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聲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téng shēng fēi shí騰聲飛實 | 傳揚名聲與功業。謂使名實俱得傳揚。 |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序志》:“歲月飄忽,性靈不居,騰聲飛實,制作而已。” |
xiāo shēng nì jì銷聲匿跡 | 不出聲;不露面。形容隱藏起來或不公開露面。銷:消失。 | 宋 孫光憲《北夢瑣言》第11卷:“然畏穎川知之,遂旅游資中郡,銷聲斂跡,惟恐人知。” |
fèi xíng fèi shēng吠形吠聲 | 比喻跟在別人后面盲目附和。 | 漢 王符《潛夫論 賢難》:“諺曰:‘一犬吠形,百犬吠聲’,世之疾此,固久矣哉!” |
mò rán wú shēng默然無聲 | 默:靜默。不聲不響,一句話也不說。 | 西漢·司馬遷《史記·梁孝王世家》:“于是景帝默默無聲。” |
wén shēng xiāng sī聞聲相思 | 聲:名聲。指思慕、欽仰有聲望的人。 | 《鬼谷子·內揵》:“君臣上下之事,有遠而親,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進前不御,遙聞聲而相思。” |
jī quǎn zhī shēng xiāng wén,lǎo sǐ bù xiāng wǎng lái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 | 現在形容彼此不了解,不互通音訊。 | 《老子》:“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
nuò nuò lián shēng諾諾連聲 | 諾諾:答應的聲音。連聲答應。表示順從或同意。 | 元·關漢卿《金線池》第三折:“閃的我孤孤另另,說的話誕誕鄧鄧,俺也曾輕輕喚著,躬躬前來,喏喏連聲。” |
qiǎo wú shēng xī悄無聲息 | 悄:靜。靜悄悄的,聽不到任何聲音。指非常寂靜。 | 曾樸《孽海花》第34回:“此時再聽,就悄無聲息了。” |
xì shēng xì qì細聲細氣 | 形容聲音柔軟輕細。 | 清·石玉昆《小五義》第24回:“就聽里面細聲細氣地說:‘聞賢弟,你焉能知道兩個人的來意?這是為御貓而來。” |
qì bù chéng shēng泣不成聲 | 泣:低聲哭。哭得噎住了;連聲音也發不出來。形容極度悲傷。 | 漢 趙曄《吳越春秋 越王無余外傳》:“堯崩,禹服三年之喪,如喪考妣,晝夜哭泣,氣不屬聲。” |
è shēng è qì惡聲惡氣 | 形容說話語氣很兇狠,態度粗暴。 | 周立波《山鄉巨變》上卷:“小不順眼,還要發脾氣,惡聲惡氣地罵人,也罵雞和豬和牛。” |
shēng sè gǒu mǎ聲色狗馬 | 聲色:歌舞和女色;狗馬:養狗和騎馬。后來二語連用;形容剝削階級荒淫無恥的生活方式。 | 唐 白居易《悲哉行》:“平封還酒債,堆金選蛾眉。聲色狗馬外,其余一無知。” |
hān shēng rú léi酣聲如雷 | 酣:通“鼾”,熟睡時的鼻息聲。形容熟睡時鼾聲很大。 |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37回:“各去睡了,不多時,酣聲如雷。” |
fēng mù chái shēng蜂目豺聲 | 眼睛象蜂,聲音象豺。形容壞人的面貌聲音。 | 左丘明《左傳 文公元年》:“蜂目而豺聲,忍人也。” |
mái shēng huì jì埋聲晦跡 | 猶銷聲匿跡。 | 《南史·蕭修傳》:“修靜恭自守,埋聲晦跡。” |
míng shēng jí shèn名聲籍甚 | 比喻名聲極大。 | 《史記·陸賈列傳》:“陸生以此游漢廷公卿間,名聲籍甚。” |
