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guān)系,只列出前 100 個聲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hú tīng zhī shēng狐聽之聲 | 指冰下水流之聲。 | 《水經(jīng)注·河水一》引《述征記》:“冰始合,車馬不敢過,要須狐行,云此物善聽,冰下無水乃過,人見狐行方渡?!北饼R顏之推《顏氏家訓·書證》:“狐之為獸,又多猜疑,故聽河冰無流水聲,然後敢渡?!?/td> |
shēng jià bèi zēng聲價倍增 | 聲價:聲望和社會地位。指聲譽和社會地位成倍增加,迅速提高。 | 宋·洪咨夔《諸莊提舉啟》:“品題一出,聲價倍增,四學士之名等華岳而俱重,六君子之選與日星而并垂?!?/td> |
chú fèng qīng shēng雛鳳清聲 | 雛鳳:比喻優(yōu)秀子弟;清聲:清越的鳴聲。比喻后代子孫更有才華。 | 唐 李商隱《寄韓冬郎兼長之員外》:“桐花萬里丹山路,雛鳳清于老鳳聲。 |
jí shēng lì sè疾聲厲色 | 言語急促,神色嚴厲。形容對人發(fā)怒。 | 明 馬愈《馬氏日抄 胡宗伯》:“雖盛怒,未嘗疾聲厲色。” |
jiǎ yù chí shēng假譽馳聲 | 指傳播虛假的名聲。 | 《舊唐書 薛登傳》:“比來舉薦,多不以才,假譽馳聲,互相推獎?!?/td> |
fēng chén zhī shēng風塵之聲 | 指蜚短流長的言語。 | 《宋書·氐胡傳略陽清水氐揚氏》:“諸所譖引,言非一事,長涂萬里,無路自明,風塵之聲,日有滋甚。” |
shēng míng dà zào聲名大噪 | 由于名聲高而引起人們的極大關(guān)注。 | |
dà shēng jí hū大聲疾呼 | 疾:急。急切地大聲呼喊;以引起注意或警覺。現(xiàn)多指就某一問題向社會發(fā)出了強烈的呼吁。 | 唐 韓愈《后十九日復上宰相書》:“行且不息,以蹈于窮餓之水火,其既危且亟矣,大其聲而疾呼矣?!?/td> |
yǐn kēng gāo shēng引吭高聲 | 引吭:放開嗓子。放開喉嚨,高聲歌唱。亦作“引吭高歌”、“囀喉高歌”。 | 倪匡《暗號之二》一:“這就是合該有事了,我由于酒興高,所以一路“引吭高聲”,唱的是“滿江紅”,從“怒發(fā)沖冠”開始,進屋之后,剛好唱到“壯志饑餐胡虜肉”?!?/td> |
tóng shēng zhī yìng同聲之應(yīng) | 應(yīng):應(yīng)和。同類的事物相互感應(yīng)。指志趣、意見相同的人互相響應(yīng),自然地結(jié)合在一起。 | 朱自清《白采的詩——羸疾者的愛》:“這里深入顯出的工夫,使這樣奇異的主人公能與我們親近,讓我們逐漸的了解他,原諒他,最后和他作同聲之應(yīng)?!?/td> |
mái shēng huì jì埋聲晦跡 | 猶銷聲匿跡。 | 《南史·蕭修傳》:“修靜恭自守,埋聲晦跡?!?/td> |
rén shēng dǐng fèi人聲鼎沸 | 鼎沸:鼎水沸騰;原比喻形勢不安定;現(xiàn)比喻聲音嘈雜。形容人群的聲音吵吵嚷嚷;就象煮開了鍋一樣。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 劉小官雌雄兄弟》:“一日午后,劉方在店中收拾,只聽得人聲鼎沸?!?/td> |
xiāo shēng miè jì消聲滅跡 | 不公開講話,不出頭露面。形容隱藏起來,不再出現(xiàn)。 | 《藝文類聚》卷三六引北周庚信《五月披裘負薪畫贊》:“禽巢欲遠,魚穴惟深,消聲滅跡,何必山林!” |
shēng qiú qì yìng聲求氣應(yīng) | 應(yīng):應(yīng)和,共鳴;求:尋找。同類的事物相互感應(yīng)。比喻志趣相投的人自然地結(jié)合在一起。 | 《周易 乾》:“同聲相應(yīng),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云從龍,風從虎,圣人出而萬物睹。” |
tōu shēng xì qì偷聲細氣 | 輕聲輕氣。 | 柳青《創(chuàng)業(yè)史》第一部題敘:“啥話?看你偷聲細氣的樣子!” |
