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guān)系,只列出前 99 個野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cūn fū yě lǎo村夫野老 | 舊指生活在農(nóng)村的農(nóng)民和老人。 | 明·焦竑《玉堂叢語·行誼》:“周文襄公忱巡撫江南時,嘗支騶從入田野間,與村夫野老相語,問疾苦。” |
yě cǎo xián huā野草閑花 | 野生的花草。比喻男子在妻子以外所玩弄的女子。 | 宋 辛棄疾《定風(fēng)波》詞:“野草閑花不當(dāng)春,杜鵑卻是舊知聞。” |
è piǎo biàn yě餓殍遍野 | 殍:人餓死后的尸體。餓死的人到處都是。形容老百姓因災(zāi)禍饑饉大批餓死的悲慘景象。 | 先秦 孟軻《孟子 梁惠王上》:“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 |
yě xīn bó bó野心勃勃 | 野心:指攫取名利、地位、地盤等的欲望;勃勃:旺盛的樣子。形容野心很大。 | 清 陳天華《獅子吼》:“這一位大帝野心勃勃,就想把世界各國盡歸他的字下。” |
bì bì qīng yě閉壁清野 | 猶言堅壁清野。是作戰(zhàn)時采取的一種策略。 | 《南齊書 曹虎傳》;“部勒小戍,閉壁清野。” |
tián jùn yě lǎo田畯野老 | 鄉(xiāng)間農(nóng)夫,山野父老。泛指民間百姓。 | 南朝·梁·王僧孺《答江琰書》:“其或蹲林臥石,籍卉班荊,不過田畯野老,漁父樵客。” |
mǎn shān biàn yě滿山遍野 | 布滿山嶺田野。形容數(shù)量多或范圍廣。 | 杜鵬程《保衛(wèi)延安》第二章:“他坐鎮(zhèn)延安,用紅藍(lán)鉛筆在地圖上亂畫,我們就滿山遍野亂竄!” |
màn tiān biàn yě漫天遍野 | 滿山遍野,形容數(shù)量多、分布廣。 | 冰心《頌“一團(tuán)火”》:“這星羅棋布、漫天遍野的一團(tuán)團(tuán)火光,會把我們新的萬里征途,照耀得多么光明,多么燦爛!” |
yě sù shān yáo野蔌山肴 | 肴:熟的魚肉;簌:野菜。指山中的野味和野菜。 | 宋·歐陽修《醉翁亭記》:“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 |
yě rén xiàn pù野人獻(xiàn)曝 | 比喻貢獻(xiàn)的不是珍貴的東西。(向人建議時的客套話)。 | 《列子·楊朱》:“自曝于日,不知天下之有廣廈隩室,綿纊狐貉。” |
gé jīn yě fú葛巾野服 | 葛巾:用葛布縫制的頭巾。戴葛布頭巾,穿鄉(xiāng)野粗布衣服。指隱士或道士的服飾。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二卷:“這國能葛巾野服,扮作了道童模樣。” |
xī guī pàn yě析珪判野 | 謂封爵分土。 | 《陳書 虞寄傳》:“今將軍以藩戚之重,東南之眾,盡力奉上,戮力勤王,豈不勛高竇融,寵過吳芮,析珪判野,南面稱孤?” |
guā yě sǎo dì刮野掃地 | 大風(fēng)吹掃野地。喻殺獲無余。 | 《文選·揚雄〈羽獵賦〉》:“鳥不及飛,獸不得過。軍驚師駭,刮野掃地。”李善注:“言殺獲皆盡,野地似乎掃刮也。” |
màn shān biàn yě漫山遍野 | 漫:原為水滿外流的意思;引申為“布滿”;遍:動詞;遍及;布滿。原指布滿了山坡山岡、田間曠野。形容數(shù)量很多、范圍很廣、聲勢很大。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58回:“西涼州前部先鋒馬岱引軍一萬五千,浩浩蕩蕩,漫山遍野而來。” |
shēn shān yě qù深山野墺 | 荒僻的大山深處。 | 魯迅《彷徨·祝福》:“倘許給本村人,財禮就不多;惟獨肯嫁進(jìn)深山野墺里去的女人少,所以她就到手了八十千。” |