xiào mào shēng yīn笑貌聲音 | 笑貌:表情;聲音:談吐。指人的言談、態度等。 | 清·百一居士《壺天錄》下卷:“女輾轉床席,絕而復蘇者數次,迨至轉危為安,笑貌聲音,不殊常度,而言動舉止,如出兩人。” |
tūn shēng rěn qì吞聲忍泣 | 吞聲:有話不敢說出來。流淚入口,不敢哭出聲響。形容無聲地悲泣。 |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段氏》:“我所以吞聲忍泣者,為無兒耳。” |
zhì dì yǒu shēng擲地有聲 | 金石:鐘磬之類的樂器,聲音清脆優美。比喻文章文辭優美,語言鏗鏘有力。 | 《晉書 孫綽傳》:“卿試擲地,當作金石聲也。” |
chuāi gǔ tīng shēng揣骨聽聲 | 原指舊時相法之一種。不相其面,而摸其骨骼,聽其語聲,以判貴賤。后以喻牽強附會,妄加評判。 | 宋·彭乘《墨客揮犀》卷一:“又有觀畫而以手摸之,相傳以謂色不隱指者為佳畫。此又耳鑒之下,謂之揣骨聽聲。” |
shēng shì hè yì聲勢赫奕 | 聲勢:聲威氣勢;赫奕:顯耀盛大的樣子。聲威氣勢顯耀盛大。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二卷:“許氏三兄弟,都做了大官,雖然他不以富貴驕人,自然聲勢赫奕。” |
píng qì tūn shēng屏氣吞聲 | 猶言忍氣吞聲。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39卷:“貧兒屏氣吞聲,蹲踞墻外,又被群狗嚎吠。” |
kǒu kǒu shēng shēng口口聲聲 | 不止一次;反反復復地陳述或表白。形容總把某種說法掛在口頭上。 | 元 石君寶《秋胡戲妻》第三折:“你也曾聽杜宇,他那里口口聲聲攛掇,先生不如歸去。” |
xiān shēng duó rén先聲奪人 | 聲:聲勢;奪人:指動搖人心。先張揚自己的聲勢以壓倒對方。也比喻做事搶先一步。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昭公二十一年》:“軍志有之:先人有奪人之心,后人有待其衰。” |
tūn shēng rěn lèi吞聲忍淚 | 形容強忍悲傷。 | 《敦煌曲子詞·破陣子》:“迢遞可知閨閣,吞聲忍淚孤眠。” |
xū shēng dòng xià虛聲恫嚇 | 虛聲:假裝出一種聲勢。用虛張聲勢來恐嚇別人。 | 陶菊隱《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第28章:“張勛所謂‘誰敢造反我就去打誰’的一句豪語,不過虛聲恫嚇,他未嘗不知道他的辮子軍……并不善于沖鋒陷陣。” |
zhèng sè lì shēng正色厲聲 | 態度嚴正,言辭嚴厲。 | 明·方孝孺《王彪之》:“眾情疑懼方若鋒刃之迫膚,而能處之從容,正色厲聲決以大事,非勇者不能也。” |
shēng dōng jī xī聲東擊西 | 迷惑敵人的一種戰術;虛張聲勢說攻擊東邊;實際進攻西邊。聲:聲張;擊:打擊。 | 唐 杜佑《通典 兵六》說:“聲言擊東,其實擊西。” |
zhì dì jīn shēng擲地金聲 | 金:鐘罄之類的樂器。比喻文章詞藻優美。 | 《晉書 孫綽傳》:“卿試擲地,當作金石聲也。” |
zhì dì zuò jīn shí shēng擲地作金石聲 | 比喻文章詞藻優美,聲調鏗鏘。 | 《晉書·孫綽傳》:“卿試擲地,當作金石聲也。” |
fèi yǐng fèi shēng吠影吠聲 | 吠:狗叫;影:身影;影子。一條狗看見生人叫起來;很多狗聽到叫聲也跟著叫起來。比喻不察真情;跟著別人后面盲目附和。 | 清 梁啟超《管子傳》第一章:“而后之陋儒,并孟子之所以自信者而亦無之,乃反吠影吠聲。” |
