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小防老,積谷防饑的成語故事
拼音yǎng xiǎo fáng lǎo,jī gǔ fáng jī
基本解釋積:聚,儲蓄。生養兒子是為了方便老年生活,儲存谷物是為了防備荒年挨餓。
出處元·關漢卿《裴度還帶》第三折:“‘哀哀父母,生我劬勞。’養小防老,積谷防饑。”
暫未找到成語養小防老,積谷防饑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養小防老,積谷防饑)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老當益壯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馬援傳》:“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 后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老當益壯”。 |
一丸泥封函谷關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隗囂傳》:“元請以一丸泥為大王東封函谷關,此萬世一時也。” |
一家老小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十回:“當日接了書信,便與弟曹德及一家老小四十余人,帶從者百余人,車百余輛,徑望兗州而來。”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七卷:“你若無事退回,我自養你一家老小,如要原錢還府,也是我出。” |
一小撮 | 毛澤東《國民黨反動派由“呼吁和平”變為呼吁戰爭》:“一小撮死硬派不要幾天就會從寶塔尖上跌下去,一個人民的中國就要出現了。” |
一驚非小 |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56回:“燈籠滅了,包袱也不見了,這一驚非小。” |
一斗米養個恩人,一石米養個仇人 |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22回:“郭先生,自古‘一斗米養個恩人,一石米養個仇人’,這是我們養他的不是了!” |
一谷不升 | 《榖梁傳·襄公二十四年》:“一谷不升謂之嗛,二谷不升謂之饑,三谷不升謂之饉,四谷不升謂之康,五谷不升謂之大侵。” |
一谷不登 | 《管子·揆度》:“一谷不登,減一谷,谷之法什倍。” |
一饑兩飽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七卷:“錢興日逐做些小經紀供給家主,每每不敷,一饑兩飽。” |
七大八小 | 清·劉鶚《老殘游記》第十回:“有幾張樹根的坐具,卻是七大八小的不勻。”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百八回:“這十二釵說是金陵的,怎么家里這些人如今七大八小的就剩了這幾個。” |
七老八倒 | 明·寓山居士《魚兒佛》第一出:“到得那七老八倒,腰駝背曲時候,富的也死,貧的也死。” |
七老八十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十卷:“趕得那七老八十的都起身嫁人去了。” |
七老八小 | 馮志《敵后武工隊》第五章:“起開,我又不七老八小的,攙著架著干什么?” |
三朝元老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章帝紀》:“行太尉事節鄉侯熹三世在位,為國元老。” |
三老五更 | 《禮記·文王世子》:“遂設三老五更,群老之席位焉。”《樂記》:“食三老五更于大學。” |
三老四少 | |
三饑兩飽 | 宋·釋惠洪《冷齋夜話·野夫長短句》:“跛子一生別無路,展手教,化三饑兩飽。回視云漢,聊以自誑元神。” |
下喬木入幽谷 | 《孟子·滕文公上》:“吾聞出于幽谷,遷于喬木者,未聞下喬木而入幽谷者。” |
下喬遷谷 | 參見“下喬入幽”。 |
不修小節 | 《晉書 石苞傳》:“石苞……雅曠有智局,容儀偉麗,不修小節。” |
不拘小節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虞延傳》:“(延)性敦樸,不拘小節,又無鄉曲之譽。” |
不無小補 | 宋 朱熹《朱子全集 尚書一》:“諸家雖或淺近,要亦不無小補,但在詳擇之耳。” |
不知老之將至 | 《論語 述而》:“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
不饑不寒 | 《齊桓晉文之事》:“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 |
兩小無猜 | 唐 李白《長干行》詩:“妾發初覆額,折花門前劇,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 |
豐年玉荒年谷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世稱庾文康為豐年玉,稱恭為荒年谷。” |
為小失大 | 清 李寶嘉《文明小史》第二十九回:“你若不肯,他就告訴了大老爺,找你點錯處,革掉了你,你能為小失大嗎?” |
久慣老誠 |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52回:“個個人古怪精靈,個個人久慣老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