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透紙背的成語故事
拼音lì tòu zhǐ bèi
基本解釋力:筆力。透:穿過。形容書法遒勁有力;筆鋒簡直要透到紙的背面。也比喻文學作品立意深刻或刻畫人物極有功力。
出處唐 顏真卿《張長史十二意筆法記》:“其用鋒,常欲使其透過紙背,此成功之極也。”
暫未找到成語力透紙背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力透紙背)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力承當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61回:“在晉侯面前,一力承當。” |
一心一力 | 清·魏源《圣武記》卷九:“自闔營將弁,以及士卒,無不一心一力。” |
一紙千金 | 宋·陳師道《題明發高軒過圖》詩:“滕王蛺蝶江都馬,一紙千金不當價。” |
一紙空文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近來又有了什么外銷名目,說是籌了款項,只能辦理本省之事;將來不過一紙空文咨部塞責。” |
一臂之力 | 元 李壽卿《伍員吹簫》:“若得此人助我一臂之力,愁甚冤仇不報?” |
三紙無驢 | 北齊 顏之推《顏氏家訓 勉學》:“鄴下諺曰:‘博士買驢,書券三紙,未有驢字。’” |
不相違背 | 毛澤東《關于蔣介石聲明的聲明》:“結束其傳統的對外妥協,對內用兵、對民壓迫的錯誤政策,將國民黨引導到和人民愿望不相違背的地位。” |
不自量力 | 唐 玄奘《大唐西域記 摩揭陀國上》:“今諸外道不自量力,結黨連群,敢聲論鼓,惟愿大師摧諸異道。” |
不費吹灰之力 | 清 劉鶚《老殘游記》第17回:“他因聽見老殘一封書去,撫臺便這樣的信從,若替他辦那事,自不費吹灰之力。” |
不遺余力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趙策三》:“秦不遺馀力矣,必且破趙軍。” |
不遺馀力 | 《戰國策 趙策三》:“秦不遺馀力矣,必且破趙軍。” |
世情如紙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九回:“世情如紙,只有錦上添花,誰肯雪中送炭。” |
豐筋多力 | 宋·無名氏《宣和書譜》:“三國之初,字學缺然不講,繇于是為一家法,而議者謂其豐筋多力,有云游雨驟之勢。” |
九牛二虎之力 | 元 鄭光祖《三戰呂布》第三折:“兄弟,你不知他靴尖點地,有九牛二虎之力,休要放他小歇。” |
亞肩疊背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23回:“武松在轎上看時,只見亞肩疊背,鬧鬧嚷嚷,屯街塞巷,都來看大蟲。” |
亞肩迭背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23回:“武松在轎上看時,只見亞肩迭背,鬧鬧穰穰,屯街塞巷,都來看大蟲。” |
人前背后 | 宋·朱熹《朱子語類》第24卷:“君子周而不比,周是遍,人前背后都如此。” |
人心向背 | 宋 魏了翁《鶴山文集》:“師老財殫,幣輕物貴,常產既竭,本根易搖,此人心向背之幾也。” |
以力服人 | 先秦 孟軻《孟子 公孫丑上》:“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
倒背如流 | 郭沫若《蘇聯紀行日記 六月廿七日》:“她把說明小冊子的英文部分似乎已經讀得來倒背如流了。” |
倚馬七紙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桓宣武北征,袁虎時從,被責免官。會須露布文,喚袁倚馬前令作。手不掇筆,俄得七紙,殊可觀。” |
傾注全力 | 毛澤東《關于國際新形勢對新華日報記者的談話》:“以便等到時機一到,就傾注全力,大舉反攻,收復失地。” |
假力于人 | 戰國 鄭 列御寇《列子 湯問》:“恥假力于人,誓手劍以屠黑卵。” |
全力以赴 | 清 趙翼《二十二史札記》:“故凡可以得名者,必全力以赴,好為茍難,遂成風俗。” |
冷水澆背 |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六十五回:“紅玉聽了,總如冷水澆背一般,唇也青了,面也白了,做聲不得。” |
出力不討好 | 清·唐蕓洲《七劍十三俠》第161回:“不但出力不討好,而且有性命之憂。” |
刮毛龜背 | 宋·蘇軾《東坡》:“刮毛龜背上,何時得成氈?” |
剔透玲瓏 | 元·張養浩《最高歌兼喜春來·詠玉簪》曲:“詩磨的剔透玲瓏,酒灌得癡呆懵懂。”元·喬吉《斗鵪鶉·歌姬》曲:“且是娘剔透玲瓏不放閑,不枉了喚聲妝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