潰冒沖突的成語故事
拼音kuì mào chōng tū
基本解釋潰:水沖破堤防;冒:沖犯;沖突:急奔猛闖。形容危險的禍患。
出處宋·蘇軾《晁錯論》:“昔禹之治水,鑿龍門,決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蓋亦有潰冒沖突可畏之患。”
暫未找到成語潰冒沖突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潰冒沖突)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突飛猛進(jìn) | 鄒韜奮《患難馀生記》第三章:“進(jìn)步文化的突飛猛進(jìn),雖有利于國家民族,雖有利于人民大眾,但卻是頑固派反動派的莫大的障礙物。” |
沖鋒陷陣 | 《北齊書 崔暹傳》:“沖鋒陷陣,大有其人。” |
冒失鬼 | 清·錢彩《說岳全傳》第十回:“冒失鬼!京城地面容得你撒野?” |
異軍突起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項(xiàng)羽本紀(jì)》:“少年欲立嬰便為王,異軍蒼頭特起。” |
橫沖直撞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113回:“黑旋風(fēng)李逵和鮑旭引著兩個牌手,在城里橫沖直撞,追殺南兵。” |
火冒三丈 | 周而復(fù)《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她一句話把他說得跳起來,火冒三丈。” |
突如其來 | 《周易 離》:“象曰:‘突如其來如無所容地。’” |
曲突移薪 | 清·李漁《玉搔頭·媲美》:“曲突移薪計(jì)未忠,焦頭爛額敢居功。” |
冒里冒失 | 清·錢彩《說岳全傳》第二回:“這粉嫩的手,怎的冒里冒失,捏他一把!” |
失張冒勢 | 《金瓶梅詞話》第三十回:“春梅道:‘怪因,失張冒勢,恁唬我一跳。有要沒緊,兩頭回來游魂哩。’” |
曲突徙薪 | 東漢 班固《漢書 霍光傳》:“曲突徙薪無恩澤,焦頭爛額為上客。” |
氣沖斗牛 | 唐·崔融《詠寶劍》:“匣氣沖牛斗,山形轉(zhuǎn)轆轤。”宋·岳飛《題青泥赤壁》詩:“雄氣堂堂貫斗牛,誓將真節(jié)報(bào)君仇。” |
怒氣沖天 | 元 楊顯之《瀟湘雨》四:“只落口嗔嗔忿忿,傷心切齒,怒氣沖天。” |
冒天下之大不韙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隱公十一年》:“犯五不韙,而以伐人,其喪師也,不亦宜乎?” |
沖風(fēng)破浪 | 鄭觀應(yīng)《盛世危言·海防上》:“昔日之艟樓船,不敵今日之鐵甲飛輪沖風(fēng)破浪也。” |
冒名頂替 | 明 吳承恩《西游記》第25回:“你走了便也罷,卻怎么綁些柳樹在此,冒名頂替?” |
一飛沖天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滑稽列傳》:“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
厭難折沖 | 漢·劉向《說苑·尊賢》:“故虞有宮之奇,晉獻(xiàn)公為之終夜不寐;楚有子玉、得臣,文公為之側(cè)席而坐。遠(yuǎn)乎!賢者之厭難折沖也。” |
壯發(fā)沖冠 | 唐·楊炯《遂州長江縣先圣孔子廟堂碑》:“公雄心烈眥,壯發(fā)沖冠,按東海之金刀,飛北斗之石箭。” |
首當(dāng)其沖 | 晉 陳壽《三國志 公孫瓚傳》裴松之注引《獻(xiàn)帝春秋》:“蓋聞在昔衰周之世,僵尸流血,以為不然,豈意今日身當(dāng)其沖。” |
怒發(fā)沖冠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fā)上沖冠。” |
怒氣沖沖 | 清·魏秀仁《花月痕》第十二回:“[錢同秀]一手將煙燈砸在地下,說道:‘好好,你們做了一路!’就怒氣沖沖的出來上車。” |
鳥驚魚潰 | 《隋書 楊玄感傳論》:“民為凋盡,徭戍無期,率土之心,鳥驚魚潰。” |
魚潰鳥散 | 《宋書 武帝紀(jì)中》:“番禺之功,浮級萬數(shù),左里之捷,魚潰鳥散。” |
鳥散魚潰 | 《南史 宋武帝紀(jì)》:“番禺之功,俘級萬數(shù),左里之捷,鳥散魚潰。” |
突然襲擊 | 司馬文森《風(fēng)雨桐江》第一章:“這個突然襲擊使大林大感狼狽,面紅著。” |
千里之堤,潰于蟻穴 | 先秦 韓非《韓非子 喻老》:“千丈之堤,潰于蟻穴,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 |
千金之堤,潰于蟻壤 | 清·王夫之《讀通鑒論·隋煬帝》:“乃舉國家之事,不屬之名義自持之清流,而委之以鄙賤干沒之宵小,豈非千金之堤,潰于蟻壤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