shī héng biàn yě尸橫遍野 | 尸:尸體;橫:雜亂;遍:到處。尸體布滿四野;形容死人極多。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39回:“直殺到天明,卻才收軍。殺得尸橫遍野,血流成河。” |
yě rén zòu pù野人奏曝 | 比喻微薄的貢獻(xiàn)。 | 戰(zhàn)國 鄭 列御寇《列子 楊朱》:“暨春東作,自曝于日,不知天下之有廣廈隩室,綿纊狐貉。” |
mí shān biàn yě彌山遍野 | 彌:滿;遍:遍及。山上和田野里到處都是。形容數(shù)量很多、范圍很廣、聲勢很大。 |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八卷:“忽然山谷之中,金鼓之聲四起,蠻兵彌山遍野而來。” |
yě jū xué chǔ野居穴處 | 穴:山洞;處:居住。居住在洞里生活在荒野。 | 漢·陸賈《新語·道基》:“天下人民,野居穴處,未有家室。” |
dōng yě bài jià東野敗駕 | 春秋時善御者東野稷見重于魯莊公。其御左右旋轉(zhuǎn),合規(guī)之圓;進(jìn)退抑揚,中繩之直。自矜其能,驅(qū)馬轉(zhuǎn)百圈而不止,結(jié)果馬力竭盡,以失敗而告終。后以此比喻自恃才高,弄巧成拙。 | 春秋時善御者東野稷見重于魯莊公。其御左右旋轉(zhuǎn),合規(guī)之圓;進(jìn)退抑揚,中繩之直。自矜其能,驅(qū)馬轉(zhuǎn)百圈而不止,結(jié)果馬力竭盡,以失敗而告終。 |
xué jū yě chǔ穴居野處 | 居住在山洞里;生活在原野上。形容人類遠(yuǎn)古時期原始的生活狀態(tài)。穴:山洞;處:居住。 | 《周易 系辭下》:“上古穴居而野處,后世圣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fēng)雨。” |
màn tiān bì yě漫天蔽野 | 猶鋪天蓋地。形容盛多。 | 明·陳大聲《普天樂·四景題情》:“倩南枝早報先春,飄綿墜粉,任漫天蔽野休阻閑人。” |
jiā jī yé zhì家雞野雉 | 雉:野雞。原意是晉庚翼把自己的書法喻為家雞,把王羲之的書法喻為野雞,以示賤近與貴遠(yuǎn)。亦比喻風(fēng)格迥異的書法繪畫等。 | 晉·何法盛《晉中興書》第七卷:“在荊州與都下書云:‘小兒輩賤厭家雞,愛野雉,皆進(jìn)逸少書,須吾還,當(dāng)比之。’” |
tián fù yě lǎo田父野老 | 鄉(xiāng)間農(nóng)夫,山野父老。泛指民間百姓。 | 《宋史·蘇軾傳》:“軾與田父野老,相從溪山間,筑室于東坡,自號‘東坡居士’。” |
yě wú yí cái野無遺才 | 見“野無遺賢”。 | 《魏書·陽尼傳》:“舉賢良,黜不肖,使野無遺才,朝無素餐。” |
yě hè gū yún野鶴孤云 | 見“閑云孤鶴”。 | 宋·王千秋《臨江仙》詞:“野鶴孤云元自在,剛論隱豹冥鴻。” |
shā rén yíng yě殺人盈野 | 被殺死的人布滿原野。形容殺人極多。 | 戰(zhàn)國·鄒·孟軻《孟子·離婁上》:“爭地以戰(zhàn),殺人盈野;爭城以戰(zhàn),殺人盈城。” |
huāng jiāo kuàng yě荒郊曠野 | 曠:空闊。離城鎮(zhèn)村莊很遠(yuǎn)的荒涼地帶。 |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四折:“走荒郊曠野,把不住心嬌怯,喘吁吁難將兩氣接。” |
zhì ér bù yě質(zhì)而不野 | 質(zhì):樸素、單純。野:粗俗。質(zhì)樸而不粗俗。同“質(zhì)而不俚”。 | 《后漢書 班彪傳上》:“然善述序事理,辯而不華,質(zhì)而不野,文質(zhì)相稱,蓋良史之才也。” |
láng zǐ yě xīn狼子野心 | 狼子:狼崽子;幼小的狼;野心:野獸兇殘的本性。狼崽子雖小卻有野獸的兇殘本性。比喻壞人兇殘的秉性或瘋狂的欲望。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宣公四年》:“子文曰:‘必殺之。是子也,熊虎之狀,而豺狼之聲,弗殺,必滅若敖氏矣。’諺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 |