shēng míng hè yì聲名赫奕 | 赫奕:顯耀盛大的樣子。名聲顯赫。 | 宋·陸游《送襄陽鄭帥唐老》詩:“聲名赫奕動夫子,家世富貴連椒房?!?/td> |
bù shēng bù qì不聲不氣 | 指不說話;不出聲。 | 周立波《山鄉(xiāng)巨變》上一:“你們只想自己的愛人像舊式婦女一樣,百依百順,不聲不氣,來服侍你們?!?/td> |
zhòng quǎn fèi shēng眾犬吠聲 | 比喻隨聲附和。 | 漢 應(yīng)劭《風俗通 怪神 李君神》:“眾犬吠聲,因盲者得視,遠近翕赫,其下車騎常數(shù)千百,酒肉滂沲。” |
huì shēng zhuàng wù繪聲狀物 | 繪:描摹,形容;狀:描摹。對事物的描繪。 |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第27篇:“《三俠五義》及其續(xù)書,繪聲狀物,甚有平話習氣。” |
shēng jià bǎi bèi聲價百倍 | 聲價:聲望和社會地位。比喻名譽地位大大提高。 | 清·姜紹書《無聲詩史·董其昌》:“碑碣銘志之石,非公筆不重,斷楮殘煤,聲價百倍?!?/td> |
shēng zhèn lín mù聲振林木 | 形容歌聲或樂器聲高亢宏亮。 | 戰(zhàn)國 鄭 列御寇《列子 湯問》:“餞于郊衢,撫節(jié)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云。” |
huān shēng léi dòng歡聲雷動 | 歡呼聲像雷聲一樣響。形容熱烈歡樂的氣氛。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97回:“宋先鋒大喜,傳諭各門將佐,統(tǒng)領(lǐng)軍馬,次第入城。兵不血刃,百姓秋毫無犯,歡聲雷動。” |
mò rán wú shēng默然無聲 | 默:靜默。不聲不響,一句話也不說。 | 西漢·司馬遷《史記·梁孝王世家》:“于是景帝默默無聲。” |
zhēng zhēng yǒu shēng錚錚有聲 | 錚錚:金屬相擊聲。比喻為人正直,名聲很好。 | 清·孔尚任《桃花扇》第十二出:“他也是敝世兄,在復社中錚錚有聲,豈肯為此?” |
hǎo shēng hǎo qì好聲好氣 | 形容語調(diào)柔和,態(tài)度溫和。 | |
qiú mǎ shēng sè裘馬聲色 | 衣輕裘,乘肥馬,醉心歌舞,迷戀女色。謂貪圖享受,生活糜爛。 | 明 歸有光《宋史論贊 諸王總論》:“宋諸王咸以文雅自飭,工筆札,喜《詩》《書》,不專溺于裘馬聲色之間,蓋其風流自上被之也。” |
yìng shēng chóng應(yīng)聲蟲 | 比喻自己胸無主張,隨聲附和他人。 | 唐·劉束《隋唐嘉話》:“有患應(yīng)聲病者,問醫(yī)官蘇澄,……過至他藥,復應(yīng)如初。澄因為處方,以此藥為主,其病自除?!?/td> |
shēng míng xuǎn hè聲名烜赫 | 烜赫:形容聲名或氣勢很盛。名聲顯赫。 | 唐·韓偓《與吳子華侍郎同年玉堂同直懷恩敘懇因成長句四韻兼呈諸同年》:“聲名烜赫文章士,企紫雍容富貴身?!?/td> |
yǐn hèn tūn shēng飲恨吞聲 | 飲恨:強忍怨恨;吞聲:哭泣而不敢出聲。形容忍恨含悲,不敢表露。 | 南朝 梁 江淹《恨賦》:“莫不飲恨而吞聲?!?/td> |
bù dòng shēng sè不動聲色 | 動:變動;聲:說話的聲音;色:臉色。內(nèi)心活動絲毫沒有在語言和神情上流露出來。形容鎮(zhèn)靜、沉著。也作“聲色不動”、“不露聲色”。 | 宋 歐陽修《相州晝錦堂記》:“垂紳正笏,不動聲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謂社稷之臣矣?!?/td> |
shēng qíng bìng mào聲情并茂 | 并:都;茂:草木豐盛的樣子,引伸為美好。指演唱的音色、唱腔和表達的感情都很動人。 | 清 珠泉居士《續(xù)板橋雜記》:“余于王氏水閣聽演《尋親記 跌包》一出,聲情并茂,不亞梨園能手?!?/td> |
míng shēng jí shèn名聲籍甚 | 比喻名聲極大。 | 《史記·陸賈列傳》:“陸生以此游漢廷公卿間,名聲籍甚?!?/td> |
