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重才輕的成語故事
拼音rèn zhòng cái qīng
基本解釋責任重大,才能薄弱。表示力不勝任。常作謙詞。
出處三國蜀 諸葛亮《與參軍掾屬教》:“任重才輕,故多闕漏。”
暫未找到成語任重才輕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任重才輕)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介之才 | 《后漢書·杜詩傳》:“臣詩伏自惟忖,本以史吏一介之才,遭陛下創制大業,賢俊在外,空乏之間,超受大恩。”《文選·陸倕〈石闕銘序〉》:“興建庠序,啟設郊丘,一介之才必記,天文之典咸秩。”呂向注:“一介,謂小才也。” |
一劍之任 | 《尉繚子·武議》:“臨難決疑,揮兵指刃,此將事也;一劍之任,非將事也。”《戰國策·齊策六》:“齊桓公有天下,朝諸侯,曹子以一劍之任,劫桓公于壇位之上。” |
一方之任 | 《漢書·終軍傳》:“不足以亢一方之任,竊不勝憤懣。” |
一波才動萬波隨 | 宋 惠洪《冷齋夜話 船子和尚偶》:“千尺絲綸直下垂,一波才動萬波隨。” |
一表人才 | 元 關漢卿《望江亭》第一折:“夫人,放著你這一表人物,怕沒有中意的丈夫嫁一個么!” |
一言為重,百金為輕 | 宋·王安石《商鞅》:“自古驅民在信誠,一言為重百金輕。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
一身兩任 | 唐·韓愈《圬者王承福傳》:“一身而二任焉,雖圣者不可為也。” |
一身二任 | 《漢書·王吉傳》:“諸侯骨肉莫親大王,大王于屬則子也,于位則臣也,一身而二任之責加焉。” |
一身而二任 | 東漢 班固《漢書 王吉傳》:“諸侯骨肉,莫親大王,大王于屬則子也,于位則臣也,一身而二任之責加焉。” |
一重一掩 | 唐·杜甫《岳麓山道林二寺行》詩:“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鳥山花吾友于。” |
七步之才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文學》:“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
七步奇才 | 清·程允升《幼學故事瓊林·文事》:“七步奇才,羨天才之敏捷。” |
萬死猶輕 | 唐·韓愈《潮州刺史謝上表》:“臣以狂妄戇愚,不識禮度,上表陳佛骨事,言涉不敬,正名定罪,萬死猶輕。” |
丈夫雙淚不輕彈 | 元·李洞《雙調夜行船·送友歸吳》:“丈夫雙淚不輕彈,都付酒杯間。” |
丈夫有淚不輕彈 | 明·李開先《寶劍記》第37出:“回首西山日又斜,天涯孤客真難度;丈夫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傷心處。” |
不分輕重 | 毛澤東《關于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上級機關也不要不分輕重緩急地沒有中心地同時指定下級機關做很多項工作。” |
不可輕視 | 鄧小平《根據地建設與群眾運動》:“這些發展的政治意義是絲毫不可輕視的。” |
不知輕重 | 戰國 秦 呂不韋《呂氏春秋 本生》:“今世之人,惑者多以性養物,則不知輕重也。不知輕重,則重者為輕,輕者為重矣。” |
不知輕重緩急 | 毛澤東《關于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上級機關也不要不分輕重緩急地沒有中心地同時指定下級機關做很多項工作。” |
不羈之才 | 《漢書·司馬遷傳》:“仆少負不羈之才,長無鄉曲之譽。” |
不勝其任 | 戰國 鄒 孟軻《孟子 梁惠王下》:“王怒,以為不勝其任矣。” |
不足輕重 | 清 陳康祺《郎潛紀聞》卷五:“筆帖式為滿洲進身之一途,今各衙門皆有,額設候補者又盈千累萬,視為不足輕重矣。” |
不輕然諾 | 清 百一居士《壺天錄》中卷:“如嚴某者,其亦濁世之錚錚,而不輕然諾者與!” |
叢輕折軸 | 東漢 班固《漢書 中山靖王劉勝傳》:“臣身遠與寡,莫為之先,眾口鑠金,積毀銷骨,叢輕折軸。” |
舉賢任能 | 《禮記 大傳》:“三曰舉賢,四曰使能。” |
舉足輕重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竇融傳》:“方蜀漢相攻,權在將軍,舉足左右,便有輕重。” |
舉重若輕 | 清 趙翼《甌北詩話》:“坡詩不尚雄杰一派,其絕人處,在乎議論英爽,筆鋒精銳,舉重若輕,讀之似不甚用力,而力已透十分。” |
久別重逢 | 曾樸《孽海花》第三回:“公坊卻好多年不見了,說了幾句久別重逢的話,招呼大家坐下,書僮送上茶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