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囚受辱的成語故事
拼音yōu qiú shòu rǔ
基本解釋幽:監禁。被監禁受侮辱。
出處戰國·鄭·列御寇《列子·力命》:“公子糾死,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
暫未找到成語幽囚受辱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幽囚受辱)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上當受騙 | 陸文夫《微弱的光》:“這九年也沒有完全浪費,思考了不少問題,不再那么容易上當受騙。” |
下喬入幽 | 先秦 孟軻《孟子 滕文公上》:“吾聞出于幽谷,遷于喬木者,未聞下喬木而入幽谷者。” |
下喬木入幽谷 | 《孟子·滕文公上》:“吾聞出于幽谷,遷于喬木者,未聞下喬木而入幽谷者。” |
不辱使命 | 郭沫若《洪波曲》第三章:“壽昌大笑起來,掉頭對著立群說:‘不辱使命!’” |
與受同科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三十六回:“家兄一想,這件事倘要認真辦起來,與受同科,不但姓文的擔不起,就是老哥亦落不是的。” |
喪師辱國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九十七回:“前日正被蔡京、童貫、高俅在天子面前,劾奏你的哥哥宋先鋒復軍殺將,喪師辱國,大肆誹謗,欲皇上加罪。” |
喪權辱國 | 郭沫若《中國史稿》第五編第一章第一節:“一字不易地接受了璞鼎查提出的條款,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江寧條約》。” |
臨危受命 | 三國 蜀 諸葛亮《前出師表》:“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 |
主憂臣辱 | 宋·魏了翁《辭免督視軍馬乞以參贊軍事從丞相行奏札》:“臣竊念主憂臣辱,義不得辭,跼蹐受命,退而差辟官吏、條列事目、調遣將士,凡所以為速發之計者,靡微不周。” |
主辱臣死 | 宋·張孝祥《代諸父祭伯父文》:“忠憤激發,肝膽輪囷,主辱臣死,臣敢愛身。” |
五積六受 |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59回:“這五積六受的甚么模樣?可是叫親家笑話。” |
代人受過 | 陶菊隱《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各省系軍閥懾于人民的巨大力量,都不肯代人受過,曹輥也就不敢一意孤行。” |
伏法受誅 | 漢 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假令仆伏法受誅,若九牛一毛,與螻蟻何以異?” |
傳道受業 | 唐·韓愈《師說》:“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
信受奉行 | 《仁王經·末》:“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
俯首受命 | 蔡東藩《民國通俗演義》第132回:“欲使悍將驕兵,俯首受命,寧非癡人說夢乎?” |
全受全歸 | 西漢 戴圣《禮記 祭義》:“父母全而生之,于全而歸之,可謂孝矣。” |
八面受敵 | 五代 王保定《唐摭言海敘不遇》:“子華(吳融)才力浩大,八面受敵,以八韻著稱。” |
出幽升高 | 《后漢書·儒林傳上·楊倫》:“帝乃下詔曰:‘倫出幽升高,寵以藩傅,稽留王命,擅止道路,托疾自從,茍肆狷志。’”李賢注引《詩》:“出于幽谷,升于喬木。” |
出幽遷喬 | 語出《詩·小雅·伐木》:“出自幽谷,遷于喬木。” |
分文不受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13回:“供了素齋,又具白銀一兩為謝。三藏分文不受。” |
剖幽析微 | 宋·葉適《<覆瓿集>序》:“使讀者剖幽析微,深刺腧髓,渠不開其智。” |
包羞忍辱 | 明·王廷訥《獅吼記》:“在家做小伏低,好似啞子吃了黃連在心里苦,到人前包羞忍辱。” |
升沉榮辱 | 元·費唐臣《貶黃州》第四折:“下官蘇軾,自被讒譖,遠貶遐荒,誰想得復天日,我想升沉榮辱,好無定啊!” |
升遷榮辱 | 《西湖佳話·白堤政跡》:“升遷榮辱,身外事耳,吾豈為此?所以然者,我心自有病也。” |
南冠楚囚 | 《左傳·成公九年》:“晉侯觀于軍府,見鐘儀,問之曰:‘南冠而縶者,誰也?’有司對曰:‘鄭人所獻楚囚也。’使稅之,召而吊之。再拜稽首。” |
發潛闡幽 | 清·薛福成《庸庵筆記·述異·桃花夫人示夢》:“此翰苑筆也,聊贈一枝,以報發潛闡幽之厚意。” |
受之無愧 | 瑪拉沁夫《茫茫的草原》第四卷:“這些錢是自己豁出老命賺來的,萬般辛苦,受之無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