xiān shēng duó rén先聲奪人 | 聲:聲勢;奪人:指動搖人心。先張揚自己的聲勢以壓倒對方。也比喻做事?lián)屜纫徊健?/td>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昭公二十一年》:“軍志有之:先人有奪人之心,后人有待其衰。” |
yīn shēng rú zhōng音聲如鐘 | 聲音像鐘聲一樣響亮。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盧植傳》:“身長八尺二寸,音聲如鐘。” |
wàng chén bù shēng望塵僄聲 | 比喻聽見風就是雨,不辨事情的虛實真?zhèn)巍?/td> | 漢·王符《潛夫論·賢難》:“且閭閻凡品,何獨識哉?茍望塵僄聲而已矣?!?/td> |
qì jié shēng sī氣竭聲澌 | 見“氣竭聲嘶”。 | 《辛亥革命·關(guān)于南北議和的清方檔案》:“氣竭聲澌,不知所云?!?/td> |
shēng míng láng jí聲名狼籍 | 形容名望聲譽敗壞到了極點,不可收拾。 | 清·宣鼎《夜雨秋燈錄·珊珊》:“邑之仕宦眷屬,聞之成不平,聲名狼籍?!?/td> |
tūn shēng yǐn qì吞聲飲氣 | 猶吞聲忍氣。 | 《北史·儒林傳下》:“吞聲飲氣,惡呻吟之響,忍酸辛之酷哉!” |
shēng qì xiāng tōng聲氣相通 | 彼此串通,互通消息。 | |
liǎn shēng nì jì斂聲匿跡 | 不聲張,不露面。形容隱藏起來,不公開出現(xiàn)。 | 《解放日報》1944.8.18:“這樣,識時務(wù)的就不得不斂聲匿跡。” |
yī shēng bù kēng一聲不吭 | 一句話也不說。 | 梁實秋《廢話》:“猶如兩人見面不免說說一句‘今天天氣……’之類的話,聊勝于兩個人都繃著臉一聲不吭而已?!?/td> |
shēng yīn xiào mào聲音笑貌 | 指人的言談、表情等。 | 《孟子·離婁上》:“恭儉豈可以聲音笑貌為哉?!?/td> |
téng shēng fēi shí騰聲飛實 | 傳揚名聲與功業(yè)。謂使名實俱得傳揚。 |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序志》:“歲月飄忽,性靈不居,騰聲飛實,制作而已。” |
yā què wú shēng鴉雀無聲 | 連烏鴉和麻雀的叫聲都沒有。形容自然環(huán)境很靜或形容人們默不作聲;一聲不響。鴉:烏鴉;雀:麻雀。 |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第四卷:“公曰:‘鴉去無聲,運何言聞?’” |
yī shēng bù xiǎng一聲不響 | 指不發(fā)出一點聲音。 | 曾樸《孽?;ā返?1回:“仿佛菊笑一聲不響的閃了進來,像貓兒戲蝶一般,擒擒縱縱地把自己搏弄?!?/td> |
yǒu shēng yǒu sè有聲有色 | 既有聲音;又有色澤。形容表演或說話十分生動、精彩。 | 宋 汪藻《浮溪集 翠微堂記》:“其意從謂世之有聲有色者,未有不爭而得,亦未有不終磨滅者?!?/td> |
fèi yǐng fèi shēng吠影吠聲 | 吠:狗叫;影:身影;影子。一條狗看見生人叫起來;很多狗聽到叫聲也跟著叫起來。比喻不察真情;跟著別人后面盲目附和。 | 清 梁啟超《管子傳》第一章:“而后之陋儒,并孟子之所以自信者而亦無之,乃反吠影吠聲?!?/td> |
shēng dōng jī xī聲東擊西 | 迷惑敵人的一種戰(zhàn)術(shù);虛張聲勢說攻擊東邊;實際進攻西邊。聲:聲張;擊:打擊。 | 唐 杜佑《通典 兵六》說:“聲言擊東,其實擊西?!?/td> |
dī shēng xià qì低聲下氣 | 形容說話時恭順卑微的樣子。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95回:“這里只苦了襲人,在寶玉跟前低聲下氣的伏侍勸慰。” |
bīng guì xiān shēng兵貴先聲 | 指用兵貴在先以自己的聲勢鎮(zhèn)懾敵人。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淮陰侯列傳》:“兵固有先聲而后實者,此之謂也?!?/td> |