huáng guàn yě fú黃冠野服 | 見“黃冠草服”。 | 古直《冷圃曲》:“二月梅江波滟滟,黃冠野服期許劍。” |
yě guǐ gū hún野鬼孤魂 | 比喻沒有依靠,處境艱難的人。 | |
yě wú yí xián野無遺賢 | 民間沒有被棄置不用的人才。指任人唯賢,人盡其才。 | 《尚書 大禹漠》:“野無遺賢,萬邦咸寧。” |
yě yǒu è piǎo野有餓莩 | 餓莩:餓死的人。郊外有餓死的人。形容戰(zhàn)亂或災(zāi)后的景象。 | 戰(zhàn)國·鄒·孟軻《孟子·梁惠王》:“民有饑色,野有餓莩。” |
yě shǐ bài guān野史稗官 | 野史:古代私家編撰的史書;稗官:古代其職為搜集街談巷議、風(fēng)俗故事,供皇帝看的小書。泛稱記載軼聞瑣事的文字。 |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70回:“千秋莫道無金鑒,野史稗官話正長。” |
yě chǔ xué jū野處穴居 | 處:居住;穴:山洞。居住在洞里生活在荒野。 | 《周易·系辭下》:“上古穴居而野處,后世圣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fēng)雨。” |
yě diào wú qiāng野調(diào)無腔 | 形容言行放肆,沒有禮貌。 | 《白雪遺音 馬頭調(diào) 九盡寒退》:“橫吹短笛,一聲一聲把春歌唱,野調(diào)無腔。” |
tǐ guó jīng yě體國經(jīng)野 | 體:劃分;國:都城;經(jīng):丈量;野:田野。把都城劃分為若干區(qū)域,由官宦貴族分別居住或讓奴隸平民耕作。泛指治理國家。 | 《周禮 天官 序官》:“惟王建國,辨方正位,體國經(jīng)野,高官分職,以民為極。 |
dǎ yě yā zǐ打野鴨子 | 捕捉野鴨子,借指業(yè)余時間干活掙錢。 | 徐懷中《我們播種愛情》第一章:“你再這樣可不行喲!傷口沒好就出來打野鴨子。” |
kōng shì qīng yě空室清野 | 在對敵斗爭時,把家里的東西和田里的農(nóng)產(chǎn)品藏起來,使敵人到來后什么也得不到,什么也利用不上。 | 《三國志·魏書·荀彧傳》:“今東方皆已收麥,必堅壁清野以待將軍。” |
fú chén cǎo yě浮沉草野 | ||
jiān bì qīng yě堅壁清野 | 堅壁:加固營壘;清野:將四野的財物清理收藏起來。加固營壘;清理收藏財物。 | 晉 陳壽《三國志 魏志 荀彧傳》:“今東方皆已收麥,必堅壁清野以待敵軍,將軍攻之不拔,路之無獲,不出十日,則十萬之眾未戰(zhàn)而自固耳。” |
yě rén xiàn qín野人獻(xiàn)芹 | 把不值錢的芹菜當(dāng)好東西獻(xiàn)給別人。比喻貢獻(xiàn)的不是有多大價值的東西(多用作送人禮物或建議時的客套話)。 | 《列子·楊朱》:“昔人有美戎菽、甘臺莖、芹萍子者,對鄉(xiāng)豪稱之,鄉(xiāng)豪取而嘗之,蜇于口,慘于腹。眾哂而怨之,其人大慚。” |
yě hè xián yún野鶴閑云 | 閑:無拘束。飄浮的云,野生的鶴。舊指生活閑散、脫離世事的人。 | 宋·尤袤《全唐詩話》卷六:“州亦難添,詩亦難改,然閑云孤鶴,何天而不可飛。” |
gū hún yě guǐ孤魂野鬼 | 比喻沒有依靠,處境艱難的人。 | 錢鐘書《圍城》:“人家哪里有工夫夢見我們這種孤魂野鬼。” |
gōng chéng yě zhàn攻城野戰(zhàn) | 城:城池。攻打城池,野外作戰(zhàn)。 | 《墨子·節(jié)用上》:“攻城野地死者,不可勝數(shù)。” |
yě mǎ wú jiāng野馬無韁 | 沒有拴上韁繩的野馬。比喻任意行動,沒有約束。 | 清·名教中人《好逑傳》第四回:“天機(jī)有礙尖還鈍,野馬無韁快已遲。” |