shēng shì hào dà聲勢浩大 | 浩:廣大。聲威和氣勢非常浩大。 | 明 施耐庵《水滸傳》:“如今宋江領兵圍城,聲勢浩大,不可抵敵。” |
yī quǎn fèi xíng,bǎi quǎn fèi shēng一犬吠形,百犬吠聲 | 比喻隨聲附和,沒有主見,湊熱鬧。 | 漢 王符《潛夫論 賢難》:“一犬吠形,萬犬吠聲;一人傳虛,百人傳實。” |
yǐn qì tūn shēng飲氣吞聲 | 謂不喘氣,不做聲。形容憂懼惶恐。 | 南朝·梁·任孝恭《為汝南王檄魏文》:“關東英俊,河北雄才,痛桑梓淪蕪,室家顛殞,飲氣吞聲,志申讎怨。” |
qiǎo rán wú shēng悄然無聲 | 悄然:寂靜無聲的樣子。靜悄悄的,聽不到一點聲音。 | 唐 白居易《琵琶行》詩:“東舟西舫悄無言,惟見江心秋月白。” |
mò bù zuò shēng默不做聲 | 默:沉默。沉默不說一句話 | 瑪拉沁夫《茫茫的草原》第三卷:“劉峰默不做聲,順著梯子下了幾階,又回身關好柜底板。” |
pāo shēng xuàn qiào拋聲衒俏 | 衒:炫耀,賣弄。指故意高聲賣弄風騷。 | 《清平山堂話本·刎頸鴛鴦會》:“本婦也在門首拋聲衒俏。” |
sǐ shēng táo qì死聲淘氣 | 見“死聲咷氣”。 | 明·馮惟敏《醉太平·李中麓醉歸堂夜話》曲:“死聲淘氣叫皇天,老天公不管。” |
bǐ jiān qí shēng比肩齊聲 | 比喻地位、聲望相等或相近。 | 《三國志·吳書·吾粲傳》:“雖起孤傲,與同郡陸遜、卜靜等比肩齊聲矣。” |
huì shēng zhuàng wù繪聲狀物 | 繪:描摹,形容;狀:描摹。對事物的描繪。 |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第27篇:“《三俠五義》及其續書,繪聲狀物,甚有平話習氣。” |
róu shēng xià qì柔聲下氣 | 猶言低聲下氣。形容恭順謙卑的樣子。 | 清·沈起鳳《諧鐸·雞談》:“愿天下處閨房者,持予雄辯,壓彼雌風,毋柔聲下氣,養同木雞也。” |
jiǎ yù chí shēng假譽馳聲 | 指傳播虛假的名聲。 | 《舊唐書 薛登傳》:“比來舉薦,多不以才,假譽馳聲,互相推獎。” |
jūn zǐ jiāo jué,bù chū è shēng君子交絕,不出惡聲 | 君子:指品格高尚的人;交:交情;惡聲:傷害詆毀的話。有道德的人即使絕交也不互相詆毀 | 西漢·司馬遷《史記·樂毅列傳》:“臣聞古之君子交絕不出惡聲。” |
shēng shì xūn zhuó聲勢熏灼 | 熏灼:比喻氣焰逼人。指聲威氣勢逼人。 | 清·陳康祺《郎潛紀聞》第四卷:“當何珅聲勢熏灼,舉朝無一人敢于糾劾,曹錫寶獨能抗辭執奏,不愧諍臣。” |
tāo shēng nì jì韜聲匿跡 | 隱匿音信蹤跡。謂不被人所見聞。 | 晉·摯虞《征士胡昭贊》:“投簪卷帶,韜聲匿跡。” |
sǐ shēng huó qì死聲咷氣 | 大聲嘶喊、哭叫。 | 元·武漢臣《玉壺春》第三折:“聽不的他死聲咷氣,惡叉白賴。” |
dà zhāng shēng shì大張聲勢 | 大造聲勢,擴大影響。 | 《宋史·李師中傳》:“今修筑必廣發兵,大張聲勢。” |
yí shēng yú jià遺聲余價 | 指前人死后在社會上流傳的聲譽和評價。 | 北齊 顏之推《顏氏家訓 名實》:“神滅形消,遺聲余價,亦猶蟬殼蛇皮、獸迒鳥跡耳,何預于死者,而圣人以為名教乎?” |
qiǎo wú rén shēng悄無人聲 | 悄:靜。靜悄悄的,聽不到人的聲音。指非常寂靜。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26回:“寶玉信步走入,只見湘簾垂地,悄無人聲。” |
dà hè yī shēng大喝一聲 | 喝:大聲喊叫。大叫讓對方震驚或猛醒。 |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六回:“那旗人大喝一聲道:‘滾你的吧!這里又沒有誰給我借錢,要你來裝這些窮話做甚么!’” |