yú shēng sān rì余聲三日 | 語出《列子·湯問》:“(韓娥)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繞梁欐,三日不絕?!焙笠蛞浴坝嗦暼铡毙稳輼仿曈囗崯o窮,不絕于耳。 | 語出《列子·湯問》:“(韓娥)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繞梁欐,三日不絕。” |
jūn zǐ jiāo jué,bù chū è shēng君子交絕,不出惡聲 | 君子:指品格高尚的人;交:交情;惡聲:傷害詆毀的話。有道德的人即使絕交也不互相詆毀 | 西漢·司馬遷《史記·樂毅列傳》:“臣聞古之君子交絕不出惡聲。” |
xiàng shēng bèi shí向聲背實 | 向往虛名而不求實際;注重傳聞而背離事實。 | 三國·魏·曹丕《典論·論文》:“常人貴遠賤親,向聲背實;又患暗于自見,謂己為賢?!?/td> |
jīn shēng yù sè金聲玉色 | 比喻人的堅貞品格和操守。 | 《尚書大傳》第四卷:“千七百七十三諸侯,皆莫不磬折玉音,金聲玉色?!?/td> |
yuàn shēng mǎn dào怨聲滿道 | 道:道路。怨恨的聲音充滿道路。形容人民群眾普遍強烈不滿和怨恨。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李固傳》:“前孝安皇帝內(nèi)任伯榮、樊豐之屬,外委固廣、謝惲之徒,開門受賂,署用非次,天下紛然,怨聲滿道?!?/td> |
chǒu shēng yuǎn bō丑聲遠播 | 壞名聲傳播得很遠。 | 《宋書·盧陵孝獻王義真?zhèn)鳌罚骸跋剃栔?,丑聲遠播?!?/td> |
wén shēng xiāng sī聞聲相思 | 聲:名聲。指思慕、欽仰有聲望的人。 | 《鬼谷子·內(nèi)揵》:“君臣上下之事,有遠而親,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進前不御,遙聞聲而相思?!?/td> |
jí shēng dà hū疾聲大呼 | 疾:急速。急促而大聲的呼喊,以引起注意。 | 《宋史·辛棄疾傳》:“咸淳間史館??敝x坊得過棄疾墓旁僧舍,有疾聲大呼于堂上,若呼其不平。” |
hòu shí xiān shēng后實先聲 | 聲:聲勢。比喻先用聲勢挫折敵方士氣,武力打擊在后。 | 明·陶宗儀《輟耕錄·檄》:“一戰(zhàn)乘勝而渡江,諸將列降而獻土,厥角稽首,迎我前矛,后實先聲,易如破竹,昭天順人信之助,成我風行草偃之功?!?/td> |
nuò nuò lián shēng諾諾連聲 | 諾諾:答應(yīng)的聲音。連聲答應(yīng)。表示順從或同意。 | 元·關(guān)漢卿《金線池》第三折:“閃的我孤孤另另,說的話誕誕鄧鄧,俺也曾輕輕喚著,躬躬前來,喏喏連聲。” |
shēng sè quǎn mǎ聲色犬馬 | 聲:歌舞;色:女色;犬:養(yǎng)狗;馬:騎馬。形容剝削階級荒淫無恥的生活方式。 | 宋 蘇轍《龍川別志》上卷:“不然,血氣方剛,若不留意聲色犬馬,則土木、甲兵、禱祠之事作矣。” |
shēng wén guò shí聲聞過實 | 聲聞:名譽。名聲超過實際。 | 元·無名氏《射柳捶丸》第一折:“正所謂聲聞過實,君子恥之?!?/td> |
qì rěn shēng tūn氣忍聲吞 | 受了氣而勉強忍耐,不說什么話。形容窩囊。 | 元·張國賓《合汗衫》第一折:“他一世兒為人,半世兒孤貧,氣忍聲吞,何日酬恩。” |
qì jié shēng sī氣竭聲嘶 | 氣力竭盡,聲音嘶啞。 |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呂無病》:“小氣竭聲嘶,呼而求飲。” |
shēng sè bù dòng聲色不動 | 聲:說話的聲音;色:臉色;動:變動。不說話,不流露感情。形容神態(tài)非常鎮(zhèn)靜。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五卷:“眾人道是一番天樣大、火樣急的事,怎知襄敏公看得等閑,聲色不動,化做一杯雪水。” |
yī kǒu tóng shēng一口同聲 | 猶一口同音。 | 清·劉鶚《老殘游記》第六回:“因天時尚早,復到街上訪問本府政績,竟是一口同聲說好?!?/td> |
