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邪懲惡的成語故事
拼音chú xié chéng è
基本解釋懲:處罰。清除邪氣,懲辦壞人。
出處魯迅《編校后記》:“他愛看俠士小說,固此發(fā)了游俠狂,硬要到各處去除邪懲惡,碰了種種釘子。”
暫未找到成語除邪懲惡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除邪懲惡)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斬草除根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隱公六年》:“為國家者,見惡,如農(nóng)夫之務(wù)去草焉……絕其本根,勿使能殖。” |
遏惡揚(yáng)善 | 《周易 大有》:“君子以遏惡揚(yáng)善,順天休命。” |
鬼怕惡人 | 舊題宋·蘇軾《艾子雜說》:“王曰‘前人已不住矣,又安敢禍之?’艾子曰:‘真是鬼怕惡人也。’” |
褒善貶惡 | 宋 邵博《聞見后錄》第21卷:“惟有三四寸竹管子,向口角頭褒善貶惡,使善人貴、惡人賤,善人生、惡人死,須是由我始得。” |
惡衣惡食 | 先秦 孔子《論語 里仁》:“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
欺善怕惡 | 明 楊柔勝《玉環(huán)記 韋皋別妻》:“田舍翁住在山圪落,恃老無端多兇惡,我每反被相辱沒,欺善怕惡,欺善怕惡。” |
十惡不赦 | 元 關(guān)漢卿《竇娥冤》第四折:“這藥死公公的罪名,犯在十惡不赦。” |
惡醉強(qiáng)酒 | 《孟子·離婁上》:“今惡死亡而樂不仁,是猶惡醉而強(qiáng)酒。” |
愛則加諸膝,惡則墜諸淵 | 西漢 戴圣《禮記 檀弓下》:“今之君子,進(jìn)人若將加諸膝,退人若將墜諸淵。” |
善善惡惡 | 先秦 荀況《荀子 強(qiáng)國》:“彼先王之道也,一人之本也,善善惡惡之應(yīng)也,治必由之,古今一也。” |
改惡向善 | 明·無名氏《齊天大圣》第四折:“尊上帝好生之德,再休題妄想貪嗔,從今改惡向善,朝上帝禮拜三清。” |
除惡務(wù)本 | 《書·泰誓下》:“樹德務(wù)滋,除惡務(wù)本。”蔡沈集傳:“去惡則務(wù)絕根本。” |
無惡不作 | 清 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73回:“程大姐自到周龍皋家,倚嬌作勢(shì),折毒孩子,打罵丫頭,無惡不作。” |
懲惡勸善 | 左丘明《左傳 成公十四年》:“《春秋》之稱微而顯,志而晦……懲惡而勸善。非圣人誰能修之?” |
淫辭邪說 | 《孟子·滕文公下》:“頭先圣之道,距楊、墨,放淫辭邪說者不得作。” |
惡作劇 |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嬰寧》:“觀其孜孜憨笑,似全無心肝者,而墻下惡作劇,其黠孰甚焉!” |
歸邪返正 | 唐·韋表微《麟臺(tái)碑銘》:“周雖不綱,孔實(shí)嗣圣,《詩》《書》載刪,《禮》《樂》大定,懲惡勸善,歸邪返正。” |
除暴安良 | 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60回:“俺聞劍客行為莫不至公無私,倘心存偏袒,未有不遭惡報(bào);至除暴安良,尤為切要。” |
好事不出門,惡事行千里 |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僧問紹宗:‘如何是西來意?’紹宗曰:‘好事不出門,惡事行千里。’” |
作惡多端 | 明 吳承恩《西游記》第42回:“想當(dāng)初作惡多端,這三四日齋戒,那里就積得過來。” |
惡有惡報(bào) | 南朝·梁·蕭衍《新酒肉文》:“行十惡者,受于惡報(bào);行十善者,受于善報(bào)。” |
干將莫邪 | 《戰(zhàn)國策·齊策五》:“(蘇秦說齊閔王曰)今雖干將莫邪,非得人力,則不能割劌矣。” |
采善貶惡 | 西漢·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春秋》采善貶惡,推三代之德。” |
異端邪說 | 宋 趙與時(shí)《賓退錄》第二卷:“異端邪說日交馳,圣哲攻之心費(fèi)辭。” |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 | 漢·枚乘《上書諫吳王》:“欲人勿聞,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為。” |
陳善閉邪 | 《孟子·離婁上》:“責(zé)難于君謂之恭,陳善閉邪謂之敬,吾君不能謂之賊。” |
除舊布新 | 左丘明《左傳 昭公十七年》:“冬,有星孛于大辰,西及漢。申須曰:‘彗,所以除舊布新也。’” |
好善惡惡 | 《說岳全傳》第七三回:“好善惡惡,人人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