tōu shēng xì qì偷聲細氣 | 輕聲輕氣。 | 柳青《創業史》第一部題敘:“啥話?看你偷聲細氣的樣子!” |
gǒu mǎ shēng sè狗馬聲色 | 良犬、駿馬、音樂、女色。借指窮奢極侈的享樂。 | 宋·張孝祥《宣州新建御書閣記》:“謂雖極天下之貴,而退朝燕息,從容娛樂者,獨在于是,狗馬聲色技巧之奉,不皇及也。” |
hāi shēng tàn qì咳聲嘆氣 | 因憂傷、煩悶或痛苦而發出嘆息的聲音。 | 《負曝閑談》第六回:“江裴度無法,只得咳聲嘆氣的出得行門,偏偏包車夫又不知去向,把他恨得跺腳。” |
fēng shēng hè lì,cǎo mù jiē bīng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 唳:鳥鳴。聽到風聲和鶴叫聲,都疑心是追兵。形容人在驚慌時疑神疑鬼。 | 《晉書·謝玄傳》:“聞風聲鶴唳,皆以為王師已至。” |
huì yǐng huì shēng繪影繪聲 | 形容敘述或描寫生動逼真。 | 清 憂患余生《<官場現形記>序》:“而壹意孤行,為若輩繪影繪聲,定一不磨之鐵案。” |
yā què wú shēng鴉雀無聲 | 連烏鴉和麻雀的叫聲都沒有。形容自然環境很靜或形容人們默不作聲;一聲不響。鴉:烏鴉;雀:麻雀。 |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第四卷:“公曰:‘鴉去無聲,運何言聞?’” |
jì rán wú shēng寂然無聲 | 寂靜沒有聲音。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21卷:“這些和尚是山野的人,收了這殘盤剩飯,必然聚吃一番,不然,也要收拾家火,為何寂然無聲?” |
jīn gé zhī shēng金革之聲 | 金革:兵器和鎧甲。兵器與鎧甲相撞擊的聲音。指戰爭。 | 唐·韓愈《上巳日燕太學聽彈琴詩序》:“四方無斗爭金革之聲。” |
shēng míng què qǐ聲名鵲起 | 形容知名度迅速提高。 | 清李斗《揚州畫舫錄·新城北錄下》:﹝朱文元﹞先在徐班,以年未五十,故無所表見,至洪班則聲名鵲起,班中人稱為戲忠臣。 |
shēng wēi dà zhèn聲威大震 | 聲勢威望急速增長;使人非常震動。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110回:“將軍功績已成,威聲大震。” |
huì shēng huì yǐng繪聲繪影 | 形容敘述或描寫生動逼真。 | 清 陳廷焯《白雨齋詞話》第五卷:“繪聲繪影,字字陰森,綠人毛發,真乃筆端有鬼。” |
shēng yù què qǐ聲譽鵲起 | 比喻聲名迅速增高。 | 清·李斗《揚州畫舫錄·新城北錄下》:“至洪班則聲名鵲起。” |
shēng chí qiān lǐ聲馳千里 | 馳:傳揚。名聲遠播。形容聲望很高。 | 晉·皇甫謐《高士傳》:“段干木賢者也,不趨勢力,懷君子之道,隱處窮巷,聲馳千里。” |
shēng míng xuǎn hè聲名烜赫 | 烜赫:形容聲名或氣勢很盛。名聲顯赫。 | 唐·韓偓《與吳子華侍郎同年玉堂同直懷恩敘懇因成長句四韻兼呈諸同年》:“聲名烜赫文章士,企紫雍容富貴身。” |
guài shēng guài qì怪聲怪氣 | 形容聲音、語調、唱腔等滑稽或古怪難聽。 | 魯迅《二心集 宣傳與做戲》:“以關老爺、林妹妹自命,怪聲怪氣,唱來唱去,那就實在只好算是發熱昏了。” |
yǐn kēng gāo shēng引吭高聲 | 引吭:放開嗓子。放開喉嚨,高聲歌唱。亦作“引吭高歌”、“囀喉高歌”。 | 倪匡《暗號之二》一:“這就是合該有事了,我由于酒興高,所以一路“引吭高聲”,唱的是“滿江紅”,從“怒發沖冠”開始,進屋之后,剛好唱到“壯志饑餐胡虜肉”。” |