làng shēng làng qì浪聲浪氣 | 怪聲怪調(diào)。 | 清·無名氏《隔簾花影》第四回:“沒的浪聲浪氣、放屁拉臊,精扯淡的話!” |
cū shēng cū qì粗聲粗氣 | 指人說話嗓門很粗。 | 袁靜《新兒女英雄傳》第11回:“用槍指著他,粗聲粗氣地說:‘狗漢奸,你糟害老百姓,殺咱八路軍,咱們縣上批準了,今天執(zhí)行你?!?/td> |
fēng shēng hè lì風聲鶴唳 | 唳:鶴鳴聲。風吹的響聲和仙鶴的叫聲。形容驚慌失措;或自相驚擾。 | 唐 房玄齡《晉書 謝玄傳》:“聞風聲鶴唳,皆以為王師已至。” |
xiū shēng měi yù休聲美譽 | 休:美好。美好的聲譽。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回:“陳留王協(xié),圣德偉懋,規(guī)矩肅然;居喪哀戚,言不以邪;休聲美譽,天下所聞;宜承洪業(yè),為萬世統(tǒng)?!?/td> |
píng dì yī shēng léi平地一聲雷 | 比喻突然發(fā)生的重大變動。也比喻名聲或地位突然升高。 | 五代 前蜀 韋莊《喜遷鶯》詞:“鳳銜金榜出云來,平地一聲雷?!?/td> |
yī quǎn fèi xíng,qún quǎn fèi shēng一犬吠形,群犬吠聲 | 吠:狗叫。比喻隨聲附和,沒有主見,湊熱鬧。 | 《晉書·傅咸傳》:“一犬吠形,群犬吠聲,懼于群犬,遂至叵聽也?!?/td> |
tóng shēng xiāng yìng,tóng qì xiāng qiú同聲相應(yīng),同氣相求 | 同類的事物相互感應(yīng)。指志趣、意見相同的人互相響應(yīng),自然地結(jié)合在一起。 | 《易·乾》:“同聲相應(yīng),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td> |
shū shēng láng láng書聲瑯瑯 | 形容讀書聲音響亮。 | 清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三:“明季有書生獨行叢莽間,聞書聲瑯瑯,怪曠野那得有是。” |
dī shēng xì yǔ低聲細語 | 形容小聲說話 | 周而復《上海的早晨》第一部:“湯阿英在枕邊低聲細語說了最近的往來,時斷時續(xù),還是有些羞答答的,怕難為情?!?/td> |
qì yè shēng sī氣咽聲絲 | 咽:阻塞。呼吸困難,聲音細微。形容極度虛弱。 | 元·無名氏《抱妝盒》第三折:“打的你氣咽聲絲。” |
suí shēng fù hè隨聲附和 | 自己沒有主見;別人怎么說;就跟著怎么說。隨:跟著;和:音賀。 | 明 許仲琳《封神演義》:“崇侯虎不過隨聲附和,實非本心?!?/td> |
qì bù chéng shēng泣不成聲 | 泣:低聲哭。哭得噎住了;連聲音也發(fā)不出來。形容極度悲傷。 | 漢 趙曄《吳越春秋 越王無余外傳》:“堯崩,禹服三年之喪,如喪考妣,晝夜哭泣,氣不屬聲?!?/td> |
dà yīn xī shēng大音希聲 | 指最大最美的聲音乃無聲之音。 | 《老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蓖蹂鲎ⅲ骸奥犞宦劽幌?,不可得聞之音也。有聲則有分,有分則不宮而商矣。分則不能統(tǒng)眾,故有聲者非大音也?!?/td> |
yù yán wú shēng欲言無聲 | 形容想說又說不出來。 | 冰心《最后的安息》:“猛然看是惠姑,眉眼動了幾動,只顯出欲言無聲欲哭無淚的樣子?!?/td> |
yīng qí míng yǐ,qiú qí yǒu shēng嚶其鳴矣,求其友聲 | 嚶:鳥鳴聲。鳥兒在嚶嚶地鳴叫,尋求同伴的應(yīng)聲。比喻尋求志同道合的朋友。 | 《詩經(jīng)·小雅·伐木》:“嚶其鳴矣,求其友聲。相彼鳥矣,猶求友聲;矧伊人矣,不求友生?!?/td> |
yǎn kǒu shī shēng掩口失聲 | 謂忍不住笑出聲來。 | 明·馬愈《馬氏日抄·風異》:“眾聞予言,將以為誕也,皆掩口失聲?!?/td> |
qù wú rén shēng闃無人聲 | 謂靜寂得沒有一點人聲。 | 清·東軒主人《述異記·僵尸鬼》:“趨至,則破屋前后二間,闃無人聲?!?/td> |
