喊冤叫屈的成語故事
拼音hǎn yuān jiào qū
基本解釋為遭到的冤屈而喊叫。
出處清 曹雪芹《紅樓夢》:“金桂將桌椅杯盞盡行打翻,那寶蟾只管喊冤叫屈,哪里理會他?”
暫未找到成語喊冤叫屈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喊冤叫屈)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不屈不撓 | 東漢 班固《漢書 敘傳下》:“樂昌篤實,不橈(撓)不詘(屈)。” |
不撓不屈 | 清 陳天華《論中國宜改創民主政體》:“吾民族以不撓不屈之氣概,與外族戰,與土番戰,與寒暑戰,卒能斬荊披棘。” |
不是冤家不碰頭 | 康濯《春種秋收》:“還是開春后第一回上坡里做活,就說巧不巧地鬧了個‘不是冤家不碰頭’啊!” |
不是冤家不聚頭 | 《京本通俗小說 西山一窟鬼》:“這個不是冤家不聚會。好教官人得知,卻有一頭好親在這里。” |
不白之冤 | 明 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42回:“非貪生怕死,實欲為太叔伯伸不白之冤耳。” |
臨難不屈 | 《舊唐書·劉弘基傳》:“高祖嘉其臨難不屈,賜其家粟帛甚厚。” |
人喊馬嘶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14卷:“只聽得外面喧嚷,似有人喊馬嘶之聲,漸漸近前堂來。” |
人歡馬叫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十四:“只聽得外面喧嚷,似有人喊馬嘶之聲,漸漸近前堂來了。” |
以屈求伸 | 《周易·系辭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伸)也。” |
伸冤理枉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一:“大略多守著現成的案,能有幾個伸冤理枉的?” |
佶屈聱口 | 郭沫若《王陽明禮贊》:“佶屈聱口的古書在青年實在不易理解,只徒糜費時日。” |
佶屈聱牙 | 唐 韓愈《進學解》:“周誥殷盤,佶屈聱牙。” |
冤仇可解不可結 |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14章:“目前應該全力都對付官軍,不應讓屁股后出了亂子。冤仇可解不可結,何況咱們同本地各縣的大小桿子素來無冤無仇。” |
冤假錯案 | 冰心《痛悼胡耀邦同志》:“他狠抓落實知識分子的冤假錯案的政策。” |
冤冤相報 | 元 無名氏《貨郎旦》第四折:“又誰知蒼天有眼,偏爭他來早來遲,到今日冤冤相報,解愁眉頓作歡眉。” |
冤各有頭,債各有主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十六回:“武松捋起雙袖,握著尖刀,指何九叔道:‘小子粗疏,還曉得冤各有頭,債各有主。你休驚怕,只要實說,對我一一說知武大死的緣故,便不干涉你!’” |
冤天屈地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八卷:“真是冤天屈地,要好成歉!吾好意為你寄信,你妻子自不曾到,今日這話,卻不知禍從天上來!” |
冤如巷伯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孔融傳》:“信如卞和,冤如巷伯,才如史遷,達如子政。” |
冤家可解不可結 | 清·名教中人《好逑傳》第15回:“但冤家可解不可結,莫若只早早的做了親,使他空費了一番心機,強似撻之于市。” |
冤家宜解不宜結 | 清·錢彩《說岳全傳》第二回:“常言道:‘冤家宜解不宜結。’那人來惹我,尚然要忍耐,讓他幾分,免了多少是非。” |
冤家對頭 | 清·李漁《慎鸞交·狠圖》:“誰想才學之才與錢財之財兩下里是冤家對頭,從來不肯見面的。” |
冤家路狹 | 《花城》1981年第1期:“啊!她不就是……天哪!這真是冤家路狹啊!” |
冤家路窄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真是冤家路窄,今日一命討了一命。” |
冤有頭,債有主 | 宋 釋普濟《五燈會元 劍門安分庵主》:“卓拄杖一下,曰:‘冤有頭,債有主。’” |
冤沉海底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三十六卷:“我指望忍辱偷生,還圖個報仇雪恥,不道這賊原放我不過。我死也罷了,但是冤沉海底,安能瞑目!” |
判冤決獄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61回回目:“投鼠忌器寶玉瞞贓,判冤決獄平兒行權。” |
力屈勢窮 | 唐·呂溫《凌煙閣勛臣贊·屈突蔣公通》:“亡家徇國,方寸不亂。力屈勢窮,排空落翰。” |
力屈計窮 | 《紀聞·吳保安》:“吾今在厄,力屈計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