huāng shān yě lǐng荒山野嶺 | 指荒涼無人煙的山野。 | 清·貪夢道人《彭公案》第80回:“往前一看,都是荒山野嶺,不見有人行路,連一株樹木也沒有。” |
yě zhàn qún lóng野戰(zhàn)群龍 | 群龍在郭野大戰(zhàn)。比喻群雄爭天下。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王劉張李彭盧傳贊》:“天地閉革,野戰(zhàn)群龍。” |
xián ōu yě lù閑鷗野鷺 | ①比喻退隱閑散之人。②比喻非正當(dāng)男女關(guān)系中的女方。 | 清·龔自珍《水調(diào)歌頭》詞:“賤子平生出處,雖則閑鷗野鷺,十五度黃河。” |
shì qīng cháo yě勢傾朝野 | 形容權(quán)勢極大,壓倒一切人。 | 《魏書 盧玄傳》:“時靈太后臨朝,黃門侍郎李神軌勢傾朝野,求結(jié)婚姻。” |
è piǎo biàn yě餓莩遍野 | 莩:餓死的人。到處是餓死的人。形容人民因饑餓而大量死亡的悲慘景象。 | 《孟子·梁惠王上》:“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 |
lǘ xiàng cǎo yě閭巷草野 | 閭巷:街巷;草野:鄉(xiāng)野。比喻民間鄉(xiāng)野地方。 | 唐·王勃《上皇帝萬言書》:“臣又求之于閭巷草野之間,而亦未見其多焉。” |
yě rén xiàn rì野人獻(xiàn)日 | 同“野人奏曝”。 | 唐·歐陽玭《野人獻(xiàn)日賦》 |
lóng zhàn yú yě龍戰(zhàn)于野 | 群龍在郭野大戰(zhàn)。比喻群雄爭天下。 | 《周易·坤卦》:“龍戰(zhàn)于野,其血玄黃。” |
hē yě pēn shān欱野歕山 | 欱:吮吸;歕:同“噴”,吹氣。吮吸原野,吹動山岳。比喻氣勢盛大。 | 漢·班固《東都賦》:“吐焰生風(fēng),欱野歕山。” |
cháo yě cè mù朝野側(cè)目 | 朝野:朝廷與民間;側(cè)目:不敢正視。官吏和平民都不敢正眼相看。形容權(quán)勢大令人生畏。 |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40卷:“權(quán)尊勢忠,朝野側(cè)目。” |
gù bì qīng yě固壁清野 | 固壁,謂加固壁壘,使敵不易攻擊;清野,謂轉(zhuǎn)移人口、物資,使敵無所獲取。這是對付優(yōu)勢入侵?jǐn)橙说囊环N策略。 | 《北齊書·李渾傳》:“社客(崔社客)宿將多謀,諸葛亮城各自保,固壁清野。” |
dōng yě bā rén東野巴人 | 古代楚國民間通俗歌曲,又稱《下里巴人》。 | 漢·陳琳《答東阿王箋》:“夫聽《白雪》之音,觀《綠水》之節(jié),然后《東野巴人》,蚩鄙益著。”呂延濟(jì)注:“東野,下里之音。”宋玉以問曰:“客有歌于郢中都中,其始曰《下里巴人》也。” |
qí dōng yě yǔ齊東野語 | 齊東:齊國的東部;野語:鄉(xiāng)下人的話。孟子蔑視農(nóng)民,認(rèn)為他們說的話沒有根據(jù),聽信不得。比喻荒唐而沒有根據(jù)的話。 | 先秦 孟軻《孟子 萬章上》:“此非君子之言,齊東野人之語也。” |
píng yuán yì yě平原易野 | 平坦而無險阻的原野。 | 宋·周密《齊東野語·張魏公三戰(zhàn)本末略》:“浚于是欲謀大舉,乃召端問之,端曰:‘平原易野,賊便于沖突。’” |
gāo shān dà yě高山大野 | 高峻的山巒,廣闊的原野。 | 宋·蘇轍《上樞密韓大尉書》:“所見不過數(shù)百里之間,無高山大野,可登覽以自廣。” |
mí shān gèn yě彌山亙野 | 滿山遍野。 | 宋·洪邁《容齋隨筆·王蕊杜鵑》:“二花在江東彌山亙野,殆與榛莽相似。” |
xié shén yě guǐ邪神野鬼 | 閑散的鬼神。比喻不務(wù)正業(yè),到處閑逛,尋釁鬧市的人。 | |
gān suǐ liú yě肝髓流野 | 形容戰(zhàn)斗激烈殘酷、尸橫遍野。 | 《舊唐書·蕭瑀傳》:“上奔播六年,中原之人,與賊肝髓流野,得復(fù)宗廟,遺老殘民聞輿馬音,流涕相歡。” |
