擒奸摘伏的成語故事
拼音qín jiān tī fú
基本解釋擒獲暴露的壞人,揭露隱藏著的歹徒。
出處《續(xù)古文苑·無名氏<唐莫州唐興軍都虞候鄭府君墓志銘>》:“擒奸摘伏,撫弱遏強,井邑肅然。”
暫未找到成語擒奸摘伏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擒奸摘伏)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老奸巨猾 | 《宋史·食貨志上》:“老奸巨猾;匿身州縣;舞法擾民;蓋甚至前日。” |
詐奸不及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七回:“正在五岳樓下來,撞見個奸詐不及的,把娘子攔住了不肯放。”又第五十二回:“那廝帶將許多詐奸不及的三二十人,逕入家里,來宅子后看了,便要發(fā)遣我們出去,他要來住。” |
結(jié)纓伏劍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哀公十五年》:“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結(jié)纓而死。” |
奸夫淫婦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27回:“奸夫淫婦,雖該重罪,已死勿論。其余一干人犯,釋放寧家。” |
十面埋伏 | 《前漢書平話》中卷:“會天下諸侯,困羽九重山前,信定十面埋伏。” |
伏法受誅 | 漢 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假令仆伏法受誅,若九牛一毛,與螻蟻何以異?” |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 《老子》第五十八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
伏低做小 | 元 尚仲賢《三奪槊》第二折:“他立下功勞,怎肯伏低做小。” |
伏虎降龍 | 元·馬致遠《任風(fēng)子》第二折:“學(xué)師父伏虎降龍,跨鸞乘鳳。” |
夜行晝伏 | 西漢·劉向《戰(zhàn)國策·秦策》:“伍子胥櫜載而出昭關(guān),夜行而晝伏,至于蓤夫。” |
思潮起伏 | 王宗仁《夜明星》:“我睡不著,走出帳篷,站在一個土坡上,望著漫山遍野的夜明星,思潮起伏。” |
奸淫擄掠 | 清·吳趼人《痛史》第七回:“誰知仍是強賒硬搶,擄掠奸淫,無所不至。” |
狼狽為奸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詩翁畫客狼狽為奸,怨女癡男鴛鴦并命。” |
破柱求奸 | 《后漢書·黨錮傳·李膺》:“時張讓弟朔為野王令,貪殘無道,至乃殺孕婦,聞膺厲威嚴,懼罪逃還京師,因匿兄讓弟舍,藏于合柱中。膺知其狀,率將吏卒破柱取朔,付洛陽獄。受辭畢,即殺之。” |
連綿起伏 | 孫蓀《云賦》:“連綿起伏的云宛如浮動在海上的冰山。” |
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 | 《老子》第五十八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
此起彼伏 | 漢 張衡《西京賦》:“鳥畢駭,獸咸作,草伏木棲,寓居穴托,起伏集此。” |
銖兩之奸 | 東漢·班固《漢書·趙廣漢傳》:“廣漢精于吏務(wù),善為購距,銖兩之奸,皆告之。” |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 三國·魏·曹操《步出夏門行》:“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
斷章摘句 | 唐·李商隱《唐容州經(jīng)略使〈元結(jié)文集〉后序》:“其疾怒急擊,快利勁果,出行萬里,不見其敵;高歌酣顏,入飲于朝,斷章摘句,如振如生。” |
伏尸流血 | 東漢·班固《漢書·主父偃傳》:“古之人君一怒必伏尸流血,故圣王重行之。” |
危機四伏 | 茅盾《子夜》九:“不要太樂觀。上海此時也是危機四伏。” |
奸人之雄 | 戰(zhàn)國·趙·荀況《荀子·非相》:“夫是之謂奸人之雄。” |
捉奸見雙,捉賊見贓,殺人見傷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26回:“自古道:‘捉奸見雙,捉賊見贓,殺人見傷。’你那哥哥的尸首又沒了,你又不曾捉得他奸。” |
微機四伏 | |
摘瓜抱蔓 | 語本唐·李賢《黃臺瓜辭》:“種瓜黃臺下,瓜熟子離離。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猶尚可,四摘抱蔓歸。” |
鴟張鼠伏 | 《明史·貴州土司傳序》:“蠻人鴟張鼠伏,自其常態(tài)。” |
伏而咶天 | 荀況《荀子 仲尼》:“而求有君子圣人之名,辟之是猶伏而咶天,救經(jīng)而引其足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