愾然嘆息的成語故事
拼音kài rán tàn xī
基本解釋愾:嘆息,感慨。感慨嘆息。
出處晉·陸機(jī)《吊魏武帝文》:“見魏武帝遺令,愾然嘆息,傷懷者久之。”
暫未找到成語愾然嘆息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愾然嘆息)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渾然一體 | 《二程遺書》第二卷上:“學(xué)者須先識仁。仁者,渾然與物同體。義、禮、知、信皆仁也。” |
學(xué)然后知不足,教然后之困 | 《禮記·學(xué)記》:“是故學(xué)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然后能自強(qiáng)也。” |
學(xué)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 西漢·戴圣《禮記·學(xué)記》:“是故學(xué)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qiáng)也。” |
處之泰然 | 先秦 孔子《論語 雍也》:“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宋 朱熹注:“顏?zhàn)又毴绱耍幹┤唬灰院ζ錁贰!?/td> |
防患于未然 | 《周易 既濟(jì)》:“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樂府詩集 君子行》:“君子防未然。” |
自強(qiáng)不息 | 《周易 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強(qiáng)不息。” |
喟然長嘆 | 《論語·子罕》:“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jiān)。’” |
廢書而嘆 |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太史公曰:余讀《孟子》書,至梁惠王問‘何以利吾國’,未嘗不廢書而嘆也。” |
偃旗息鼓 | 晉 陳壽《三國志 蜀志 趙云傳》:“成都既定,以云為翊軍將軍。”裴松之注引《趙云別傳》:“云入營,更大開門,偃旗息鼓,公軍疑云有伏兵,引去。” |
意興索然 | 《東周列國志》第七十一回:“景公意興索然。左右問曰:‘將回宮乎?’景公曰:‘可移於梁邱大夫之家。’”清 蒲松齡《聊齋志異 仙人島》:“綠云顧父曰:“圣人無字門人者,‘孝哉……’一句,即是人言。”王聞之,意興索然。” |
超然物外 | 宋 葉夢得《石林詩話》:“淵明正以脫略世故,超然物外為適,顧區(qū)區(qū)在位者,何足概其心哉?” |
超然絕俗 | 漢·班固《為第五倫薦謝夷吾疏》:“方之古賢,實(shí)有倫序,采之于今,超然絕俗,誠社稷之蓍龜,大漢之棟甍。” |
無聲無息 | 魯迅《書信集 1047 至胡風(fēng)》:“一到里面去,即醬在無聊的糾紛中,無聲無息。” |
蕩然無余 | 南朝·梁·任昉《為梁武帝集墳籍令》:“近災(zāi)起柏梁,遂逐渠閣,青編素簡,一同煨燼,湘囊綖柣,蕩然無余。” |
豁然開朗 | 晉 陶潛《桃花源記》:“初極狹,才通人。復(fù)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 |
息息相關(guān) | 清 嚴(yán)復(fù)《救亡決論》:“二者皆與扎營踞地息息相關(guān)者也。” |
息兵罷戰(zhàn) |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22卷:“只為宋朝南渡以后,紹興、淳熙年間,息兵罷戰(zhàn),君相自謂太平,縱情逸樂。” |
黯然神傷 | 清 百一居士《壺天錄》:“女更黯然神傷,泫然流涕。” |
息跡靜處 | 《莊子 漁父》:“人有畏影惡跡而去之走者,舉足愈數(shù)而跡愈多,走愈疾而影不離身……不知處陰以休影,處靜以息跡,愚亦甚矣。” |
躍然紙上 | 清 薛雪《一瓢詩話》:“如此體會,則詩神詩旨,躍然紙上。” |
毛骨悚然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22回:“左右將此檄傳進(jìn),操見之,毛骨悚然,出了一身冷汗。” |
夷然自若 | 《魏書 盧義僖傳》:“內(nèi)外惶怖,義僖夷然自若。” |
勃然大怒 | 東漢 班固《漢書 谷永傳》:“是故皇天勃然發(fā)怒。” |
唉聲嘆氣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33回:“我看你臉上一團(tuán)私欲愁悶氣色,這會兒子又唉聲嘆氣,你那些還不足?還不自在?” |
冥然兀坐 | 明·歸有光《項(xiàng)脊軒志》:“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 |
想當(dāng)然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孔融傳》:“以今度之,想當(dāng)然耳。” |
毅然決然 | 清 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58回:“竇世豪得了這封信,所以毅然決然,借點(diǎn)原由同洋人反對,彼此分手。” |
恍然大悟 |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第五卷:“簡蒙指教,豁然大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