qì duàn shēng tūn氣斷聲吞 | 氣出不來,話說不出。形容極度憂傷失望。 |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促織》:“成顧蟋蟀籠虛,則氣斷聲吞,亦不復以兒為念。” |
yán wéi xīn shēng言為心聲 | 言:語言。語言是表達內(nèi)心活動的聲音。指語言是人們思想情感的反映。 | 漢 揚雄《法言 問神》:“故言,心聲也;書,心畫也。聲畫形,君子小人見矣。” |
yí shēng yú jià遺聲馀價 | 指前人死后在社會上流傳的聲譽和評價。 | |
yú bó hú shēng魚帛狐聲 | 見“魚帛狐篝”。 | 《史記·陳涉世家》:“陳勝吳廣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眾耳?!说弧悇偻酢?,置人所罾魚腹中。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又閒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夜篝火,狐鳴呼曰:‘大楚興,陳勝王’。卒皆夜驚恐……” |
chí shēng zǒu yù馳聲走譽 | 名聲傳揚。 | 明·袁宏道《欽叔陽秀才》:“三代而下,盡是此一種人,馳聲走譽,比善人有恒,更覺完美。” |
shēng shì hè yì聲勢赫奕 | 聲勢:聲威氣勢;赫奕:顯耀盛大的樣子。聲威氣勢顯耀盛大。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二卷:“許氏三兄弟,都做了大官,雖然他不以富貴驕人,自然聲勢赫奕?!?/td> |
jī quǎn zhī shēng xiāng wén,lǎo sǐ bù xiāng wǎng lái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 | 現(xiàn)在形容彼此不了解,不互通音訊。 | 《老子》:“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
yī kǒu yī shēng一口一聲 | 猶口口聲聲。 | 《金瓶梅詞話》第七回:“西門慶那里肯,一口一聲只叫‘姑娘請受禮。’” |
hè hè yǒu shēng赫赫有聲 | 赫赫:顯耀盛大的樣子;聲:名聲。非常顯赫的名聲。 | 清·汪琬《宋既庭五十壽序》:“赫赫有聲屋間?!?/td> |
shēng rú hóng zhōng聲如洪鐘 | 洪:大。形容說話或歌唱的聲音洪亮,如同敲擊大鐘似的。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七十二回:“憶胥目如閃電,聲如洪鐘?!?/td> |
jiāo kǒu tóng shēng交口同聲 | 猶言眾口一詞。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24卷:“以故人人到母后跟前,交口同聲,譽稱晉王仁孝聰明,不似太子寡恩傲禮。” |
jīn shēng yù rùn金聲玉潤 | 比喻文章氣韻優(yōu)美。 | 東漢 班固《東都賦》:“玉潤而金聲?!?/td> |
xiāo shēng bì yǐng銷聲避影 | 猶言銷聲匿跡。 | 唐·孫揆《令應(yīng)傳》:“妾又以夫族得罪于天,未蒙上帝昭雪,所以銷聲避影,而自困如是?!?/td> |
suí shēng shì fēi隨聲是非 | 別人說是,自己也說是;別人說不是,自己也說不是。謂毫無主見,一味盲從。 | 漢·荀悅《漢紀·哀帝紀》:“或懷妒嫉不考情實,雷同相從,隨聲是非,豈不哀哉。” |
huān shēng xiào yǔ歡聲笑語 | 歡樂的說笑聲。 | |
xì shēng xì qì細聲細氣 | 形容聲音柔軟輕細。 | 清·石玉昆《小五義》第24回:“就聽里面細聲細氣地說:‘聞賢弟,你焉能知道兩個人的來意?這是為御貓而來?!?/td> |
fù shēng fèi yǐng附聲吠影 | 比喻盲目附和。 | 清·王韜《洋務(wù)上》:“而附聲吠影者流,從而噓其焰,自惜不能置身在洋務(wù)中,而得躬逢其盛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