rú wéi qí shēng,rú jiàn qí rén如聞其聲,如見其人 | 象聽到他的聲音,象見到他本人一樣。形容對人物的刻畫和描寫非常生動逼真。 | 唐 韓愈《獨孤申叔哀辭》:“濯濯其英,曄曄其光,如聞其聲,如見其容。” |
xuē tiě wú shēng削鐵無聲 | 形容刀劍鋒利。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六回:“刃兒薄,尖兒長,靶兒短,削鐵無聲,吹毛過刃。” |
shēng wén guò qíng聲聞過情 | 名聲超過實際。 | 先秦 孟軻《孟子 離婁下》:“故聲聞過情,君子恥之。” |
qiú qí yǒu shēng求其友聲 | 朋友以意氣相投而結交,如昆蟲以同聲而相應。 | 《詩經·小雅·伐木》:“嚶其鳴矣,求其友聲。” |
qiè shēng qiè qì怯聲怯氣 | 形容說話的語氣膽小而不自然。 | |
shēng sè jù lì聲色俱厲 | 俱:全;都。說話時聲音和臉色都很嚴厲。指人對不滿的事表現得非常憤慨激動。 | 《晉書 明帝紀》:“大會百官而問溫嶠曰:‘皇太子何以德稱?’聲色俱厲,必欲使有言。” |
liǎn shēng bǐng qì斂聲屏氣 | 斂:收入束;屏:抑止。抑制語聲和呼吸。形容畏懼、小心的樣子。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三回:“這些人個個皆斂聲屏氣如此。” |
yī shǒu dú pāi,suī jí wú shēng一手獨拍,雖疾無聲 | 疾:急速,猛烈。比喻一個人或單方面的力量難以辦事。 | 《韓非子·功名》:“人主之患在莫之應,故曰:一手獨拍,雖疾無聲。” |
zhèng wèi zhī shēng鄭衛之聲 | 鄭衛:春秋時的鄭國和衛國。指春秋戰國時鄭、衛等國的民間音樂。 | 漢·劉向《新序·雜事》:“寡人今日聽鄭衛之聲,嘔吟感傷,揚激楚之遺風。” |
kōng gǔ chuán shēng空谷傳聲 | 谷:山谷。人在山谷中發出音響;立即可以聽到回聲。比喻很快有所反響。 | 南朝 梁 蕭衍《凈業賦》:“若空谷之應聲,似游形之有影。” |
huì shēng xiě yǐng繪聲寫影 | 繪:描繪,描摹。形容敘述或描寫生動逼真 | 柳亞子《二十世紀大舞臺發刊詞》:“凡揚州十日之屠,嘉定萬家之慘,以及虜酋丑類之慆淫,烈士遺民之忠藎,皆繪聲寫影,傾筐倒篋而出之。” |
bù dòng shēng sè不動聲色 | 動:變動;聲:說話的聲音;色:臉色。內心活動絲毫沒有在語言和神情上流露出來。形容鎮靜、沉著。也作“聲色不動”、“不露聲色”。 | 宋 歐陽修《相州晝錦堂記》:“垂紳正笏,不動聲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謂社稷之臣矣。” |
yǐ lóng biàn shēng以聾辨聲 | 用聾的耳朵辨別聲音。比喻沒有正確的方法是達不到目的的。 | 戰國·趙·荀況《荀子·修身》:“不是師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猶以盲辨色、以聾辨聲也,舍亂妄無為也。” |
shēng yù dà zhèn聲譽大振 | 聲望、名譽大大提高。 | |
bēi bǐ zhī shēng北鄙之聲 | 指殷紂時的音樂。后世視為亡國之聲。 | 見“北鄙之音”。 |
hòu shí xiān shēng后實先聲 | 聲:聲勢。比喻先用聲勢挫折敵方士氣,武力打擊在后。 | 明·陶宗儀《輟耕錄·檄》:“一戰乘勝而渡江,諸將列降而獻土,厥角稽首,迎我前矛,后實先聲,易如破竹,昭天順人信之助,成我風行草偃之功。” |