chūn fēng yě huǒ春風(fēng)野火 | 比喻迅猛之勢。 | 左齊《南泥灣屯墾》;“勞動競賽的熱潮,像春風(fēng)野火一樣,迅速遍及整個工地。” |
yě yǒu è piǎo野有餓殍 | 餓殍:餓死的人。郊外有餓死的人。形容戰(zhàn)亂或災(zāi)后的景象。 | 唐·陸贄《祭大禹廟文》:“邦無宿儲,野有餓殍。” |
huāng yān yě màn荒煙野蔓 | 荒煙:荒涼原野上的霧氣;野蔓:野草。形容冷落荒涼的景象。 | 宋·歐陽修《祭石蔓卿文》:“奈何荒煙野蔓,荊棘縱橫。” |
shān yáo yě sù山肴野蔌 | 肴:熟的魚肉;簌:野菜。指山中的野味和野菜。 | 宋 歐陽修《醉翁亭記》:“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 |
cūn jiǔ yě shū村酒野蔬 | 鄉(xiāng)村釀的酒,田野種的菜。形容酒食淡薄,生活清貧。 | 清 無名氏《說唐》第三回:“守幾畝田園,供養(yǎng)老母,村酒野蔬,亦可與知己談心。 |
yě xìng nán xùn野性難馴 | 馴:順服。動物的野性很難馴服。比喻人很難教導(dǎo) | 范文瀾《中國近代史》上冊第三章:“屢次正義的反抗,決不是所謂‘野性難馴’,相反,他們是有公正合理的民族精神的。” |
tián fū yě sǒu田夫野叟 | 鄉(xiāng)間農(nóng)夫,山野父老。泛指民間百姓。 | 宋·曾鞏《福州擬貢荔枝狀》:“其尤殊絕者,則抑于下土,使田夫野叟往往屬厭,而大官不得獻(xiàn)之于陛下。” |
míng yě shí píng鳴野食蘋 | 比喻誠心待人,同甘共苦。 | 《詩經(jīng) 小雅 鹿鳴》:“呦呦鹿鳴,食野之蘋。” |
biāo zhī yě lù標(biāo)枝野鹿 | 標(biāo)枝,樹梢之枝,比喻上古之世在上之君恬淡無為;野鹿,比喻在下之民放而自得。后指太古時代。 | 《莊子 天地》:“至治之世,不尚賢,不使能,上如標(biāo)枝,民如野鹿。” |
wò yě qiān lǐ沃野千里 | 形容肥沃的土地極為寬廣。 | 《漢書·張良傳》:“夫關(guān)中左殽函,右隴蜀,沃野千里。” |
xián shén yě guǐ閑神野鬼 | 迷信指流散的鬼神。多比喻不務(wù)正業(yè),到處游逛,尋事生非的人。 |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39卷:“有我們這樣老無知老禽獸,不守本分,慣一招引閑神野鬼,上門鬧吵。” |
yě mǎ chén āi野馬塵埃 | 野馬:狀如野馬的云。云氣灰塵。比喻容易消失的事物。 | 戰(zhàn)國·宋·莊周《莊子·逍遙游》:“野馬也,塵埃也。” |
tián fū yě lǎo田夫野老 | 鄉(xiāng)間農(nóng)夫,山野父老。泛指民間百姓。 | 《北齊書·王琳傳》:“當(dāng)時田夫野老,知與不知,莫不為之歔欷流泣。” |
huà yě fēn jiāng畫野分疆 | 指劃分疆域而治。 | 《周書 杜杲傳》:“仍請畫野分疆,永敦鄰好。” |
shān yāo yě fù山殽野湋 | 見“山肴野蔌”。 | |
chái láng yě xīn豺狼野心 | 比喻壞人的狠毒用心。 | 漢·陳琳《為袁紹檄豫州》:“而操豺狼野心,潛包禍謀。” |
tián fù yě sǒu田父野叟 | 鄉(xiāng)間農(nóng)夫,山野父老。泛指民間百姓。 | 金·元好問《登封令薛侯去思頌》:“方春勸耕,遭田父野叟于途,慰以農(nóng)里之言,而勉之孝弟之訓(xùn)。” |
héng shī biàn yě橫尸遍野 | 殺得到處都是尸體。 | |
hú gē yě diào胡歌野調(diào) | 指下流的歌曲小調(diào)。 |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21回:“牛浦回家,問著他,總歸不出一個清帳,口里只管之乎者也,胡歌野調(diào),胡支扯葉。” |
