時,更有甚么疑情?所以古人道:‘一了千明,一迷萬惑。’” |
一國三公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僖公五年》:“一國三公,吾誰適從?” |
一廉如水 | 元·柯丹丘《荊釵記·民戴》:“老爺自到任以來,一廉如水。百姓今喜高升,小老人具禮遠(yuǎn)送。” |
一心為公 | |
一晦一明 | 《莊子·田子方》:“消息滿虛,一晦一明,日改月化。”《淮南子·兵略訓(xùn)》:“一晦一明,孰知其端緒。” |
一本正經(jīng) |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26章:“我原是故意鬧別扭,也知道自己要挨打,可是一板正經(jīng)地對先生說:‘我這個破題做的很恰切,沒有做錯。’” |
一板正經(jīng) |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26章:“我原是故意鬧別扭,也知道自己要挨打,可是一板正經(jīng)地對先生說:‘我這個破題做的很恰切,沒有做錯。’” |
一秉大公 | 明·張居正《答工部郎中劉公伯燮言用人毀譽》:“仆近來用人處事,一秉大公。” |
一秉至公 | 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六十回:“然而平中丞卻不以此為輕重,委差委缺,仍舊是一秉至公。” |
丁公鑿井 | 漢 王充《論衡 書虛》:“俗傳言曰,丁公鑿井,得一人于井中。夫人生于人,非生于土也。” |
七相五公 | 語出《文選·班固〈西都賦〉》:“冠蓋如云,七相五公。”呂向注:“七相:謂車千秋、黃霸、王商、王嘉、韋賢、平當(dāng)、魏相。五公:張湯、蕭望之、馮奉世、史丹、張安世。公侯、御史大夫、將軍,通稱為公。” |
三旨相公 | 《宋史·王圭傳》:“以其上殿進(jìn)呈,曰取圣旨;上可否訖,云領(lǐng)圣旨;退諭稟事者,曰已得圣旨也。” |
上梁不正 | 元·無名氏《陳州糶米》第一折:“做的個上梁不正,只待要損人利己惹人憎。” |
上梁不正下梁歪 | 晉 楊泉《物理論》:“上不正,下參差。” |
下落不明 | 馬識途《清江壯歌》尾章:“我的女兒,從此下落不明。” |
不務(wù)正業(yè) | 明 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這人不甚讀書,終日閑游浪蕩,一自父母亡后,分外不務(wù)正業(yè)。” |
不喑不聾,不成姑公 | 《釋名·釋首飾》:“不喑不聾,不成姑公。” |
不當(dāng)不正 | 元 無名氏《漁樵記》第三折:“老漢也分開人叢,不當(dāng)不正,站在那相公馬前。” |
不明不暗 | 元·關(guān)漢卿《竇娥冤》第三折:“不明不暗,負(fù)屈銜冤。” |
不明不白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13卷:“(李生)常與這些輕薄少年,成群結(jié)隊,馳馬試劍,黑夜里往來太行山道上,不知做些甚么不明不白的事。” |
不明真相 | 魯迅《且介亭雜文·關(guān)于新文字》:“不過他們可以裝作懂得的樣子,來胡說八道,欺騙不明真相的人。” |
不正之風(fēng) | 晉 葛洪《抱樸子 辯問》:“移不正之風(fēng),易流遁之俗。” |
不癡不聾,不成姑公 | 《南史·庾仲文傳》:“言‘仲文貴要異他尚書’,又云‘不癡不聾,不成姑公’。敢作此言,亦為異也。” |
丑媳婦免不得見公姑 | 清·張岱《與祁世培》:“丑媳婦免不得見公姑,緬焉呈面,公姑具眼,是妍是丑,其必有以區(qū)別之也。” |
丑媳婦少不得見公婆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97回:“常言道:‘丑媳婦少不得見公婆。’只得脫袍解帶,免冠徒跣,跪于門外。” |
丑媳婦總得見公婆 | 清 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十六回:“丑媳婦總得要見公婆的,索性我自己招罷。” |
專心向公 | 晉·陳壽《三國志·魏志·杜畿傳》:“不結(jié)交援,專心向公。” |
嚴(yán)氣正性 | 《后漢書·孔融傳論》:“夫嚴(yán)氣正性,覆折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