shēng shì xuǎn hè聲勢烜赫 | 聲勢:聲威氣勢;烜赫:顯耀盛大。聲勢顯耀盛大。 | 清·陳康祺《燕下鄉脞錄》第一卷:“有文覺禪師者出都,聲勢烜赫,騎從如云,道出袁浦,兗豫二州方便大僚率屬郊迎恐后。” |
yī dié lián shēng一迭連聲 | 迭:重復。一遍又一遍接連地說。 |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26回:“左右一迭連聲道:‘帶婦人,帶婦人。’那婦人卻動也不動。” |
shēng rù xīn tōng聲入心通 | 聲:話音。指一聽見圣人的話,就能領悟它的深意。 | 宋·張載《正蒙·三十》:“六十盡人物之性,聲入心通。” |
cū shēng cū qì粗聲粗氣 | 指人說話嗓門很粗。 | 袁靜《新兒女英雄傳》第11回:“用槍指著他,粗聲粗氣地說:‘狗漢奸,你糟害老百姓,殺咱八路軍,咱們縣上批準了,今天執行你。’” |
xiāo shēng liǎn jì銷聲斂跡 | 猶言銷聲匿跡。 | 宋·孫光憲《北夢瑣言》第11卷:“然畏穎川知之,遂旅游資中郡,銷聲斂跡。” |
bēi shēng zài dào悲聲載道 | 指哀傷呼叫之聲充滿道路。形容苦難深重。 | 太平天國 洪秀全《誓師檄文》:“婦嘆童呼,悲聲載道;酷刑厚斂,怨氣沖天。” |
qiān chuí dǎ luó,yī chuí dìng shēng千錘打鑼,一錘定聲 | 比喻在眾說紛紜的情況下發表決定性的意見 | 李文亢《婚事》:“千錘打鑼,一錘定聲,最后還是中祥開了腔。” |
shēng huá xíng shí聲華行實 | 聲:聲譽;華:顯耀;行:品行;實:樸實。聲望很高,品行樸實。 | 唐·韓愈《舉薦張藉狀》:“聲華行實,光映儒林。” |
qì ruò shēng sī氣弱聲嘶 | 弱:微弱;嘶:聲音沙啞。氣息微弱,聲音沙啞。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33回:“寶玉生來未經過這樣苦楚,起先覺得打的疼不過,還亂嚷亂哭,后來漸漸氣弱聲嘶,哽咽不出。” |
mēn shēng bù xiǎng悶聲不響 | 不言不語,一聲不響。 | 梁實秋《吸煙》:“我沒有選擇黃道吉日,也沒有諏訪室人,悶聲不響的把剩余的紙煙一古腦兒丟在垃圾堆里。” |
shēng xiāo jì miè聲銷跡滅 | 銷:通“消”,消失。不公開露面與說話。指隱藏形跡。 | 《北齊書·魏收傳》:“其舒也濟世成務,其卷也聲銷跡滅。” |
qì jié shēng sī氣竭聲嘶 | 氣力竭盡,聲音嘶啞。 |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呂無病》:“小氣竭聲嘶,呼而求飲。” |
yàn guò liú shēng雁過留聲 | 比喻留名聲于身后。 | |
yā què wú shēng鴉鵲無聲 | 形容非常靜。同“鴉雀無聲”。 | 《痛史》第二回:“此時只覺得靜悄悄的鴉鵲無聲。” |
dù kǒu tūn shēng杜口吞聲 | 形容一句話也不說。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宦者傳 黃節》:“群公卿士杜口吞聲,莫敢有言。” |
bù shēng bù xiǎng不聲不響 | 不說話,不出聲。 | 茅盾《子夜》十一:“偶或有獨自低著頭不聲不響的,那一定是失敗者。” |
huān shēng léi dòng歡聲雷動 | 歡呼聲像雷聲一樣響。形容熱烈歡樂的氣氛。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97回:“宋先鋒大喜,傳諭各門將佐,統領軍馬,次第入城。兵不血刃,百姓秋毫無犯,歡聲雷動。” |
zài dào yuàn shēng載道怨聲 | 怨恨之聲充滿道路。形容不滿情緒十分普遍。 | 清·感惺《斷頭臺·受獻》:“笑雌黃舌饒,黑符心驕,綠豆兒眼小,博得個載道怨聲碧漢高。” |