yě méi yí xián野沒遺賢 | 見“野無遺賢”。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20卷:“那爺爺圣武神文,英明仁孝,真?zhèn)€朝無幸位,野沒遺賢。” |
cháo yě shàng xià朝野上下 | 朝野:指朝廷和民間;上下:從中央到地方。指從中央到地方,從做官的到老百姓。 | 清 魏源《治篇十一》:“其朝野上下,莫不玩細(xì)娛而茍近安,安其危而利其害。 |
bài guān yě shǐ稗官野史 | 稗官:古代其職為搜集街談巷議、風(fēng)俗故事;供皇帝省覽的小官。野史:古代私家編撰的史書。泛稱記載軼聞瑣事的作品即小說野史之類。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37卷:“話說世間稗官野史中,多有記載那遇神、遇仙、遇鬼、遇怪,情欲相感之事。” |
huāng jiāo yě wài荒郊野外 | 離城鎮(zhèn)村莊很遠(yuǎn)的荒涼地帶。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23卷:“卻是荒郊野外,桃紅柳綠,正是女眷們游耍去處。” |
gū yún yě hè孤云野鶴 | 舊指閑散自在,不求名利的人。 | 唐 劉長卿《送方外上人》詩:“孤云將野鶴,豈向人間住。” |
xián huā yě cǎo閑花野草 | 野生的花草。比喻男子在妻子以外所玩弄的女子。 | 元·無名氏《馬陵道》楔子:“將軍戰(zhàn)馬今何在?野草閑花滿地愁。”元·無名氏《漁樵記》第三折:“他和那青松翠柏為交友,野草閑花作近鄰。” |
lóng shān luò yě籠山絡(luò)野 | 籠:籠罩;絡(luò):籠罩。指籠罩高山平原 | 漢·班固《西都賦》:“罘網(wǎng)連纮,籠山絡(luò)野。” |
jiā jī yě wù家雞野鶩 | 比喻不同的書法風(fēng)格。也比喻人喜愛新奇,而厭棄平常的事物。 | 晉·何法盛《晉中興書》卷七:“小兒輩厭家雞,愛野雉,皆學(xué)逸少書。” |
bái gǔ lù yě白骨露野 | 露:暴露;野:野外。死人的白骨暴露在野外。形容戰(zhàn)爭或災(zāi)難所造成的悲慘景象。 | 三國 魏 曹操《蒿里行》詩:“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 |
cūn yě pǐ fū村野匹夫 | 村野:荒村山野。匹夫:平民百姓。舊指沒有知識、沒有地位的人。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十五回:“馬超曰:‘吾家屢世公侯,豈識村野匹夫。’” |
yě huǒ shāo bù jìn,chūn fēng chuī yòu shēng野火燒不盡,春風(fēng)吹又生 | 野火不能燒盡野草,春天一到野草又長出來了。比喻富有生命力的事物,任何力量也扼殺不了。 | 唐·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fēng)吹又生。” |
liǎng jiǎo yě hú兩腳野狐 | 比喻奸詐的人。 | 《舊唐書·楊再思傳》:“左補(bǔ)闕戴令言作《兩腳野狐賦》以譏諷之,再思聞之怒。” |
āi hóng biàn yě哀鴻遍野 | 哀鴻:鴻雁找不到安棲的地方;沒有目的地飛著;悲哀地叫著。比喻到處都是呻吟呼號、流離失所的災(zāi)民。 | 《詩經(jīng) 小雅 鴻雁》:“鴻雁于飛,哀鳴嗷嗷。” |
màn shān sāi yě漫山塞野 | 同“漫山遍野”。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41回:“操大怒曰:‘諸葛村夫,安敢如此!’催動三軍,漫山塞野,盡至新野下寨。” |
xián yún yě hè閑云野鶴 | 閑:無拘束。飄浮的云,野生的鶴。舊指生活閑散、脫離世事的人。 | 宋·尤袤《全唐詩話》卷六:“州亦難添,詩亦難改,然閑云孤鶴,何天而不可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