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鉛甲乙的成語故事
拼音dān qiān jiǎ yǐ
基本解釋見“丹黃甲乙”。
出處清·戴名世《<陳大士稿>序》:“千子慨然憫之,取一代之文,丹鉛甲乙,辨其黑白。”
暫未找到成語丹鉛甲乙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丹鉛甲乙)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寸丹心 | 宋 楊萬里《誠齋集 卷十二 新除廣東常平之節感恩書懷》詩:“向來百煉今繞指,一寸丹心白日明。” |
解甲歸田 | 漢 揚雄《解嘲》:“叔孫通起于桴鼓之間,解甲投戈,遂作君臣之儀,得也。” |
丹書鐵契 | 《漢書·高帝紀下》:“又與功臣剖符作誓,丹書鐵契,金匱石室,藏之宗廟。” |
解甲休兵 | 北周·庾信《周柱國楚國公歧州刺史慕容公神道碑》:“夷陵既燒,黔中方定,旋軍反旆,解甲休兵。” |
倒戈卸甲 | 《續傳燈錄》:“雪峰三上投子,九到洞山,為什么倒戈卸甲?” |
靈丹妙藥 | 元 無名氏《玩江亭》第二折:“靈丹妙藥都不用,吃的是生姜大蒜辣憨蔥。” |
丹書鐵券 | 《后漢書 祭遵傳》:“丹書鐵券,傳于無窮。 |
牡丹雖好,全仗綠葉扶持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110回:“俗話說的,‘牡丹雖好,全仗綠葉扶持’。太太們不虧了鳳丫頭,那些人還幫著嗎?” |
解兵釋甲 | 明·無名氏《伐晉興齊》第四折:“解兵釋甲,社稷寧謐,黎民樂業。” |
身懷六甲 | 《隋書·經籍志三》載有《六甲貫胎書》 |
棄甲曳兵 | 先秦 孟軻《孟子 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
顏丹鬢綠 | 清·龔自珍《能令公少年行》:“酌我五石云母鐘,我能令公顏丹鬢綠而與年少爭光風。” |
甲乙丙丁 | 林語堂《中國文化之精神》:“事理本是連續的、整個的,一經邏輯家之分析,乃成斷片的,分甲乙丙丁等方面。” |
解衣卸甲 | 明·無名氏《杏林莊》第一折:“他若是解衣卸甲順天朝,班中封位爵。” |
留取丹心照汗青 | 宋·文天祥《過零丁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鞍不離馬背,甲不離將身 | 《敦煌變文集 卷一 漢將王陵變》:“鞍不離馬背,甲不離將身。” |
一片丹心 | 宋 蘇軾《過嶺寄子由》:“一片丹心天日下,數行清淚嶺云南。” |
甲第星羅 | 宋·楊侃《皇畿賦》:“甲第星羅,比屋鱗次,坊無廣巷,市不通騎。” |
丹書白馬 | 《漢書·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申以丹書之信,重以白馬之盟。”顏師古注:“白馬之盟,謂刑白馬歃其血以為盟也。” |
枕戈坐甲 | 唐·令狐德棻等《周書·文帝紀上》:“如其首鼠兩端,不時奉詔,專戮違旨,國有常刑,枕戈坐甲,指日相見。” |
金丹換骨 | 宋·陸游《夜吟》詩:“六十余年妄學詩,工夫深處獨心知。夜來一笑寒燈下,始是金丹換骨時。”錢仲聯校注:“金丹換骨云者,蓋以喻學詩工夫由漸修而入頓悟之境界。” |
牡丹雖好,全憑綠葉扶持 | 清 褚人獲《隋唐演義》第十二回:“也不像兩個人打,就如一對猛虎爭餐,擂臺上流做一團。牡丹雖好,全憑綠葉扶持。” |
胸中鱗甲 | 《三國志·蜀志·陳震傳》:“諸葛亮與長史蔣琬、侍中董允書曰:‘孝起前臨至吳,為吾說正方腹中有鱗甲,鄉黨以為不可近。’” |
頂盔摜甲 | |
郄詵丹桂 | |
張甲李乙 | 漢·張奐《誡兄弟書》:“不自克責,反云張甲謗我,李乙怨我,我無是過,爾亦已矣。”三國·魏·曹操《與王修書》:“張甲李乙,尚猶先之,此主人意待之不優之效也。” |
駑馬鉛刀 | 《后漢書·隗囂傳》:“昔文王三分,猶服事殷。但駑馬鉛刀,不可強扶。” |
碧血丹心 | 先秦 莊周《莊子 外物》:“萇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而為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